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妈祖——海峡两岸人民共同信仰的海神
发布时间: 2015/12/30日    【字体:
作者:李玉昆
关键词:  妈祖 海峡两岸 信仰 海神  
 
 
 
台湾是中国神圣的领土,海峡两岩人民血肉相连、语言相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相似。台湾的民间宗教大部分是从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一带传去的,如关帝圣君、观音菩萨、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妈祖娘娘等,其中妈祖的影响最深。本文拟就妈祖在台湾的传播和影响作一探讨。
 
    海神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天妃姓林,名默,莆田人,五代闽国时都巡检林惟悫的第六女,生于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她生长在海边,从小就会游泳,曾在风浪中奋不顾身救起父亲,找回兄长尸体,抢救遇险的渔民,还经常为老百姓行医看病。相传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升天为神。为了纪念她,在湄洲她“升化”的地方建立庙宇,进行祭祀。宋朝在妈祖的故乡建立庙宇的还有港里、白湖、圣墩等地。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泉州,则在庆元年间(1131-1200年)建立天妃庙。南宋首都杭州市舶司侧,也建有顺济圣妃庙。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上保护之神。在我国温长的海岸线上,北起丹东、秦皇岛、天津、烟台、南到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澳门等地,都建有天妃宫。甚至内地江西景德镇、贵州镇远、安徽天长县,也建有天妃宫。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华侨的外出谋生,天妃的信仰也带到世界各地,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等地,都建有天妃宫。与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天妃的影响更为深远。
 
 
    台湾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妈祖,台湾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们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有的叫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坛;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宫、双慈亭、安澜厅、中兴公厝、纷阳殿、提标馆等。
 
    台湾同胞所奉祀的天妃,神像来自大陆不同地方,称呼也不同,来自湄洲的称“湄洲妈”,来自泉州的称“温陵妈”,来自同安的称“银同妈”。
 
    台湾地区最早的妈祖庙当推澎湖天后宫,它建于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戚继光剿灭海上倭寇,曾将该庙扩大,万历十二年(1584年)再度扩大。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澎湖后,曾遭焚毁。天启四年(1624年)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后又重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进攻澎湖,据说妈祖显圣助战,又增修妈祖庙,康熙皇帝勋封“天上圣母”,颁“神昭海表”匾额一方。
 
    台湾香火最盛的妈祖庙是北港的朝天宫。它与莆田湄洲岛的上妈祖庙、天津的天后宫,歹为我国天后宫的三大庙。它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神像是从湄洲祖庙请来的,是台湾妈祖庙的总庙。
 
    台湾规模最大的妈祖庙是鹿港妈祖庙。据说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东征鹿耳门港时,妈祖显灵助战,因而兴建。
 
    台湾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妈祖庙呢?主要原因是:
 
    (1)台湾人民秀多是从大陆移民去的。大给在宋元时或者更早就有大陆人移居台湾,此后不断有人移居台湾,其中以郑成功时移民最多。从大陆到台湾,中间隔着台湾海峡,风浪险恶,随时都有葬身海底的危险从大陆到台湾的人心里依赖妈祖的护佑,渡海时将妈祖神像或神符带到台湾。宋元时期到台湾的大陆移民,因初开发台湾,所建立的妈祖庙必定简陋,不是永久性的建筑物,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所知澎湖天后宫始建于元朝。到明末郑成功父子带着大批移民开发台湾,台湾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时期保留下来的妈祖庙不少。清朝统一台湾后,修建更多天后宫。
 
    (2)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他们所建的妈祖庙多数是从原籍的祠宇分灵而来,这样既表示在台湾所奉祀的仍然是大陆上原来的神,又表示他们尊天法祖,不忘其本。这样展转分灵的结果,台湾的天妃庙就特别多。
 
    (3)统治阶级利用民众对妈祖崇敬的心理,编造出许多妈祖显圣助战攻战的神话,如说离心琅攻打澎湖、台湾时,妈祖“涌泉济师”,“助战袍湿”,协助清军,统一台湾后,大修庙宇。以统治阶级倡导下,台湾修建了许多妈祖庙。
 
    (4)据统计台湾总人口为1694万多,其中陈、林两姓最多,陈姓人口185万多,占台湾总人口数11%,林姓人口137万多,占台湾总人口数的8%。妈祖为林姓,林氏宗族称妈祖为:“姑婆”、“姑婆祖”、“天后圣姑”、“天上圣母姑婆”,台湾的许多妈祖庙即为林姓子孙所建。
 
 
    妈祖在台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都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明末清初,台湾的重大政治生活几乎都和妈祖有密切的关系。
 
    17世纪荷兰殖民主义者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国,袭击并强占澎湖,进而侵占台湾,在台湾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激起台湾人民的反抗。1645年清兵入关,次年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继续抗清。郑成功对荷兰殖民主义者十分愤恨,1661年率兵收复台湾,5月攻入台湾鹿耳门,克赤嵌楼,1662年2月荷兰总督揆一缴械投降,沦陷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得到台湾各族人民的支援,官兵英勇奋战,加之利用潮涨时机,舰队顺利驶入鹿耳门港。人们将这次伟大的胜利归功于妈祖显灵佑助,鹿耳门水涨五尺,所以舰队得以进入,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郑成功就将荷兰人在鹿耳门港所建的基督教堂拆毁,营建妈祖调用,称“开台妈”,是台湾最大的妈祖庙。
 
