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善堂
发布时间: 2021/12/31日    【字体:
作者:李雨蔚
关键词:  善堂文化 潮汕文化  
 
 
饶宗颐先生曾说:“善堂文化是潮汕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提倡‘潮州学’,如果摒弃善堂文化,就有遗珠之憾。”
 
潮汕地区善堂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的、同时兼具慈善色彩与信仰色彩的民间慈善组织,是类似美国学者罗威廉所说的一种“以慈善庙堂面貌出现”的形式,是慈善文化与潮汕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善堂。”潮州善堂在海内外潮州人心中占有崇高地位,善堂以行善、务实为宗旨,在潮汕大地上已传承上百年。
 
起源 我愿人间春不老
 
北宋时期有个僧人,原是一出身富贵的书生,后又中进士,当过知县,可谓春风得意。但他又见北宋官场腐败刻板,见外患日亟,见寒门哭声。书生感叹,愿为天下人寻求一门道路,毅然弃官遁入空门为僧,自号曰“大峰”。
 
根据现存于潮阳和平报德古堂中的《报德堂碑记》记载:“潮郡之下邑有三:海阳、潮阳、揭阳是也。独潮阳当道要冲也,县治之西南三十里有地曰‘和平’,民居繁庶,往来络绎,文邑之乡……今大峰浮屠氏乃能普惠以济人,其功岂不居于子产之右乎?兹勒其实,以垂永久,使知创始有自云。”
 
北宋宣和二年,大峰和尚从福建游历至广东,来到潮阳县蚝坪(今和平镇)。那一年的蚝坪时逢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又值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大峰见此惨状,哀百姓之苦,遂结庐于北山(即今桥尾山)的后灵豁(今灵泉寺处),又在北侧狮尾石(今大峰石)设坛,为民祷祝,施医赠药,收尸埋骨。旱灾过后,当地百姓感念他的帮助,真心尊敬并挽留他,于是大峰便在后灵豁定居。
 
时蚝坪有大川(练江)横截,面宽水深,一直是当地居民的心腹之患。有一年,练江突发大水,波流湍急,而当时的木制渡船根本无法抵挡这样的水灾,因船只被大浪卷走而死伤者不计其数。大峰和尚看在眼里心下不忍,发愿造桥以解民苦。他一边构思建桥的方案,一边募捐筹集造桥资金,之后携善款前往福建,从福建运回造桥所需的木石、粮食,又请来建桥名匠。在大峰和尚的主持下,不到一年桥体就建成了16孔。但在剩余2孔未完成时,大峰和尚因操劳过度与世长辞,去世时88岁。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4年),桥体剩余南北枕岸2孔由乡人蔡谆捐资续建,到宋建炎元年终于建成,自此“过客接鞭南北路,遗惠于今耿不消”,练江变通途。桥建成后并未命名,直到文天祥路过此地并题字“和平里”,遂定名为“和平桥”,完成后的和平古桥共18孔(不含引桥1孔),长108.8米、宽3米,在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是潮阳境内最长的桥梁。直到今天,和平桥仍在使用。
 
大峰和尚去世后,民众为了报答其恩惠,将他安葬于桥尾山北麓,并在当地修“报德堂”纪念之,即报德古堂,这就是潮汕地区善堂这一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组织体系的开端。大峰和尚以行善积德为己任,因而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崇拜,为纪念他而建立起来的报德古堂,奠定了其在善堂界不可替代的地位。
 
报德古堂是潮汕地区所有善堂的“母堂”,因为其他善堂在成立之初,必须在这里接出代表着大峰精神的信物,表示对“以行善积德为己任”大峰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报德古堂本身规模虽然不大,但并不影响其在潮汕地区的影响力。只要进入和平镇界内,问报德古堂在何处,当地人迅即便会指明。如果提出引路要求的话,当地人也会很乐意带路,边走边为游人讲述大峰和尚的故事和报德古堂的来龙去脉。
 
