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程智与道教及民间宗教初探
发布时间: 2020/2/8日    【字体:
作者:李志鸿
关键词:  程智 道教 民间宗教  
 
 
程智(1602~1651),字子尚,又字极士,道号云庄,安徽休宁人,南宋大儒程大昌(1123~1195)后人,程伊川17世孙。程智学宗孔孟、深悟易数、会通三教,是明清之际重要的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学界对程智的思想及其与宗教的关系的讨论可谓是凤毛麟角。目前,赵广明以《程智宗教哲学思想初探》为题,探讨了程智的三教会通思想,及其三教会通的独特理路,并揭示了其淑世情怀和人道精神。[1] 周齐的《程智的佛教因缘、三教观与儒释观》一文,探讨了程智的佛教因缘、三教观与儒释观。作者以为,处明清之际,基于对传统资源及时代思潮的反思,程智出入儒释,其初心与立场意在绍继宋儒,确立其“立人辨物宗说”。[2] 经过多方努力,《程智集》首次公开出版,收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馆藏清立人堂刻本《程氏丛书》13种、南京图书馆清抄本《中庸旨说》(八千卷楼藏书)和《云庄大易师蒲亭语录》(汪文柏摛藻堂藏书)2册以及浙江图书馆清抄本《云庄程先生易学要语》(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6种1册。可以想见,本书出版必然有助于明清学术思想,以及明清宗教的研究。[3]
  
程智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在易学、宗教、政治、逻辑学等诸多方面都值得进一步研讨。程智与那个时代思想家之间的互动,与佛教,道教,尤其道教全真龙门派,乃至明清民间宗教三一教等的内在关联都是未来值得大力开垦的学术生荒地。
 
一  程智与明末清初江南道教
 
明代道教对世俗社会影响重大。[4] 明清以来,道教分全真与正一两大派。全真以内丹修持为重,正一则以斋醮符箓为事。明代,道教全真派的内丹炼养对世俗社会影响深巨。一则,世俗社会盛行全真道推崇的内丹修炼术。道教内丹理论在明代社会日趋简约易懂,修炼内丹的目的也逐渐从长生成仙演变为延年益寿、祛病健身。二则,上至皇帝、藩王、中至知识精英,下至底层民众皆通过不同方式参与了内丹术的修炼与传播。[5] 三则,诸多道教内丹著作在社会各阶层流传开来。明宪宗就对全真道士李道纯、蔡志颐、高宗周等人编集的《全真群仙集》十分钟爱。全真道士孙玄清将《灵宝秘诀》、《金液大还丹集》等内丹口诀著作进献给明世宗,大获封赏。四则,明代士绅阶层广泛参与了道教的内丹修炼。道教丹书《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在明代士绅阶层流传广泛。明代文坛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以及大儒王阳明都与道教过往密切。王阳明弟子朱得之更是深知道教内丹炼养之术。[6]
 
1程智修道学仙之志与内丹修持
 
综合现有材料可知,程智自年轻时起即出入道家。清顺治年间所编《大易师云庄亟士程子年谱》[7],即有其年轻时从人学仙记载: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师十八岁,在扬州,自叙云:有一老人教以学仙,因食淡者半年,究无所得,即弃去。自念人生天地之中,必须不负此生。……进而求之,道在太极。学宗孔孟。……决志学道,以上承先圣为第一义。[8]
  
十八岁时,程智从一老人学道教修仙之术半年,然终无所得。在青年程智看来,人生天地间,应该不负此生,有所作为,于是放弃修道学仙之路,转而研读太极,深究孔孟大道,易学至理,“以上承先圣为第一义”。这可以说是程智成为“大易师”的思想起点。然而,应该注意的是,程智虽然以弘扬易学为宗旨,却并不排斥道家思想与道教内丹术。在程智看来,三教本可会通。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冬,程智暂借住“会道观”,在观中讲学十日,留下了《东华语录》。其间,程智详细论述了儒释道三教的同与异,提出了三教会通的理念:
  
