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四旬期守斋的价值与意义
发布时间: 2020/3/5日    【字体:
作者:古伦神父
关键词:  四旬期 守斋  
 
 
前  言
 
复活节前的四旬期,可以说是用来对抗物质过剩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至上的一种对立价值观与心灵操练方法。四旬期是指复活节前四十天的斋戒期,实际计算为复活节前的46天,但斋戒日扣除其中的六个主日,共四十天。在这四十天基督徒会以斋戒、克苦方式忏悔自己的罪恶,也反思自己的生命以迎接基督的复活。
 
四旬期的斋戒操练所强调的不再是消费更多,而是想要回归简单的生活!其主旨着重在“舍弃”,以及从不断消费的束缚中获得自由。物质过剩的社会特色就是,人们得到更多刺激,但人们的感受却愈来愈少。我们被迫不断消费,但却没有学习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享受。太多的消费反而夺走我们享受的能力。这不只是针对饮食而已,也包括现代社会中媒体所制造的持续刺激。
 
一幅幅影像快速闪过眼前,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专心欣赏每幅影像。许多影像刺激我们,但却无法引起我们内心深层的感受。四旬期的斋戒操练就是要减少外在刺激,强化生命感受。因此,四旬期的斋戒操练不只对于实行的人来说,是段具有疗愈力的时间,甚至整个社会都会被教会所提倡的相对价值所撼动。但前提就是,基督教会与基督徒必须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够透过四旬期成为社会的反射镜,并且承担起重要的任务:质疑这种“需要更多”的消费心态,并且活出另一种更深刻、丰盛的简单生活,将新的价值观呈现在社会面前。
 
教会不只:建议个别基督徒在四旬期实行禁食方面的操练,教会更可创造出影响整个基督徒团体的“舍弃与克己”文化。这个文化可以转变家庭与教会,也是一种对抗这个物质过剩社会的相对文化价值。透过基督徒在复活节前七周试着过简朴的生活,学习戒除许多原本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事物,就是对这个社会以及其消费文化提出质疑。
 
藉此我们也可以将四旬期的传统予以现代化的诠释,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四旬期的文化对于本地的时代精神的确是一种挑战。它不只对于实行斋戒操练的个人、家庭与教会都是一段疗愈的时间,对于整个社会也具有医治力。四旬期可以在社会中唤醒对于简朴生活的渴望。因此,四旬期也是实践耶稣的教训:“你们是地上的盐。”(玛5:13)四旬期可以赋予社会另一种味道,不是那种无趣的千篇一律的味道,而是专注生活内在自由与简单朴实的深刻味道。
 
教会传统为了让基督徒准备复活节而发展出四旬期。四旬期是一段操练的时间,操练内在的自由,透过我们自愿“戒绝”某些事物,例如戒绝饮食,或者是电视、网络、开车抽烟、购物欲望等等,可以操练自己从特定的欲望中解放出来。所以,四旬期可以说是一段自我锻炼的时间。因此,我们应该为这段锻炼时间拟定一个锻炼的计划。在本书中,我想针对这个灵性操练提出一些具体的操练建议。
 
四旬期灵性操练的目标就是再度找到滋养我们的生命泉源。这个内在的泉源经常会被许多日常事务耗尽枯竭,日程计划被安排得满满的,使我们离开心灵深处愈来愈远。有些人则会用饮食来填补心灵的空虚,结果却阻塞了我们到达心灵底层的道路。在我们心灵的底层涌流着使我们的生命活跃的圣神之泉,但我们却经常让这股泉源枯干。外在的事务让我们中断了与自己内心和灵魂的关系,透过“斋戒”的操练,可以让我们穿透内在的一切混乱,达到这股内在的泉源。如果我们能够与这股圣神的泉源接触,我们的生命就能够开花结果。因此,四旬期特别订在春天开始之际,这意味着,大自然中春天的特质同样也会实现在我们身上:从严雪冰冻中绽放出新生命。所以,四旬期的目标就是复活节。圣本笃把他对四旬期的操练指导视为复活节的准备:“修士们带着敬虔的渴望与喜悦,期待神圣的复活节期。”(圣本笃会规49-7)因此,四旬期的基本心情应该是“喜悦”。
 
四旬期也是一段身体洁净的时间。洁净的仪式是从“圣灰礼仪星期三”以祝圣圣灰,以及在弥撒中神父用圣灰在额头上画十字圣号开始的。圣灰一方面代表忏悔,表示我们已经准备好在未来的40天,将以各种可能的斋戒方式,认真地生活。忏悔(德文是Busse)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改善,也就是说,我们在40天的四旬期中,会比平常做得更好。
 
