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临济宗重要支派——四川天台九峰派源流考述(修订版)
发布时间: 2021/6/11日    【字体:
作者:化 空
关键词:  临济宗 四川天台九峰派 禅宗  
 
 
    
 
临济宗是至今影响巨大的禅宗流派。禅门临济宗在传承过程中,在不同的时代或区域又形成过不少支派。临济宗天台九峰派是明清之际,在四川成都市彭州境内,以九峰山、天台山为核心形成的至今仍有影响力的众多支派之一。
 
彭州市(县级市)旧名彭县,行政区划现隶属于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处成都平原与西北龙门山的过渡地带。北与茂汶、汶川相接,东北、东南与什邡、广汉相邻,南与郫县、新都相望,西与都江堰相连。
 
彭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厚重的文化积淀。追溯至上古,在古蜀国的时代,彭州就曾有先民在此土地上定居立业。据说古蜀王鱼凫、杜宇就曾有过在彭州境内活动的痕迹,故有“鱼凫田于湔山,杜宇教民务农”的故事流传。以此而论,彭州距今当有3000年以上的文明史。
 
彭州市境内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璀璨的人文景观,可以称得上“物华天宝,山川秀美”。辖区内平原、山峦相间,西北皆大山耸立,特别是北部更是群山起伏。大宝镇的九峰山、通济镇的天台山,就是彭州市北部重要的集历史、文化、自然于一体的名山,佛教文化对这两座名山有着深厚的影响。
 
彭州境内佛教传播的时间较早,名山古刹众多。据有关记载表明,彭州境内的龙兴寺据说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初名“大空寺”,武则天天授二年(691)更名为“大云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赐名“龙兴寺”,唐宣宗大中二年(848)预知禅师重建;龙怀寺隋开皇五年(585)赐额为“龙怀”;大隋山景德寺在隋大业年间(605618)已有佛教寺院。另外,有关文献还记载说,有宝志公、佛图澄在彭州活动的遗迹,此需要进一步论证。关于龙兴寺的创建时间,也有认为当在梁武帝大通五年(533),或唐宣宗大中二年的说法。但总的情况来看,佛教在彭州地区的传播,上限可以追溯到东晋,最迟不会晚于隋开皇初年。由此可知彭州境内佛教历史悠久概况之一斑。境内九峰山、丹景山、天台山、大隋山、白鹿山、牛心山、至德山等处,龙兴寺、中泉寺、中正寺等场所,曾经都是颇有影响力的佛教传播圣地。
 
1989年出版的《彭县志》记载,到光绪四年(1878),彭州境内尚有寺院125座,僧尼435人。至民国初年,寺院数量有所增加,并有面向社会的佛学社相继成立,约有僧尼1000余人。新中国成立前夕,彭州境内仍有寺院343座,僧尼约557人。
 
作为彭州境内重要佛教圣地的九峰山、天台山,佛教何时在两座名山开始传播,应该有确切的辨析。同时,也应该对两座名山佛教传播的源流有所梳理。
 
一、九峰山佛教起源考述
 
彭州市北部山地,属龙门山南段。九峰山属龙门山脉,有广义九峰山和狭义九峰山之别。狭义九峰山,是指火焰峰,该峰山势险峻,群峰山脊犹如齿状,且齿齿相连向下,耸然峙列者有九座山峰,故名九峰山,九座山峰中,最高峰海拔3315米。关于九峰山的山势情况,嘉庆十八年(1813)《彭县志》说:九峰山在县西北,中(大)隋山北,山极高大,北连茂州界。山在县西北百六十里,脉自茂州东,起伏奔赴,历二百余里,至此奇峰拔地,倚天耸然,峙列者九,实为彭县群山之冠,故名。
 
狭义的九峰山,为川西佛教胜地,川西平原佛教信众常年朝拜之处,特别是盛夏时节,朝山香客络绎不绝,有“先朝天台、再朝蓥华,后朝九峰”的美誉。在汶川大地震前,九峰区——银厂沟是川西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集峡谷、森林、云海、瀑布、彩虹、佛光等绮丽风光于一体。
 
从相关文献信息可以知道,佛教最早在九峰山的传播或影响,应该不会早于明代晚期。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曹学佺(15741646)《蜀中名胜记》中得到验证,曹学佺在该著作中详细记载了蜀中各府州县名山胜境,在记载彭县境内名胜时,与佛教有关的至德山、丹景山、白鹿山、大隋山、中隋山等处寺院皆有记录,但却没有九峰山的任何信息。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乃万历四十六年(1618)刊行,这就说明此时的九峰山,大的影响力还没有形成。关于佛教在九峰山的传播,最早记载的,首推《彭县志》(嘉庆版,下同,不另注)。如该志之<山川志>记载:
 
彭之九峰,岷之阴也,高播云汉,六月积雪。上有雷音寺,乃无霞(瑕)祖师道场,明天启间建。四时常有佛灯,又现五色霞光,灵爽赫然。有盤陀石、舍身岩、睹光台,自山麓至顶,约七十里。中间危岩栈道,行者战慓。下为南天门、雷洞坪、普贤岩、观音岩、阎王碥、骡子寺、鑽天坡、祖师殿(张鹏翮建)、龙神岗(万历间僧湛然建)、鹿鹤口、海会堂、響水洞、东林寺、接引殿,俱崇祯九年建。
 
以上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九峰山上、山下早期佛教道场的寺名,还特别指出了几处佛教寺院创建的时间,其中雷音寺创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是无瑕祖师的道场;龙神岗创建于万历年间(15721620),由湛然大师修建,从名称上看,这处场所规模应该不大,具有民间信仰的特性。鹿鹤口、海会堂、響水洞、东林寺、接引殿,创建于崇祯九年(1639)。至于其中提到的祖师殿是由张鹏翮(16491725)捐建,虽然没有指出明确的时间,但张鹏翮是清初康熙年间的重臣,系遂宁市蓬溪县人,生于顺治六年(1649),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苏州知府、浙江巡抚、河道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领衔编修康熙版《遂宁县志》,有《张文端公全集》遗世,雍正三年(1725)病逝,世寿七十六岁,《清史稿》有传。由此可知,祖师殿的创建或当在康熙中晚期,张鹏翮才有参与捐建的可能。
 
关于雷音寺的创建时间,《彭县志》之<寺观志>中也记载说:
 
雷音寺,在县西百五十里九峰山中,无遐(瑕)祖师道场,明天启间建。其山一日之间,乍阴乍晴,阴者云雾接天,晴者霞光五色,每夜常见佛灯。山下有祖师殿.东林寺,俱崇祯时建。
 
此处也明显提到雷音寺创建于天启年间,但又提到祖师殿建于崇祯年间,与前面<山川志>所载不同,不知何故?如果祖师殿由张鹏翮捐建属实的话,就不可能是崇祯年间,张鹏翮本人系清康熙时期朝廷重臣。  
 
关于《彭县志》中两处都有雷音寺创建于天启年间的说法,在边维垣所撰《无瑕禅师塔铭》(以下简称《塔铭》)中的记载,与此有明显的差异。据《塔铭》中说,无瑕祖师于万历十二年(1584)辞世,而雷音寺的创建,是在无瑕祖师身前就已经建成。如《塔铭》中所说:“由是名振四远,沙门从方外来者,咸顶礼师事,檀越为之创寺,名曰雷音。”这段文字说明,无瑕祖师居九峰山时,道德名望已非常有影响力,不仅有各地慕名来的僧人归投座下,更感动了檀越信士为之修建雷音寺。由此可知,雷音寺的创建,应当是在万历初年或者更早,而《彭县志》中所说雷音寺创建于天启年间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其中,或许存在另外一种可能,雷音寺创建于万历初年,规模不一定完备,到天启年间,做进一步扩充和完善性质的修建,也是不无道理的。另据《彭县志》中所说,龙神岗也是创建于万历年间,而雷音寺、龙神岗创建的时间先后,目前没有发现确切的文献记录,笔者倾向于雷音寺创建应当早于龙神岗的可能。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九峰山佛教的起源,大致可以确定下限不会晚于明万历初期,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有明一朝,从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登基开始,至明思宗朱由检1644年自缢身亡为止,前后共有16位皇帝在位,历经276年,万历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的年号,此时大明朝已由盛渐衰,进入晚期。
 
关于以上推论,还可以从《天启成都府志》之无瑕祖师传中得到佐证。如该志《仙释传》之<广玉传>中说:“广玉,号无瑕,资中红莲池人也。俗姓孟,以居士披剃入九峰山。山在彭境,伯仲蓥华,峙于益州西北,其最高处为雷音寺。”这里明确提到了九峰山最高处的雷音寺,说明雷音寺已经建成,并有一定的规模。该志修成于明天启元年,也就说明雷音寺的创建,在天启元年之前就已经完成。至于《彭县志》均说雷音寺创建于天启年间,或许是受《天启成都府志》中有九峰山雷音寺的记载,该志是在明天启元年修成,于是将雷音寺的创建误记为天启年间,也未尝可知。
 
雷音寺和龙神岗作为九峰山上佛教初期的寺院,其历史意义也不容低估。而无瑕祖师作为在九峰山最早活动,并传播佛教的高僧大德,无疑对九峰山佛教的开创具有重要的象征,是九峰山佛教的开山之祖。而与无瑕祖师同时代的高僧湛然,有可能就是《塔铭》中提到的“沙门从方外来者,咸顶礼师事”僧人中的追随者,由他创建了龙神岗。至于龙神岗,又名龙蛇岗,其具体位置,《彭县志》卷首的“疆域图”之“九峰山图”也没有明确的标示,但据《彭县地名录》记载,龙神岗在玉垒山左臂,山势斜下,岭脊如龙,故名。
 
二、无瑕祖师行履略述
 
关于无瑕禅师的事迹,在《无瑕禅师塔铭》、《彭县志》之<仙释传>中有详略不同的记载。光绪《资州直录州专》卷二十五、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九、民国《峨眉山志》卷五皆收录了《无瑕禅师塔铭》,龙显昭先生主编之《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有根据以上诸本互校的点校本。
 
《塔铭》,边维垣撰。边维垣,事载《彭州县志》之<宦业志>,彭州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历任南京工部榷关芜湖、禹州同知,摄睢州事,后迁江右巡抚、南京工部侍郎。据《彭州志》中记载,无瑕祖师常去彭州县城内边氏家中,是否就是边维垣家,不能确认,但作为彭州人的边维垣,同时生活的年代在时间上也相差不远,想来是对无瑕祖师有所了解的。因此,边维垣所撰《塔铭》中有关无瑕祖师的事迹,应该是有相当可信度的。
 
另,关于无瑕祖师的生平,《天启成都府志》之<仙释传>中,有与《塔铭》不同的记载。该志完成于天启元年(1621),距无瑕祖师住世的时间万历十二年(1584)相隔仅三十七年,其记载的信息也应该有较大的可信度。
 
现根据《塔铭》《天启成都府志·仙释传》、《彭县志·仙释传》中的记载,大致可以知道无瑕祖师一生的行履。
 
无瑕祖师,法名广玉,资中县红莲池人(今资中县金带镇有红莲村,因驻地有红莲池而得名。因池中曾有一朵红莲花出现,故名),俗姓孟,“生而沈静古朴”。三十岁后,得遇“异人”点化,于是辞别家人,至大足县宝顶山祝发,取法名为广玉,后在宝顶山受具足戒。关于无瑕祖师出家前的经历,前辈尊宿传说其出家前曾为朝廷大将,但未见诸文献。《天启成都府志》说他“以居士披剃入九峰山”,与《塔铭》所记不一致,或许是有意掩盖出家前的身份,也未可知。
 
