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书评《全球灵恩运动与地方基督教——一种生活史的考察》
发布时间: 2020/7/30日    【字体:
作者:杨一
关键词:  《全球灵恩运动与地方基督教——一种生活史的考察》 灵恩运动 基督教  
 
 
著名社会学家大卫·马丁(David Martin)指出:「在刚刚过去的世纪,基督教最激动人心的发展即五旬节运动及其灵恩派的巨大周边。如果说五旬节运动主要是在非西方世界的穷人中扩张,灵恩运动的兴起则更多是中产阶级的。在西方如此,全球也同样。」由此,20世纪也被称为是五旬节的世纪,或「圣灵的世纪」(the century of the Holy Spirit)。灵恩运动信徒的增长率相当惊人,据瑞士神学家贺伦华特(Walter J.Hollenweger)的估算,西方五旬节运动和灵恩运动的信徒人数, 再加上第三世界一些本色化而又类似灵恩派的教会信徒, 上世纪80年代的总数约有1亿, 在公元2000年人数已达2亿5千万。比较宗教学学者伯吉特·迈耶(Birgit Meyer)认为五旬节-灵恩运动是一种全球性的宗教现象,「扩张和新生的活力—空间的扩展和一个新时代的标志—说明了五旬节运动是一种独特的全球宗教;它将世界想象为一个整体,超越了有限的地方观念,并允诺将所有信徒包容在一个全球的再生群体中。」
 
与此同时,「基督教的中国化」一直是东西方学界长期关注、且颇具争议的论题。从历史沿革来看,基督教与中国的相遇,是东西两大文明体系的冲突与对话,同时也是两种异质文化不断接触、相互形塑之历程。五旬节一灵恩运动动荡与激变的走向,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当代基督宗教的发展趋势,包括中国地方性的宗教变革,提供了崭新的进路。
 
美国乔治城大学伯克利宗教、和平及世界事务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刘义即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时代论题。在《全球宗教复兴与宗教政治——一个宗教社会学的理论概述》、《从基要主义到恐怖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宗教政治》等论文中,他已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表现问题,不同宗教传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迁进行了一些探讨。2018年由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和中原大学基督教与华人文化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专著《全球灵恩运动与地方基督教:一种生活史的考察》,更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
 
全书采取了倒金字塔的结构模式,分导论、综论和地方和附录篇四大部分。导论篇简要介绍了内容纲要和研究方法。综论篇纵向回顾了灵恩运动在世界以及中国范围内的发展历史。占据最多篇幅的地方篇里,作者与他的团队从全球化这个宗教社会学的新视角出发,深入田野,在山西临汾、河南南阳以及安徽芜湖展开具体的实证研究。尝试解答两大关键问题,即基督教信仰究竟在普通中国信徒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基督教的信仰使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本质区别?
 
此时刘义选取生活史作为考查的核心手段。生活史(Life History Theory)在演化生物学以及生态学上,本指有关生物体生活史及生命周期的理论。经过长时间的演化,不同生物体往往会在繁殖期以及繁殖行为、寿命等方面取得一定平衡,拥有从出生、生长、繁殖,再到死亡的独特生活史。研究者往往试图通过对不同生物体生活史的研究,对他们行为学上的现象进行解释。《全球灵恩运动与地方基督教——一种生活史的考察》借助该跨学科方法论,尝试建构中国基督徒的生活史。该书全面地考察了三个辖区内中国五旬节运动和灵恩运动信徒的宗教生活,以细致独特的视角展开在地社会结构、信仰活动、传统习俗等相关讨论。此时基督宗教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迹,而是普通人俗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教会世俗管理、政府宗教治理,以及教友群体生活状态、经济状态、家庭关系的详尽描述,展现五旬节-灵恩运动如何以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参与乃至改变着中国信徒日常生活的基本规范。与之相对,教友们又对传入的正统神学做了哪些中国式修改,进而解释基督宗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锋与共荣,基督宗教是否能够以及怎样具体影响中国社会世代传承的伦理基准。
 