    清朝统一台湾过程中,有更多天妃显圣助战的传说。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师提督万正色驻军惠安崇武,夜梦天妃佐风,次日果得北风,攻下厦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琅率三万大军驻集莆田平海,吃水困难,天妃宫前有一井原来“渍卤浸润,厥味咸苦”,“至降冬泽愆水固”,施琅向天妃拜祷之后,“不崇朝而泉流斯扩,味转其和,绠汲挹取之声昼夜靡间”,这就是传说中的“涌泉济师”。施琅就此事写了一篇《师泉井记》,立石于平海天妃宫中,并手书“师泉”二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打澎湖,据说也得到天妃的助战,“士卒舟中咸谓见神妃如在左右,”攻打澎湖的那一天,平海乡人入天妃宫,见天妃衣袍透湿,左右二神将两手起泡。为了报答天妃的恩德,康熙二十三年靖海将军施琅增修澎湖天妃宫,特派礼部郎中雅虎到湄洲妈祖祭祀,并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派往台湾的地方官多数贪婪残暴,任意欺凌人民,征收粮税苛刻。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起义,台湾各地人民纷纷响应,起事七天,全台就落入义军手中,清政府大为震怒,檄水师提督施世骠(施琅之子)南澳总兵兰廷珍前往镇压。他们利用六月水涨,从鹿耳门攻入,攻破台湾府城,朱一贵被擒,并被杀害,不久起义被镇压。他们扬言天妃助他成功,就在厦门盖一座“平台宫”,奉祀天妃,有人以为平台就“太平”了,又叫“太平妈”。朱一贵起义被镇压后,地主阶级对台湾人民继续进行残酷的剥削,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暴发了林爽文起文,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派闽浙总督福安康前往镇压,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胜利归来时,晚上到达大旦门,方向不辨,忽然舟工曰“妈祖来也”,隐约之间如有人坐小舟中,以火击石,碎火四出,速转舵向火行,一瞬间,舟已进口。自古渡台未有夜进大旦门者,福安康大喜,次晨到天后宫进香许愿,要在北京盖妈祖庙。
 
    清朝统治阶级在镇压朱一贵,林爽文起义中,制造天妃显圣助战,借助神的力量,来镇压人民起义。因为民众崇信天妃,既是天妃显圣助战,士卒也就奋勇作战,取得胜利。
 
    海峡两岸的天妃宫里保存许多有关台湾和大陆关系的文物。在湄洲岛南端下山妈祖庙麟山宫,宫里保存一块木匾,铭文为“道光岁次乙酉十月谷旦,福建汀漳龙道摄理台湾府事方传燧敬书”“圣迹益彰”,从这木匾可以看出台湾和大陆关系密切,清朝道光年间由福建汀漳龙道摄理台湾府事,说明当时台湾是福建省的一个府,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采纳刘铭传的建议,将台湾建为一省,以原福建巡抚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海峡两岸的许多妈祖庙里珍藏有《敕封天后志》,这部书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莆田县举人林清标根据《天妃显圣录》增删而成,林清标之子林霈任台湾凤山县教官时,为了让台湾人了解天妃的事迹而建议其父编写的。
 
    湄洲祖庙光绪六年立的《重修莆田县湄洲天后庙碑记》,莆田平海天后宫康熙二十九年立的《师泉井记》,乾隆十五年立的《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港里天后祠《历代褒封徽号》碑,都赞颂天妃在清朝统一台湾过程中的作用。港里天后祠乾隆五十一年碑中记载了重修港里天后祠时,林清标之子林霈在台湾凤山县任教官,他和安平镇副总戎陈宗溥在台湾募捐银钱助修的经过。
 
    现在海峡两岸人民已有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是最容易引起思想共鸣的还是宗教信仰。比如妈祖诞辰,一些台湾同胞通过各种途径携带各种祭品来湄洲祖庙祭祀。有的在来湄洲之前,受乡亲的委托,捧着北港天后宫的香火,乘车绕全岛主要妈祖庙,进行“接香火仪式”,祈求海峡两岸亲人平安。有的台湾同胞还捐款资助修建湄洲祖庙,有的来湄洲订做妈祖神像。
 
    对海神天妃的研究早在30年代有顾颉刚、容肇祖先生先后在《民俗》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文章,朱杰勤先生也发表了《福建水神天妃考》,韩槐准先生专门就华侨与天妃的关系发表了《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解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很少看到有关研究海神天妃的文章,只是对有关文物进行研究,如对莆田涵江天妃宫的星图,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的研究等。最近王振铎先生著文指出天妃宫是研究历代经济史、海外交通、民族学、民俗学、航海史等的珍贵资料,呼呈各界加强保护天妃宫。近年来在文化部文物局的支持下,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进行沿海天妃史迹的调查,目前已有一部分学者在进行天妃史迹的研究,如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朱天顺先生,莆田县的肖一平先生等。
 
    台湾对天妃的研究比较深入,如台湾大学的李献璋先生几十年来从事这一研究,撰写了一部《妈祖信仰的研究》,还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台湾还有一批学者从历史到现状,以及祭典、实地调查、资料辑录等进行研究,发表了很多论文资料。
 
我们希望海峡两岸的学者共同调查研究天妃的史迹,交流研究成果,共同商讨,把天妃的研究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
 
转自湄州在线,2006-09-22 。
http://www.mozoo.net/html/meizhoukaifa/20060922/11_2.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藏族的神山崇拜
       下一篇文章:民间信仰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