无瑕祖师在宝顶山期间,曾得到戒师的勘验。一日,戒师问曰:“僧在甚处来?”无瑕祖师回答说:“师在甚处问?”戒师又曰:“慧灯高照起,看。”无瑕祖师回答说:“威音飞进铁围城,洞游踏破无生地。”戒师笑曰:“原是大手。”从无瑕祖师与其戒师的对答中可以看出,此时无瑕祖师对佛法向上一路已有相当的参究。之后,无瑕祖师离开宝顶山,外出参学。
 
无瑕祖师参学至峨眉山九老洞,遇善知识白老师(或称白长老)。白老师知是法器,问曰:“谁也?毛头将禅杖过来打我。”从这一句问语中可以看出,白老师是一位机锋峻烈的禅家。无瑕祖师回答说:“虽在亦非在,真人超天外。这杖打空中,枉自辱四大。”白老师又曰:“如是如是。”由此可以知道,白老师对无瑕祖师的修持功夫是相当肯定的。
 
无瑕祖师后又参学至蓥华山,依止慧堂禅师学修,蒙慧堂禅师锤炼,洞明心地,大悟宗旨,成为慧堂禅师的法嗣弟子。一日,无瑕祖师与大众登上蓥华山最高处,远远望见彭州九峰山,顿觉殊胜,于是自己带上“熟面三斤”,只身前往九峰山朝拜。
 
无瑕祖师到九峰山后,最早在圣灯岩洞中苦修,日夜趺坐,自己采摘一种名为“南星苗”的植物充饥,前后达四旬之久。夜间,有一只老熊,惊跳至岩洞前,无瑕祖师提起正念,于是老熊不敢接近岩洞。后来,又有一只猛虎至岩洞前,咆哮踯躅,无瑕祖师巍然不动,如在定中,猛虎自然离去。可见无瑕祖师慈悲之德广大无边,以至于能感化老熊猛虎。
 
正是由于无瑕祖师的道德高洁,名望逐渐远播,四面八方的出家人受其感召,前来參礼。檀越信士也仰慕无瑕祖师的德范,于是为之创建道场,寺成取名为雷音寺。
 
无瑕祖师不仅修持境界高深,而且屡有神异。九峰山方圆数百里内,都敬仰无瑕祖师,前来虔诚朝拜,不分老幼贤愚,凡有病者,无瑕祖师为其摩顶,“或取帽顶敝繻丸之令服”,立即病愈。据记载,无瑕祖师也常会往来村落中,一日,遇村民马忠家中刚一岁的女儿有病,无瑕祖师“以破布繻饵之”,马家幼女的病立刻痊愈,并预言此幼女以后一定会有富贵,后果然应验。无瑕祖师还经常去县城内边氏家走动,得到边氏家的热情款待,座下一名弟子羡慕他享有荣光,无瑕祖师便对这名弟子说:如果你觉得这样好,你怎么不来这里呢?三日之后,这名弟子离奇的去世了。期间,边氏家中得一幼子,啼哭不止,不食母乳。无瑕祖师来到边氏家中探视,用手为其摩顶,并说:既然来到这里了,为什么还要哭呢?于是,边氏家的幼子就马上停止啼哭。大概是因为此幼子,就是无瑕祖师座下的弟子,曾经羡慕无瑕祖师常来边氏家中得到丰厚的供养,对边氏的家境起了贪念,去世后投生到了边氏家中。此中缘由,恐怕也只有像无瑕祖师这样具有高深德行的善知识才能明了。
 
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十二月朔旦,无瑕祖师自己报言,十二日后将要坐化而去,座下弟子悲泣挽留,无瑕祖师也就没有如己愿。到万历十二年(1584)二月望旦,无瑕祖师又向大众说:三月初一,是吾涅槃期也。远近的信徒中听闻这一消息,都纷纷到九峰山上,争相目睹祖师的德化,并且与座下弟子共同恳请住世,无瑕祖师又一次满了大家的愿。到了三月初七日早晨,无瑕祖师“沐浴升座,微呼三十六雷,鼓乐随身,天忽昼暝,霹雳轰震,众咸憟伏,不敢仰视”,乃“慈音慰众”云:“吾之遗骸如澄过白蜡,随汝辈意置之”。后趺坐说辞世偈云:返身登台化乐天,只手单拳不用船。百万人天狮子吼,空中还有不二禅。言毕,山中顿时雷电风雨大作,山谷剧烈震动,无瑕祖师在异象中端然坐化。“众请留肉身,遂命入桶,三期方开入塔。彭士民铸铜万斤,建塔殿于峰顶,以安遗蜕”。
 
无瑕祖师坐化后,邑中官宰边维垣受请为无瑕祖师撰写《塔铭》。边氏在《塔铭》中说:至今容体俨然若生,发亦渐长,如未剃时,四方来观者,无不惊异。从边氏的记录中可以知道,至边氏受请写《塔铭》的时候,肉身依然如初,且为大众惊叹敬仰。边氏还在《塔铭》的后面,对无瑕祖师生死自在的境界表达了赞誉,并对无瑕祖师的证量境界给予了高度评价,谓其“飘飘然太虚之风云也,是诚得到(道)也与哉”。
 
据《天启成都府志》记载,无瑕祖师圆寂后,有《语录》遗世,惜已不存。还说关于无瑕祖师的生平事迹,是“询其法徒慧山,始知(广)玉之生平功用,大约归意观声、寂照定慧而已”,这就说明,提供收入《天启成都府志》中的无瑕祖师传记材料,是采访过其弟子慧山大师的,且其时尚在世。
 
关于无瑕祖师辞世的年龄,《塔铭》中没有明确提到。据峨眉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峨眉山市佛教协会共同编辑的峨眉文史资料第六辑《峨眉山佛教专辑》刊印的彭桂芳(是1991年《峨眉县志》的审稿小组成员,编写组撰稿人、编辑)所撰《雷音寺与无瑕禅师》一文中说:“念毕,安然而逝,享年九十五岁。”如果这一说法可信的话,据《塔铭》记载,无瑕祖师于万历十二年辞世,向上推95年的话,无瑕祖师大约生于明弘治二年(1489)。《塔铭》说无瑕祖师三十岁出家于大足宝顶山,那就大约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峨眉县志》(1991年版)记载,无瑕祖师于明嘉靖六年(1527)创建峨眉山雷音寺,原名解脱庵,后改名雷音寺。这就说明,在明嘉靖初期,无瑕祖师仍居峨眉山。依此看来,无瑕祖师参学蓥华山慧堂和尚,当在嘉靖中晚期。据《天启成都府志》记载:“(广)玉居寺九年”。此处的居寺九年,不知是说无瑕祖师从蓥华山来九峰山一共居住了九年,还是说无瑕祖师从雷音寺创建时住了九年。但从以上时间推论,无瑕祖师当于明嘉靖末至万历初,开启了佛教在九峰山传播的先河。
 
无瑕祖师曾于蓥华山参拜慧堂禅师。关于蓥华山,据《什邡县志》(乾隆版)记载,在县西北120里,山巅积雪,四时不消,今为明本福地。此处所说的明本,即《什邡县志》中所载的明本禅师。明本禅师,明代高僧,号德岩,祖籍江苏句容县,生于广汉(父母宦居),天顺年间,曾在德阳歪脑山静修多年,后入什邡高山寺(即老蓥华寺,又名天宫禅院)驻锡,多有神异,后被尊为蓥华祖师。据《彭县志》之<寺观志>记载,明本禅师在明永乐年间,还有在彭州白鹿寺活动的信息。据《什邡县志》(民国十八年版)记载,明本禅师来山之前,洪武四年(1371)罗汉寺高僧了恩禅师,已来山创修殿宇,据说老蓥华寺就是由了恩禅师创建。无瑕祖师至蓥华山依止的慧堂和尚,史籍无载,或当是在了恩禅师、明本禅师之后的又一位禅门高僧。
 
另据《什邡县志》(乾隆版)记载,在蓥华后山,章雒山之顶,名为无瑕山,此山高峰壁立,峭拔插天,两肩如旗距,俗呼火焰岭,人迹罕到。因为无瑕祖师曾有在蓥华山学修的经历,“无瑕”之名是否与无瑕山有关,值得引起注意。
 
非常有趣的是,无瑕祖师至九峰山潜修,因道德高深感化檀越信士创建道场,命名为雷音寺,而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上也有一座雷音寺。据《峨眉县志》(1991年版)记载,离伏虎寺上行一公里,经解脱坡,登坡便是雷音寺。此寺建于明嘉靖六年,原名解脱庵,亦名观音堂,乃无瑕禅师所建,后改名雷音寺。但据雷音寺前所立,关于寺院简介的石碑(1988年立)说:雷音寺创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期,名观音堂。十五世纪中叶,大足宝顶寺僧无瑕驻锡于此,相传曾摄心退熊,定寂走虎,名震四方,遂更名雷音寺。十六世纪中叶,曾易名解脱庵。十八世纪末,增建廊庑,仍名雷音寺。此碑所记载的内容与《峨眉县志》有很大的不同,《峨眉县志》说是无瑕祖师创建,而此碑却说无瑕祖师驻锡之前已经有寺名观音堂。两者说法的差异,不知各自所本为何,但有一条信息可以确认,就是雷音寺这个名称,都与无瑕祖师有关,这大概是无瑕祖师曾经在峨眉山参学修行过,为了纪念这段特殊的修学经历,将在峨眉山创建的道场也命名为雷音寺,彰显出不忘无瑕祖师创建道场的恩德。至于雷音寺寺名的变化,是从解脱庵、观音堂、雷音寺的顺序,还是从观音堂、雷音寺、解脱庵、雷音寺的次第,据《峨眉山志》卷一(印光大师修订本)之<星野图说>及卷四之<寺庵胜概>等记载,笔者趋向于前者。
 
另,据康熙六十年(1721)《芦山县志》之<仙释志>记载,有明代高僧名无霞,芦山县天王寺僧人,九十余岁,说偈脱化。从这一信息来看,此处所说的高僧无霞,不能确认就是开创九峰山佛教的无瑕祖师,但《彭县志》之<仙释传>中,也有将无瑕祖师写作“无霞”的情况。另从“九十余岁,说偈脱化”的记载来看,与无瑕祖师辞世的情况也非常相似。并且天台九峰派法系后期确实在芦山县涌泉寺有传播的记录,这就有可能在无瑕祖师住世的时候,就已经与芦山佛教存在关联。这里所说的天王寺,在芦山县县城北五里,此寺建于明正德年间。这就不能排除天台九峰派法系最早在天王寺扎根,后又影响至涌泉寺的可能。如果这一推测能够成立的话,也就是天王寺的高僧无霞与九峰山无瑕祖师有可能是同一人。
 
再者,据《九华山志》(印光大师修订本)记载,九华山百岁宫,又名万年禅寺,原名摘星庵。有高僧海玉,字无瑕,顺天宛平人,历游五台,四至峨眉,万历年间,来栖九华东岩东角摩空岭上之摘星亭,禅栖日久,寿百余龄,自知时至,拈偈而逝,后成肉身。非常巧合的是,九华山的无瑕祖师与九峰山的无瑕祖师,在行履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是活动在明万历年间,同与峨眉山有关联,同是预知时至、拈偈而逝,不知是何因缘。
 
