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每周推荐
 
当前基督宗教在网络传播中的修辞策略
发布时间: 2010/10/29日    【字体:
作者:李芸
关键词:  族群 认同  
 
 
                                         李芸

 
[内容摘要] 本文不是单纯罗列宗教在网络传播中的修辞策略。而是以基督宗教为个案研究,透视修辞化生成的网络语境、文本、形式,揭示变化轨迹以及所隐含的理论和社会实践因子。本文主要分三部分:一简单陈述网络的社会影响力以引出教会为什么重视网络化传播;二重点梳理修辞情境、修辞方式和宗教仪式等基督宗教网络化传播的修辞策略,强调修辞学理论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三以基督宗教的网络化传播的现实成果作为本文的结尾。本文认为,宗教网络传播中体现出的修辞策略,既是对修辞学理论的一次实践,也体现出对宗教、社会和个人的模塑。网络不仅可以帮助教会大规模地弘扬信仰;反过来,宗教的道德指导,也同样可以帮助网络克服无序状态带来的弊端,使网络技术能够得到和平运用。

关键词:基督宗教;网络传播;修辞策略
 

    当代社会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基督宗教传播的鲜明特征和最积极的方式就是积极介入网络。正如社会学家布拉舍(Brenda Brasher)所指出,“互联网一定会开启一项新的‘宗教改革’,正如几世纪前的印刷术一样。”网络不仅带给宗教很大的冲击,同时又向这个传统组织展示了对于未来的无限诱惑,因此理性观照基督教网络传播对基督教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一、基督宗教的网络化传播
 
    互联网刚刚发展之初,宗教可能是受其影响最小的领域,但是30年后的今天,网络不仅渗透到宗教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向它展示了未来的诱惑。这一切首先源于网络强大的影响力
 
    (一)网络的社会影响
 
    互联网的社会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狂热的人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际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中国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网民规模达3.38亿人[1]
    2008年底,媒介视野公司关于法国人上网时间的调查显示: 18岁以上的法国人58%经常上网, 29%的网民每天泡在网上的时间超过16小时。法国人成为欧洲“第一网虫”,“法国人要把一生的时间都贡献给互联网”。[3]  

    台湾政大文化行为研究室在一份针对台湾12岁以下学童的《儿童网络安全趋势报告》[4]中指出:台湾12至14岁的少年有高达97%曾经上网;12岁以下的儿童,上网人数从2004年的104万人,至2009年已达160万人。年轻一代上网时间也已经超过看电视的时间。

    2.对现实的挑战

    最先受到网络挑战的就是政治领域和传统政治权力。网络新技术让人民有机会参与、评论政治:2005年法国对“欧盟宪法”的公投,网络民意战胜了传统媒体的调查,之后法国专门成立一个负责跟踪网络民意的咨询机构,隶属总统府新闻信息联络部;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日内瓦阶段会议通过的《原则宣言》中指出:“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表意见和自由言论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应该被排除在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福祉之外”。

    接着互联网消除了现实中的时空界限,使得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形成新的全球产业格局和国际分工体系;国际间信息交流的扩大,促进了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最后网络在短短几年就让世人看见了它的力量和潜能:1998年《德拉吉》报道的美国总统 “性丑闻”;2001年“9.11事件”中,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并步入主流;随后洛特辞职[5]、微软故事[6]、迪恩现象[7]、拉瑟辞职[8]。2001年多数美国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博客”, 2004年,博客就被梅里厄姆-韦伯斯特词典定为“年度关键词”[9]

    3.网络的优势

    网络与生俱来的三大优势是:平等性、开放性和便捷性。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指出的“大众媒介所显示的并不是受众的规模,而是人人同时参与的事实”[10]。“人人参与”体现出了机会平等,也体现了网络的个人化特征。

    不同语言、不同渊源和不同类型的信息内容可以平等地在网上传播;不同的团体或者个人可以以“个人大脑”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参加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人”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人平等地选择自己的方式和内容。于是文化话语霸权也发生了转变:精英阶层保持话语霸权到平民拥有话语权。