报德古堂实为潮汕整个善堂体系之滥觞,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善堂的“根”就是这里。因为规模较小,近年很多相关活动都陆续转移到新建成的大峰景区内完成,但这并不影响报德古堂的地位。
 
明末清初灾疫屡席之际,报德古堂开始普行赠药、救灾、施医等善举,之后潮汕地区一有天灾人祸出现,就有报德古堂和其他善堂的踪迹。
 
特点 受命于危难之时
 
由报德古堂演化而来的善堂体系包含的善意正是大峰精神传承最好的体现,历史上善堂的主要慈善救济范围包括施医赠药、施殓施棺、救贫济困、发埋孤骨等,由于古时医疗系统并不发达,所以能够施医赠药的善堂大多也承担着“医疗机构”的作用。
 
因其特殊的形式,善堂的建立基本上都与时代背景有关,在灾难出现时,就会有许多新善堂建立。通过对潮汕地区善堂历史考察会发现,大多数善堂成立于清代光绪后半期。根据地方志记载,这一时期的潮汕自然灾害频发,又有鼠疫、霍乱等疫情,仅清朝光绪年间较大型的灾害就有光绪二十年、二十一年的两次较大地震,光绪二十四年的一场旱灾,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的鼠疫,“春旱、饥,斗米钱千文。自春至夏大疫,郡城尤甚,死二三万人”。
 
潮州西马路报德善堂的建立就来源于这一场鼠疫,当时潮州城中瘟疫横行,城内的居民等为阻止瘟疫蔓延,联合自发成立了“承善社义务掩埋队”为当时的瘟疫控制作了大量贡献。鼠疫渐平后,“承善社义务掩埋队”在原有的基础上,于潮州城内西马路创立报德善堂。
 
同样在清末之际,在韩江东岸,有一处叫作“大码头”的渡口,位于韩江中游磷溪镇河段。这一段水流湍急,漩涡翻滚,较为凶险,常有溺亡者漂浮至此,有时多日无人处理。直到有一个叫王藩成的江东乡人赴县城经商路过,看到这里的情况,于心不忍,于是与田心乡人陈上音一起,在进城经商之机向报德善堂反映了这一情况。城内善堂获悉后深表支持,选定在磷溪大码头增设报德善堂分堂。该善堂分堂自成立后,除了义务收理韩江水务,还积极展开如请名医到当地问诊、暑天施茶、天寒施粥、慰问穷苦村民等慈善活动,造福一方百姓。
 
1943年,广东遭遇罕见的长期干旱天气,大部分地区的水稻无法下种。在潮汕地区,严重的旱灾加上驻扎在此日本军队的压迫,粮食短缺,粮价飙升,导致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发生,尸横遍野。潮汕大地的几百处善堂竭尽所能,为民布施,为饿死者收埋尸骨。
 
“从善堂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动荡、灾难频繁的时候就催生了善堂,促进了善堂的扩大。”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教授石中坚总结,“善堂做的事是与时俱进的,只要是有需要去做的善事,就会有善堂。”在传统社会中,不论天灾或人祸,一旦灾害横行,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与安全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以“就困扶危”为目标的善堂民间组织恰好符合人们的需求。
 
在大革命时期,潮汕善堂同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潮州市被杀害的革命烈士如孙应采、沈序昭、许雪秋、黄秋富和归侨烈士柯国泰等的尸骨,都是潮州的报德等各善堂冒险为其收埋的。1926年春,彭湃率领农民军攻克惠来城,后因后援中断率军退守大南山。牺牲同志暴尸荒野,国民党严禁收尸。该城的同学善堂不忍烈士遗骸受辱,组织善友掩埋队冒险进入前线,在枪林弹雨中为牺牲同志收埋尸骨。1944年,日本侵略军200多人围攻揭阳官硕村,该地守军一个连英勇奋战,全部壮烈牺牲。其时该村和附近善堂的善众,冒险为死难官兵收埋遗体……
 