三、九峰山的佛教寺院
 
在九峰山上,自无瑕祖师生前创建雷音寺后,在不同历史阶段相继创建了大小寺院十余座。九峰山自开创以后,因无瑕祖师的道德感召,周边县域的信众争相来山朝拜。九峰山与什邡蓥华山相连,蓥华山自明代有蓥华祖师,甚有影响,朝拜者众多。周边县域信众遂有朝蓥华、九峰的习俗,逐渐形成九峰山庙会自每年三月三开始,至七月七结束,这期间为全山香火旺盛阶段,至今不衰。
 
据《彭县志》之<山川志>记载,在嘉庆十八年之前,九峰山山上、山下已有雷音寺、盤陀石、舍身岩、睹光台、南天门、雷洞坪、普贤岩、观音岩、阎王碥、骡子寺、鑽天坡、祖师殿、龙神岗、鹿鹤口、海会堂、響水洞、东林寺、接引殿等佛教寺院或圣迹。该志还在卷首“疆域图”之“九峰山图”中,将以上寺院和圣迹所在的具体位置,一一进行了标注。从“九峰山图”上的标注来看,有的标有建筑的形状,可以确切的认定,就是以寺院的形式存在,自下而上有接引殿、东林寺、海会堂、祖师殿、骡子寺、三宫堂、舍身岩、雷洞坪、正殿(雷音寺),这些都应该是嘉庆十八年前九峰山上存在的寺院;有的只有名称标注,没有建筑标记,自下而上有鹿鹤口、上天坡、阎王碥、铁锁桥、大海、小海、南天门、鑽天坡、睹光台、盘陀石,这些都应该是嘉庆十八年前九峰山上的地名,有的地名还与佛教信仰有关。其中观音岩虽然没有建筑标记,但据后来的情况来看,当时应该确实是一座寺院。另外,<山川志>中所提到的普贤岩、龙神岗、響水洞,在“九峰山图”中没有明确标示。而在“九峰山图”标示处的三宫堂、铁锁桥,在<山川志>中却没有文字记载。
 
至于《彭县志》之<山川志>中所提到的雷音寺,应该就是“九峰山图”中标示的“正殿”,这是无瑕祖师生前(万历初年)创建的道场。据《彭县志》之<山川志>中说,龙神岗是万历年间高僧湛然创建;海会堂、东林寺、接引殿都是崇祯九年创建;祖师殿是康熙中晚期由张鹏翮捐建;其余寺院的创建,目前暂不知道情况。
 
在《彭县志》之<寺观志>中,对彭州境内在嘉庆十八年之前有影响力或者有悠久历史的寺院作了记载,共有约三十八座寺院载入。在这三十八座寺院中,九峰山上的佛教寺院只有雷音寺被收录,这就说明雷音寺在九峰山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大概因为是开山无瑕祖师创建的缘故。
 
而其中提到的骡子寺,寺名比较令人费解。之所以有这样的寺名,据传说是因为在九峰山早期佛教创建中,由于条件艰苦,需要雇用骡子驮运建筑材料。一次,骡子驮运石灰至山顶途中,正好遇上暴雨,雨水浸泡石灰后,石灰立即像大火燃烧一样发烫,将驮运石灰的骡子当场烫死。后来,祖师们为了感念骡子在道场建设中的艰辛,缅怀骡子的功德,决定在骡子被烫死的空地上建造一座寺院,寺院建成后,遂命名为骡子寺,又称骡祖寺。
 
据光绪版《彭县志·舆地图》中标注的九峰山从下至上的佛教寺院主要有:接引殿、东林寺、海会堂、五瘟殿、清凉寺、祖师殿、骡子寺、雷音寺、观音堂(在小海子、大海子之外,已在什邡界内)。光绪版《彭县志》与嘉庆版《彭县志》所记载的九峰山佛教寺院比较而言,有部分寺院的名字没有标注,或许是取舍标准的不同所致,但多出了五瘟殿、清凉寺两座寺院的名录,大概是这两座寺院是在嘉庆之后修建的缘故。光绪版《彭县志》中所记载的观音堂,根据具体位置来看,有可能就是嘉庆版《彭县志》中所记载的三官堂。
 
另有一座寺院名送子殿,在嘉庆版、光绪版《彭县志》中均没有记载,也是归九峰山管理的佛教寺院,或许是因为送子殿的地理位置,是从什邡界进入九峰山路线上的寺院,由于路线不同,不方便标注而已。
 
需要指出的是,九峰山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佛教传播的影响力,还有在人文传承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优势。据《彭县志》之<学校志>记载,在乾隆年间,彭州地方行政长官曾在县城创设九峰书院,该志记载说:“九峰书院,在县城南门内,因九峰山取名。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许伯政建,二十一年(1756)知县朱次臻补葺,五十三年(1788)知县谢生晋重修。旧有各废寺拨归书院。”这里就明确指出,九峰书院的创立,完全是取自彭州境内佛教名山九峰山,九峰书院的完备,前后历经三任行政长官相继完善,由此可知九峰山在彭州地方官员和读书人中非常有影响力。《彭县志》收录有清《国朝许伯政九峰书院碑记》《赵守诚为邑侯朱公建修九峰书院记》两篇,用记其事。据《彭县地名录》记载:九峰山书院,在天彭镇小南街,此街自东街南出,与南街平行,小于南街故名,曾名书院街。
 
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实。九峰山上先后恢复的寺院有:海会堂、清凉寺(俗称清廉寺)、祖师殿、送子殿(俗称宋子殿)、观音岩、骡子寺(俗称罗子寺,古庙为嫘祖寺)、雷洞坪、南天门、金顶(雷音寺)等。除海会堂、金顶外,其它几处寺院都在文革中被毁,落实政策后又相继重建的。海会堂保留了部分民国时期的老建筑,金顶保留了部分建筑,但此前的铜瓦殿、锡瓦殿文革中被毁损,惟铁瓦殿尚存。此处所说的金顶,就是早期的雷音寺,是九峰山的最高处。其中观音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后因资金原因,工程过半而停工至今。嘉庆十八年之前尚存的舍身岩、东林寺等寺院或圣迹,这时候已经不存在了。接引殿已改名为莲池寺重建。
 
汶川大地震中,重建的清凉寺、祖师殿、送子殿、骡子寺、雷洞坪、南天门、金顶(雷音寺)在地震中垮塌,余有海会堂、观音岩部分建筑尚存。海会堂老建筑,后在火灾中烧毁。地震后,有关人士又简易的恢复了祖师殿、送子殿、雷洞坪、南天门、金顶等处临时建筑,清凉寺异地重建,有僧人在清凉寺原址上临时搭建了报恩寺。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九峰山佛教寺院中有海会堂,峨眉山、蓥华山也有寺院名海会堂。峨眉山的海会堂,据《峨眉山志》(印光大师修订)记载,海会堂在万年寺左,明神宗曾赐予金锈千佛袈裟、紫衣,及丁云鹏所画八十八祖师像,后被毁。关于峨眉山海会堂的情况和功能,据明曹学佺《海会堂募置饭僧田偈》中说:“(万年寺)寺外,有海会堂一区,以处僧众;有常住田亩,以资供养。庶乎居者行者,皆获给足,斯知深然备矣。”至于蓥华山的海会堂,坐落在蓥华镇北的凤翅山上,据说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峨眉山、蓥华山、九峰山都与无瑕祖师有缘分,三处海会堂的命名是否有关联,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但应当引起重视。
 
四、天台山佛教概述
 
关于天台山佛教的传播情况,据《彭县志》记载:“天台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有三十六峰,上接九峰,下映白鹿。古诗云:天台三十六峰斜,中有仙人数百家。我来春酒家家熟,满山开放碧桃花。盖比之桃园也。山腰石壁镌刻‘刘阮误入’四字。东接彭什分水岭,山石上亦有‘路入天台’四字,万历间曹东书。龙定、塔房及大隋、木禅、景德、崇德诸寺之山,皆发脉于此。”这段文字中,不仅指明了天台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势,显示出天台山与九峰山、白鹿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有大乘金觉禅寺遗迹)上下相联,还指出天台山地处彭州和什邡的交界处。文字引用诗句,描述了天台山的自然风光,满山盛开的碧桃花是其特色之一。文字中提到的“刘阮误入”当是附会,据南朝刘义庆《幽明录》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二仙女,留居半年辞归,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后又离乡,不知所踪。故事的发生地在浙江省天台县境内的天台山,与彭州的天台山无任何关联。
 
文字还提到了大隋寺,据《彭县志》记载,此寺在大隋山,为隋炀帝敕建,神照卓锡为井,收白蛇于此山麓。据《彭县志》记载:“大隋山在县西北,《方舆胜览》记载说在堋口镇北三十五里……大隋山有木禅庵……有景德寺,隋大业中神照禅师投锡之所。”由此看来,佛教在大隋山传播的历史更加悠久,早在隋大业年间,神照禅师就在此住锡传法,并开创了景德寺,关于景德寺的情况,《彭县志》载有《安汉黄重修大隋景德寺碑记》可供参阅。景德寺在明代仍然有重要的影响力,据清湛潜编撰的《东明寺志》记载,明代临济宗祖师海舟永慈禅师,就是在大隋山景德禅寺礼住持独照月禅师出家,据资料显示,永乐十一年(1413)海舟永慈禅师仍然依师居住在景德禅寺。
 
关于大隋山佛教寺院的情况,《彭县志》载有《临云道人大隋山寺碑记》可供参阅,另在该志《艺文志》中有吟咏大隋山的诗词数首,亦可参考。
 
文字中提到的塔房寺、木禅庵、崇德寺在《彭县志》中皆有记载。据《彭县志》记载,塔房寺在县西北七十里大隋山中,行密禅师瘗骨处,俗称塔坟。行密禅师,别号澹竹,明末清初高僧,破山海明禅师法嗣,事迹详见康熙时期成都知府冀应熊所撰《澹竹行密和尚塔铭》。木禅庵在天台山前,有银杏大数十围,传为隋时定光古佛修炼得道处,尚需考证。崇德寺古名红牌楼,俗名皇坟山。文中提到的龙定,即龙定庵,在天台山前。
 
此处所提到的木禅庵,《彭县志》所载前后不一致,在《山川志》中记载木禅庵在大隋山,而在《寺观志》中记载木禅庵在天台山前,疑《山川志》中记载有误。
 
前面文字中提到的“龙定、塔房及大隋、木禅、景德、崇德诸寺之山,皆发脉于此”,说明了各寺院与天台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塔房、大隋、景德、崇德诸寺都不在天台山麓,而是分布在天台山周围的不同区域,但以上诸寺的山脉或法脉都源于天台山。
 