惟圣人为能通天人之际也,盖惟通天人之际,乃足称圣人之道也。学问通,便可分可合,故三教不通,则三教为三。不通而言通,徒害其通。能通则三而一。[9]
  
在第八日正讲中,程智进而提出,儒者之道“固为大矣、美矣,惟其大,故难全;惟其美,故不易授受。儒本九二之德,必乘九五之位,乃能中天大明于天下。然虽孔孟之圣犹不能也。儒学之种,须寄藏于释道,以遂其生长。” [10] 显然,明三教之得失,吸收三教之精华,以成自己之大易之学,是程智的内在理路。
  
程智自述,自己尽获道教丹道之真传:“于时身居空山,觉目前山色树影来往耳目与此心了不相干,白日津液自生,中夜起坐,神澄气聚,反观藏府,有如琉璃。读《老》、《庄》之书,无不召合明了。即《参同》诸篇,凡先辈之所不能通者,无不能指其象而精说其辞。盖《参同》一书,非惟颠倒错乱,难于通晓。其间,上参大易,旁证律历,内涵玄关,外明炉火。坎离卯酉之配合,龙虎婴奼之譬喻,砂银铅汞之真性情,精气神虚之真窍妙,自非兼通诸家,究极根本,即白日飞升之真仙,恐未足以语此。” [11] 程智深谙《老子》、《庄子》以及《周易参同契》之妙理,且将之与所传授的内丹炼养相互交参,终成兼通诸家之学。
 
2程智与江南道教全真龙门派
 
目前,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为了深得道教之精髓,程智甚至还入全真道龙门派,以窥全真龙门之丹法。程智先是师从“季蕙纕先生”得道教内丹诀法,进而还北游全真道丘处机龙门派的阐教圣地,住在“松阳宫”之中,遍访全真道高人。在《东华语录》第八日正讲中,程智带领众弟子“设斋玄服礼拜太上”,并叙述了自己北游全真道龙门派传教圣地的经历:
     
第八日正讲,是日,师设斋玄服礼拜太上。师曰:亟人以学儒而归太上,以玄服而称孔孟,诸君得毋疑乎?今略言之。吾弱冠学易,兼志玄宗。北游龙门,过丘长春真人阐教之地,寓松阳宫累月。访其遗迹,心向往者久之。嗣是,遍游名山,多遇异人,不无口诀,未尝验试。及后,尽明天地变化之数。[12]
     
最后,讲《易》雍熙,遇季蕙纕先生,不求而传取气真诀,始自信无憾。然,每辟静专修,必遇事而夺,意者天或忌全,故置之而不敢为。此一生历履玄学之实迹也。[13]
  
程智告诉弟子们,穿上道教的“玄服”礼拜道教祖师太上老君是其“弱冠学易,兼志玄宗”的表现。如前所述,程智在十八岁时曾经从一老者学过修仙之术,但终无所得,遂放弃。但是,程智修道的因缘匪浅,曾经遇到了季蕙纕先生,“不求而传取气真诀”。从《东华语录》的记载来看,程智早有“从易以通玄”以及“从玄以合易”的想法,然而,在程智看来,“从易以通玄”可以依赖自修,“从玄以合易”却需要师传。在顺治五年(1648)冬“会道观”第八日正讲中,程智作祭拜太上老君的《告太上疏》一篇,其文曰:
  
告太上疏:易玄同本,必知异而后可同;性命异元,必知同乃可言异。秦汉以降,儒仙失传,言异者,固涉支离,言同者,总归茫昧。以至大道不通,生民日蹙。某,虽专易学,兼志玄宗,从易以通玄,固有自信,从玄以合易,幸赖师传。深悲玄门一脉,性命殊分,命学则隐显于私密,性学尤绝响而无传。既已失玄宗之半,岂不伤太上之心。维吾易学,同一伤感。虚文浮教,益复无人。某,位本余夫,性甘亩亩。自知无与于宫墙,所愿追随于道侣。上溯命学之传,源出龙门之裔,故谨从法派,定名“明嵩”,祈性命之双修,必大阐性宗于不坠,通儒仙之同异,庶共拯斯世于雍熙。[14]
  
