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教会的标记(下)
发布时间: 2021/5/28日    【字体:
作者:博爱思
关键词:  教会 合一 爱  
 
 
教会的第五标记:合一
  
现今教会所存在的分裂情形太明显了,我根本不须解释。这些分裂包括明争,也包括暗斗,战端炽烈。就连教会合并也无法医治这种分裂,而且通常还导致更进一步的分裂,使那些不喜欢这种合并的人纷纷离去。基督祷告时,已经预先看见这些现象,所以祂只求教会在祂里面合一。
  
教会的一切标记都与基督徒与某事或某人的关系有关。合一的标记乃是关乎信徒彼此间的关系,喜乐跟自己有关,圣洁跟神有关,真理跟圣经有关,宣教是与世界有关。现在讲的这个合一的标记,与最后一个爱的标记,在某种意义上是总归纳,讲的是基督徒与一切同为上帝儿女之人的关系。
  
这是怎样的合一呢?教会的合一不是指一个大组织的联合。不论这种组织是好是坏,它本质上显然不会产生基督所祈祷的结果,也不能解决教会的诸多问题。而且,教会历史中多次有人尝试进行这种组织上的合一,结果都证明是不合神心意的。
 
初期教会中满有属灵的生命与成长,但却没有组织上的联合。之后教会在君士坦丁大帝与其继承者的礼遇下,渐渐中央化,直到中世纪期间,全欧出现了一个联合的教会体制。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或东、或西、或南、或北,都有一个基督教的联合组织。但这是伟大时代吗?信仰真正合一吗?教会刚强吗?道德崇高吗?男男女女纷纷来就此信仰,并承认耶稣基督是他们的救主吗?一点也不!相反地,每个人所信仰的都大相径庭,教会信仰渐渐偏离圣经。
  
另一种我们不需要的合一是步调一致,也就是使教会里每人看来都一样。这可能是福音派教会最大的错误。正如大部分自由派教会追求的是组织上的联合,部分福音派教会则似乎在追求信徒之间有同一的面貌和行为模式。这不是耶稣在祷告中所求的。相反地,基督徒中间应该有最大的差异:个性、兴趣、生活方式、甚至事工上与传福音方法上的差异。这才使教会看起来有意思、不愚钝。步调一致就是愚钝,像一排排放在超级市场的早点食品盒子。口味变化多才有意思!
  
但若是耶稣所祈求的合一不是组织上的联合,或由外表一致而达到的合一,那究竟是怎样合一呢?答案是:元首基督里的合一。因为耶稣曾讲过这些话:“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祢父在我里面,我在祢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我在他们里面,祢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约十七2123)
 
意思是,教会要追求属灵的合一,包括众圣徒的心意、基本态度、所渴慕的事情。保罗在写信给哥林多人时,特别提到这种真正的合一,他说:“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别,神却是一位,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林前十二4-6)
 
我们可以从新约所用的一些比喻,来了解这种合一的性质。第一个重要的比喻是弟兄姊妹的关系,基督徒全是神家里的人,因此他们名正言顺地彼此成为弟兄姊妹。有弟兄姐妹的家庭关系,则各人必然彼此互相托付。这关系的根基的是神的作为。圣经将救恩形容为神生了属灵的孩子,因此他们借着神的拣选,成为神属灵之家的一份子。
  
这个事实有两个重要结果:第一,我们所属的家若是神所建立的,家庭成员既是神所拣选的,那我们就不能选择谁将会成为弟兄姐妹,谁将永远是外人。第二,我们彼此应有确实的交通,彼此互相帮助。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需要帮助,我们也彼此帮助,这是信徒间应有特殊情谊,是我们在世人面前所作的见证。
  
在圣经中,描述教会合一的第二个重要比喻是“交通”,新约通常是用希腊文的koinonia,意思基本上是指分享某物或共有某物。属灵的交通是基督徒才有的。在这方面,新约常说到我们与父 (约壹一3)、与子 (林前一9)有交通,有时也提到在基督宝血和身体中的交通 (林前十16)、与圣灵的交通 (林后十三14)等。
  
但是交通不仅是内在的、无形的交通,也包括外在的交通,意思是,基督徒应该实际地与其它基督徒分享他们的思想言行、生活处境,以及物质资源。
  
这在实际操作上,并没有一套固定的规定,完全视当时当地的情势与需要,方法不尽相同。有些教会是小教会,因此比较容易找时间分享、交通,如全教会的聚餐、事工讨论和其它类似的方法,都有帮助。大教会则需要将会众分成较小的团体,因为一两千人在一起,实在很难举办聚餐或是事工讨论会。
  
圣经描述教会合一所用的第三个重要比喻是“身体”。这个比喻有许多重要的内涵。它说到基督徒合一的性质:若是将身体各部份分开,怎能存活呢?它说到互相依赖,甚至提到一种从属关系,包括各种功能的互相依赖;因为手非脚、脚非眼,一切都是以基督为首。
  