今天台山从下至上,依次尚存白云寺、华光寺、天台寺(金顶)。目前,未发现白云寺有史料记载。据前辈口述,华光寺约在咸丰三年(1853),由了戒老和尚创建。天台寺,又名万寿寺(光绪版《彭县志·舆地图》中标注),据《彭县志》记载:“天台寺,在县西百里天台山,乾隆四十四年(1775)修建,山麓有坪约数十亩,塘名龙池。”天台寺的建修,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天台寺存有一块刊于嘉庆十四年(1809)的功德碑,表明该寺在嘉庆年间仍在持续完善中。该碑记对这一时期的修建缘起做了详尽的说明:“昔闻功之成,由于果;苟不果焉,功乌能成。如我彭邑之有山,名曰天台,声灵虽不及蓥华、九峰之赫濯,而秀丽尽可,以安神佑,而为修善之阶梯者也。前有杨芝茂募化创建,仅竖柱而无瓦桷,予等见之,心惜功未成,由于不果。奈独力难成而募化四方,善士幸其乐助,不一载而殿宇辉煌,玉皇楼阁灿焉,岂非众善之果,功乌速成。兹刊名于石,以志功果不朽云。”碑记后面记载了数十位捐资者的芳名,在这份名单中,有时任天台寺的住持光明和尚,说明寺院本身有僧众参与;有监生、有贡生,说明有当时的文人名流参与其中;有会首、有募化,说明当时的募建有明确的组织和分工。
 
以上三寺,在浩劫中未免于难。白云寺是改革开放后重建;华光寺厢房是古建筑,其余是改革开放后重建;天台寺也是在改革开放后重建。在汶川大地震中,皆损毁严重,白云寺、华光寺基本保持了地震前的格局,天台寺是地震后搭建的临时建筑。
 
在光绪版《彭县志·舆地图》中,不仅详细标注了天台山(天彭山)上寺院名称及位置,也对天台山周边大隋山等处寺院的名称及位置做了标注,可以参考阅读。
 
据传,天台山还有白雀寺,现已不存。关于白雀寺的历史,目前虽无确切的文献著录,但在《彭县志》中记载有一座名为“大明寺”的寺院,有关信息似乎与白雀寺极为相似,据《彭县志》记载:“大明寺,在县西北七十里天台山中,明天启建,国朝康熙年间,鲁若臣施水田一分,继有贾秉政等施茶地,庙宇重修,其山形如燕巢,极其幽邃,后有白雀井,清流可爱。”此处提到的“山形如燕巢”、“后有白雀井”等情况,都隐约指向,大明寺极有可能就是白雀寺,或许大明寺是正式称谓,白雀寺是民间俗称,也未尝可知。如果这一推测能够成立的话,白雀寺当在明代天启年间创建,清康熙年间又重建。
 
综合以上有关天台山的信息来看,天台山的佛教历史也很悠久,至少在明万历年间前后,已有佛教传播的痕迹。明万历年间有曹东书“路入天台”四字刻于山石,白雀寺(大明寺)建于明天启年间,天台寺(金顶)乾隆四十四年修建,华光寺建于咸丰三年。从这些情况来看,天台山的佛教有规模性的传播始于明季中晚期,清代一直持续发展,而安融老和尚是天台山佛教的中兴之祖。
 
五、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的创立
 
在四川佛教界,有临济宗天台九峰派仍然传承不缀。此派是指出家时的剃派,不是嗣法时的法派。笔者剃源亦属此派,初出家之时,从此派尊宿处听闻,此派名为天台九峰派,属临济宗。
 
此派之所以以天台九峰为名,就昭示着天台山与九峰山有内在的关联。民间传说,天台山是大明朝国母陈氏九娘修道之所,蓥华山是陈氏九娘之子明本禅师修道之所,九峰山是明代大将无瑕禅师修道之所,所以民间香客朝山时,曾有“先朝天台、再朝蓥华、后朝九峰”的习俗。以上传说,应该都是附会杂糅,蓥华山的明本禅师,是明代高僧,什邡一代附会他与建文帝有关联,《彭县志》还记载他曾有在彭州境内白鹿山修道的经历,但《什邡县志》记载说他祖籍是江苏句容县,生于广汉(父母宦居),生活的时间在明永乐至天顺年间,似乎与皇家并无关系,各种附会皆不可信。九峰山的无瑕禅师,也是明代高僧,据有关文献记载说他是四川资中人,在大足出家,参学于峨眉山、蓥华山等地,生活的时间在明弘治至万历年间,似乎与朝廷无直接关联。至于天台山陈氏九娘的传说,在天台寺附近还有陈氏九娘修行时的梳妆台、拜月台等遗址。遗址尚在,林间存有一石碑,碑文有脱落。据碑文判断,民国十三年(1924),河间邢锦生(丽江)曾到此参访,并留题五言诗两首。一首是写梳妆台,诗云:“□□□□石,陈后此梳妆;晓露满山谷,□□空自香。”另一首是写拜月台,诗云:“拜台人不见,午夜最凄清;瑟瑟风吹叶,如闻环佩声。”从诗的内容来看,他可能曾在天台寺留宿,并相信有关传说。
 
传说虽多是附会,但故事的背后,可能也蕴藏着天台山、蓥华山、九峰山确有关联的信息。从各类文献记载看,蓥华山与九峰山自无瑕祖师开始,就存在法脉关系,天台山与九峰山自安融老和尚开始,也开始了内在的关联。
 
九峰山金顶现存乾隆三十六年(1771)所铸铁钟一口,钟上有铭文云:
 
蓥华山大山东临济正宗三十二世师太(师公的师公称师太)上圆下可、师爷上真下参、师伯如慧、师父如海、徒性徹、性……海洪……性恒、性……海潮、海明、海真、海福、海涌,性恒领代法簿收才银,性印监修上下三处殿宇。
 
从这段钟铭来看,主持铸钟的人,应该不是九峰山的僧人,因为九峰山是在蓥华山的南面。此处提到的“蓥华山大山东”,有可能是与蓥华山靠近的大山东村,大山东村有钟鼎寺。钟鼎寺又名中顶寺,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7),所谓“中顶”是指其所处位置是蓥华山朝山路线之中点,中顶寺建成后曾铸铜钟一口,其形如鼎,所以中顶寺又称钟鼎寺。钟鼎寺是蓥华山四十八座堂口之一,供奉蓥华祖师,朝礼蓥华山主峰时必经之地,也就说明,钟鼎寺与蓥华山存在法源关系。从铭文中所列僧人的名讳来看,应该是临济正宗剃派“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所用字派。此派是临济下二十五世突空智板禅师演派。主持铸造铁钟的应该是“性”字辈的僧人,“性”字辈僧人的师爷(师公)应该是“真”字辈,这与铭文正好相符,“真”字辈的师爷应该是“圆”字辈,从突空智板禅师往下,至铭文中所说“上圆下可”,正好是三十二世,这与铭文正好一致。由此看来,主持铸造铁钟的僧人有可能是性恒或性印二人其中的一位。
 
至于他们铸造的铁钟为何在九峰山金顶,这恐怕要从九峰山与蓥华山法源关系上来解读。从无瑕祖师的传记资料可知,九峰山无瑕祖师是蓥华山慧堂禅师的法嗣,如果将慧堂禅师名讳中的“慧”字与突空智板禅师所演字派相对应的话,慧堂禅师就有可能是临济正宗第二十七世,这样一来,无瑕祖师也就可能是临济正宗第二十八世。正是由于无瑕祖师嗣法于慧堂禅师的关系,九峰山与蓥华山也就存在法源传承,并且这种法源关系在早期仍然十分密切。有可能在乾隆三十六年前后,九峰山雷音寺等处有过一次大的整修,蓥华山的僧人给予了鼎力支持,帮助募化善款,所以铭文中有“领代法簿收才银”一句,还派人协助工程修建,所以铭文中有“监修上下三处殿宇”一句。现存的铁钟,就是为了记录这一情况,工程圆满后,铸铁钟以为纪念。
 
天台山金顶天台寺,存有残塔断石一方,上有塔额等信息,文字内容为“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世上□下心光公和尚之塔”,可以佐证天台九峰派系临济法脉无疑。此塔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冬月,另有塔主光公和尚门下法裔“孝徒:真度、真德、真安、真□,孙:如世、如意……,曾孙:了然、了真……”,从四代称谓来看,符合此派的谱系。
 
蓥华山大山东剃派是临济正宗,而九峰山承嗣蓥华山法脉,又另创了临济宗天台九峰山派,作为剃派沿用至今。然本派各尊宿,皆不知此派立派起于何时,只知道有字派和号派各四十八字,用于剃度弟子时起法名和外号。
 
据前辈口述,字派四十八字由安融老和尚创立,谱系如后:善宝慈心,圆明理性,慧鸿胜普,永福安宁,真如了道,法海澄清,智宗庆祖,广大融通,鉴瞩弥照,碧潭昆侖,深隆远果,万圣崇贞。
 
据前辈口述,号派四十八字由了戒老和尚补续,谱系如后:戒定行满,德证无生,逍遥天外,悟彻本心,荣华福禄,祖妙禅膺,幻化亦体,谁实虚林,知正眼济,四七有根,清净世沛,祥瑞佑真。
 
(按:以上字派、号派各48字,在夲派尊宿口授和笔录时,有几字略有出入,或系口音、笔误所致,已不可知。今依不同前辈传录内容作了校订。)
 
目前,此派传承剃度弟子已延至“庆”字辈,从后往前推溯,已传至二十七代。
据此派后裔,九峰山清凉寺前住持澄裕师口述资料称,乾隆五十四年(1789),雅安芦山县涌泉寺第四代祖安融老和尚,行脚至彭州天台山,先是复建了白雀寺,据记载,白雀寺应是创建于明天启年间,不久后损毁,康熙年间仍有信众护持重修,估计乾隆五十四年安融老和尚只是对白雀寺维修或扩建。继又修建了金顶天台寺,但时间上与《彭县志》所记载天台寺修建于乾隆四十四年相差十年,从两处信息综合来看,天台寺创建于乾隆晚期无疑,至于是乾隆四十四年还是乾隆五十四年,有可能是《彭县志》的刊误,也有可能是前辈的记忆有误,但并不影响天台寺创建于乾隆晚期的史实。安融老和尚后又至九峰山,重新整修了金顶雷音寺。
 
有称安融老和尚为天台九峰派立派之祖的说法,从相关情况来看,不太符合历史事实。如果安融老和尚是在乾隆五十四年(或四十四年)开创了天台九峰派,成为天台九峰派的立派之祖,至今才230年。但现在此派就已传承至二十七代,230年间传承二十七代,此说存在时间紧促之嫌。
 
从安融老和尚的尊讳分析,他应当是天台九峰派后裔,属本派十五代“安”字辈弟子,因此,在安融老和尚之前,本派的谱系已经确立。从目前情况看,极有可能是安融老和尚到彭州之前的芦山县涌泉寺,就已经在用此谱系,安融老和尚被尊为涌泉寺“四祖”,就说明在安融老和尚之前,另有祖师已经演出谱系。安融老和尚只是将已有谱系带到了天台山、九峰山,至于谱系由何人、在何地演出,目前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说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芦山涌泉寺于此派的谱系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另外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安融老和尚在复兴天台山、九峰山佛教时,九峰山或天台山就已经有谱系存在,安融老和尚只是承续这一谱系。如果这一推论能够成立的话,笔者更倾向于在安融老和尚之前,九峰山存在谱系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安融老和尚作为此派十五代弟子的身份可以确定的话,以每代10年左右的时间计算,向上推150年至200年,此派的谱系创立当在明代万历至崇祯之间。从乾隆五十四年安融老和尚到彭州算起,向上溯至明万历年间约210余年,传承十五代,平均一代间隔约14年;向下推及至今约230余年,传承十二代,平均一代间隔约19年。因此,如果以安融老和尚为分界点,向上溯源,向下传承,在时间上都可以较好的衔接。
 