以上叙述显示,为了深入玄学也就是道教性命之学的内秘,程智决意入道教全真丘祖龙门派门下,以“明嵩”为法名,弘扬全真龙门派丹法,即所谓“源出龙门之裔,故谨从法派,定名明嵩。”在道教史上,全真道宗派分化之中,龙门派是最为重要的支派。龙门派的出现,与其字派诗:“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 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 崇高嗣法兴。”息息相关。明代中期以后,龙门派成为全真道复兴的主要力量,势力远超其他全真宗派。[15] 以至于学者们将清代全真道的兴盛称之为“龙门中兴”。[16] 然而,由于早期史料的缺乏,关于龙门派以及其字派谱的形成及其传播,学术界尚无统一看法。近年以来,学术界业已发现,金元时期全真道并没有用于确立宗派认同,标明传承辈分的派字诗之类谱系的出现,直至明代,全真各宗派字谱方才出现。[17]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全真龙门派的产生与传播具有多源分散的特点。明清全真龙门派支派众多,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彼此之间并没有密切的联系。[18]
  
以上论述显示,程智接续了季蕙纕先生所传承的全真龙门派。关于季蕙纕先生,史料无载。经过多方求索,我们发现了季蕙纕是明末影响甚大的全真龙门派高道,著有《玄宗旨》一书。此书收录于《珍稀中医稿钞本丛刊·新安卷》中。[19] 此书分为:蕙纕先生金丹直指、直指口诀、金丹关窍说、择地、筑基炼已还返、修炼须知、五贼、入室、饮食、三火、三关、四威仪、天根月窟、任督二脉、火符、炼丹次第要知、壶斋老人口诀问答、坎离小交媾、炼精化炁问答、筑基炼已问答诸篇章,皆为道教内丹修持指南。细查此钞本,首页有如下题记:
 
龙门十九传季圆婴蕙纕辑
二十一传吴志毋髡夫阅
 
文末有跋文三处,其文曰:
 
谨按二十条,由下手而化神,字字明阐,皆仙真度人苦心。芬得之程一德,程得之吴景福,吴得之尹真人,后之阅是书者,庶知其所自来,不可忽也。崇祯八年岁在乙亥朗蟾子季芬跋。
  
清康熙四十八年岁在己丑仲春,得之社兄沈容若,容若得之圣典杨先生,杨得之常有马先生,弟子沈国器识。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中秋,弟子杨典求得是书盥手拜录。
 
显而易见,《玄宗旨》为季蕙纕所编,于明崇祯八年(1635)、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五十七年(1718)由季芬、沈国器、杨典分别传抄。如《玄宗旨》抄本中所述,季蕙纕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法名“圆婴”。按照龙门派“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 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 崇高嗣法兴”的派字诗来看,程智所述“源出龙门之裔,故谨从法派,定名明嵩”当属实情,程智为龙门派二十代“明”字辈弟子。而我们也可以知道,二十一代弟子“吴志毋髡夫”,应该是“至”字辈,即“吴至母”。季蕙纕、程智这一支江南全真道派,严格遵守了龙门派的传承辈分制。
 
季蕙纕
《玄宗旨》
程智
《东华语录》
 
程智
《东华语录》
  
迄今为止,由于史料阙如,我们尚不明了程智所传授的全真道龙门派渊源何在,但是在晚明以来,全真道传入江南地区确是实情。茅山乾元观即是晚明以来江南全真道的重镇。据研究,茅山乾元观全真道称为“阎祖派”,阎希言祖师开创,属于全真道丘祖龙门派“复”字岔支派,是迄今所见,最早流传全真道龙门派二十字字派诗,且将之与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相联系的道派。从晚明起到清中期,乾元观全真道派影响巨大。茅山全真道“阎祖派”的兴起,与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及江南士人集团的护教,有着直接的关系。[20] 按照以上所说,即“全真龙门派的产生与传播具有多源分散的特点”这一论断来看,那么季蕙纕(圆婴)、程智(明嵩)所传授的这一支江南全真龙门派,无疑又丰富了我们对龙门派源出多地这一特色的认识。
  