圣灰的另一个意涵是:洁净。以前的人会用灰烬来当清洁剂,所以,圣灰也是“洁净”的象征。在四旬期可以让我们洁净身心,甚至医学研究也发现了四旬期对于身体循环的洁净、体养功能。许多原本积在我们体内的废渣,藉由四旬期的饮食斋戒,就可以被洗净排出体外。饮食的斋戒可以让身体更年轻,因此,春天开始前的饮食斋戒可以被视为一种使身体净化与年轻化的体养期。
 
除了身体的净化之外,四旬期也是一段让心灵洁净的时间。所以,四旬期的“斋戒”操练不只限于饮食的斋戒,现代灵修神学也把斋戒操练延伸为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德国福音教会(EKD)就在2013年时推动一个四旬期的身心灵操练行动:“七周戒绝运动”(包括复活节前一周受难圣周)。每个教会组成一个“四旬期运动团契,参与这个运动的人在团契中彼此监督,在这七周内过着“戒绝”某件事物的斋戒生活。有人可能是戒绝电视,有人可能是戒绝手机、网络、肉类、酒精或者甜食;甚至有人希望这七周内完全内省静默,不与人交谈。
 
在这本操练手册中,我想提出一些具体的斋戒操练建议,让我们认真地规划这复活节前的40天四旬期,让我们真的拥有一段疗愈身心的时间,一段锻炼内在自由、洁净身心以及更新灵命的时间。在我具体谈及这七周的规划建议之前,我想先回顾早期基督教会对于四旬期斋戒操练的灵修观点。
 
关于禁食的背景
 
禁食并不是基督教会发明的,教会只是采用了犹太教禁食的做法,以及希腊人、罗马人关于禁食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出来的。犹太教里只有一个所有人都有义务遵守的禁食日:赎罪日!但一般为表示其宗教虔敬度,犹太人都会在一周里禁食两天,即星期一和星期四。在福音书里面,法利塞人仍然遵守这种传统(路18:12)。有特别事故或紧急状况时,犹太人会公开呼吁额外的禁食日,以向天主祈求援助。犹太人将禁食视为向天主的急切恳求,表示他们非常认真看待自己的祈祷,但也将它视为一种赎罪和悔改的象征。借着禁食,他们向天主承认自己是罪人并祈求天主的宽恕和援助。在犹太人眼中,这两种观点乃是一体两面,因为对他们来说,苦难就是因为他们不听天主的话;借着禁食,他们表示自己愿意回到天主身边。
 
但在犹太教里,也有把禁食当成作表面功夫。于是就有先知出来反对这种做法,并提醒所有信徒禁食的根本含义。例如,先知岳厄尔借着将天主的话语转告给以色列人,要求他们:“至少现在――上主的断语――你们应全心归向我,禁食、哭泣、悲哀!应撕裂的,是你们的心,而不是你们的衣服;你们应归向上主你们的天主”(岳2:12-13)在禁食当中,我们应该将自己的心向天主打开,并把我们的心放在天主身上。
 
依撒意亚先知曾如此批评当时大家所实行的禁食做法:“看哪!你们一面守斋,一面争吵,打架,以恶拳打人;你们不必再如今天一样守斋了,免得你们的嘈杂在高处可以听到。难道这就是我所中意的斋戒吗?难道这就是人们克己的日子吗?难道低头如同芦苇,以苦衣和灰尘铺床,你就称为斋戒,称为上主悦纳的日子吗?我所中意的斋戒,岂不是要人解除不义的锁链,废除轭上的绳索,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折断所有的轭吗?岂不是要人将食粮分给饥饿的人,将无地容身的贫穷人领到自己的屋里,见到赤身露体的人给他衣穿,不要避开你的骨肉吗?”(依58:4-7)依撒意亚先知认为,禁食就是在呼吁,我们应该用新的行为举止对待他人。禁食要打开我们的心,好让我们能去关怀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初期教会采纳了一周禁食两次的做法。但却刻意与犹太教有所不同一一教会宣布,为了纪念耶稣被捕和被钉十字架,将星期三和星期五定为禁食守斋日。在这段比较不严格的“周内禁食”规定之后不久,禁食即被当做为复活节做准备,刚开始只禁食一到三天,后来延伸到整个耶稣受难周,最后到第三世纪时延长到40天,即四旬期形成之由来。当时除了复活节的前两天完全不进食的这个要求之外,在四旬期当中的每个星期三和星期五都要禁食九个小时(即到下午三点),或者如圣本笃在其会规中所明定的规定,禁食到晚上。隐修士的禁食甚至比教会的要求更加严格,许多隐修士只隔天进食,另一些则在四旬期当中禁食五天,而只在星期六和星期天进食。此外,他们对食物的选择也加以限制,不吃肉类、蛋类、奶类、奶酪,并且不喝酒。
 
