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各地教会积极开展“赈灾捐献日”活动
发布时间: 2021/4/2日    【字体:
作者:张辉、夏凌、玛利亚、木一、小德兰、苏鱼等
关键词:  教会 “赈灾捐献日”  
 
 
28日基督苦难主日,迎来了中国教会第五个“赈灾捐献日”。尽管受新冠疫情及“双暂停”的影响,各地教会经济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全国神长教友仍积极响应“一会一团”的呼吁,慷慨输将,奉献爱心。
 
山东省各教区及所辖堂区以实际行动践行“荣主爱人”的精神,房兴耀主教、杨永强主教、张宪旺主教、陈天浩主教等神长带领教友们奉献爱心。房主教在教区主教府举行的弥撒讲道中,号召大家一定要始终铭记耶稣基督:“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弟兄们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的要求和教诲,做光做盐,光荣我们的在天大父。”
 
山西省临汾(洪洞)教区现有教友两万五千余人,目前仍处于“双暂停”状态,教区庄园堂区、赵城堂区、马头堂区、霍州堂区、马家节堂区、南杜壁堂区、东门天主堂、尧都区城区天主堂的神长教友纷纷通过微信和私下募集的方式捐款,截至330日奉献59973元。刘根柱主教对进德公益说:“缺少见证的信仰是苍白无力的。在过往的岁月中,无论教区的基础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公益慈善方面的工作都是仰赖各方面、各位恩人支持的结果,所以也希望借此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江苏苏州教区徐宏根主教介绍,当地教友信仰虔诚热心,一直有着热衷公益事业、慷慨奉献的好传统。“赈灾捐献日”对神长教友来说,既是一个在四旬期作出改变、实践爱德所结的果实,也是树立教会形象的好契机。徐主教表示,神长教友为弱小者奉献爱心应该是常态化的行动,耶稣基督让我们爱“最小弟兄”的教导更应该是每个人都奉行的精神,“不在奉献的大小,爱心永远在路上,永远需要我们做下去。” 徐主教对进德公益表达了信任和支持,也希望有更多的弟兄姊妹加入到“赈灾捐献日”爱心奉献的行列当中。他说,希望借着进德公益这个平台,将“赈灾捐献日”活动的2万元款项送到有急需的“最小弟兄”手中,使他们获得安慰和力量。
 
江西教区提前把活动通知发到各堂区,在教堂墙上张贴,发堂区微信群,告知教友们参与捐献活动的意义,让更多的教友参与爱心公益活动,以行动见证信仰,帮助弱小。
 
内蒙古自治区天主教两会提前下发通知,呼吁各教区及所辖堂区,在圣枝主日举行“赈灾捐献日”活动,为那些饱受天灾人祸及艰难困苦的弟兄姐妹奉献一份爱心。呼市教区孟青录主教在弥撒中劝诫说,我们不仅口称耶稣是主,更要身体力行,步武耶稣的足迹,与祂一起逾越,以进入光荣!弥撒结束后,呼市总堂田磊神父表示耶稣复活节当天的全部奉献都将用于赈灾捐献,并号召大家铭记耶稣基督的教诲,用实际行动去拥抱我们弟兄中最小的一个,用行动见证信仰,荣主益人。
 
赈灾捐献日也得到湖北省多个堂区和团体的回应,郧西堂区陈关毅神父在堂区微信群中呼吁教友们为所有受灾者祈祷,他说:“去年疫情期间,湖北得到了全国神长教友及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尽管受疫情影响我们的经济情况不好,但还是应力所能及地奉献爱心支持慈善事业。”
 
与往年不同,为了方便部分处于暂停开放状态堂区参与赈灾捐献日,今年进德公益为一些堂区、团体制作专属推广海报。海门教区三厂海星圣母堂和河北唐山教区五家庄天主堂,就是通过分享二维码专属海报,在微信群筹集善款。识别专属二维码捐款的优点是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堂区的捐款明细,教友们以堂区的名义捐款,更能体现堂区的凝聚力。
 
赈灾捐献日活动将贯穿全年,目前不少教区、堂区及团体计划在圣周或其他时日继续开展募捐活动。在真挚感谢的同时,进德公益也向有心但无力捐助的教区、堂区表示理解。
 
透过疫情的大考,让我们重新出发,相信天主一定会赐予我们双倍的赏报!
 
信德微讯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宗教与中国现代慈善转型——兼论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
       下一篇文章:《慈善法》关于规范慈善组织行为的有关规定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