当然,应该指出,程智加入全真道龙门派,实是其融通三教之本怀。程智认为“儒仙同本”,儒道二家之学不可混,理应分而通之,两成其美:“学仙而不知儒,则为忘世为我之偏学,学儒而兼通玄,则为神人返天之大道。盖生足以培精气,清志虑,死则足以安吾明神也。天下之道,分则相害,混则两亡,必能分而通之,乃能两成其美。”  [21]这也就是他“以学儒而兼归太上”的初衷。
 
二  程智与民间宗教三一教
 
黄宗羲曾经谈及程智之学, 认为其学融汇儒释道三教:“近日程云章倡教吴、鄣之间,以一四篇言佛,二三篇言道,参两篇言儒。“ [22] 进而,黄宗羲将程智判定为林兆恩三一教之余术:“皆修饰兆恩之余术,而抹杀林兆恩,自出头地。余患惑于其说者不知所由起,为作《林三教传》。” [23] “三一教”,又名“夏教”,是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盛行于明末清初,至今仍在福建省、台湾省的一些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流行的民间宗教,由福建莆田人林兆恩所创。[24] 三一教研究是探究儒学宗教化的重要视角,学界已经有成果多种。[25]
     
据马西沙先生研究,中国民间宗教是不同于正统佛教、道教等宗教形态的另一种宗教形式。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虽然存在质的不同,但差异更多地表现在政治范畴,而不是宗教本身。[26] 在马西沙先生看来,由于儒学过分注重社会的政治观念和伦理观念,才使传统的旧儒学走向末路。宋明理学是儒学日益宗教化的产物。陆王心学把人的主观意识绝对化,不但体现了禅宗的影响,更受到内丹道的启迪。禅宗的枯坐顽空不得不向内丹道转化,而心学也只得亦步亦趋,这就为一系列新型宗教开启了大门。明代嘉靖年间在闽中问世的三一教,清代中叶在四川问世的刘门教,以及同时在山东问世的黄崖教,都是由标榜陆王心学的学术团社逐渐演化成宗教实体的。这三门教派虽然都倡导三教合一,其实质是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丹道思想的高度融合。[27]
 
1程智思想与三一教有别
 
三一教提倡儒释道三教,源本同、道本一,儒、道、释三教皆由“道”衍化生成而来,此之谓“道一教三”。林兆恩倡导三教同源,实意在“非三教”,而自立一新的道统,即创造出一个新的“三一教”,即“夏教”。在三一教经典《儒道释夏四尼宝经》[28] 中,有《儒道释夏三十六赞》,该赞文将孔子称为“儒仲尼氏执中一贯圣教度世大宗师”,老子称为“道清尼氏守中得一 玄教度世大宗师”,释迦牟尼称为“释牟尼氏空中归一禅教度世大宗师”,林兆恩称为“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29] 显而易见,林兆恩是儒、道、释三教之后的接续道统者,所谓“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即教主无疑。
  
显然,程智的三教思想与林兆恩有别。程智在辨别三教异同时,主旨在于“三教会通”,而不在于创立一门新的宗教:“故三教不通,则三教为三。不通而言通,徒害其通。能通则三而一。” [30]
     
不仅如此,程智与林兆恩在对待道教修持上也是迥然有别的。作为民间宗教,三一教与道教关系密切。历史上,高道张三丰的思想对三一教主林兆恩影响深远。莆田高道卓晚春则“有功于师门”,三一教专门建“无山宫”祭祀卓晚春。[31] 林兆恩依据道教的内丹修持创造了三一教的“九序心法”。所谓九序,即,艮背、行庭、通关、守土敦仁以结阴丹、采取天地以收药物、凝神气穴以媾阳丹阴、脱离生死以身天地、超出天地以身太虚、虚空粉碎以证极则。据林国平教授研究,万历七年,林兆恩着手总结修持心法,编辑成《九序摘言》篇。万历十一年,卢文辉奉师命辑录《九序内景图》,采用文字与图解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阐释了“九序心法”。至此,九序心法”最终形成。[32] 九序心法实际上是将立本、入门、极则的内心修持工夫具体化。凡是初受业的门徒,林兆恩“必先令具疏天矢言”,焚化一“启章”:
     