    整个互联网更是建立在开放、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以社会性软件为例:网络的很多功能软件支持人们建立互信、紧密的社会关联。其核心思想就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从而形成社会性网络(SNS)。据维基百科解释:“社会化网络”是指基于互联网,借助各种联系、交流的交互通路,如电子邮件、即时消息等,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建立在线社区。通过朋友之间的聊天、寄信、影音、文件分享、博客、讨论群组等,一传十,十传百地展延开去,极其类似树叶的脉络,大陆称这种类似的网站为脉络(人面)网站。当前世界知名网站包括Facebook、Myspace、Orkut、Twitter等等,人人网、开心网等则是在中国大陆较有名气。

    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社群,任何人都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网络的传播内容是不受限制的,因此你或者我都可以自由、公开地讨论耶稣,我们可以自由看到全球的文本、声音和视觉内容。和大众媒体一样,我们也可以自由选择网站。

    网络通过超文本链接(hyperlink)传递着难以估量的信息数量;网络使用外挂程式(plug-ins),让浏览者观看视频或者音频资料,于是超链接也不单只是链接其他网页,还连接大量“有声有色”影像资料;在网络中浏览,书签(bookmark),可以让你随时再回到这个网页中来;阅读不分时间,甚至还可以打印下来,通过邮箱还可以将资料发送给自己的朋友一同分享;通过e-mail和留言薄,超强的互动性让所有的上网者可以相互交流。
 
    (二)   基督教会网络化传播的原因
 
    社会学家布拉什(Brenda Brasher)说“互联网一定会开启一项新的‘宗教改革’,正如几世纪前的印刷术一样。”[11]
 
    教会曾经对网络这个“盒子里的幽灵” [12]感到恐惧和踌躇不前。仅有10%的教会网站是在1997年之前建立的。在1997-1998年的跨年度调查中,仅11%的教会拥有自己的网站。而2001年,大约有43%的教会有了自己的网站。目前,教会网站是基督教组织网站的主力军。[13]
 
   
 
    1.从教会组织自身来看: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会清醒地认识到:教义不更改,但是教会必须在新媒介利用、布道策略、交流方式和手段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环境。Walter 在文中指出,“不用新媒体,教会未必会走向没落,但问题是,如果不通过互联网迅速走进全球化的大潮中去,上帝将会选择新的教会来完成这个使命。因为上帝的福音是要得到发扬的。”[14]

    巴勒斯坦神学家优西比乌斯(Eusebius)的《基督教会史》认为,早期基督教发展就是一场媒介革命,尽管他并没有直接说出“媒介”、“革命”这些词,毕竟这些词在当时还没有出现。但是我们还是从他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媒介变革”的含义。[15]传统基督教也认为,是上帝在控制着历史,很多转折事件都是上帝刻意安排的,《圣经》中都可以看见这类故事的原型。因此他们认为互联网也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工具,其目的是要让基督徒掌握这项技术,来完成“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16]。因此介入互联网就是“上帝的旨意”(The Call of God),其目的就是为了传播“上帝的言”(Word of God)。[17]

    2.从神职人员的立场出发

    以布道为例,在未使用网络时,牧师的听众是很有限的。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他们或许就可以实现对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人进行布道。这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扩大影响,提高效率。如今牧师是越来越倾向于在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中对信徒们进行布道,这种沟通也因为网络技术革新而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方便。

    3.对普通信徒而言

    信徒们也相信网络是“媒介的第三个革命”[18]。技术——电子公告板(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新闻组网络系统(usenet news groups)、网络聊天会议(internet relay chat sessions)等——给生活带来众多变化;有关网络的专有名称,如Walter 提到的“即时信息”[19](instant-information)、虚拟状态下的“电子邻居”(electronic neighborhood)。总之,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在网络上呈现,那么宗教为什么不可以呢?面对着与网络一起成长的新生代,教会意识到要与他们分享圣经故事的绝好机会就是上网传播。

    二、教会在网络传播的修辞策略及理论来源

    当今,基督宗教进行网络化传播,如果能有效地运用修辞学的有关知识是可以帮助教会借助虚拟空间这种特殊语境,透过文本的说服旨趣和意义的诠释,突破网络结构限制,形成超越文本的深层生命信念、永恒的互动沟通。

    (一)
修辞学的理论

    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调整或者修饰语言,才能把语言运用得更加清楚、更明白、更生动和更有力”。[20]

    陈望道在“辞”一章中提到了“语辞”、“态势语”、“声音语”、“文字语”、“声音”、“形体”和“意义”。后来又提到了修辞的两种方式: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他认为修辞方式是依据题旨情境调整语辞的手法。就是说说话写文章必须依据写的内容、目的、对象、时间、地点等因素来恰当地运用修辞方式或者修辞手段。”[21]这是一条基本的修辞原理。