另外,此派在安融老和尚之前,是否称天台九峰派,应该是不太可能的。此派又以天台九峰派称名,这大概与安融老和尚于乾隆五十四年至天台山修创白雀寺、天台寺后,又转至九峰山振兴雷音寺有关。因此,天台九峰派的称谓,是以安融老和尚与天台山、九峰山的法源关系之后,才正式命名的。九峰山佛教起源于明代晚期无瑕祖师创建雷音寺等道场,天台山佛教起源于明天启年间白雀寺的创立,清乾隆时期安融老和尚重修天台山白雀寺、天台寺,以及九峰山雷音寺,安融老和尚无疑是九峰、天台佛教的中兴之祖。
 
据本派尊宿口述,从前天台山佛教寺院归九峰山管理,各寺院住持由九峰山调遣。这也应该是安融老和尚和了戒老和尚为天台山佛教作出贡献的影响力所致。
 
六、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的延续和传播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法系自无瑕祖师开创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四百年来法脉传承不断。由于九峰山地处偏僻,历史资料缺乏,对于此派的传承脉络难以详细呈现。
 
据此派尊宿口述,九峰山曾有隐逸风范的真度和尚住海会堂度化,其生平和事迹少有人知,后辈传说其功德深不可测,常年骑行一只“猫”全山巡视,颇为神异。传说中的真度和尚,是否与前面提到的天台山残塔塔主弟子中的“真度”为同一人,不得而知,但从其尊讳来看,当属本派十七代“真”字辈弟子。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法系在九峰山的延续,由于地理条件的约束,法派中心主要以海会堂统领全山,诸山僧人或信众朝礼九峰山佛教圣迹时,大多会在海会堂停留。清末蜀中诗僧、新繁龙藏寺住持雪堂和尚曾至九峰山朝礼,留有《海会堂题壁》诗云:入山不入深,空负入山心。看山不看险,空负看山眼。我游海会堂,庶几心眼光。举首碧空界,侧身白云乡。万峰齐俯仰,千仞独青苍。回观过来路,烟雾隐茫茫(见《潜西偶存》)。雪堂和尚在诗句中既表达了朝礼九峰山的心情,也描述了九峰山的自然风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海会堂住持为海禅老和尚,其弟子澄澈老和尚负责日常事务。据知道的情况,派澄林老和尚管理送子殿(圆觉寺),后有其弟子清礼老和尚管理。
 
据此派尊宿口述,海会堂除管理全山寺务外,还管理附近的龙怀寺。龙怀寺在今新兴镇(俗称海窝子),是海会堂设在山下的驿站,也是各类物质存放的库房。每年三月会期之前,海会堂住持会安排提前采购会期四个月所需的各类物资,雇用牛或骡驮运上九峰山,分送到全山各寺院,备作会期支度。据记载,龙怀寺是隋初法会大师创建,开皇五年(585)赐额“龙怀”,当时应该非常有影响力,初唐四杰的才子王勃曾为该寺撰写的《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最为著名。
 
天台九峰派自真度和尚住锡海会堂后,有弟子如安,如安老和尚有弟子了庆,了庆老和尚有弟子道林,道林老和尚有弟子法光、法乘。
法光老和尚,剃度弟子一人:海亮。
法乘老和尚,剃度弟子一人:海禅。
海亮老和尚,剃度弟子一人:澄林。
海禅老和尚,剃度弟子三人:澄澈(海会堂住持)、澄济、澄裕(重建清凉寺)。
澄林老和尚,剃度弟子一人:清礼。
澄澈老和尚,剃度弟子二人:清波、清德(中兴资中重龙山永庆寺、内江圣水寺、雅安云峰寺、资中宁国寺)。
澄济老和尚,剃度弟子二人:清慈、清证。
澄裕老和尚,剃度弟子有:清悦、清恒等。
清贵老和尚,剃度弟子一人:智云。
清德老和尚,剃度弟子有:智海(继任内江圣水寺)、智培(继任资中宁国寺)、智常(继任重龙山永庆寺)、智灯(继任雅安云峰寺)、智忠等。
清证老和尚,剃度弟子有:智福、智慧(中兴绵竹吉祥寺)、智诚(海会堂住持)、智妙(什邡佛光寺住持)、智僧(成都昭觉寺监院、都监)等。
智海和尚,剃度弟子有:宗华、宗烁等。
智慧老和尚,剃度弟子有:宗诚(继任绵竹吉祥寺)等。
智诚老和尚,剃度弟子有:宗诚、宗旭、宗证等。
 
另据有关信息表明,此派在彭州境内不仅管理九峰山全山寺务,彭县境内也有其他由天台九峰派弟子管理的寺院。据此派尊宿口述,关口接引寺也由九峰山弟子创建,新中国成立前,由海修老和尚弟子澄空老和尚住持,寺门刻有“石洞山霞古,澄江春水深”一联,为地方雅士所重,接引寺现已不存。另据资料记载,彭县军屯乡婴佛寺也是此派弟子海定老和尚管理,海定老和尚有剃度弟子澄愿老和尚,婴佛寺因有苏姓人家为求子孙昌盛而建庙,故名;彭县青杠林白衣庵也是此派弟子澄智老和尚(1958年去世)管理,澄智老和尚有剃度弟子清品,白衣庵现已不存;彭县定山寺也是由此派弟子澄事老和尚(至少1964年仍健在)管理,定山寺现已不存。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法系的传播,在雅安芦山县涌泉寺有影响力,此与前面提到的安融老和尚有关。据康熙版《芦山县志》和2000年出版的《芦山县志》记载:涌泉寺,建于元代,在芦山县县城东北五里,由于周围缺少水源,只有寺前一带,涌数十泉,被命名为芦山县八景之一,即“涌泉万斛”,有地方文人咏泉诗存世。民国二十八年(1939)前后,仍有僧人海田住寺。从此僧尊讳上看,当属天台九峰派二十二代“海”字辈弟子。此庙现存,为文物部门占用。天台九峰派法系在此地的传承也就随之中断。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法系在天台山的影响力,上限当在乾隆五十四年安融老和尚创建天台寺之后,最晚当在咸丰三年了戒老和尚创建华光寺的时候。据此派尊宿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有海修老和尚管理天台山寺务。现在,天台九峰派法系在天台山的传承也已经中断。
 
海修老和尚,剃度弟子一人:澄空。
澄空老和尚,剃度弟子两人:清阳、清泉(住通济镇圆通寺)。
清阳老和尚,剃度弟子一人:智信(住丹景山金华寺)。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法系还传播至大英县长潭寺,时间当在清末。据本派尊宿称,系海明老和尚从九峰山云游至此,从他人手中顶接(转让)此庙。据《蓬溪县志》(乾隆版)记载,此寺创建于唐开元(713741)、大历(766799)年间,由明觉禅师开创,初名道济寺,寺庙规模不小,从下至上,共有五重殿宇。时有兴衰,明正德年间有过大规模重建,高僧清源、清贫先后主持其事。有明正德六年(1511)杨最所撰《道济寺记》刊于世,详述此寺历史兴衰。据《蓬溪县志》(道光版)记载,到了清代,盖因此地“清流回湍,林木掩映”,更名为长潭寺。长潭寺又称“长滩寺”,盖因寺在郪江河边,寺前有江水至北而下,江河水枯时,显出长滩,故俗称长滩寺,有张昌泽《长潭寺记》流传于世。《蓬溪县志》(道光版)还记载,清代初中期,有高僧性参大师,初住长滩(长潭)寺出家修学,之后游历诸山参学,后来回到与长潭寺有隶属关系的崇报寺阐教弘法。性参大师“湛深禅理”,撰有《归宗镜元碑》,立于寺中,今不存。此处所提到的崇报寺,在长潭寺河对岸的隆盛镇,现镇政府办公院内,大殿尚存。据此寺尊宿称,崇报寺隶属于长潭寺,由于崇报寺地处集市,设有公秤方便民众贩卖谷物,寺方略取酬金,长潭寺派僧人经管崇报寺日常寺务。
长潭寺所在的隆盛镇,明代叫崇报寺,是一处古老集镇,清初改为隆盛,喻为场镇生意兴隆、繁荣昌盛。当地群众世代相传的民谣说:“四根石柱向坛垭,鸡公一转啄莲花,红岩过河莲花现,犀牛望月在长滩。”此民谣形象的概括了隆盛的地形实貌。
 
据《蓬溪县地名录》记载,崇报寺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为纪念关云长的丰功伟绩,崇德报功,故名崇报寺,当地俗称为“同报寺”、“重报寺”。为此,当地还有附会的民间传说,隆盛镇开埠之初,是在今长潭寺区域开集市,还是在今崇报寺区域开集市,有过一番竞争,并且同时上报了官府,故名“同报寺”。据说官方也难以定夺,便订立了约定,这两座寺院同时修建,修建过程中,定于某夜谁先上梁,就在哪一区域开集市,到约定那晚黎明鸡叫的时候,长潭寺已经完成了上梁,但据说此时崇报寺得鲁班神助,不仅完成了上梁,已经安装好了大门,这样就应当在崇报寺区域开设集市。后来长潭寺的人员发现崇报寺的大门安装反了,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完工,提出了质疑。到底在哪一区域开设集市,又重新上报了一次,最终由官府确认,在今崇报寺区域开设集市,由于前后申报了两次,故又名“重报寺”。但崇报寺的寺务又隶属于长潭寺管辖。
 
长潭寺海明老和尚门下剃度弟子三人:澄嵩(成都福寿街广生宫当家)、澄钰(新都宝光寺住持)、澄一(重庆慈云寺住持)。
澄嵩老和尚,剃度弟子一人:清素(后改名海云,重建福州连江县海潮寺)、清和(拟任大慈寺住持,病故未到任)。
澄钰老和尚,剃度弟子三人:清辉、清修、清芬。
澄一老和尚,剃度弟子二人:清定(成都昭觉寺住持)、清慧(清定**胞弟)。
清辉老和尚,剃度弟子三人:智空、智华(后改名照圆,五台山三塔寺住持)。
清修老和尚,剃度弟子一人:智全(遂宁广德寺知客、僧值、堂主)。
清芬老和尚,剃度弟子一人:智益(成都昭觉寺监院、都监、首座)。
清定老和尚,剃度弟子有:智敏(重建三门、上虞多宝讲寺)、智明(温州江心寺住持)、智光、智净(绵竹云雾寺住持)、智勇(北京法源寺知客)等。
智益老和尚,剃度弟子有:宗显、宗观、宗学、宗静(大英高峰寺住持)、宗性、宗定、宗道。
智敏老和尚,剃度弟子有:宗振(继任三门多宝讲寺)、宗宙(继任上虞多宝讲寺)、宗舜等。
智全老和尚,剃度弟子有:宗云。
 
另有清泉老和尚,遂宁市船山区桂花场人氏,未知师出何门,据有关资料和尊宿回忆,他曾顶接桂花场龙池院,早年随能海法师入藏,后住近慈寺任能海**衣钵。解放后回龙池院,大约五十年代终于该寺。据《遂宁县地名录》记载,龙池院在凤台镇龙池大队(原二大队),该寺建于唐代,有诗云:上有翔凤飞舞,下有龙泉涌出。
清泉老和尚,有剃度弟子一人:智明(重建蓬莱镇五凤寺)。
智明老和尚,剃度弟子有:宗光。
 