三教门人某谨筮日斋沐介贽,启领孔门传授心法,于是始知吾性之善,即孔子,敢不战兢惕厉,夙夜奉行,誓发一念之诚,学不至于孔子不已也。又敢不遵守明训,以三纲五常为日用,入孝出弟为实履,士农工商为常业,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以为明体适用之学也。至于义利之辨,不可不明也;沉湎之凶,不可不戒也;方刚之气,不可不创也;嗣续纲常,固于人为最重,而淫邪之僻,亦不可不惩也。如或败纲乱常,不忠不孝,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义利之辨,有所未明;沉湎之凶,有所未戒;方纲之气,有所未创;淫邪之僻,有所未惩。即是孔子罪人,将何以自立于天地之间也?为此肃启,不胜悚栗之至!
     
附启
     
一自愿诸凡所授心法,惟当勤而行之;所示明训,惟当遵而守之。誓发一念之诚,真有若上帝之临汝,更不敢稍违于终食,少离于斯须也。一自愿日搜已过,痛自忏悔。某尝窃闻之: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某亦众生也,而生平之所举止动念,恶得无罪?或为不善于明,而明为人之所非;或为不善于幽,而幽为神之所谴。自今伊始,誓将以前,日所为不是之事,自怨自艾,志心忏悔,更不敢有一毫自昧之心!如有不搜已过,不自忏悔;抑或忏之于前,而不悔之于后,即是得罪于天,惟天鉴之。[33]
  
显然,林兆恩创造“九序心法”,是为了让信徒强身健体,借此救济生民。“九序心法”成为三一教传播的利器。与林兆恩创造“九序心法”,弘扬三一教不同,程智则是为了追求道教的内丹修持转而皈依道教全真道龙门派,成为丘处机所创全真道龙门派正式弟子。也就是说,林兆恩开创的三一教,乃三教合一,合于一种新的宗教方式,即三一教,“夏教”;程智所关怀的,是一种三教会通的思想,会通于一种以民生为本的人道哲学。[34] 程智显然不是以创立新的宗教为导向。
 
2程智的“易教门”与明清民间宗教
 
历史上,程智被其弟子尊称为“大易师云庄先生”,或者称为“云庄大易师”。清代立人堂所刊印的《程氏丛书》首页言曰“易教门,天都程智子尚甫立”,其书目下分为“易教”、“易门”等。[35] 显而易见,以“易”作为诠释理论基底的易学“立人”之说是程智思想的支柱。程智尝云:“易学大旨,立人而已。” 程智一则以为三教各有本位而各有功用,一则提出“ 易学大统论”以易学统合三教,高倡 “ 立人”之论。[36] 程智的“易教门”终归倾向于“学”而非“教”。
  
在当今中国宗教史的研究中,学界往往将“教门”一词指称明清之际的民间宗教教派。马西沙先生认为,所谓教门是指下层民众以信仰为纽带的结社组织。溯其渊流,东汉末年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南北朝佛教异端派生出的大乘教、弥勒教;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摩尼教;隋唐时代摩尼教与弥勒教的融合;北宋的妖教;南宋初在江南问世的白莲教白云宗;金元时代在北方出现的被耶律楚材称为“老氏之邪”的全真道、混元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新道教”;元代白莲教及弥勒教与摩尼教的混合教派即“香会”;其初始都是民众以信仰为纽带的结社组织,即教门无疑。进而,马先生认为就宗教本质而言,明清民间教门与正统宗教之间并无本质不同。[37] 路遥先生亦以“教门”指称明清民间宗教教派。但是在路遥先生那里,“教门”是一中性的语汇,并不带有思维判断。[38] 当然,国内还有一些学者将“教门”作贬义解,认为明清民间“教门”并非宗教。
  