在序言部分,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总监陶飞亚教授肯定了该书在历史和当下的贯通中,对考察生活中基督做出的新探索。并指出最后的附录资料,即长达一百页的调研笔记摘录里,主观感情抒发过度,有违学者超脱和客观的立场,但笔者持相反观点,认为调查笔记的披露,正式全书独特的优势所在。在正文冷静客观描述他者的学术立场之外,刘义教授真诚地加入了自己的个人情绪。把初入田野的困惑,与探访对象交流的区隔,获得突破时的喜悦,一一坦诚地呈现在书中。相对于一味追求严格学术规范,否定个人经验的零度写作,刘义的实证研究对「人」这个主体加以充分关注,回归对人性、情境或真相的理解。《全球灵恩运动与地方基督教——一种生活史的考察》清楚地展现了作者的研究思路,从问题意识开始探索,详细写出自己一波三折的思考过程,怎样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不断对先有的「成见」进行矫正。其中的某些观点也许因为主观性太强,容易被误读甚至被曲解。但相比其他一些更为知名,却几乎不具备模仿价值的经典论著,这种「浪漫式」的学术写作,不仅更具有「温度」,且更易作为普通人或初学者的学习样本。
 
当然该书同样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首先在基本的神学概念和定义上,它是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五旬节运动与当代中国基督教」的最终成果,选择以全球灵恩运动与地方基督教为总标题。事实上学界的许多相关研究把五旬节派和灵恩派分置讨论,注重辨明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密苏里州立大学名誉教授斯坦利·伯吉斯(Stanley M. Burgess)的著作《新国际五旬节/灵恩运动辞典》(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Pentecostal/Charismatic Movement ),在导论部分即提出如何区分五旬宗与灵恩派的问题,主张以神学观和教派两条进路加以初步处理。华基富(Keith Warrington)的《五旬节神学:相遇的神学》(Pentecostal Theology: A Theology of Encounter)也着力于世界观、神学基础和信仰表达的独特之处。台湾学者叶先秦博士在《圣灵的洗:路加与五旬宗的圣灵神学》,对华人教会以「灵恩派」混称三者,并以「波」(wave)来做区分的观点进行了详实的批评,认为这种泾渭不分的作法,混淆了五旬节派与灵恩派各自信仰理念的特色,只从外表的灵恩现象就将其混为一谈。
 
尽管刘义教授的专著是注重实践的生活史考察,并非理论至上的形而上神学论述。但综论篇第一章「五旬节-灵恩运动:一项全球议题」,将二者合而论之,较为缺乏概念的具体界定和对相关争议的回顾与回应,容易引发理解歧义的同时,甚至有可能动摇之后地方篇个案讨论的合法性根基。
 
同时近年来,随着研究视域的扩展与研究方法的更新,涌现出一批针对中国某一特定地域,结合宗教社会学与宗教人类学,在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下展开详尽田野调查的论著。代表作如北京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吴飞的《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的信仰和生活》,旅美神职人员、学者舍禾 (Ezra Pan)的《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相对以上研究采用单一田野点的微型社会视角,《全球灵恩运动与地方基督教》地方篇内包含三个不同的实地考察对象,足迹横跨中国大陆版图的南北方,分别位于华北、华中与华东地区。虽然毫无疑问,这种处理方式告别割裂与孤立,兼顾了不同地区(城市和乡村)、不同群体(宗教文化精英到普通信众),展现出全球灵恩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后,衍生出的更为多元乃至复杂之面貌。但为何同时选取这三个地点加以深入调研,其内部连贯的逻辑与关系何在,也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但这些所谓的「瑕疵」,并不影响《全球灵恩运动与地方基督教——一种生活史的考察》作为一种跨学科理论的成功示范,向我们展示如何在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书写属于地方的基督教当代史。
 
(原文载《汉语基督教学术论评》第29期
 
 上大宗教与全球政治研究院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神话王国诸相——对云南少数民族神话总体特征及存续的解读
       下一篇文章:民国时期中国籍主教的选任之路与反思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