可是,身体最特殊的一个功用是服事。家庭的比喻强调彼此间的关系,交通的比喻强调彼此分享,而身体的比喻强调工作。有身体才能做事,因为我们现在谈的是合一,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有身体才能使我们一起做工。
  
你属于基督身体上的哪一部位呢?你应当作什么呢?显然你不能改变整个教会。但首先,你会渐渐了解你所属的大家庭、交通和身体。你也会为此感谢神。第二,你可以加入一个小团体,例如某个团契,在那里你会经历到基督徒实际的合一。第三,你可以和那个团体一起工作,表现基督徒的爱与服事。若是你愿意这样作,你会发现神与你同在,你会看见神在其它人身上的作为,因而大感折服。
 
这里所说的“基督教经典”是指基督教历代的重要著作或大师名作,主要包括神学、历史、灵修及护教类作品。本译丛的选书,兼顾学术性、文化性与可读性。即从神学、哲学、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学术角度出发,考虑有关经典在社会、历史和文化上的影响,顾及不同职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选择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
  
教会的第六标记:爱
  
教会最大的标记是什么?我不是指基督在祷告中所提到的第一个标记,而是最大的标记。这也许是我们最缺乏的标记。我的意思是:能为其它的标记作总结的最大标记是什么?有了它,别的标记才有意义;没有它,则教会就不是神心意中的教会。此标记究竟是什么?唯一的正确答案:教会最大的标记是爱。
 
主耶稣基督在约翰福音十七章极敬虔的祷告中,说喜乐、圣洁、真理、宣教与合一,乃教会的重要标记,然后把重点放在最后,提到爱,这是重复十三章3435节所赐给我们的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如果我们将这命令与刚才所提到的五个标记加以印证,就发现爱实在是太棒了!如果其它的标记缺乏爱,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使你只管喜乐,却没有爱,你会有什么呢?你有的是享乐主义,你有的是日常生活逸乐满盈,却不会在与主耶稣基督的关系上有成圣的喜乐。
  
圣洁却没有爱,你觉得会如何?你会发现自己自以为是,就是基督当日的法利赛人所代表的那种德性。按当日的标准来看,法利赛人过的是非常圣洁的生活,但是他们不爱别人。所以当主责备他们后,他们就千方百计想杀祂,最后也终于杀了祂。他们全是伪君子。
  
真理若没有爱,你就只有死的正统主义,那种没有错误的却不能帮助任何人的死教义。
  
宣教若没有爱,你只会图个帝国主义、披着宗教外衣的殖民主义,这是近代历史最常见的。
  
合一若没有爱,不久教会中就会出现暴政,在教会里分阶级,对任何人均无情感,也不想领人认识基督。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你在对神与人的关系上表现爱,那会发现什么呢?你会发现教会拥有所当有的每个标记。
 
爱父神的结果是:喜乐!我们因神喜乐,也因祂为我们所作的一切事喜乐。爱主耶稣基督的结果是:圣洁!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愈爱祂,就愈像祂;因此,“凡向祂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祂洁净自己一样”(约壹三3)。爱神的话语,结果是什么呢?真理!因为我们若爱神的话语,我们就愿意去研读圣经,就一定会愈来愈喜爱神的真理、明白神的真理。爱世人的结果又如何?宣教!将信息传给世人。爱主内弟兄姊妹的结果是什么呢?合一!因为凭着爱,我们才能明白,我们应该和弟兄姊妹在生活上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们再来更深入地讨论爱。
 
首先,神是爱的根源。我们所说的爱不是那种由世人想象出来的爱,乃是显现在耶稣基督身上的神的爱,这是认识神的人才能明白的爱。耶稣说:“公义的父啊,世人未曾认识祢,我却认识祢;这些人也知道祢差了我来”(约十七25)。之后耶稣继续说:“我已将祢的名指示他们 (意思是,我要使他们认识祢的属性),还要指示他们,使祢所爱我的爱在他们里面,我也在他们里面。”
 
耶稣是在说,如果我们认识神,就会知道爱是神的属性,如果我们不知道爱,我们就不认识神。约壹四78将这个概念说得很清楚。
  
当耶稣说世人不认识神时,意思包括世人不知道神是爱。这在历史上是有证可查的,当时无论希腊人、罗马人、埃及人、巴比伦人,或先前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人,都不曾想过神是爱。读遍所有古代文献,你都不会发现有人说神是爱,充其量,有人说神是大公无私。或者,有人悲观地认为,神有时只能被说是爱一切爱祂的人,意思是,有人先爱祂,祂才可能爱人家。但这是一报还一报,你服事我,我就照顾你,不是圣经所启示的神的那种不能凭功德赚得的爱。
 
