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中亚三城记之碎叶城
发布时间: 2020/9/25日    【字体:
作者:梁晓新
关键词:  中亚文化遗址 碎叶城遗址 丝绸之路 神像  
 
 
从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驱车向东约一小时,一路上依然是延绵不断的蓝、白、绿三色怡人美景,从天山雪峰上吹下来干爽清凉的风,真的令人陶醉。到达碎叶城遗址的时候,满心热切的期望还是被绿草掩埋的土坑群浇灭了一大半,三五个来自日本帝京大学的考古人员在挖开的坑道边工作,吉方的一位女学者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这个著名的中亚文化遗址的研究挖掘情况。
 
碎叶城又称素叶、素叶水、细叶川、碎叶水,是中亚中古史上最著名的都城之一,曾经有七个游牧帝国先后建都于此,她也与大唐帝国息息相关,是唐朝、吐蕃、突厥三大势力争夺之处。碎叶城遗址的发现,曾经是中亚考古界的大事。碎叶城(Suyab)遗址,即今阿克·贝希姆(Ordukent, modern day Ak-Beshim)遗址,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Bishkek)东约60公里,在楚河南岸的托克马克市(Tokmok)西南八公里处,她在公元六至十一世纪期间繁盛一时,也因唐代诗人李白而成为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唐代西域名城之一。
 
碎叶城地处中亚文明摇篮的七河流域中段,从公元五世纪开始成为粟特人的聚居地。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也因为躲避阿拉伯人的向东的进逼,地处东西交通要冲的碎叶不断吸引了更多的粟特人从泽拉夫善河流域大量迁徙至此,成为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一个交通与贸易的大都会。至公元七世纪,这里已经成为了西突厥汗国(583 - 657 ) 的政治文化与商业贸易中心。在五百余年的时间里,这个伊塞克湖边的丝路重镇,汇集了来自西边的罗马-拜占庭、波斯-斯特文明与来自东边的汉唐文明及南边的古印度文明,火祆教、景教、佛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充分说明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兼容共存的面貌。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评估,此地对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的文化历史具有至关重要的(Paramount importance) 历史性意义与价值。
 
自十九世纪晚期以来,苏俄考古学家在碎叶城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但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则数1939年由俄罗斯考古学家伯恩施塔姆(Bernstam, A.N.) 率领的《七河流域考古队》(Semirecenskaya arheologiceskaya Ekspediciya)挖掘出来的一座佛教遗址(后来被确认为唐代王方毅筑造碎叶城遗址)开始。1953年,以苏俄考古学家克兹拉索夫(Kyzlasov, L.R.)为首的《楚河流域考古调查分队》( Cuyskiy arheologiceskiy otryad)再次对阿克·贝希姆进行了大规模挖掘,又在此挖掘出一处摩尼教墓地、一座景教教堂、一座火祆教”寂静之塔“及一座奇迹般保存完好的佛教寺庙遗址,并同时出土了一批铜鎏金佛像残片、佛寺壁画残片、泥塑佛像残片以及一组12件工艺精美的镂空鎏金佛教图像铜牌饰与6枚粟特神像的铜牌饰。
 
1959年,苏俄考古学家兹亚布林(Zyablin, L.P)率领的阿克·贝希姆考古队在此又挖掘出一座较小的佛寺,推断为公元六至八世纪建筑,并发现了大量的等身真人尺寸的泥塑佛教雕像底座、残片与壁画残片。这些发现终于引起了各国学者对阿克·贝希姆的强烈兴趣。
 
结合中国与阿拉伯古文献与考古挖掘结果,英国突厥语言学家杰拉尔德·克劳森(Gerard Clauson)在1961年首次发表了《阿克·贝希姆即碎叶》的学术文章,他否定了自1894年以来,由苏俄历史学家巴尔托德( Bartold, V.V.)发表的阿克·贝希姆就是西辽帝国首都八剌沙衮(Balasagun)的结论,推断阿克·贝希姆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史籍中记载的碎叶城。他的观点终于因一块被偶然发现的石碑所证实,碎叶城考古再次掀起了热潮。
 