    同样,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的开头写道:“修辞学是辩证法的对应部分”[22]。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修辞学和辩证法都需要言语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体系,修辞过程被认为是演讲的辩证法。所不同的是辩证好比就是理论,而修辞就是实践。亚里士多德把“修辞学认为是社会的实践智慧”[23],而人就是“修辞动物” [24]

    苏格拉底在《费德鲁斯》中,把修辞术定义为“一种使用语言来影响大脑的方法”。[25]但亚里士多德却认为单靠语言是不够的,那些用恰当的手势、语气、服饰和戏剧性的动作来增强他们的语言效果的人,一般在激起怜悯方面尤为成功。在《论雄辩》中,安东尼则重复了演说家的目的:“首先是赢得人们的欢心;其次是对他们的启迪;第三是他们的兴奋”。[26]

    西方修辞学起源于希腊罗马古典时期,其根本问题(目的、听众、构思、辩论、谋篇和文体风格)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以修辞学来解读《圣经》早已是西方传统的方式。

    当语境、传媒环境发生变化时,修辞学理论和实践也都发生变化。新修辞学的重点是在信息的发送者和收受者之间以大众话语为中心的双向、相互交流。新修辞学不仅涉及到对信念的传播,更是涉及到对事实的追求;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事实和态度是话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会“用事实说话”。受众群不仅仅只是一些在观点和态度上认同的群体,更是一种在感觉、思想和感情模式上认同的群体。[27]

    1.情境论:重视修辞话语产生的情境(The Rhetorical Situation)[28]。Bitzer认为:修辞话语的存在表明有一种修辞情境的存在,有情境才有话语的存在。修辞情境是关于人物、事件、物体、关系和产生语言的一种自然的场合,产生这种言语自而然地参与了这个修辞情境,修辞话语是从产生话语的情境中得到其意义和作为修辞的特点。比方说在网络上传播,网络这种情境就会对语言和动作起到限制作用。

    2.实用功能被加强了。新修辞学中“出现讲者和听众、方法等主题,劝说模式的论述强调了修辞方法的功能性质。重视修辞行为的研究,并将修辞行为放在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运动和过程中去研究”[29]。 Brockriede也认为,传统修辞学对人际关系不重视。那么同样,新媒体时代的虚拟社会模式更是传统修辞学所没有考虑进去的环境因素。

    3.交互理论:新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认为修辞学最终的目的是产生解决的方法,而不只是劝说,其模式是一群人在一起讨论。有意义的是交际,而不是演讲。

    4.修辞幻象:这是一个西方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术语。是指语言制造的幻觉。按照鲍曼的解说:修辞幻象是能够将一大群人带入一个象征性现实的综合戏剧。[30]表达者制造的修辞话语,有一个潜在的功能,就是生成控制接收者的语言幻觉。语言表达的修辞化一方面使人们容易接近外部世界;另一方面又阻隔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洞察,所提供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是一个对真实世界选择、重组和包装后的修辞文本,是一个重新编码的世界,是一个语言制造的幻觉。

    (二)传播的修辞策略

    教会早就意识到媒介是传播思想文化的主要途径。掌握它,就意味着拥有传播某种思想文化的权力和影响力。因此利用网络来进行宗教传播是必然也是必须的。但是网络中在面对不同的文化处境、不同时空的信徒和俗人,教会和神职人员又该如何展开修辞策略,将神的信息诠释清楚并有效地传达给众人?

   1.传播情境

    媒介语境的修辞置换,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以多媒体兼容的形式、图文、声情、影像、动画并茂的内容、结合个体的“亲临现场”、“亲身感受”、“亲身参与”方式,造就出虚拟世界的独特互动人际网络文化。
 
 

                     图表1:在线宗教领域[31]

  
    1) 宗教在线与在线宗教

    完整的宗教网络传播情境不仅仅指的是中间的“宗教在线”,而是包含着整个图表内容。为此有两个概念要认真对待:在线宗教(religion on cyberspace)和宗教在线(religion in cyberspace)[32]