演化 服务社会的民间组织
 
潮汕地区地处海岸线与北回归线交会处,东北临凤凰山脉,西北靠莲花山脉,南濒南海,整体地势呈“布袋状”。这样的特殊地形导致古时常受台风、洪水侵害,这也是善堂为什么在潮汕大地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本世纪以来,为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潮汕善堂在传统慈善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慈善服务领域。善堂组织作为民间慈善机构,以其扎根潮汕大地的强大文化生命力,与时俱进加入时代元素,逐步向社会民生保障服务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韩俊魁在《本土传统慈善文化的价值反思》一文中写道:“善堂在民间信仰的驱动下,其使命感、组织的稳定性和公众参与的志愿性都很强。由于信仰驱动所产生的强烈志愿性,以及保留着古老的财物使用原则,所以人与人的关系优于人和物的关系。义工队这种基础慈善恰恰成为慈善的沃壤。面对面的志愿服务和古老的互助传统相得益彰,在生活世界中充满活力。”
 
在潮汕地区,善堂的大规模出现主要是因为当地地理环境等因素带来的天灾,而善堂演化之初也是为了配合救灾。随着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善堂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目前比如一些爱心义卖活动、依托互联网平台为困难家庭筹集善款、养护孤寡老人、美化村居等,时代进步了,善堂的活动也逐渐作出调整以适应新时代风貌,但不变的是其“行善为先”的内核。
 
大码头善堂多年来坚持助学,曾资助了多所学校建设,包括磷溪镇顶厝州小学、磷溪镇田心学校等。曾经的施医赠药、发埋孤骨等功能在当今社会已不被需要,目前善堂服务范围拓宽至为灾区筹款、兴资助学、扶贫、照顾孤寡老人、修桥造路、修建小学和托儿所、调解居民矛盾……
 
如今的善堂亦可以作为连接海外的文化桥梁。“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自从民国开始,善堂文化随着潮人远渡重洋,出现于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一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志贤表示,善堂文化的种子在新加坡生根发芽。潮人创建民间善堂作为敬奉处,并以善堂为机构,组织救困扶危,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早已融入新加坡当地的社会福利体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笔者问起善堂的未来,石中坚说,“善堂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服务于社会,更像是一种服务社会的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其实从古至今都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有助于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他认为,在未来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善堂作为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能够对社会保障,特别是边远地区或边缘人群的保障起到明显的帮助,并且有助于形成和维系和谐互助的社会风气。
 
转变 从善堂到福利会
 
据了解,潮汕现在的慈善活动很多是从善堂开始的,一些慈善组织,比如集得福利会、集安福利会,也都有善堂的基础在内。
 
目前,潮州市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有集德福利会、广东明发爱心基金会、潮州三环慈善会、弘德寻失志愿联合会等慈善组织25个;注册志愿者人数226551人,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数1788个,人均志愿服务时长19.93小时。
 
近年来,善堂多改以福利会的形式进行活动。
 
潮州市集德福利会创办于1988年5月,至2019年已有30年了。该会一直遵循“扶危济困,敬老恤孤,赈灾义医,助残助学”的办会宗旨,施助足迹遍及全市各地,从农村到城市、从精神病院到岭后麻风村、从特教学校到高龄联谊会,都有集德福利会的施助对象。
 
据统计,30年间该会共用善款4300万元,受惠群众达40万人次。这充分体现了福利会作为社会救济的补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功能作用。
 
30年来,集德福利会每年都如期举行一系列扶危济困送温暖活动。仅2018年举行的春节慰问活动,集德福利会就发放慰问金130多万元。该会每次举办慰问活动,目的在于使群众感受社会的温暖。
 
集德福利会还经常组织义医义诊,创办集德启智学校,帮建农村敬老院、老人活动中心等。该会所做的慈善义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海内外不少知名人士、社会贤达都纷纷慷慨解囊,每年捐赠善款数百万元。潮州集德福利会现已成了潮州公益慈善的一个品牌,也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2009年8月集德福利会被授予“广东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称号。
 