一般主流基督教会只在四旬期时禁止摄取肉类和喝酒。但有一些小教派甚至完全禁止吃肉和喝酒,例如摩尼教、阿波它特教、孟他努派,但他们提出的理由不是健康上的因素,而是二元论的动机:在他们看来,肉类和酒类基本上就是不好的。为了反驳这种二元论的潮流,教会通过圣经来捍卫:天主创造了所有的动植物并让人食用,因此所有的食物都是好的。教会反对这种将禁食和禁吃——意识形态化的做法!
 
在新约圣经里,也可以看到犹太教与一些希腊潮流针对禁食做法的争议。山中圣训里的假设是,所有基督徒都禁食但他们应该与法利塞人有所差别,法利塞人禁食时都故意蓬头垢面,好让别人看出他们正在禁食。门徒们则应该私底下,而不要在人前禁食,他们应该在天父面前禁食,而且他们应该以愉快的面容进行禁食(玛6:16-18)。关于耶稣本人,圣经上记载他在旷野中禁食四十天之久。但与法利塞人不同,他并不留给人他常禁食的印象。刚好相反,他与人吃吃喝喝,和他们分享喜乐,使得别人甚至称他为酒肉之徒(路7:34)。他的门徒也被人批评说,为什么他们不像法利塞人以及若翰的门徒一样禁食。对此,耶稣的回答是:“伴郎岂能当新郎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悲哀?但日子将要来到当新郎从他们中被劫去时,那时他们就要禁食了。”(玛9:15)在耶稣看来,禁食显然是悲伤的表征,但他的门徒们没有悲伤的空间,因为他自己就是拯救,是喜乐的开端。此刻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接受天主的赐予。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初期教会针对犹太教禁食做法的一些争议。一方面,当时耶稣以默西亚身份的来临“已经”可以超越禁食的意义:但另一方面,这个来临又还不是最终的再临。世上还继续有罪恶和死亡,只有此两者彻底被消除时,基督徒才不需要禁食。
 
但在耶稣升天之后,门徒们就必须禁食了,因为他们在等待主的来临。于是禁食获得一种新的意义。它不再代表着悲伤和赎罪,而是在等待主再临的期间内禁食。借着禁食,基督徒们承认,救恩尚未完全来临,因为他们还没被耶稣的国完全贯穿渗透。在禁食中,他们渴望着耶稣的来临,以便当耶稣以新郎的身份来临并与他们一同欢庆婚宴时,他们心中能愈来愈为此充满喜乐。
 
禁食与斋戒操练的三种效果
 
初期教会特别希望禁食操练能带来三种效果
 
1、禁食与斋戒是身体与心灵的疗愈
 
当时教会对禁食的第一个期待是,它对身体和灵魂有治愈的效果。这种治愈的效果与当时这种看法有关——人在吃某些食物时也将魔鬼的力量摄取进去。因此许多禁食规定的理由都是保护人免于受魔鬼污染。由于人不想生病,于是就戒吃那些带有病魔的食物。古时人们禁食的另一个原因是,禁食有促进人体健康的功能,民俗疗法尤其有这种观念:人们认为禁食对发炎的病症、风湿和黏膜炎有治愈的功效;禁食也可以防止做恶梦。
 
希腊哲学家则认为,禁食不仅能保护人免于疾病和魔鬼的影响,还有洁净心灵,获得内心平安、自由和幸福等功效。他们认为这与生命目的有关。例如,犬儒派学者的目标是自给自足的能力,即放弃所有不是生存的必要需求。在犬儒派学者看来,禁食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而斯多噶学派则认为,幸福最高的目标在于内心的自由,过着理智合适的生活,即过一种不受情绪和不理智的动机影响的生活。所以,在他们眼中,禁食这项苦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操练内心自由、合理生活的方法。古代哲学门派一向注重完整的个人,注重达到人最终的目标,而禁食则是通往这个目标的一项重要且经证实有效的方法。禁食可以治愈人的肉体和灵魂,引导人进入内心的自由,是达到自我实现、内心幸福的途径。
 