    在线宗教(on)是指网络上存在着某些有关宗教的资料和内容,这些资料和内容可以被任何宗教、教会、个人或者组织下载,这些资料是可以存在或者到达“下线”(offline)世界的,它只是借助网络为中介(mediated ),而不是实际必须存在(not existing)于网络当中。

    宗教在线(in)指的是借助网络,形成并只能存在于网络之中的宗教,某种程度上就是“虚拟实境”,它是存在,或者位于(located)网络中的。

    因此宗教网络传播的“修辞情境”是一种多元化的情境,它包括:网上教堂、网上弥撒、在线传播、宗教资料的上传和下载、礼拜、布道视频的分享和博客的心情、故事分享、同时还包括现实生活中教会、教堂的一些公示、告牌和通知等。

    2)网站的栏目设置和色彩分析

    对以上四个网站的分析,发现这些栏目设置多是基督宗教日常工作、一般功能的的网络化表现和修辞。如新闻通讯、解读圣经、布道论坛等;有些博客成为教徒和牧师之间的公共性空间,体现出一种高度的互动性,这是传统教会所无法实现的;再如About us、 Quick links、 Login等词汇都是也是网络传播的新修辞形式。

    同样,网站的色彩也是基督宗教网络传播的另一种修辞策略。西方的基督宗教是一种象征主义宗教,十字架、甚至色彩都是被当做有象征意义的实体来使用。宗教网站多数都是以蓝色和白色为基底,以浅色系为主。[33]

    2.传播方式:故事化叙事

    1997年开始,一些程序员在网上尝试着推出超链接形式的日记,在网上张贴他们自己的技术层面的思考心得与个人生活方面的休闲内容。

    1)博客(blog)

    博客[34]是人们抒发个人情感、交流思想、表情达意最常用的网络传播形式。贝利(Brian Bailey)、斯托赫( Terry Storch)的《博客:分享你的教会故事》the Blogging church, Sharing the Story of Your Church Through Blogs )中用大量的事实表明:博客“对话”比在教堂“宣讲”更有效力。文中提到:博客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一个词:传播(communication)[35]。博客是通过对话来进行交流。教会过去比较擅长单向传播,借助电视、广播向教徒传递着福音信息,多数人也习惯沉默、被动地接受。但是新生代对这种单向传播、“缺乏互动”的关系却不满意,伴随着网络文化,他们渴望参与。被动的受众被改变成为一群积极的、有活力的参与者。

    博客体现的是一种“在线友好”(online hospitality)——打开你的门,邀请他人进来,分享故事。贝利问道:“当不能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博客是不是最好的选择?”答案是肯定的。[36]除了博客,没有哪种更好的工具可以帮助你快速地、有效地、简单地、廉价地接触到他人。网站比较贵,也比较复杂,而且无法呈现出像博客一样有个性的声音。

    当教会与他人分享故事的时候,故事里也会出现错误或者不妥之处,这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在分享的过程中,人们觉得自己就是故事的一部分。那么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想着去帮着写故事,并告诉其他人。如今,“博客”已经被视为一种开放的态度,于是新的交谈方式应运而生了。

    这种简单操作、廉价的、有强大力量的传播形式——博客,让人无法视而不见。教会也不再只是远距离地看这个世界,而是被带进一个全新的世界中。在贝利的《博客:分享你的教会故事》里,主文是列举了7个有博客的传教士,每位传教士以提问的方式介绍了对博客的理解和使用。从为何用博客(why blog)、扩大印象(cast vision)、与教民保持联系(connect your staff)、传播圣言(spread the Word)、建好一个博客(build a better blog)、向RSS学习如何做提要(feed your head: RSS[37])、不要使用警告语句(warning labels)等七个方面指导传教士或者教会首领使用博客,同样也希望教民们不仅学会使用,而且喜欢它。更重要的是,贝利认为这将会掀起一场“博客潮”。[38]

    2)电子邮件e-mail

    网络提供给我们很多种方式来进行传播和信息的收集,其中电子邮件就是上网用户最常见的活动形式。9/10的美国上网者都会发送或者接收邮件,而每天大约有超过10亿封电子邮件在网上传递。[39]

