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重视宗教和道德重建已迫在眉睫
发布时间: 2008/1/22日    【字体:
作者:邱震海
关键词:  政教关系  
 
 
                                          邱震海
 
 
    十二月十八日,中央政治局举行集体学习,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等专家讲课,题目是当代世界宗教和我国宗教工作。集体学习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宗教问题发表讲话。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就宗教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也是中共最高领导人近年首次就宗教问题发表讲话。
 

                                  胡锦涛讲话可圈可点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宗教因素;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积极主动地做好宗教工作,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努力把宗教届人士和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因素在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特殊地位。
    胡锦涛讲话中的“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宗教因素”、“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认识宗教…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因素在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特殊地位”等提法均可圈可点,反映了中共高层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并愿意适当放开宗教活动和管理。


                                  有助价值重建和扶正祛邪
 
    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急速的转型。过去若干年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出,社会价值观日益显示出其多元、丰富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显示出价值观混沌和缺乏主导性精神力量的现象,腐败、假冒伪劣盛行,甚至连社会的最后一片绿洲-大学都难以幸免。因此,崛起期国民精神世界、价值和道德体系的重建工作,已迫在眉睫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
 
    在这方面,不少有识之士都曾提出宗教对于重建道德价值观的正面作用;至少,宗教在呼唤人性善良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中国崛起期国民精神世界建设的众多课题之一。但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缺乏系统、严密的宗教传统;近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宗教实际上又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尴尬的地位。
 
    问题是,当社会迅速转型,一部分民众精神乃至宗教需求日益上升之时,由于传统宗教的尴尬地位,一部分具有膜拜特征的新兴宗教开始迅速冒升,膜拜现象和团体上世纪六十年代后首先在西方国家蔓延,强调个人神秘精神体验和对教主绝对崇拜,并实行教徒的严密组织和控制。这一现象近年开始影响中国,其中又有一部分对社会具有破坏作用。显然,当传统宗教地位尴尬,无法满足一部分人日益上升的宗教需求的时候,膜拜团体(包括部分具有破坏性特征的团体,俗称“邪教”)就开始占据人们的心灵。
 
    因此,适当引导、扶植传统宗教的发展,不但有利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而且也有利于在宗教领域里的扶正祛邪。同时与西方相比,传统宗教在中国社会实际上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一般来说,社会精神需求的初期,多以传统宗教为诉诸对象;而恰好传统宗教在中国压抑已久,面临恢复或建设期。
 

                                  关于重建宗教的一点策略性思考
 
    中国崛起期的道德价值观重建工作,宗教可以作为众多可供考虑的手段之一,对此实际上不存在重大分歧,问题是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如何切入和操作。笔者认为,“观念理清,佛教先行”似乎可以成为人们思考的大致方向。所谓观念理清,亦即还传统宗教以其应有的地位;在这方面,须理清理清传统宗教与具有膜拜特征的新兴宗教(尤其是其中具有破坏性特征的膜拜)之间的区别,大力弘扬正常、健康的宗教,这亦即所谓扶正祛邪。
 
    而所谓佛教先行,则指从东方文化的特点出发,首先重点弘扬、扶植具有东方特色的佛教。这既有佛教更符合东方文化的考虑,同时也可暂时规避天主教梵蒂冈与北京关系的政治因素。
 
    总之,适当放宽宗教,并以此重视崛起期中国社会的道德价值观重建工作,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也是在胡锦涛总书记发表宗教问题讲话后,有关方面须提上议事日程的一个问题。
 
 
                                (本文转载自:凤凰网邱震海博客)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美国的政教关系
       下一篇文章:宗教问题门外五谈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