各大宗教,如印度教、佛教和道教也有类似的禁食斋戒规范。在中国,有夜间禁食的戒律,因为,夜间吃东西会使吃东西的人陷入沦为妖魔供品的危险。伊斯兰教则在斋戒月(Ramadam)发展出自己的禁食斋戒传统。在伊斯兰教看来,禁食是神所开立,对抗放纵生活具有疗效的处方。佛祖透过禁食为自己的使命做准备,就像穆罕默德和耶稣一样。在所有宗教里面,禁食斋戒是洁净内心和开放自己——面对神和神性力量的一种途径。
 
在古代哲学门派的传统中,基督宗教的教父们亦在其著作里,强调禁食对肉体和心灵的正面功效。圣金口若望亦在一次讲道中提到禁食这个处方一一禁食是“我们那位对人类友好的主宰者,同时也身为我们慈爱的父亲”所想出来的。由于人们天生便喜欢沉醉于自己的欲求,而且无法持守尺度,所以人们必须一再禁食,以使自己内心不再过度为世俗事物忧虑,才能获得内心自由。如此一来,他更能专注于精神的领域。
 
卡西安努斯(Johannes Cassianus,约公元360~435年,天主教隐修士)认为,大量食物会使人心迟钝、过多食物会降低人心灵的警醒度。禁食——教父们认为——可将有害物质排除于体外。借着这种方式,身体可以免于某些疾病,禁食使人体恢复健康。教父们的这些认识亦受当今医学的肯定,当今医学尤其建议罹患风湿病和关节炎者要进行禁食。然而,教父们认为,禁食最重要的不是纯粹为健康功效,而是心灵上的功效:禁食可驱除浑浊的想法并使人的心神达到更清明的境界。
 
2、禁食与斋戒可以对抗心灵的激动情绪
 
早期的隐修士(公元四至六世纪时)将禁食的心灵功效,描述为对抗激动情绪的战斗。在禁食中我们会碰上自己的激动情绪,比如有时候我们会用食物来堵塞自己的愤怒。当我们放弃这些堵塞的方法时,就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了。这时,我们应该将内心的感受摆在天主面前,并让天主洁净和转化它。对隐修士而言,灵修道路的目标在于洁净自己的心,而禁食则是达到此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禁食使我们面对真实的自己。它向我们提出这些问题:我内心平安的基础是什么?只有吃饱喝足时,我才心情愉快吗?禁食揭开我是谁的真相,而且它迫使我将自己的贫乏和负面情绪摆在天主的爱中,好让天主的爱净化我的内心。
 
圣经里耶稣受试探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禁食是对抗激动情绪和恶习的一场战斗。在耶稣禁食40天之后饱受魔鬼的试探,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的三种基本诱惑。第一种诱惑是将石头变成面包。这背后的意义是:我们受到的诱惑是想要马上消除自己的饥饿——我们想要消费、享用所有的东西。在古代,石头也是种神圣的物品,神圣的物品不容许人消费享用它,它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因此,应该崇敬它!但是,对许多人而言,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事物是神圣的了,只要想要消费,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并且应该用来满足其需求与消费。这也是我们这个物质过剩社会里的典型诱惑:贪婪和不满足的心态,使人想把愈来愈多的自然资源变成人可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我们就是不愿意让石头保持石头的原样,非得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
 
第二个试探是诱惑我们以自己的灵修凌驾于别人之上。这个诱惑是从圣殿最高处跳下去,以证明自己的灵修实力。这也是现代社会里的一种诱惑,因为今天,灵修被某些精神导师当作提升智力、使人在发展阶梯上往上攀爬,以及使人自我膨胀的产品来贩卖!
 
第三个试探是权力与财富的诱惑,也就是滥用天主来加强我们的权力和成就,并增加自己的财富。我们重视的不是天主,而是我们自己。在某些基督徒圈子中所宣传的成功神学,就是屈服于这种权力的诱惑之下,它利用天主来达到自己的成就,但天主并不容许自己被利用,相反地,我们应该服事天主。禁食邀请我们去服事天主,而不是利用天主来满足一己之私。
 