东方的宗教讲到“有情”的天、菩萨的“慈悲”,但这与“神是爱”的观念也相差甚远。不要说古代文献中没有提到神是爱,就连在旧约圣经中,这个观念也没有完全启示出来。
  
但自主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以后,人的观念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因为祂说,神不仅爱,而且是以非常的爱、超乎人想象的爱来爱世人。那份爱差遣基督为我们死,而且据此将一大群蒙救赎的男男女女带进与神的非常家庭关系中。
  
再看第二点:启示本身。我们要问:神究竟如何启示祂的爱?这问题回答起来真有些复杂。当然神早在旧约中就已启示自己是一位慈爱的神,祂很明确地说,祂爱以色列人,虽然以色列人根本不配。在基督的教训中,祂把神的爱启示给我们,祂称神为父,就表示神的爱乃父的爱;神借着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将祂的爱启示出来。因为“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
  
这就是耶稣在结束祷告时心里所期望的,因为祂说“还要指示他们”,意思就是还要将神的爱指示他们。祂在这里说的是什么?若这句话是过去式,我们还可能明白它的意义,因为基督在福音书中已经多次将神的爱指示我们了。但为什么用未来式呢?耶稣到底在想什么?一定是十字架!耶稣是在说:“我过去所跟你们说的爱,现在我要借着被钉十字架来证明它。”
  
如此壮烈地证明神的爱,乃是空前绝后的。你若没有十字架,你就看不见神借着耶稣基督在爱里说话,你就永远不会在任何地方找到一位爱世人的神。圣经中的神对你将是一位默默不语的神,宇宙将是一个空洞的宇宙,历史变成无意义。唯有在十字架上,你才能认识神的爱,你的生命才有意义。
 
这一节还有未完的话,因为耶稣不仅告诉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神的爱,祂也告诉我们在哪里可以得到爱的明证。祂继续说到:“使神所爱我的爱在他们里面,我也在他们里面。”
  
这让我们看见,爱就在我们里面。为什么耶稣这样说呢?我相信,祂这样说,是因为唯有跟随祂的人才能看见这份大爱。耶稣知道祂就要死了,祂死了以后会复活升天。因此,这位自己就是神的爱的人、这唯一在世界上见过真爱的一位,这个人走了,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们不能再见到祂了,所以祂在结束祷告时说,这个爱现在在我们里面,因为祂在我们里面,世人将从我们的爱中看见基督。
  
但我们当如何行呢?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当如何彼此相爱?我们当如何将这份神的大爱付诸实行呢?让我提供几个实际的办法。
 
第一,我们须要借着彼此倾听来彼此相爱。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不愿互相倾听的时代中,别人说一句,我们马上回一句,就是不能静静地听别人讲完。圣经要我们快快地听,慢慢地说。因此我们须要作的事情之一是,如果我们真想流露出神的爱,那我们就要倾听。神也倾听我们。
  
第二,我们应该分享。我们应该听别人说完话,但也应该将我们的信仰告诉人。我们可不是什么心理顾问,被训练得只会听、不会打岔,只会给予一些专业的建议,却不在爱中关怀别人。我们在主里是弟兄姊妹,我们有家人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要像计算器一样,在那里分析所听到的,然后根据心理学、社会科学的鉴定,小心地将答案送回。我们既然和跟我们说话的人在主里有同样的地位,那么我们在回答的时候可以说:“是的,我也曾经历过这事,神这样作有祂的美意。”
  
问题是我们不喜欢让人看见我们的内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若说得太坦白,就因为自己是罪人而感到羞耻,而且害怕若是我们把心里的话全说出来,别人会不理我们、讨厌我们,从此一刀两断。所以我们怎么能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人呢?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心里确实知道,我们在神面前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们有缺点、有罪、有不可告人的羞耻,可是,基督耶稣一直爱我们,为我们舍己,我们现在是祂的心肝宝贝。若你晓得神知道你一切的罪、恨恶你的罪,却仍旧爱你,那么你就可以让爱你的弟兄姊妹看见你的内心,你也可以去爱那些不可爱的人。
  
第三,我们必须服事。约翰福音十三章一开始就提到,服事乃是基督之爱的表现:“祂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十三1),接着用洗门徒的脚证明了这份爱的意义 (十三14)。之后耶稣继续教导这份爱的意义,告诉我们圣灵将在我们心里动工,使我们能够去爱。最后祂在祷告里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教会的特殊标记是:喜乐、圣洁、真理、合一、宣教、爱。爱包括服事。这就对了!因为基督的教会不是在世界中被服事,乃是在世界中服事人。
 
(本文转自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信仰与生活》季刊198310~12月号。)
 橡树文字工作室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黑暗世界中的灯塔 | 教会的标记(中)
       下一篇文章:俄罗斯东正教常识概论略解初步入门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