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中东基督徒的移民趋势
发布时间: 2020/2/14日    【字体:
作者:GINA A. ZURLO
关键词:  中东基督徒 移民  
 
 
在近代史上,全球宗教格局最深刻的变化之一是,长期生活在中东地区的基督徒群体比例持续下降。1910年,基督徒占中东人口的13.6%。2010年,基督徒只有全地区人口的4.2%。预计到2025年,基督徒将只占人口的3.6%。
 
中东的基督教有三种主要形式:历史悠久的教会(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现代宣教运动建立的教会(基督教新教和独立教会)和移民教会(多种传统)。
 
两种动态
 
中东地区的基督徒情况非常独特,而且在过去的10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的两种动态:出境移民,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基督徒离开该地区,移民至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入境移民,很多基督徒由于工作原因搬至中东地区,主要集中在石油资源丰富的穆斯林地区。还有一种入境移民趋势是宣教士来到该地区,其中大部分为新教和独立教会的宣教士。
 
1910年至2010年间,九个中东国家的基督徒比例显著下降,它们是:埃及、伊拉克、伊朗、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土耳其。
 
两个主要原因造成了比例的显著下降:出生率低;战争、冲突和迫害带来的出境移民。与此同时,自1970年后,有大量的基督徒涌入6个中东地区的国家: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基督徒多是来自菲利宾、韩国和其他国家的移民,这些移民主要是从事石油生产、建设、家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工作。
 
宗派
 
东正教是中东最主要的教派。大多数的东正教基督徒集中在埃及(科普特人),塞浦路斯(希腊)和叙利亚(亚美尼亚,希腊和叙利亚)。但是外来移民显著的影响了东正教的比例:1910年东正教徒的比例为11.8%,到2010年比例降为2.7%,到2025年,比例预计将为2.2%。与此同时,罗马天主教徒、新教徒和独立教会的信徒的比例提高了。原因之一是大量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外来工人(如菲律宾人)来到沙特阿拉伯国家。
 
启发和思考
 
各样的趋势让中东地区基督教的未来扑朔迷离。长期居住在中东地区的基督徒现在分散到了全球,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越来越多的被吸引到了中东。中东地区的基督徒是处于激烈的社会和政治压力下的少数派,而这种双向的移民趋势成了为中东基督徒提供支持的一种独特的挑战。
 
对于在中东地区陷入困境的基督徒群体而言,基督教往南半球的扩展可以视为一个积极的发展,尤其是在后殖民时期,“基督徒”开始与“西方文化”被区分开来之时。国际社会目前对于中东基督徒的困局有了更多的了解。在那些对宗教自由有着极端的社会和官方管制的国家,可以透过为着所有宗教少数派争取宗教自由的方式来解决一些基督徒面对的迫切的问题。
 
侨居在世界各地的中东基督徒则有新的机会与其他信仰的社群进行对话。而这样的对话,由于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的紧张关系,是无法在他们原来居住的中东地区进行的。因此,他们可以在远方,与其他宗教的信徒一同来为着所在地区的和平来努力。即使中东的宗教格局瞬息万变,每一个基督徒都有一个全新的责任,需要超越宗教差异来推动对话和合作。
 
 
(译自“Ongoing Exodus: Tracking Emigration of Christians from the Middle East”,2014年春季《哈佛中东政治与政策杂志》)
 
圣经语文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封建、郡县之变中儒学演进的历史考察——层累成长的古史与记忆重构中的今古文经学
       下一篇文章:藏族创世神话与宗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