3、禁食与斋戒可以强化祈祷
 
在初期教会里面,禁食与祈祷紧密相连。禁食可以强化祈祷,这从两个方面来看会显得特别重要。首先,禁食深化为别人的代祷。在初期教会里,每当信徒陷入极大的危难或想为另一个人恳切代祷时,祈祷总是与禁食一起进行。当我为另一个人禁食并祈祷一整天时,这个祈祷就不只是一个短暂的念头而已。这一整天,我透过自己身体的饥饿,感到与另一个人休戚相关。我以自己的肉身和灵魂祈祷,我觉得自己与另一个人紧密相连,我以自己的身体为对方付出。在禁食中,我承认自己的无力感:我没办法帮助另一个人,借着禁食,我有意识地削弱自己的身体,好能让自己只信靠天主的援助。因此,禁食与祈祷结合——是肉身和灵魂向天主发出的求救呼喊,因为我们自己没办法真正帮助自己和别人。
 
有些人在与别人有冲突时就以饮食来填塞自己,他们不想再与别人接触。他们利用饱足感在自己与别人之间制造距离。透过我们身体的操练,禁食使我们为别人敞开,我们仿佛将代祷的对象接纳到自己身体里面并一整天将他背负在自己里面,我们每一刻都将他摆在天主面前。因此,禁食是一种不间断的祈祷,而且是透过肉身和灵魂的祈祷。在禁食的祈祷中,我们以自己的整个存在为代祷的对象付出。在禁食课程中,我总是让参与者一整天认真地为另一个人禁食,这通常都会改变我们与另一个人的关系,强化我们对他的希望的同在,在禁食时亦发现自己亏欠另一个人的事。曾经有一位男士在课程中意识到这一点后,就一定要立即回家与儿子和好,可见,禁食可以强烈迫使他,愿意设身处地了解儿子的困境!
 
 其次,禁食对祈祷还可以发挥另一种功效:禁食使祈祷的人保持清醒,并完完全全为天主开放自己。早期的隐修士在大节日之前都会进行守夜,以便彻夜祈祷。禁食会协助人保持清醒,吃太多会让人昏昏欲睡,而禁食则使人清醒。对隐修士而言,彻夜清醒的同时也是他们热切等待主来临的一段好时光。他们藉此实现了耶稣的要求,亦即,他们应该在禁食中等待新郎的来临。禁食表达出他们渴望耶稣以新郎的身份来临,并得以和祂一起欢庆天国的盛宴。
 
透过禁食保持清醒,我们会进一步发现,可以从禁食祈祷获得内心的亮光。希腊人和罗马人当时就已希望能够透过禁食做异梦井认识神性的奥秘。戴尔都良(Tertullian),公元二世纪时的一位教父,认为耶稣在山上改变形象与禁食有关。他将耶稣与在西乃山上禁食四十天的梅瑟互相比较。禁食亦使梅瑟的面容发光。戴尔都良也引用厄里亚先知的例子,厄里亚先知禁食40天之后,在曷勒布山上轻柔的风声中经验到天主。禁食的目的是改变形象,转变成光,因着天主的光而发亮。因此,禁食有神秘主义的含义,禁食带领我们到天主身边,并让我们更能清楚看到祂的爱和光的奥秘。戴尔都良认为:“那永恒的天主永远不会饥饿,就像祂透过依撒意亚先知所证明的那样,那么,如果人也可以在某段时间内,不需要依靠食物而活,人就可以在这段时间与天主更相似。”戴尔都良也举出女先知亚纳为例,“没有人能比经常禁食的人更容易认出基督”。他说——禁食使我们有能力认出隐藏的事物,禁食打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得以看到天主的光,让我们自己完全被天主的光所渗透。
 
希腊教父亚大纳削(约公元289~373年)将禁食理解为与天主进行亲切互动的一种途径,就像天使们所拥有的那样:“禁食是天使的生活方式,致力于禁食的人,就可以进到天使的国度。”透过禁食,此刻就让我们预先尝到天堂的味道,使我们的肉体精神化,并使肉体脱离肚腹的主宰。对隐修士而言,禁食并没有苦涩的味道,它反而带领隐修士跨过天堂的门坎。因此,禁食充满了圣神的喜乐,对属灵事物的喜爱。禁食——另一位教父菲洛泽努斯(公元440~523年)说——让我们此刻就经验到耶稣话语的现实性:“天主的国就在你们中间。”(路17:21)!
 
一一也许该文章亦没有完结,还有更多的属灵的话语,但因文章来源不可追溯,虽遗憾,但以上的内容足够我们善度四旬斋期!正如《俄罗斯的长老,森林中的隐者》,里一开头就写道:
 
不要想明白一切——尽你所能接受的程度去接受就可以,让它们对你起作用。
 
愿主助佑我们更幸福,因祂的恩典满溢!
 
信德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圣灰星期三家庭忏悔祈祷
       下一篇文章:疫情长久不散,教会该如何牧养和宣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