    海蒂·坎贝尔Heidi Campbell)在《探寻在线宗教社群:我们在同一个网络中》(Exploring Religious Community Online :We are One in the Network)就是以“电子邮件”为传播方式的三个基督社群为研究对象。书中在进行问卷调查和面对面采访后,认为电子邮件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的:它被看成是一种媒介;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诚实的。理由列举了很多,比方说“更简短、更直接”、“可以保持经常性的联络”、“电子邮件允许人们更多的时间地考虑如何回答”、“不会以貌取人”、“不孤单”、“书写交流比现实中的人际交流更容易些”。[40]总之电子邮件以它的结构和建立起来的传播方式成为人们非常心仪的传播工具。

    电子邮件还可以想象看不见的内容,这一点就非常适合于宗教传播的其他途径中。网络上中越来越多的人借情感、文本暗示、增加可视元素来提高文本的解读。最常见的有不高兴:(的表情和高兴:)的表情,还有代表十字架、“有魅力的头和肩膀”(charismatic head and shoulders shot)、“在上帝的河流中”(in the river of God)的图形[41]

              

 
 
    海蒂在书的第5-7章分别介绍了教会的在线叙事和实践活动,他通过大量的数据来说明了他的两个发现:在线教会社群活动和交流多数是被作为个人在本地宗教活动的“补充”(supplement),而不是替代(substitute);更让他惊奇的是第二个发现,对多数用户来说,这种“补充”不是来自网络的信息,而是个人或者关系的输入(personal or relational input),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女人在接受海蒂的采访时说:“…我越靠近我的朋友,我越容易被感动…,我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去感受他人,如今,我读着他们的邮件,仿佛也能看见他们的脸”。[42]

    3)福音布道

   “面对有些听众,即便我们拥有最精确的知识,也难以将其说服,因为依据科学知识的论证与教导有关,这些人却不听教导。所以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说服论证…”[43]

    关于修辞化的福音布道可以借鉴杨克勤博士的三点参考[44]

    a.跨越文化的讲道应有对话的技巧。对话修辞要避开霸权主义,用开放的态度来布道。用引导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改变受众的心。我们看到基督宗教在网络上的福音传播都是透过对话、本土的字词和理念来达到本色化的效果。

    b.信息要应用到受众的需要上,以同等的地位和需要与他们对谈;而论证的时候也要让自己传播的信息被受众认同,当神学和文化相遇,人心才会共鸣和被接受。

    c.当受众认同并接纳和信服了修辞中的可信论证时,就要把信息的中心和高潮带出来,让受众相信生命真的会被改变。

    3.宗教仪式

    刘路的文章中说[45],任何宗教都是在宗教仪式中去体现、巩固和升华人对神的所有崇拜。本质上看,它是沟通人神关系,联结“信仰主体——人”与“信仰客体——神”以及各主体群落的中介和桥梁。因此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

    宗教仪式活动中,人是具体、真实的;神是抽象、神秘的。人神的沟通是借助众多器物、赞美词、食物等媒介来实现的,宗教参与者在对仪式的沉醉中,体验庄重感、愉悦感和满足感。因此这种仪式中就蕴藏着丰富的媒介传播思想和理念,某种意义上说,宗教的仪式逻辑就是媒介逻辑。

    在网络的宗教仪式,如礼拜、祷告,信众们浑然不觉现实世界,神的神秘所带来的复杂解读体验加上媒介的“虚拟实境”更是建构出他们自我意识中神界与人界衔接的大“虚拟世界”。营造现实的幻象,重建幻象中的现实的重要手法就是修辞。“人们通过修辞幻象与现实保持着生动的链接,通过修辞幻象与社会保持着诗意的对话,并误以为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对话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46] 从主体上说,美妙的‘神’、‘福音’幻觉诱控着自我的虚假“在场”;从对象方面说,网络的世界幻化成世界的本身,不是人出现了混茫,也不是现实世界发生了变形,而是修辞的魔力。

    仪式正是在信徒当中塑造一种具有宗教认同性的公共景观。这种景观通过具体的、可以有效调度的修辞来不断强化抽象的宗教教义与主张, 并最终将宗教性的抽象意识转化为一种微观的、网络化的规训行动策略。
总的看来,新媒介不仅仅改变了宗教内容,还改变了在何种情境下以何种方式传播的方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又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播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并在深层次里影响着特定时空中的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对真理的看法。

    三、基督宗教网络化传播中修辞策略的效力

    网络是现实生活的延伸,是一种新的社会基础结构,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网上交流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网上信息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由此人们超越国界、民族、宗教,建造人类最大的社会共同体——虚拟社会——联网计算机模拟虚拟空间,用户通过虚拟形象生活其中,并可与其他虚拟形象互动交往。