七、临济宗天台九峰派法系后裔录
 
为了不忘根本,现将临济宗天台九峰派法系自开创以来,到目前所知道的后裔名录罗列于后。并就知道情况的前辈大德事迹,以“事略”的形式呈现,同一辈弟子,以出家先后顺序排列。
九峰山开创之祖无瑕祖师
九峰山开创第二代慧山祖师
……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第十五代安融老和尚
……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第十七代真度老和尚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第十八代如安老和尚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第十九代了庆老和尚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第十九代了戒老和尚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第二十代道林老和尚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第二十一代法光老和尚、法乘老和尚等。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第二十二代海明老和尚、海修老和尚、海亮老和尚、海定老和尚、海禅老和尚、海田老和尚等。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第二十三代澄嵩老和尚、澄钰老和尚、澄一老和尚、澄林老和尚、澄愿老和尚、澄澈老和尚、澄济老和尚、澄空老和尚、澄智老和尚、澄事老和尚、澄裕老和尚等。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第二十四代清礼老和尚、清定老和尚、清素老和尚、清芬老和尚、清泉老和尚、清慈老和尚、清波老和尚、清德老和尚、清证老和尚、清悦老和尚、清阳老和尚、清泉老和尚等。
 
临济宗天台九峰派第二十五代智益老和尚、智云老和尚、智敏老和尚、智明老和尚、智全老和尚、智慧老和尚、智诚老和尚等。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二代弟子海禅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海禅(19001950),号妙庄,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俗姓潘,什邡人氏。幼时家境殷实,经营烟草生意,为邑中望族大户。少时即萌善根,存向佛之心,常思静坐,头部长疥疮,不能蓄发,蓄发之处即长,遂不留须发。父母寄予厚望,送至成都新式学堂求学,因喜静坐,自谓多读书无益,潜至九峰山海会堂,礼法乘老和尚剃度出家。后有邑中信众朝山至九峰顶发现,回乡告知父母。在九峰山初发心期间因聪慧,得法乘老和尚器重。一九一八年,投昭觉寺了尘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后留堂学修。尤于梵呗仪轨,精娴醇熟,嗓音洪亮,甚为出众。未几,请为昭觉寺维那,历任传戒法会开堂、水陆法会主法,在成都佛教界丛林中,享有盛誉。法乘老和尚以九峰全山寺务相托,驻锡海会堂,综揽事务。不在山期间,有弟子澄澈襄理。在昭觉寺任职期间,海灯法师仰慕德行,有深交。海灯法师常有诗作呈上,一九三八年秋,有《呈妙老述近况》诗云:栖栖古道意何浓,愧乏功夫一纸通。长作瑜伽缘底事,夜来最怕听秋风。一九四零年八月,有《妙师培修雷音寺落成》诗云:妙造楼台新气象,庄严梵宇旧烟霞。息心味道谁如子,应是九峰第一家。一九四一年秋,有《赠九峰山妙老人》诗云:道念日隆慧日增,人情外顺心如冰。禅从芋火阿谁识,只有九峰一个僧。三首诗题目中所说的妙老、妙师、妙老人,都是指海禅老和尚,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源于海灯法师在昭觉寺受具足戒时,海禅老和尚为其担任过师承,从字的行间里,可以感受到海灯法师对海禅老和尚的尊重。一九四三年,因海会堂原有殿堂狭小,不堪覆用,遂拆除重新规划为上下两层吊角楼建筑群,多方筹措资金,自建砖瓦窑烧制砖瓦,带领徒众,省吃俭用,鼎力重建。一九四八年,辞昭觉寺职,全身心回九峰山主理。一九五零年,清匪运动中,遭窝藏“赵匪”之嫌,被判枪决。行刑之日,有“将刃临白头,犹如斩春风”之范,当行刑人员举枪之际,坦然不惊,请求不能枪击头部,当行刑人员再举枪之际,面无惧色,请求不能枪击心部,后席地而坐,跏趺端然,行刑人员举枪穿左胸而逝,令观者愕然,邑中有诸山在场,内心暗自钦佩,事后广为流传。世寿五十岁,戒腊三十二夏。有弟子澄澈、澄裕收其遗体,葬于海会堂后山麓,文革中被毁。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徒孙清德,重拾遗骨,塔于海会堂东侧。(据口碑资料)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二代弟子海修老和尚事略(附澄空、清泉老和尚)
 
老和尚讳海修(18981985),俗姓刘,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郫县毛家碾(郫县合作公社先进大队四队)人氏。解放前负责管理天台山寺务。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通济镇小鱼洞医院行医。后年事渐高,俗家侄子辈接回老家温江奉养。一九八五年辞世,享年八十七岁。
 
海修老和尚弟子澄空(18891970),生于清光绪十五年,俗名宋忠福,彭县永定石头堰人。在宝光寺受戒。早年住牛心山,后迁往关口,募缘修建接引寺。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住接引寺,以卖柴火营生,一九七零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一九七零年后,接引寺被拆除。
 
澄空老和尚弟子清泉(1936—),俗姓冯,名恩福,生于民国二十五年,彭州通济镇人氏。一九四八年在关口接引寺礼澄空老和尚剃度出家,因年幼,未受具足戒。新中国成立后,居乡务农,并照顾澄空老和尚。一九八七年至九峰山清凉寺,重回僧团。一九九三年,依庐山东林寺果一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先后住丹景山、天台山等地,现住通济镇圆通寺。
 
(据口碑资料)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三代弟子澄钰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澄钰(18751941),自号一如,别号若梅,生於清光绪元年九月廿一日,蓬溪县(今大英县)隆盛但氏子。少年时曾参加乡试,选为秀才。青年时期受新思潮影响,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於广州参加反帝活动。
 
一九零一年,无意世事,礼蓬溪长潭寺海明长老出家,得法名澄钰,字一如,别号若梅。出家后,遵海明长老嘱,至本派祖庭九峰山海会堂苦修,每日坚持为众自山下背米至金顶,如是者苦役五年。
 
一九零五年,遇下江一位云游上座至九峰山朝礼,相谈甚契,并蒙指引,往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后,遂留金山寺住堂,并於禅堂参悟上乘。曾在江南等地亲近善知识,研习俱舍、唯识等经纶。后沿江回川,住成都佛寿街广生宫,广生宫当家澄嵩师,系同门师兄。在广生宫期间,除偶回蓬溪长潭寺探师小住外,常在广生宫及居士林讲经说法,弘法化众,深受僧俗拥戴,蜀中名流皮怀白及刘湘等受其摄化,依座下皈依佛门。
 
一九三二年春,宝光寺因连有法座之危,无人愿出面领众。宝光寺退居无穷长老举荐,迎请一如老和尚住持宝光寺法席。但无穷长老知一如老和尚性格刚直,志以讲经为务,恐其不就,遂同宝光寺常住班首执事商议,密派两名居士至成都佛寿街广生宫,以听经为由亲近老和尚,二居士常於座下请益,深得老和尚赞许。二居士听经毕,邀请老和尚至桂湖游览,后引至宝光寺。次日清晨,以劝老和尚上殿之机,老和尚刚入大殿,被候在大殿的班首执事及两序大众,袈裟上身,朝珠披挂,拥上法座,推就之间,继任宝光法席,法派号行莹。
 
老和尚继任法席后,以其刚毅之行,开源节流,取缔班首小厨房,一改向绅士名流送礼旧习,并改造寺内泥坯戒台为砖砌戒台。其皈依弟子刘湘曾派侍卫人员两名常随左右,并赠有琥珀手珠一串。一九三二年开期传戒,至一九三四年,老和尚坚辞法席,付法祖道和尚继任。老和尚住持宝光法席三年间,一扭颓局,米粮满仓,但老和尚毫不居功,退隐当日,常住大小事物交待清楚后,惟著海青一件,雇长工一名,携自己日常用品回长潭寺静修,两袖清风之高尚品质令人肃然起敬。
 
老和尚回长潭寺后,仍以参禅为日课,闲暇以笔墨为友,书有邓石如遗风,名重乡里,寺内曾藏有墨迹及所撰楹联,惜浩劫中被毁。期间长潭寺与白氏家族因寺庙权属之争涉讼,白氏家族以长潭寺为白氏祠堂之妄,欲霸占庙产,讼状至绵阳专区,老和尚以一纸应诉至绵阳,遂胜诉,时传为佳话。
 
一九四一年七月,老和尚世缘既尽,安然示寂,世寿六十六岁。后全身葬于长潭寺大山门外左土坵上,及至解放后,“破旧立新”,坟墓亦遭捣毁之厄,但老和尚全身完好,面色如初,修证之功,信而无虚也。
 
(据口碑资料)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三代弟子澄一老和尚事略
 
澄一老和尚(18821943),生于清光绪八年,籍贯不详。青年时曾参加乡试,选为秀才。有“佛而儒者也”之誉,“少契三空,长修四忍”,后投大英长潭寺海明老和尚座下出家,稍长,依成都昭觉寺中恂和尚座下受具,并住堂学修。期间被派往昭觉寺管理山林,司“巡山”职,任劳任怨,整理林木,自书警戒标语,树立警示牌,山林管理,井然有序,为中恂和尚赏识,调回客堂,司知客职,协助寺务。任知客职期间,才华得以施展,昭觉寺传戒期间,与海禅老和尚(任开堂和尚三十年)搭档,任传戒法会陪堂和尚多年,后擢任堂主。民国初年,开始讲经弘法,先后在成都、简阳、各佛学社等地宣讲妙法,曾担任四川佛教会下设的演讲组主任一职。一九二八年二月,曾在成都文殊院讲解《法华经》达数月之久。后长期在昭觉寺创办的昭觉佛学院担任授课法师,尤擅讲解《楞严经》。在昭觉佛学院任教期间,海灯法师、能真法师曾在其座下听讲《楞严经》、《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圆觉经》等经论。一九二八年初,与圣慧、演谛法师及杨景南、傅雨村居士等数十人发起成立“宝慈佛学社”,社址设在成都市状元街护国庵内。在宝慈佛学社筹备会议上,被推定为筹备主任委员。是年二月二十四日,宝慈佛学社举行正式成立大会,被推举为社长,傅雨村居士被推举为副社长。宝慈佛学社下设总务组、行持组、文书组、讲演组、慈济组、交际组、饬终组等办事机构,会员三百余人,鼎盛时期达到千余人。宝慈佛学社是民国时期成都佛教界比较活跃的佛学社团,长期从事弘法、共修、慈善救济等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一九三三年二月,老和尚出川朝礼普陀山,途经重庆慈云寺,为慈云寺住持云岩和尚强留,接任慈云寺住持,并于当年六月就任。在担任慈云寺住持期间,正是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困难的历史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紧急关头,一九四零年前后,与乐观、觉通法师等共同发起成立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后改名陪都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并担任总队长,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抗战救护工作中,将佛教的出世精神和入世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此举得到赈济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副委员长屈映光的帮助和支持,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在担任慈云寺住持的十年间,“开圆形以示真修,谈圆理以明真性”,“悲群生之阱溺,接引随机;阐正法之精微,析理无碍”。一九四三年三月,预知住世不久,召剃度弟子清定回寺,遗“安心净土,圆满三身果德;乐念弥陀,庄严万行因华”一联后辞世,世寿六十一岁。后经两序推举,觉通和尚继任慈云寺住持。常住及门下弟子为缅怀其弘法功德,“加被后学,永注慈怀”,建塔于慈云山麓。
 
