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近代回族留学生与台湾伊斯兰教
发布时间: 2015/3/20日    【字体:
作者:洪伟
关键词:  回族留学生 台湾伊斯兰教  
 

回族青年到国外留学以1900年为分界,1900年以前,回族留学生以朝觐为主、游学为辅,主要前往中亚、南亚、东南亚、阿拉伯国家,代表人物如马明心(前往中亚)、马来迟(前往阿拉伯国家)、马德新(前往阿拉伯国家、东南亚)、马万福(前往阿拉伯国家)。尽管游学者数量不多,没有形成规模,但对中国伊斯兰教影响深远。洋务运动兴起后,特别是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大量中国青年走出国门,形成了第一次留学潮。近代回族留学生第一次出外留学浪潮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其中以留学日本为典范,代表人物如马邻翼、杨启东(唯一留日女学生)等。第二次留学浪潮出现在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因清王朝被推翻而有较为开明的社会环境,新思潮、新理念下,回族教育不断发展,各地兴办的学校与外界联系不断加强。各地回族留学生或通过昆明明德中学、成达师范、上海伊斯兰师范等学校选派,或通过其他渠道前往埃及、土耳其、沙特、印度等地学习。与先辈的游学不同,这批回族留学生基本是进入伊斯兰世界的著名学府,如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土耳其安卡拉大学等。同期,前往美国、日本等国学习科学文化技术的学生也不断涌现。回族留学生,无论是学习伊斯兰教,还是学习科学技术,都担负了近现代中国兴国兴邦、兴族兴教的重任。他们在“促进民族教育、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国内对回族留学生的研究基本集中在留学归国后一直在祖国大陆工作、生活者,对在台湾地区及海外的留学生涉及较少。本文则关注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赴台的回族留学生对台湾伊斯兰教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一、台湾伊斯兰教史中的近代回族留学生


纵观台湾的伊斯兰教发展史,祖国大陆都是其不断复兴发展的源泉。伊斯兰教初传台湾时间,有唐代海路传入、宋代经泉州传入、郑和下西洋时期穆斯林船员传入、郑成功军中穆斯林随郑成功定居等说法。明清之际,闽南一带穆斯林随移民高潮多次进入台湾嘉义、彰化、鹿港等地定居。据《台湾通志卷三·住民宗教篇》载,日据时,鹿港尚有清真寺。当代台湾本土穆斯林基本是1945年台湾光复后,由大陆迁去的,基本发展到第四代。1945年后迁去台湾的穆斯林中有不少是近代留学海外的回族留学生,他们对台湾伊斯兰教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在台伊斯兰教界担任重要职务,领导、主持台湾伊斯兰教教务工作


由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沙特、印度等地学习宗教归来的回族学生赴台后,相继担任台湾各清真寺的教长、阿訇职务,成为各地伊斯兰教教务中坚力量。1955年,熊振宗赴台,先后任台北丽水街、新生南路清真寺、台北清真大寺教长。1968 年,张文达退出外交界,专事伊斯兰教宣传工作,在1963至1967 年间任台北清真寺教长。1969年,马吉祥任台北清真大寺教长,“在任六年,举办阿文及教义讲习班,对阿訇人才之培育,尽力颇多”。1970年,马次伯阿訇来台,任龙岗清真寺阿訇。

其中对台湾伊斯兰教教务贡献最为突出者为定中明大阿訇。定中明阿訇先后三度担任台北清真大寺教长一职,被誉为“台北大寺永远的大教长”,并先后任回协常务理事、中阿文经协会常务理事、回协会刊总编辑、伊盟全球清真寺理事会理事兼台湾分会主席等职。被台湾中国回教协会回教文化基金会授予“对回教对国家有特殊贡献奖”。1966至1986年,定中明阿訇还先后四次任“台湾回教朝觐团团长”,组织、指导台湾穆斯林完成朝觐功课。


自1953年起,除1955年因申请时间错过不得成行外,台湾“中国回教协会”每年都组建朝觐团赴沙特麦加。定中明、王世明、马明道、熊振宗等先后多次任朝觐团团长一职,在完成朝觐功课的同时指导其他团员顺利完成朝觐。海维谅、祁尚智等则利用驻沙特“大使馆”任职之便,协助照料每年一度“中华民国朝觐团”完成各项朝觐事务。