碎叶城考古在1982年因一块被当地居民偶然发现的石碑迎来了高潮。这是一块在碎叶城罗城伯恩施塔姆佛寺遗址发现的汉式残碑,通过对碑文的辨识解读,确认这是唐安西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的杜怀宝为其亡父母祈求冥福的造像碑基座,阿克·贝希姆因这块珍贵的残碑而被正式确认为碎叶城,汉字碑文的研究结果直至1996年才对外公布,轰动了整个中亚考古界,并吸引了诸多国际学者加入碎叶研究。此碑现存比什凯克的斯拉夫大学。1987年,当地居民又发现了一尊石雕佛教一佛二菩萨造像碑,从石质与造像尺寸来看,应与杜怀宝残碑为同一组作品。1997年春天,当地居民又在兹亚布林挖掘的第二座碎叶城佛寺附近发现了第二块汉文残碑,再度引起了众多学者们的研究辩论。我们在遗址现场不远的布拉纳博物馆里看到另一件陈列中的红砂岩造像碑额,也是近年在碎叶发现的出土物,馆方标识为公元六至八世纪的葛利芬型石饰,其实就是典型的汉式双狼形碑额,馆里另有陈列出土的高质量宋代定窑模印凤纹盘残片及青铜镜数枚。这些出土文物充分说明的公元七至十一世纪的碎叶城与中国之间的密切关系。
 
唐贞观三年(629 年),西行取经的玄奘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阿克苏出发,翻越凌山来到伊塞克湖,在素叶水城会见了当时的统治者西突厥统叶护。《大唐西域记》记载:『自凌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糜、麦、蒲萄,林树稀踈。气序风寒,人衣毡褐。素叶以西数十孤城。城皆立长,虽不相禀命。然皆役属突厥。』《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皇华四达记》云:“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二十里至碎叶城,城北有碎叶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这些文献里所说的大清池即伊塞克湖,素叶水即楚河,素叶水城就是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阿克•贝希姆遗址。
 
杜怀宝残碑的发现,不但正式确定了阿克•贝希姆即古碎叶城,也将大唐与碎叶城的历史清晰地还原在我们面前。唐高宗显庆二年(657 年),隶属安西都护府的瑶池都督阿史那赫鲁拥兵反叛,夺取了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占据的碎叶城,自立为西突厥沙鉢罗可汗,高宗遣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灭之,追讨赫鲁直至碎叶水,尽夺其众,西突厥亡,唐于此地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碎叶自此归唐。
 
然而西域的情况并不稳定。根据两唐书记载,唐高宗调露元年(679 年),突厥十部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煽动突厥十姓勾结吐蕃叛乱反唐,为安西都护、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智取平定,将吏们遂在碎叶立碑以记其功,这就是1997年发现的第二块汉文残碑被怀疑为裴行俭功德碑的原因。裴行俭留下其部将安西副都护王方翼统兵镇守此地,王方翼乃修筑衙署以取代焉耆镇,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据《册府元龟》卷九六七记载:『调露元年,以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为四镇。』;《唐会要》卷七三《安西都护府》条也记载:「调露元年九月,安西都护王方毅筑城碎叶,四面十二门,作屈曲隐伏出没之状,五旬而毕。」这是中国唐代军兵进驻碎叶的开始,她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在维护丝路畅通、巩固唐王朝对中亚的通知、屏卫西北边疆、屯垦西域空间中起了重要作用,并为碎叶带了一系列文化、艺术与宗教上的发展与变化。
 
史载王方翼,字仲翔,并州祁人,既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也是一位颇有政绩的西域地方治理者,他因爱民的德望被裴行俭招为平乱副将,后受命留在碎叶镇守驻节,他在此时修筑的碎叶衙署,其建筑风格迥异中亚形式,令当时西域胡人惊叹不已,竞相前来参观,并纷纷献供宝物以表忠心。《文苑英华》卷九一三《夏州都督太原王宫神道碑》说道:『大城碎叶,街郭回互,夏夷纵观,莫究端倪。三十六蕃承风谒贺。』那么这个如此独特又十分重要的唐代建筑物究竟在碎叶遗址的什么位置呢?其实早在1939年的伯恩施塔姆的考古挖掘中,王方翼衙署已被挖出,只是苏俄考古学家们对这段错综复杂的唐代历史并不了解,而将之错定为契丹人所建的遗物。随着伯恩施塔姆佛寺遗址上不断出土的大量唐代莲花纹方砖、瓦当,答案呼之欲出,终于随1982年发现的杜怀宝残碑而作实。
 
1982年在伯恩施塔姆佛寺遗址上发现的杜怀宝残碑为红砂岩雕成的造像碑基座部分,上有残留可辩读的43个汉字,经苏俄考古学家们研究后,于1996年对外公布,将碎叶城考古推向了高潮。碑文中的「杜怀宝」被中外学者一致公认为就是史籍中提及的唐代「安西都护、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史、金山都护、庭州刺史」杜怀宝。根据史料的排比研究,裴行俭平乱后,初留王方翼驻镇碎叶,并修建衙署,稍后,王方翼对吐蕃与西突厥,分而破之,消除了西域安定的隐患,也有效地打击了西突厥叛乱贵族、扼制吐蕃犯边,因而升任庭州刺史,与金山都护杜怀宝对调。(《新唐书》卷一一《王方翼传》载:杜怀宝自金山都护更镇安西,遂失蕃戎之和。),杜怀宝在调任碎叶使期间,为其逝去父母祈求冥福而造此造像碑,时应在 680 - 682年之间。这块珍贵的残碑,不但补充了史料中未有提及的「碎叶镇压十姓使」这个官衔,也使史籍中记载的这一关键时期重要历史人物、事件、时间一一得到了连锁式的证实,对丝路考古乃至中亚考古意义巨大。此碑虽然学术名声巨响,但仅有一次在20171128日香港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绵亘万里 - 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大展中公开展出,现存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斯拉夫大学。
 