(案语:文字内容,根据《民国佛教期刊》各类新闻综合撰写。塔在重庆慈云寺,有《澄一法师塔铭》,长沙沈德潜撰,临海屈映光书。)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三代弟子澄愿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澄愿(1907—?),号禅抹,俗姓李,名贵葆,清光绪三十三年生,彭县南木乡人。幼时家境贫寒,与祖母相依为命,割猪草,打草鞋为生。一九三四年,投彭县军屯乡鹦佛寺礼海定老和尚出家。一九三七年,赴昭觉寺依智光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一九三八年到彭县兴新镇南华宫务农。一九五六年到成都石羊场近慈寺,住近慈寺学事堂,任照客职。常被同寮师称为“再来师”,因其法号“澄愿”与“乘愿”同音之故。浩劫时下放至双水村务农,终于该村。
 
(据自填表格资料)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三代弟子澄澈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澄澈(19101993),生于清宣统二年,简阳人氏,姓氏不详。投海会堂海禅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长期协助海禅老和尚管理寺务。曾习武,性刚直,喜禅坐,有内功。一九四一年,投宝光寺妙轮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受戒后,仍回九峰山海会堂,为海禅老和尚得力助手。解放初期,海禅老和尚遭匪嫌被镇压,为之申诉,后被关押,押解途中,在双手被绑的情况下,仍徒手将枪管扭曲,后屡次无改而获罪,先后被判有期徒刑十八年,辗转青海、陕西、崇州等地劳动改造。在崇州万家煤矿劳改期间,感化监管人员,允许劳动之余坚持禅坐。一九七七年,刑满获释,回到九峰山海会堂,自食其力,种植土豆、玉米为生。劳改农场曾寄回生活补贴两千九百元,悉数交村委会处置,嘱为贫困村民改善生活条件。闲暇之余,帮助山民搬石挑柴,身材虽瘦小,而力气惊人,徒手搬运数八人围坐石板,一肩能挑五百余斤木材,在九峰村中传为佳话。一九七九年后,济尘和尚、澄裕师先后来寺共住。两年后,济尘和尚移住接引殿,一九八五年后,澄裕师移住清凉寺。一九八六年,有清证老和尚剃度弟子智诚师来寺,委以寺务。一年冬日,九峰山遍山飞雪,只身一人登九峰顶,露地趺坐七日,众寻至山顶,见趺坐之处,座前雪不能积,三尺之外,积雪数尺,众皆惊叹,禅修功力,深不可测。更是常年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晚年愈发精进,不接受供养,不接受信众礼拜,专以禅修为务,有问道者,示以峻烈禅风。一九九三年六月示寂,世寿八十三岁,戒腊五十二夏。(据口碑资料)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三代弟子澄济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澄济(1899—?),俗姓甘,名光斌,清光绪二十五年生,资中人。一九零七年,在家读私塾四年。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八年,在家牧牛割草,后在家务农。一九二九年,与父亲买田产一百四十石,招佃客耕种。一九四零年至彭县九峰山雷音寺礼海禅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一九四一年,到文殊院依佛如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受戒后,到海窝子龙怀寺从事农业生产。一九四四年受海禅老和尚安排,回九峰山海会堂帮助重修寺院,砍柴、抬树、烧窑。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二年,回老家从事农业生产。一九五三年到昭觉寺常住,一九五四年调往文殊院做杂工、看林盘、补院坝。一九五八年,大鸣大放时为海禅老和尚鸣冤,被划为右派,后被摘帽。一九五九年又调至昭觉寺从事农业生产。
 
(据自填表格)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三代弟子澄裕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澄裕(1927—?),号禅缘,民国十六年生,彭州隆丰人氏,俗姓王。一九四三年,依海会堂海禅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擅砌砖瓦,在海会堂重建中,承担大量土建事务。一九四七年依文殊院圆照和尚座下受具足戒。解放初期,因海会堂海禅老和尚遭变故,遂前往成都昭觉寺常住,从事劳动生产。后返乡,组织工程队,承接建筑工程,颇有成绩。改革开放后,重返九峰山,先住海会堂,后移住清凉寺,多方募集资金,主持清凉寺创建工作。晚年外出云游,不知所终。
 
(据口碑资料)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四代弟子清礼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清礼(1884—?),俗姓苏,名绍安,生于清光绪十年,仁寿人。一八九二年,在家读私塾半年,至一九零零共八年间,帮人牧牛割草。一九零零年起至一九零七年,在仁寿连界场,学铁匠,打毛铁。一九零八年,到彭县九峰山送子殿拜澄林老和尚为师剃度出家。一九一九年至尧光寺真明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受戒后仍回送子殿常住,一九三九年,任送子殿当家。一九四八年离寺参学,到文殊院常住。新中国成立后,在文殊院清洁组从事保洁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寂于该寺。
 
(据自填表格)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四代弟子清定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清定(19031999),俗姓郑,名有藏,字全山,号任若,生于光绪二十九年,浙江三门高枧人。先人世代崇佛,德重闾里。师幼承庭训,秉性仁慧,一九二五年卒业于广州大学,品学兼优,留校任教。革命时潮风起云涌,翌年就学黄埔军校,半生戎马,饱历风霜。一九四一年,官已至少将,方平步凌云,以宿愿所追,顿觉浮世一梦,毅然冲破樊笼,决志离俗。是年辛巳岁佛诞日,恭谒重庆狮子山慈云寺,礼澄一和尚披剃。同年弥陀诞辰,于成都昭觉寺定公慧和尚座下秉具足戒,遂禁足于本寺藏经楼,研习三藏,如获家珍。嗣依止能公海**于新都宝光寺,学习戒律,住近慈寺学戒堂兼沙弥堂主。晋住加行堂金刚院,得阿阇梨位,为能海**之护法弟子。一九四四年尝随海公于彭县龙兴寺听受文殊大威德本尊修持生圆次第。一九四六年代海公赴武汉讲经,阅《大般若经》六百卷。返蜀遵海公嘱,主持重庆金刚道场。一九四八年,应众请莅南京、上海弘法利生。期间应赵朴初居士之邀,驻锡沪埠觉园,主持班禅纪念堂,建立金刚道场,兼任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住持。师住持沪之金刚道场,一秉海公家风,弘扬密乘,全日持诵,长年讲说,三月安居,严净毗尼,刊印诸多经典,广播格鲁教乘。一九五五年秋,以时政因缘,身陷缧绁,师自知往业所牵,甘之如饴,忏除三障,心若虚空。师自幼即擅医术,遂狱中行医,行菩萨道,潜修密行,无时或辍。方寸只争朝夕,人间二十春秋。至一九七五年释狱返乡,悲悯众苦,痛念无常,救死扶伤,自行化他,如是者复历寒暑五度。一九八零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礼请师回归天台山国清寺、高明寺弘法利生。一九八五年,成都昭觉寺两序大众恳请迎归祖庭。师虽耄年牧心,仍旧珍惜分阴,培育僧才,丕振宗风,重光祖庭。一九八七年四月四日,众礼请举行晋院典礼,是为本寺清代中兴以来,传临济正宗第十七代住持。道场再造,法务隆兴,巍峨壮丽。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相继落成。师亲率众,行道显密,同修中夜,稍事养息,丑时即起,恒以为常,愈至晚年,精进益励。一九八九年秋,应邀赴美国加州万佛城传授戒法,被礼请为羯磨阿阇梨。一九九一年,主持四川省佛教协会第五届传戒法会,为全国近五百僧尼园其戒品。师梵行高远,襟怀坦白,接引后学,慈诲无倦,自奉甚微,舍己为人,凡四众供养,除兴隆三宝外,悉以捐献社会赈灾济贫公益事业。师热爱祖国,期盼国家统一,气节刚正,大义凛然。师诞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冬月十七日辰时,示寂于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二日戌时。世寿九十七,僧腊五十八。荼毗后舍利全部入塔供奉。师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佛教协会名誉副会长、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以及昭觉寺佛学院院长等职。
 
(案语:文字内容出自《昭觉寺清定**碑记》,略有删减。塔在昭觉寺西侧塔院。)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四代弟子清芬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清芬(19142001),号膺莲,一九一四年八月生,绵竹城关方氏子,名彬贵。少时家境殷实,曾习商务。其间双亲潜心佛法,父亲投入空门,得法名广师,曾住孝泉延祚寺,拜塔苦修十余载。母亲入庵带发修行,后住成都慈云庵。于双亲熏染下,一九三四年投现大英长潭寺一如和尚座下祝发,并于同年春在宝光戒坛依一如和尚圆具。一九三五年起,先后参学于文殊院、德阳崇果寺、彭州龙兴寺、嘉州乌尤寺等名刹,谙梵韵,精管乐,喜笔墨,善应酬,曾协助果戒和尚赴崇果寺开建十方丛林。一九四七年赴沿海参学,一九五零年负笈上海觉园金刚道场,依清定**修学密乘,兼任堂主、僧值等职。一九五五年觉园变故,返川依慈云庵慈母处安身,后入日杂公司工作,随遇而安,潜修密行。幸法运弥新后,初心不改,再入佛门。历住昭觉、金堂灵开等刹,晚年蒙圣水寺清德和尚慈允,栖身灵湫,颐养静修。二零零一年六月,了却幻影,入于真际,世寿八十七岁。
(案语:文字内容出自《清芬老和尚塔铭》,略有删减。塔在内江圣水寺西侧塔林。)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四代弟子清素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清素(19132004),号海云,民国二年农历九月初三生,资阳人,俗姓张,名旭东。自幼敏而好学,父母长兄皆信佛吃素,自幼受佛缘薰陶。一九二三年由叔父张位咸引荐,往成都市福寿街广生宫投澄嵩老和尚剃度出家。后在大慈寺受戒,相继在成都宝光寺佛学院、文殊院空林佛学院深造,并潜修医学。一九三二年,在宝光寺常住,历任香灯、僧值、书记等僧职。一九四六年入自贡市妙观佛学院,依佛生法师学习天台教义,后任监学助讲。一九四八年,回资阳县,入万佛会,并以所学,悬壶济世,尤擅针灸。新中国成立后,初任村文教。一九五二年,入资阳卫协会,并研学中医内科。一九五八年,进卫校进修,结业后任中医内科医生,直至退休。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重返四川文殊院,整理佛经。一九七九年,朝山西五台山,住广宗寺学律、密两宗。一九八一年,云游九华、普陀诸山,后挂单福州林阳寺。一九八二年深秋,辗转来到连江县筱埕九龙禅寺(又称海潮寺),时寺院殿堂已瀕倾废,用随带的两千元退休金,在当地政府和信众的支持下修复古寺。继率僧众开山修路,平整田园,筑坝引水浇地,坚持农禅并重,自给自足。经二十多年艰辛奋斗,先后翻修天王殿、大雄宝殿,新建石构普同塔、厨房斋堂、寺院围墙,以及建筑面积达五百零九平方米的大斋堂,先后三次改造道路两千米,营造生态林和防护林数十亩。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经常为当地群众义诊,潜心钻研修行,并经常为信众讲经说法,以提高信众的正信正觉;还先后捐资数万元,为定海村修桥铺路深得信众敬仰。先后担任连江县政协委员、连江县第四届佛教协会会长、筱埕镇人大代表。二零零二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圆寂于九龙禅寺,世寿九十岁,骨灰安放普同塔。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四代弟子清品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清品(1913—?),号膺泉,俗姓叶,名前林,民国二年生,温江清平乡人。幼时在家读书、务农,一九三一年起,在温江清平乡帮人务工。一九四三年,投彭县青杠林白衣庵礼澄智老和尚剃度出家。一九四四年依彭县龙兴寺正乘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受戒后回白衣庵常住。一九四七年到彭县光祥寺常住。一九五六年到近慈寺,任门头师。浩劫时下放至双水村,后终于该村。
 
