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案例选编
 
瓜州县道教协会与崔玉军土地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一审民事判决书
发布时间: 2020/3/14日    【字体:
作者:瓜州县人民法院
关键词:  道教协会 租赁合同纠纷  
 
瓜州县道教协会与崔玉军土地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一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 瓜州县人民法院
案号:(2016)甘0922民初1692号
 
原告:瓜州县道教协会
法定代表人:卢正岗,道教协会会长。
被告:崔玉军(崔某甲之子),男。
 
原告瓜州县道教协会与被告崔玉军土地租赁合同纠纷一案,本院于2016年9月30日立案后,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
原告瓜州县道教协会卢正岗、被告崔玉军到庭参加了诉讼。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瓜州县道教协会向本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终止与被告崔玉军的土地租赁合同。
 
事实和理由:2008年2月19日,原告与被告父亲崔某甲(已去世)签订了九北老疙瘩庙土地承包补充协议,崔某甲每年向原告交纳承包费1524.6元。
 
2014年,原告起诉崔某甲,经法院调解,由被告崔某甲继续租种原告耕地21.78亩,期限6年(2014年—2019年),租费每亩100元。
 
此后,原告多次向崔某甲、崔玉军催收租赁费,至今未交。
 
被告已违反合同约定,现要求终止土地租赁合同。
 
崔玉军辩称,地以前是荒地,是我出钱买的,现在成了耕地,凭什么说地是原告的。
 
再说,租种期限为20年,尚未到期。
 
2015年和2016年由于没有水,我就没有耕种。
 
解除合同可以,原告必须给我打井费、开荒费、误工费等费用。
 
本院经审理认定事实如下:对当事人双方没有争议的事实,本院予以确认。
 
对当事人有争议事实的质证和认定如下:原告提供的土地承包协议和土地纠纷处理协议证明,1999年和2004年安西县民宗局将被告租种的部分荒地划归原告,由原告经营管理并承包给被告开垦耕种收取租费,被告虽然交纳了荒地购买费用6000元,但在后来抵顶了承包期间的部分租费,而且2014年法院处理时崔某甲也承认是租种原告的荒地,因此被告认为租种的荒地不是原告的辩解,不予采纳。
 
本院认为,被告租种原告荒地应当按照约定交纳土地承包费(租赁费),没有交纳承包费已构成违约。
 
合同法规定,承租人未支付或迟延支付租金的,出租人有权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后,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当事人不再享有和承担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
 
被告以没水为由不耕种已二年,且经原告催告仍不交纳承包费,表明其已无能力耕种,继续维持合同已无实际意义,原告要求终止合同并无不当。
 
综上所述,原告要求终止土地租赁合同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有关规定,予以支持。
 
被告称租种期限未到不同意解除合同的辩解,于法无据,不予采纳。
土地承包协议明确约定,由承包方负责荒地开垦、平整、灌溉、耕种、绿化等一切费用,被告要求原告补偿打井、开垦、误工等费用,因未提起反诉,被告可另行主张或提起诉讼。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  、第八条  、第九十一条  (二)项、第九十四条  (三)项、第二百一十二条  、第二百二十七条  规定,判决如下:
 
原告瓜州县道教协会与被告崔玉军的土地租赁合同终止履行。
 
案件受理费100元,减半收取50元,由被告崔玉军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照对方当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甘肃省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员戴建军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书记员罗仕伟
 
转自裁判文书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首尔市以杀人罪等起诉新天地教会会长
       下一篇文章:杭州市伊斯兰教协会与杭州荆岭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物权保护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