1997年春天再度于碎叶城的第二座佛寺附近出土另一块汉文残碑,残存约54汉字,因杜怀宝碑的影响所及,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唐史料中提及的裴行俭功德碑残件,也有学者认为这仅是当时当地某个汉文墓志的残片,虽然目前仍无定论,无论如何,这对于继续在碎叶遗址寻找真正的裴行俭功德碑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我们在碎叶遗址现场遇见的以山内先生为首的日本东京帝京大学考古队,正执行着一座佛寺挖掘研究工作,虽然进展缓慢,但是碎叶城逐渐透露出来的真面目似乎预告着这大片的绿草之下仍然掩埋着更多的历史秘密。2015年,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Kyrgyzstan)与日本东京国家科学研究院文化财(Japan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al Values)签署了一份长期的合作协议。迄今为止,碎叶古城一共发现了3座佛寺,分别是伯恩施塔姆于1939/1940年发现的第一座、克兹拉索夫于1953年发现的第二座,以及兹亚布林于1959年发现的第三座。这其中的第二座,其建造的形制布局,与中原汉式风格完全不同,乃是依照当时中亚佛寺的格式建造而成,具有典型的粟特建筑风格。根据佛殿中发现的弥勒佛倚坐像,英国学者杰拉尔德·克劳森(Gerard Clauson)及张广达先生认为,这座形式特殊的佛寺,就是中国史料中记载的大云寺。唐朝武则天登基为女皇,为了昭告天下其继位的正统性,曾煞费苦心地利用佛教经典中女主受命内容的大云经制造舆论,意在自比弥勒下世。曾于690年下令全国各地建大云寺,藏大云经。大云寺不仅建于内地各处,而且也建于边远的敦煌、龟兹等地。弥勒佛倚坐像就是各地修造的大云寺中供奉的标志性佛像,成为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的象征。根据杜环所撰《经行记》中碎叶国条称:『天宝七年,北庭节度使王正见薄伐,城壁摧毁,邑里零落。昔交河公主所居止之处,见大云寺犹存。』从玄奘的记录上并没有看到他路经此地有关佛寺的描写,这说明630年的碎叶城并没有佛教的踪影。至七世纪晚期突然出现的这几座佛寺,很可能就是来自唐王朝的推动。国际上众多著名的学者均对这三座碎叶城佛寺进行了详细的学术研究,并发布了多个研究报告。2003年,吉尔吉斯斯坦考古学家库巴特别克(Kubatbek, K.S.)与汉学家朱萨耶夫(Zhusaev, K.D.)分别发表了《阿克·贝希姆出土石雕佛像》和《佛教传播七河流域过程中的中国影响》两篇学术文章,对碎叶遗址出土的唐代文物及其影响进行了总结性的学术报告。 
 
地处丝路北道核心位置的古碎叶城,不但是多元宗教文化汇聚与欧亚商业贸易的中心,在七世纪中叶也成为了唐朝、吐蕃、突厥三大势力较量争夺之地,一系列具有中亚影响力的军事与政治事件,都是在这个舞台上轮番出演,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与丝路的发展。从碎叶古城发现的王方翼衙署遗址、三座佛寺遗址、两件汉文残碑,唐代钱币,以及大量出土的佛造像与壁画残片以及唐代建筑构件来看,碎叶作为当时唐代的安西四镇之一,可确定的稳定时间前后不过40年左右,但这些丰富的出土物说明了当时肯定有大批的唐军及其家眷们来到碎叶戍边屯垦,使此地的汉族人口大增,不但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同时为了满足慰藉这批远离中原的汉人们的文化习惯与精神信仰需求,碎叶城修建的三座佛寺,说明了碎叶的佛教其实是从东方大唐回传至中亚碎叶,这是中原文化文明在中亚传播的一个铁证,在漫长的丝绸之路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了解过去,反思现在,规划未来。
 
雪山皑皑、芳草萋萋。在时空的交汇处,细读历史中的丝绸之路,再看今天的一带一路,带给我们更多关于国家民族、文明文化、宗教艺术、贸易传播的思考。
 
正观赏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河南省天主教历史概况
       下一篇文章:改革宗教会的家庭探访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