(据自填表格)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四代弟子清德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清德(19242018),号竹山,民国十三年农历冬月生,四川省资中人。在俗之时,曾于私塾攻读诗书,尤喜文类笔墨,常随族中长辈亲近佛寺、听闻佛法,向往佛门青灯黄卷学修生活。
 
一九四五年夏,投彭州九峰山海会堂,礼上澄下澈上人剃度出家。做沙弥期间,饱受海禅老和尚楗椎,杂役磨砺,铸就日后坚韧品格。一九四八年冬,依成都昭觉寺上慈下云和尚座下求受具足戒,并就读于昭觉寺佛学院。一九四九年前后,赴自贡妙观佛学院随佛生法师研习天台教义。新中国成立后,居重龙山永庆寺学修。一九五六年九月,入中国佛学院专科班学习。一九五八年七月毕业后,回资中重龙山永庆寺,负责寺务,坚持宗教生活。“文革”期间,下放至农村、工厂从事生产劳动,后仗炭精画营生。一九七三年初,受资中县文管所安排,回重龙山永庆寺守护文物、看护山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落实。以近花甲之年,逐渐修复永庆寺殿宇,奠定了永庆寺重新发展的基础。一九八六年初,受内江市政府民族宗教处邀请,挂锡川中第一禅林圣水寺,全面负责寺院恢复重建工作。经过近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千年古刹,焕然一新,赢得僧俗大众拥戴,推举为圣水中兴后首任住持,嗣法于成都文殊院宽霖老和尚,并于一九九一年农历四月十五举行了隆重升座仪式。二零零二年九月,为续焰传灯,主动让贤,退圣水寺院事,遴选智海和尚继任法席,淡泊高风,令四众敬仰。                
 
二零零一年春,以逾古稀之年,受邀至雅安荥经主持修复云峰寺,中兴千年古刹。胼手胝足、披荆斩棘,事必躬亲,在他的道德感召下,募集近千万资金,重建大雄宝殿、观音殿、山门殿、念佛堂、禅堂、五观堂、居士楼等殿宇楼堂,前后经过四年苦心筹划,残垣再现庄严,林木护佑,蔚为壮观。在云峰寺期间,慈心接物,精心谋事,深受当地党委政府尊重和四众弟子爱戴,拥戴为云峰寺复兴首任住持,于二零零四年四月举行全堂佛像开光及升座仪式,殊胜因缘,叹未曾有。
 
二零零六年春,受资中县委、县政府邀请,回资中主持宁国寺复建工作,募集资金八百余万元,终使伽蓝再现恢弘,于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举行了宁国寺落成庆典暨开光法会,古刹重光,再续法脉。
 
自一九八八年起,先后历任内江市佛教协会、雅安市佛教协会会长、名誉会长。自一九八七年起,历任四川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名誉会长等职;自一九九三年起,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咨议委员会委员、咨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自一九九一年起,先后历任四川、贵州、重庆、河南等地传戒法会引礼师、尊证阿闍黎、教授阿闍黎、羯磨阿闍黎、得戒和尚等职。自一九八七年起,先后历任内江市政协委员、常委,雅安市政协委员、常委,四川省政协委员。
 
自书“顶破天,踏穿地;家破人亡无处立。拖拖拉拉近百年,今日收拾归西去。”一偈遗世。于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三十日,在内江圣水寺退居寮念佛声中安详示寂,世寿九十五岁,僧腊七十三载,戒腊七十夏。
 
(案语:文字内容出自《清德长老生平》,有删减,另有《清德老和尚塔铭》,塔在内江圣水寺、资中宁国寺、泸州方山云峰寺等处。)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四代弟子清证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清证(19272017),号膺如,生于民国十六年腊月十四,四川彭州杨氏子,名运海,父廷清公,母易氏。幼植善根,尤喜佛法,受乃母及外祖母李氏熏陶之故。一九四七年,无常世事,触心向道,投本邑九峰山海会堂,礼澄济上人剃染。沙弥行者间,蒙祖海禅老和尚督导,司库头、监收、香灯诸职,垂炼身心,厚植福田。时净宗大德如岑法师,住山九峰,避世潜修;慕莲社遗风,遂常侍起居;昼夜请益中,得净土旨要。一九五七年,携瓶钵,叩台怀,拜文殊,了宿愿;于清凉桥依先学定慧和尚座下圆具,参谒能海**法座,听教修学,朝暮不辍,历时三载,法味怡甘。一九六零年,别五台,返蜀山,居昭觉,值厄难,志如初,信愈坚。浩劫后,光伽蓝,兴威凤,随众力,不落空。晚景好寂,日课精严,行如冰霜,众望厚焉。随缘接众,度日随缘,历任灵湫堂、昭觉寺、文殊院僧伽戒会尊证阿闍黎,仁寿华严寺、灌县泰安寺、大英长潭寺、绵竹吉祥寺等居士戒会羯磨阿闍黎,慈心化导,乐无疲厌。长年甘于淡泊,四时勤于节俭,凡有檀越献供,倾囊悉奉三宝;绵竹吉祥寺、广济寺、安国寺,什邡三星寺,西充观音寺等道场,渐次复兴,贝叶再宣,师之鼎力,功不唐捐。二零一七年腊月初五,舍幻身,辞尘世,世寿九十一,戒腊六十夏。(案语:文字内容出自《清证老和尚塔铭》,略有删减。塔在绵竹吉祥寺后山。)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五代弟子智益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智益(19192000),号幻虚,生于民国八年闰七月初三,遂宁大英联合刘氏子,名汉毓,兄妹共八人,上人行二。一九四一年投长潭寺清芬长老名下剃染,一九四七年赴文殊院圆照和尚座下纳戒,住堂一年后仍回长潭寺农禅并重。一九五七年到大慈寺参学,一九六零年迁入昭觉寺,“运动”中参加自养劳作,三宝信念总未动摇。“浩劫”后,主昭觉古刹复兴而多方奔走,终让劫灰树绀殿;迎清定**主席而不辞劳倦,永续慧灯薪火传。历任昭觉寺监院、都监、首座,成都市佛协常务理事,传戒法会尊证阿闍黎,金牛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领寺务时,提携后进;执事交替,辅佐真诚;新老接续,举贤任能;心若止水,松柏淡定。晚年潜隐兰若,专修净业,质朴仁厚,众咸颂德。萦牵长潭,倾心沥血,伽蓝重光,端赖恩泽。二零零零年四月初一日,安详示寂,往生莲邦,世寿八十一岁,戒龄五十四夏。(案语:文字内容出自《智益上人墓志铭》,略有删减。墓在大英长潭寺后山。)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五代弟子智敏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智敏(19272017),号幻慧,俗姓施,名祖寿,民国十六年生于江苏苏州,籍贯浙江杭州。幼小天资聪慧,才学敏达。一九三零年,因父执教于复旦大学,遂定居上海。一九四一年沾闻佛法,即戒荤茹素。一九四四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一九四八年起,师从法相学家范古农居士研习法相唯识之学。一九五三年能海**至上海弘法,闻法后心生法喜,信心倍增。一九五四年至五台山清凉桥吉祥寺依清定**座下剃度出家。一九五五年在清凉桥吉祥寺依先学和尚(定慧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并依止能海**学修,任随身侍者。文革期间,遭受折磨,双足致残。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零年,先后任教于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宝光僧伽学校,讲授俱舍课程。一九九二年,受清定**嘱托,移住三门多宝讲寺,寺院恢复之初,便重视僧才培养,坚持能海**家风,注重戒律,不应酬经忏,实行持午,次第学修,常年讲学不缀,学识渊博,行持精严,三藏娴熟,辩才无碍,广育僧才,呕心沥血,著述颇丰,有《法幢文集》问世。二零零八年起,智敏法师移居上虞多宝讲寺,宗风不改,显密圆通,说法化众,不遗余力,深受四众弟子推崇。二零一七年八月示寂于上虞多宝讲寺,世寿九十一岁,戒腊六十二夏。
(据口碑资料)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五代弟子智云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智云(1933—?),俗姓陈,名贵芳,民国二十二年生,彭县人。幼时家境贫寒,佃田为生,后遭火灾,转为锡匠业。一九四零年至一九四五年,在水碾上从事油碾。一九四六年,至九峰山祖师殿礼清贵老和尚座下剃度。一九五五年到成都近慈寺,住学事堂。浩劫时下放至三元村,后终于该村。
(据自填表格)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五代弟子智明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智明(19231999),俗姓曾,名素清,字毓树,生于民国十二年冬月初五,桂花区梓潼乡人氏。一九三七年在龙池院礼清泉老和尚剃度出家,一九四三年在成都石羊场近慈寺依能海**受具足戒。新中国成立后,返乡务农。一九八七年,蒙智益老和尚引荐,赴蓬莱镇五凤寺(原名玉皇庙)常住,领众主持寺院重建工作。一九八八年,依文殊院宽霖老和尚座下再受具足戒。一九九零年至一九九九年,历任五凤寺住持。期间,倡议复修龙池院。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七日,在念佛声中安详示寂,世寿七十六岁。
(据墓志铭及口碑资料整理)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五代弟子智慧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智慧(19352011),号幻贞,俗姓王,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生,江油人氏。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在私塾就读,并学习中医。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七五年,先后在北京、保定、新疆等地军中服役,曾在军校学习,参加过珍宝岛战役,曾担任首长警卫、某团政委等职。一九七五年十二月转业至江油武装部工作,后辞职,游历各地参访。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成都昭觉寺礼清证长老剃度出家。一九八六年,在五台山塔院寺依寂度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回川后,历任德阳万佛寺监院、昭觉寺知客等职。一九八九年四月,受邀赴绵竹白云山主持寺庙重建工作,艰苦创业,事必躬亲,耗时二十年,自筹资金先后恢复白云寺、吉祥寺(原名净惠寺),重视僧材培养,坚持以庙养庙,以医济世,平等待人,深受四众弟子爱戴。曾任绵竹市政协委员、绵竹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职。二零零三年,蒙清德长老授予法卷,赐名通祥,为临济正宗第五十一世。二零一一年五月,在吉祥寺示寂,享年七十六岁,戒腊二十五夏。
 
(据吉祥寺提供资料)
 
天台九峰派下二十五代弟子智诚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讳智诚(19172007),俗姓陈,名少林,民国六年生,彭州人氏。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九年在家读书;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三七年当学徒;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九年在成都做生意;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五年在彭县当搬运工;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八五年在彭县新兴镇合作社工作。一九八六年,礼清证老和尚出家,至海会堂常住。一九八八年,在山西五台山塔院寺依寂度老和尚受具足戒。后回海会堂,协助澄澈老和尚管理寺务,先后任知客、监院、住持等职。任职期间,募集资金,主持修建了大雄宝殿。晚年居龙兴寺静养,二零零七年示寂,世寿九十岁,戒腊十九夏。
 
 原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俄罗斯东正教常识概论略解初步入门
       下一篇文章:回鹘改宗摩尼教新探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