实际上,以“教门”指称明清民间宗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
  
我们以为,“教门”一词的使用并非始于明清之际的民间宗教,更不是明清民间宗教的专称。“教门”一词乃是中国历史上多种宗教的称谓。“教门”一词的使用与宗教教派的兴盛密切相关。同时,“教门”还成为诸多宗教异端的称呼。[39] “教门”一词乃是中国历史上多种宗教的称谓,尤以传统的释、儒、道三教为多。宋元之际的何梦桂在其文集中即已指出,“教门”是儒、释、道三教皆有的称谓:“古今言教门者有三,曰儒,曰释,曰老。” [40] 依佛教教义,教法乃为入道之门户,故云门。此即“教门”在佛教中之原初义。在道教的典籍文献中,道教也以“教门”自称。唐末五代道教学者杜光庭在《谢恩赐兴圣观弘一大师张潜修造表》中有言:“臣某获列教门,躬荣睿泽,不任之至”。[41] 两宋金元时期,新道派层出不穷。这些新道教亦多有称“教门”者。在中国佛教、道教史上,历代王朝往往设置僧官、道官以管理佛、道教事务。在僧官、道官的称谓中多有“知教门公事”、“管干教门事”之语。反观中国宗教史,不仅佛教、道教以“教门”自称,伊斯兰教也被称为“教门”。明马欢著于景泰二年(1451年)的《瀛涯胜览》以“回回教门”名伊斯兰教。[42]
  
儒学虽不是宗教,但是却也以“教门”自称。清人李光地即曾以“孔子教门”称儒学:“程子说书,都是将书返之身心做起工夫,及实有所得即将心得处说书,……后赖生一朱子,阐发着实不然。遇不善读者便可流为禅学,有六经注我之意矣!孔子教门却不尔。朱子正是孔子传派,其于经书躬行心得矣。而解说处,却字字依文顺义。” [43] 此处,李光地将程子与朱子之学两相比较,指出朱子之学乃是“孔子教门”之嫡传。李光地之孙李清馥在论及闽中理学渊源时,又有“道至程朱有何不尽,何须别立教门”的感慨。[44]
     
毫无疑问,历史上的儒家确以“教门”自居。那么,“大易师”程智所创的“易教门”更不能直呼为与林兆恩三一教类似的明清以来的民间宗教了。程智的“ 易学大统论”实以“ 立人”为旨归,其“易教门”乃“学”而非“教”。
  
三  小结
 
近三百年明代历史,虽然缺乏强有力的圣主明君,但是“明代仍然发展为古代社会的一个新阶段。”“四书五经不只是读书人进阶的考试内容,那些千百年与社会发展同构的教条,大多仍可作为付诸践行和支撑生命生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实践论。”  [45] 作为明末清初影响深远的思想家,程智的多部遗珍已经被发掘并公诸于世,借此良机,我们不仅可以对程智的思想体系进行细致的梳理与解读,更能以此为基础,对明清之际学术思想与宗教教化的内在关系做一番新的考究。
 
通过一番考证,我们发现,程智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在易学、宗教、政治、逻辑学等诸多方面都值得进一步研讨。程智与佛教、道教往来甚为密切。尤其是程智与明末清初江南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关系,碍于史料阙如,以往学界失之关注。研究显示,程智师从全真龙门派十九代宗师季蕙纕(圆婴),成为龙门派二十代“明”字辈弟子。程智与江南全真道龙门派的往来,必然将丰富我们对中国明清道教史,以及明清时期儒道互动史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发现,程智所开创的“易教门”与明清民间宗教三一教无涉,程智的“易教门”乃是易学非民间宗教。
 