    (一)网络化增长明显

网页
1999年1
2004年2
绝对增长
相对增长%
基督宗教
610,470
9,140,000
8,529,530
1397
教会
7,102,579
65,400,000
58,297,421
820
计算机
66,316,833
218,000,000
151,683,176
228
网络教会
1,054
19,600
18,546
1760
民主
144,250
2,090,000
1,945,750
1349
信仰
2,047,530
37,800,000
35,752,470
1746
上帝
5,287,260
83,200,000
77,712,740
1470
政治
3,461,870
58,000,000
54,538,130
1575
宗教
1,794,270
51,800,000
50,005,730
2787
4,490,310
105,000,000
100,509,690
2238
神学
482,240
5,490,000
5,007,760
1038
表格[47]:1999年和2004年宗教网页的数量

注 1http://www.altavista.digital.com   1999年5月24日 (HØjsgaard1999:59)
    2http://www.altavista.com   2004年11月16日

    从上图分析得出:20世界90年代末,宗教网页大约仅有1.7百万,而与“性”(sex)有关的就有5百万;到2004年的时候,宗教网页就达到5.1千万、教会网页有6.8千万、与“神”(god)有关的达到8.3千万。

    (二)传播效果明显

    媒介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 其一 ,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 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其二 ,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刘路等人在文章中[48]提到了宗教音乐和文化的媒介传播是集声音、图像、行为于一体的“多载体传播”形式。这种独特的媒介表达方式 , 避开了生硬, 比一般的传播途径有了更强的说服效果,并提出了以下四种效果:媒介呈现与神圣展演、情感表现与思想涵化、精神交往与心理调适、文化认同与组织凝聚。
教会出现在网络上本身就是在向世人传递清晰的信息:教会要更新形象,要跟上时代,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正如“马可图白”网站创建者约旦萨米哈•图干说:“如果阿拉伯网站没有很好地发展,那么阿拉伯世界将无法再外面立足”,“当世界只能通过非阿拉伯人创办的网站来了解阿拉伯世界时,我们自己的文化、历史、思想将无法被真正传播,这将引起无法估量的后果”。[49]

    (三)结语
 
    60年代后的人,甚至在40年代后期出生的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现代社会里,教会还是以一种比较古怪和不合时宜的方式与社会保持着距离,比方说在至少100多年历史的建筑物里祷告;唱着一百多年前就写好的赞美歌;用着早就过时的配乐乐器——风琴。

    “20年前,很多教堂没有托儿所,即使有托儿所的教堂,也多半是在勉强维持,并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如今,一个整洁的、吸引人的、配备良好的托儿所可以成为一个教堂明显的优势。没有托儿园的教堂固然也是很有活力,有发展前景的,但是如果它有一个高品质的托儿园,无疑就是在向外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是真正关心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网络是继电视后发展最快,也最有影响的传媒营销工具。工具本身无好坏之分,就好像“锤子既可以建造房子,也可以破坏房子,因为推销品牌运动鞋的营销、拉选票的公关都同样可以用来传递福音。” 事实上,多数教会已经开始“推销”自己。从教会设计、报纸上关于做礼拜的宣传、或者邀请朋友、邻居参加教会都是在“市场化”(marketing)。

    网络还能帮助教会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就好像保罗到罗马传教的时候对罗马人说的:“怎么可能让你们去信奉一个你们从来不相信的神呢?你们又怎么可能会去相信一个你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神呢?(Romans 10:14)

    媒体在变,我们所使用的修辞策略在变,但是真理永远不会改变。
 
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3.Pierre Babin , Angela Ann Zukowski . The Gospel In Cyberspace: Nurturing Faith in the Internet Age  Chicago :Loyola Press 2002
5.Quentin J. Schultze . Internet for Christians   Muskegon : Gospel Films, Inc 1996
6.Steven M.Mupray. A Guide to the Internet for Churches and Pastors.  教徒资料编辑部(Discipleship Resources Editorial Offices)纳什维尔田纳西州 1998
7. Doron Mendels.The Media Revolution of Early Christianity. An Essay On Eusebius’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Cambridge UK 1999
9.Andrew Careaga.eMinistry:Connecting with the Net Generation  Kregel Publications 2001
10.Walter P.Wilson.The Internet Church:the local church can’t be just local any more  Nashville: a Thomas Nelson Company 2000
11.Gerald E.Benford Sr. Confessions of a Internet Preacher B&B Publishing 2006
参考的宗教网站是位于世界排名前10的基督教网站:
 