潮州市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是在海内外都有影响力的民间组织。自2018年到2021年6月,潮州市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总共投入慈善公益基金3951775元,投入文化公益资金7328484元。
 
除上述两个福利会外,潮州的慈善家、慈善团体仍有很多,潮州的慈善事业与潮州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潮汕文化等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潮人骨子里一心向善的美好品质。
 
潮州慈善总会自2019至2021年共收入捐赠款物(折价)8541.5万元,支出捐款物(折价)8432.4万元,全部用于乡村振兴、医疗救助、疾病防控和其他慈善公益事业建设;接收用于文化、教育、禁毒等公益事业捐赠资金3260万元,用于市绵德中学、潮安区实验学校、陈伟南文化馆、人民广场、慧如公园厕所改造、人行天桥、消防应急救援等公益建设事业建设;开展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慰问共3100宗,发放爱心援助善款1368.7万元;筹集资金对全市近2000名尿毒症患者进行救助,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依法依规快速办理27宗境外物质捐赠,共接收海外潮籍乡亲的捐赠资金物质2219.28万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陈伟南 潮州慈善文化的代表人物
 
“说到对国家的贡献,我自己做的都不是很多。虽然我在香港不是很有钱的人,但时时刻刻国家需要什么,我都肯去做。”今年3月,在接受采访时,104岁的潮州籍香港爱国实业家陈伟南依然谈吐清晰。
 
在潮汕地区,陈伟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不仅因为他是港澳工商界的佼佼者,是香港潮籍乡亲的杰出代表,更是因为他乐善好施,倾尽所能反哺桑梓。自1984年陈伟南回到家乡,便走上慈善公益的道路,至今已近40年,捐款主要在1985年至2005年间,总额逾2亿元,主要用于教育和医疗方面。
 
1985年12月6日,由陈伟南捐建的沙溪镇沙二小学落成。随后,陈伟南先后为家乡捐建沙二幼儿园、宝山中学,襄助沙溪镇中学、沙一小学,捐建沙溪自来水厂、创办沙溪华侨医院、修公路筑乡道、新建三级化粪池公厕等多个项目,为家乡的文教事业和父老乡亲的起居冷暖,奉上满腔赤诚。
 
1993年,陈伟南最大的捐赠项目宝山中学落成。自动工兴建以来,陈伟南就非常关心支持宝山中学的建设,常常亲自到工地巡察,把办好宝山中学作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为宝山中学建设科学馆、体育馆,扩建教学大楼,改造该校运动场、食堂以及学生宿舍,配置教学设备、体育器材,设立奖教奖学基金,等等。陈伟南赠建宝山中学的资金已逾7000多万元。宝山中学也不负陈伟南所愿,到目前为止近28年来,已培养出超过3000名大学生,其中不乏高尖端人才,既让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又帮助无数家庭实现脱贫。
 
“有1块钱,我就想把5毛钱捐给家乡。”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尽管长期旅居海外,陈伟南对于家乡的发展依然挂心,希望家乡繁荣昌盛。陈伟南数十年来带动了许多同龄人和后辈人回家乡投资创业,为潮汕的文化事业、公益事业增砖添瓦。陈伟南坚信:“事业成功在于努力,人生价值在于贡献。”
 
学者林伦伦曾这样评价陈伟南:“你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他都是一副弥勒佛般慈祥的笑容……这种专属于陈伟南先生的经典笑容,来源于他的心灵深处,他一辈子做好人、办好事,积德行善、扶危济世。形之于面,便是笑容,如莲花一般纯洁、迷人。”
 
参考文献
 
1、《区域治理视野下的潮府善堂》,深圳报业传媒集团出版社,石恩宇
 
2、《潮州善堂文化研究——<大峰祖师经>的引入与解读》,人民论坛,石中坚
 
3、《慈善与信仰的探索:以潮汕善堂为中心》,《潮学研究》,章晓丹
 
 
公益慈善论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当代麻疯病人的守护天使 – 谷寒松神父
       下一篇文章:善心人挂圣诞灯饰为忧郁邻居打气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