而赴日本、美国、土耳其等地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回族留学生赴台后,也成为台湾“中国回教协会”、各地清真寺董事会等回教组织的中坚力量。如马明道任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代理董事长、回教协会理事、回协会刊总编辑等职,袁昌贤任高雄清真寺总干事多年。

三、主持兴建清真寺、回教公墓,开拓穆斯林慈善事业


    1947年,中国回教协会派常子春、郑厚仁、王静斋三位赴台恢复伊斯兰教事务,并于1948年在台北丽水街创立台北第一座清真寺。当年5月28日,十五位穆斯林在丽水街清真寺举行台湾伊斯兰教史上久违的聚礼,由王静斋阿訇领拜。后王静斋阿訇任该清真寺首任教长,时长一年。国民党当局撤离台湾后,大量穆斯林赴台,聚居台北、高雄等城市,各地清真寺也相继建立,回族留学生则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回教协会在台湾复会后,洪兆庚任副总干事,在其任内,他经常参与草拟有关推进回教协会会务的相关计划文件,特别是对兴建台北清真寺大寺的计划贡献良多。台北清真寺建立后,洪兆庚会同回教协会其他同仁常子春、铁宝亭、金慕周、安舜等为回教墓地一事拜访时任台北市长游弥坚,游说划地建寺事宜。游弥坚为台湾本土人,且在日本留学,不会国语,而其他代表则多为大陆人,不会台湾地方方言,双方很难沟通。幸得精通日语的洪兆庚在其中翻译调解,最终解决了台北“回教公墓”一事。
马国梁赴台后,定居高雄,协助高雄教亲,创建高雄清真寺,又向高雄市政府申请宰杀牛只供高雄穆斯林食用,并利用宰牛所得福利金补助穆斯林丧葬之用,并向高雄市政府申请购置回教公墓,并逐渐扩大,为台南部穆斯林教胞使用。1976年,台湾伊斯兰教领袖人物常子萱、常子春为捐资新台币三百万元,成立“中国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旨在弘扬伊斯兰教文化,奖助青年穆斯林学子。马国樑先生策划草拟了基金会的各项章程,订定细则,并任首任董事兼执行秘书长一职,主持基金会日常事务。1978年,基金会创办人、董事长常子春请辞董事长职,马明道先生继任董事长,全面主持基金会工作。在基金会几十年的发展中,多位曾获表彰,其中定中明先生受赠“对回教、对国家有特殊贡献者”、马明道先生受赠“最佳著作奖”、马国樑先生受赠“对基金会有贡献”。 
台湾穆斯林妇女的杰出代表仝道云女士自1939参加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回教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始,直至1991年被聘为顾问,五十余年一直支持“回协”工作,出钱出力,在“回协”中地位颇高。1995年12月,仝道云女士归真,其次女闵锡庆遵照其遗嘱,将全部遗产共计三百九十万元分为七份,分别赠助回教协会、台北清真寺、文化教育基金会、伊斯兰服务社、龙岗清真寺、回教协会会刊、妇女会。

三、积极投身海外传教事业,足迹遍布亚、非、美各洲
1960年,马天英在马来西亚与马来西亚首相东姑拉曼共创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宣教机构,之后长期致力于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的传播,来回奔波于台湾、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宣教、讲学。
自1973年退休后,王世明阿訇全身心投入到弘扬伊斯兰教中,后依儿女之命,定居美国夏威夷,受聘为夏威夷大学阿拉伯语、伊斯兰文化讲席兼该校清真寺教长。后购置土地,创建了夏威夷清真寺,并任教长。1979 年沙特亲王入寺参加聚礼,王世明请其看1938 年参加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时与老国王合影,并送给亲王,亲王捐赠了60 万美金表以致谢。王世明用此笔款项的三分之一扩建夏威夷清真寺,三分之一购地设回教公墓,三分之一作基金成立了“夏威夷伊斯兰中心”。1985 年,为仝道章译《古兰经》逐字逐句校正,并作序。1991 年,辞去担任18 年的教长职务。1998 年归真,终年88 岁,安葬美夏威夷回教墓地。
王世明阿訇同为爱资哈尔留学生的女婿张文达也于1980 年赴夏威夷定居,受聘夏威夷大学阿拉伯语教授,同时协助王世明阿訇管理、主持夏威夷夏威夷大学附设清真寺教务工作,并潜心研究圣训学。
1979年,马国梁辞去“中国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职务,随子女家人定居美国波士顿,其家族在波士顿设有马氏文教基金会,募集各方资金,资助伊斯兰教文教及地方文化事业活动,帮扶在美教胞侨胞。
1976年,马吉祥结束台北清真寺教长职务,受沙特方派遣,由台湾出发赴东南亚开展宣教活动。在印度尼西亚宣教期间,顺入雅加达大学就读,获法律博士学位。1988年,又赴北非开展宣教活动,不幸在摩洛哥遇车祸归真。