 

注释:

[1]庞东梅:3.38亿:我国上网人数跃居世界首位  2009-8-21   新农村金融网--金融时报   
[2]英四分之一网民年龄过50岁 "银发族"成网民主流 2007-8-24     新华网
[3] 法国人越来越爱上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5日   国际在线
[4]郭和杰 (记者):儿童上网人数增加交友/个资问题成隐忧   2009-03-18  报告指出:因为台湾学童每天上网的比例持续在增加,从2005年的13.1%,到2008年已达17.5%。现在几乎百分之百的儿童都有在使用网路,因此只特别强调「每天上网」的数字。来源:http://www.ithome.com.tw/
[5] 2002年年底,美国参议院的多数党领袖洛特(Trent Lott)的言论被博客盯住,最终导致其辞职
[6] 微软故事指的是微软公司借助博客与大量软件用户进行对话,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去的单一营销。
[7] 霍华德·迪恩,2003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他首次借用网络、使用博客作为最主要的竞选工具,被称为是“迪恩现象”。
[8] 2004年8月,丹拉瑟和CBS新闻频道质疑布什因显赫的家庭而逃避了国家兵役,随后在众多博客的质疑声中,CBS解雇了很多职员,而丹拉瑟在大选后辞职。
[10] 周敏,范红芝:跟帖的价值与门户网站的品牌化运作   2009年06月18日 人民网-传媒频道
[11] Quoted from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Faith Online” Report :8 http://www.pewinternet.org/pdfs/PIP-Online-2004.pdf
[12] 谢洁:互联网时代的宗教——兼论网络与市民社会 时事出版社 2004:49
[13] http:www.ied.gospelcom.net/church.php.
[14] Walter P.Wilson The Internet Church Nashville:A Thomas Nelson 2000:29
[16] 马太福音22:37-40中的“大使命”: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为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为他们施洗。
[17] John P.Jewell: Wired for Ministry  Brazos Press 2004:37
[18] Doron Mendels The Revolution of Early Christianity 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220
[19] Walter P.Wilson The Internet Church Nashville:A Thomas Nelson 2000:69
[20]程希岚:修辞学新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1
[21] 王德春(主编):修辞学词典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122
[24] 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  上海外国教育出版社  2001:89
[25] 苏格拉底:费德鲁斯 第261a
[26] 胡曙中: 美国新修辞学研究 上海外国教育出版社 2001:74
[27] 以上新旧修辞学不同之处是从胡曙中的《美国新修辞学研究》总结而来
[30] E·鲍曼:《想象与修辞幻象:社会现实的修辞批评》引自大卫·宁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81
[32] MortenT.HØjsgaard,Margit Warburg.Religion and Cyberspace Routledge ,LONDON 2005:50-51
 
[33]关于基督教中的色彩的象征意义可以参见余婷《浅析基督教的色彩象征及其影响》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年23期。
[34] http://blogculture.blogbus.com/logs/54196.html  Blog杂谈:在美国的发展
[37]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将订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
[38] Brian Bailey,Terry Storch.the blogging church:Sharing the Story of Your Chruch Through Blog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7:159
[40] Heidi Campbell. Exploring Religious Community Online :We are One in the Netw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New York 2005:109-110
[41] Heidi Campbell. Exploring Religious Community Online :We are One in the Netw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New York 2005:116
[42] Heidi Campbell. Exploring Religious Community Online :We are One in the Netw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New York 2005:173
[43]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 颜一 崔延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6
[44](美)杨克勤博士:圣经修辞学——希罗文化与新约诠释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7:314-315
[45] 刘路,陈晓华:传播学视野下的宗教仪式与媒介利用  宗教学研究 2009.2
[46] 谭学纯 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152
[47] Morten T. Højsgaard and Margit Warburg . Religion and Cyberspace   Routledge  2005:2-3
[49] 阿拉伯的互联网英雄 2005-02-02环球时报原文转载于比特网:http://net.chinabyte.com/92/1908592.shtml
 
                          (本文由普世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神仙观念与神仙信仰的现象学思考
       下一篇文章:理想与信仰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