宗教哲学茶座
 
 
注  释
[1]  赵广明:《程智宗教哲学思想初探》,《世界宗教文化》2019年第2期。
[2]  周齐:《程智的佛教因缘、三教观与儒释观》,《世界宗教文化》2019年第4期。
[3]  赵广明编《程智集·前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  张方:《明代全真道的衰而复兴——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250—255页。
[5]  张广保:《明代初期(1368—1434)全真教南北宗风研究》,青松出版社,2010,第4页。
[6]  张方:《明代全真道的衰而复兴——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250—255页。
[7] 《大易师云庄亟士程子年谱》后附《经学程云庄先生配享二程夫子录》,其后有“顺治拾陆年叁月十九日行”之语,可知,此年谱最迟成于清朝顺治拾陆年,参见赵广明编《程智集》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第950页。
[8]   赵广明编《程智集》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第901页。
[9]   赵广明编《程智集》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第561页。
[10]  赵广明编《程智集》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第571页。
[11]  赵广明编《程智集》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第567页。
[12]  赵广明编《程智集》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第566—567页。
[13]  赵广明编《程智集》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第566—567页。
[14]  赵广明编《程智集》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第597—598页。
[15]   张方:《明代全真道的衰而复兴——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97页。
[16]  尹志华:《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吴亚魁:《江南全真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汪桂平:《东北全真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7]   张广保:《明代全真教的宗派分化与派字谱的形成》,赵卫东主编《全真道研究》第一辑,齐鲁书社,2011,第216页。
[18]   张方:《明代全真道的衰而复兴——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97—132页。
[19]   王剑辉主编《珍稀中医稿钞本丛刊·新安卷》第四册,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第291—366页。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何振中博士帮助查阅此文献。
[20]  王岗:《明代江南士绅精英与茅山全真道的兴起》,赵卫东主编《全真道研究》2011年第2期。
[21]  赵广明编《程智集》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第569页。
[22]   黄宗羲:《林三教传》,载《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第560页。
[23]   黄宗羲:《林三教传》,载《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第560页。
[24]  马西沙:《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与三一教》,《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3期。
[25]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719—851页;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6]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3页。
[27]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7—8页。
[28]  本文使用的《儒道释夏四尼宝经》为莆田三一教悟本堂校正本,立心书院甲午年(2014)重刊本。
[29]  李志鸿:《三一教与道教雷法初探》,《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2期。
[30]  赵广明编《程智集》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第561页。
[31]  林国平:《三一教与道教的关系——从林兆恩与卓晚春、张三丰的关系谈起》,《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
[32]  林国平:《三一教与道教的关系——从林兆恩与卓晚春、张三丰的关系谈起》,《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
[33]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第六册《九序摘言·附诸生疏启》,另参见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第75—76页。
[34]   赵广明:《程智宗教哲学思想初探》,《世界宗教文化》2019年第2期。
[35]   赵广明编《程智集》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第359页。
[36]   周齐:《程智的佛教因缘、三教观与儒释观》,《世界宗教文化》2019年第4期。
[37]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8]   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39]  李志鸿:《教门考》,载马西沙主编《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民间宗教卷》,民族出版社,2007。
[40] 何梦桂:《潜斋集》巻八《南山天宁禅寺山门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474—475页。
[41] 杜光庭:《广成集》卷一《谢恩赐兴圣观弘一大师张潜修造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593页。
[42]  马欢:《瀛涯胜览》,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43] 《榕村语录》卷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289页。
[44]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十一《县令林复夫先生一阳》曰:“林一阳,字复夫,漳浦人,嘉靖甲午乡荐为学。以居敬穷理为宗,谓:‘道至程朱有何不尽,何须别立教门?’及判济南,调霍邱令,皆有惠政。以不谐于时,迁藩幕。归,尝曰:惟敬胜怠,惟勤补拙,惟俭养亷。所著有《论学义》。又善临池、大书,有晦庵、白沙笔致。”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778页。
[45]   周齐:《程智的佛教因缘、三教观与儒释观》,《世界宗教文化》2019年第4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国现时密宗复兴之趋势
       下一篇文章:民间佛教的学理诠释与中国佛教史的再认识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