四、在台对穆斯林国家交往中发挥独特作用

 回族留学生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和穆斯林身份,在台湾“外交”上,特别是与穆斯林国家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王曾善先生就利用其在政坛中的影响力及对穆斯林留学生的了解,多次推荐、安排回族留学生参与民国政府的外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王曾善经新疆赴巴基斯坦,应巴基斯坦政府聘请,任回教大学教授。后应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聘请,任教于该大学,并兼任“驻土耳其大使馆”顾问一职。

学成归来的王世明先生经王曾善推荐进入外交部工作,并于1939 年出任驻吉达领事馆副领事。1946 年调驻埃及大使馆秘书。1949 年赴台后,担任驻埃及、沙特阿拉伯、利比亚、科威特等国“使馆”秘书、领事、参赞、公使、大使等职务。1955 年和1969 年又两次担任台湾驻联合国顾问、副代表,是民国时期留埃回族学生中,唯一一位官至大使职务的人。


定中明先生经王曾善先生推荐,任国民政府外交部亚非司第三科科员、科长。1955至1970 年,先后任驻黎巴嫩“大使馆”一等秘书、参事,驻毛里塔尼亚“大使馆”代办、驻利比亚“使馆”公使等职,并于1954 年和1976 年两度任驻“联合国代表团”顾问。1981 年退休后,被台“外交部”聘为大使级顾问。
1950年后,马明道先后任驻土耳其、埃及、伊拉克、约旦等中东伊斯兰教国家“领事馆”武官一职。退役后,又任“中土文化学会”理事,积极投身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中。

1947至1965年海维谅任驻印度“大使馆”秘书。1950至1965 年间,先后任台湾驻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利比亚等国“使馆”秘书和驻联合国代表团秘书。1969 年再赴印度任“使馆”参事18 年。其中,1953至1956年,借在联合国工作之便,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班学习,获硕士学位。1951 年起,张文达调任驻沙特阿拉伯“使馆”和驻利比亚“大使馆”秘书。1956 年回台湾任“外交部”亚非司科长。另外,熊振宗、定中明等先后任“中国广播公司”对中东地区阿拉伯语主播、顾问等职。


刘景山先生在台发起“中土文化经济协会”,并被选任为理事长。台湾当局组建“中近东工商考察团”,刘景山任团长,历访中近东十余国,为台湾拓展与西亚非洲国家贸易与技术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回胞可任交通或经济部长者以先生为第一人”。

五、撰文著作,大学任教,宣传伊斯兰教文化


1952年,在马国梁的积极协调策划下,中国回教协会会刊在台复刊,成为台湾伊斯兰教对内宣教、对外宣传的第一文字阵地,马先生自己也积极在会刊上发表文章、新闻稿等。其他回族留学生,也多成为会刊的主要撰稿人乃至编辑人员。如定中明阿訇曾主持回协会刊6年;马次伯阿訇在主持龙岗清真寺教务期间,不仅不断回协会刊上发表论文宣讲伊斯兰教文化。同时,马次伯阿訇还专注伊斯兰教史的研究,后由其长女马萍玲编辑成《伊斯兰教在中国》一书。该书主要叙述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之经过,及清末“回民起义”的发生原因、经过。


赴台回族留学生中,著作最丰的为定中明和海维谅两位留埃学生。定中明先生先后有汉语《回教黎明史》、《中东地区研究》、《正道朔源》、《雪泥鸿爪》、《回忆录》等;汉译阿著作《中国之光明前途》、阿译汉《使者与使命》、阿文《历史见证》、波斯文《中国概观》、英文《回教文化在中国》等著作问世。海维谅先生则有汉语《认主独一》;阿语《伊斯兰人权论》、《中国与伊朗的关系》、《中阿关系》、《中国回教史的过去的现在》、《中国穆斯林》、;阿译汉《穆斯林教义指南》、英译汉《有先知身份的伟人——穆罕默德》著作。


另外,熊振宗先后有汉语《穆罕默德传》、《中东回教诸国简史》;波译汉《两狼故事》等著作。马明道先后有《伊斯兰法之研究》、《伊斯兰教》、《伊斯兰与中华文化之影响》、《至圣穆罕默德传》、《明朝皇帝信仰考初稿》等五种著作。


1949年后,随着一批学者赴台,台湾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高等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学科门类逐步完善齐全。袁昌贤等在日本等国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留学生也有在台湾大学任教者。而在中东阿拉伯国家留学的回族,由于其在外国语及伊斯兰文化研究方面的特殊背景,先后在台湾多所大学任教,成为台湾阿拉伯语、土耳其语、伊斯兰教等学科的初创奠基学者。例如1957年,熊振宗任政治大学东方语文系创系系主任,讲授阿拉伯文及阿拉伯文学史等教程。同时,熊振宗阿訇还应邀赴各学术机构发表学术演讲,讲解伊斯兰教教义及中东时政,并担任台湾地区赴中东地区留学生考试和“中国回教协会”遴选留学生考试的考官。1958年,在外求学二十余载的马吉祥赴台,任政治大学东方语文系,教授阿拉伯语。1958年,张文达任政治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1978 年,定中明任政治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回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马明道将军在退役就在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任副教授、政治大学土耳其语组副教授等职。1966年退役后,任政治大学东语系主任,任教于政治大学十五年,培养了一批土耳其语语言人才。

六、结语


回族留学生这一群体连同其他赴台各族穆斯林,多有军政公职人士,身居高位,能力出众,在台湾政治经济社会中发挥有突出贡献,如赴美回族女留学生仝道云1948年参加“立委”选举,以安徽省得票第一名当选,直至1992年,依照“立委退休条例规定”退休,前后任“立委”四十余年,在台湾政坛有一定影响力繁荣贡献良多。同时,他们中绝大部分笃信宗教、虔诚奉教,热心台湾伊斯兰教事务,始终各尽所能等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所以他们为台湾的伊斯兰教生存、发展,诸如建清真寺、设回教墓地等方面争取到了相当的便利。


但随着这批“回教大佬”的相继过世,第二代、第三代穆斯林后裔虽在接受良好教育后,在商业、教育、医学、传媒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功,但部分却逐渐在与台湾社会的“融合”中,脱离了伊斯兰教传统,使得当前台湾本土穆斯林群体人口缩小。但不可否认,回族留学生对台湾伊斯兰教的贡献,不仅载入台湾伊斯兰教史册,也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值得记载的一页。

[参考文献]
[1]贾福康.台湾回教史[M].2002
[2]刘宝军.回族留学生在海外的发展变迁史[J].宁夏社会科学,2005(2)
[3]马博忠.近现代中国留埃回族学生历史简述[J].回族研究,2011(4)
[4]马博忠.近现代中国留埃回族学生历史简述(续)[J].回族研究,2011(5)
[5]马丽娟.民族精英国家栋梁——纪念中国回回穆斯林青年留学埃及80周年[J].回族研究,2012(1)
[6]米寿江.台湾的伊斯兰教[J].中国宗教,2003(12)
[7]沙启玉.台湾伊斯兰教一瞥[J].中国穆斯林,2004(2)

洪伟:回族,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回族史与回族文化,民族宗教政策。
本网首发,感谢作者赐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基督教在中国所面对的重大挑战——现代性、民族主义和传统文化
       下一篇文章:伊斯兰文明当前的困局与前景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