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从泉州天后宫看民间宗教的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 2016/1/14日    【字体:
作者:陈名实
关键词:  泉州 天后宫 民间宗教  
 

福建是民间宗教兴盛的地区,而以泉州为最。古代泉州城区为晋江县,中原移民自晋代以来就迁居于此。中原移民带来的佛教、道教信仰与当地土著的巫教相结合,产生众多神灵崇拜的民间信仰,以求平安吉祥。这些神灵互不统属,主次完全由社区民众的信仰决定。古代泉州城区分为三十六铺,九十余境,信仰的神灵有几百种,每铺每境都有主祀神灵和配祀神灵。为什么这么多民间宗教的神灵能够和谐共处呢?本文就以泉州天后宫为例,探讨民间宗教和谐发展的原因。

一、泉州妈祖庙建立前的水神信仰

从东晋至唐末,中原移民不断南下,他们在泉州定居以后,思乡之情难以忘怀。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有座山叫九日山,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从这里流向出海口。传说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北方故乡,因而得名。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唐末五代以来,泉州的海外交通迅速发展,为了祈求海上平安顺利,九日山成为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主要地点。山下原有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28)的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番舶要乘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因此海神信仰应运而生,这位海神就是通远王。

通远王原为乐山王、广福王,俗谓白须公。他原是山神,其原型是唐时位于永春与南安交界处乐山的一个老隐士,死后被奉为山神。唐咸通年间(860-873),显灵发大水运巨木往九日山下重建延福寺大殿,因此人们在延福寺旁建昭惠庙奉祀,其神灵主要是能够主宰风雨。

北宋皇祐五年(1053),泉州开始建造洛阳桥,桥址于海水和江水相交之处,工程浩大。嘉祐元年(1056),新任泉州知府蔡襄接手续建后,认为必须迎奉一尊神祗来作镇海利远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洛阳建了一座昭惠庙,乐山神也从雨神发展为海神。

由于名宦蔡襄的推崇,乐山神得到朝廷崇应公的封号。明代陈道远《重建昭惠庙叙》记载:“逮宋嘉祐五年(1060)春,郡守蔡襄以旱甚,祷于祠应。熙宁八年(1075)闻于朝,勅封崇应公。”[1]

安海港在北宋就成为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政和四年(1114)八月也开始建造昭惠庙。同年,敕封通远王并赐庙额“昭惠”。此后,通远王信仰随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广泛流行于泉州城乡。南宋时期,每年夏、冬,泉州官府由泉州郡守、南外宗正、提举市舶主持,府郡及市舶司的高级官员出席,到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通远王祠举行“冬谴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祭祀”典礼,成为制度。祭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望海舶能平安到达目的地。仪典隆重肃穆,规模很大,礼毕勒石记事。

宋代泉州除了本地水神通远王外,还有全国性的水神玄天上帝,即真武帝,或真武、北极真君。真武即北方之神玄武,宋时避讳改玄为真,称真武帝。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由于其主北斗,而北斗七星为航海主要天象,故被航海者视为海神。泉州真武庙俗称上帝宫,位于泉州港法石村石头街。祀真武大帝(北极玄天上帝),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宋代,泉州地方官在九日山通远王祠祈风,在法石玄武庙祭海,祈求海上平安。

到了南宋时期,泉州民间船只出海远航的越来越多,保佑海上平安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祈求。许多人都想在出海前祈求神灵的保佑,而远在九日山主司海风的通远王与在法石的玄天上帝把祈风和祭海分为两个部分,而且都由官方主持,难以满足民间神灵全面、方便的属性。另一方面,通远王是由山神转化而来,其海上救助的功能在普通百姓心中仍有存疑;而玄天上帝的海上功能则是文人的推论,缺乏文化的人也难以接受。因此,百姓需要一个有海上救助经历的传奇神灵,妈祖信仰就此兴盛。

二、泉州顺济宫建立后的水神信仰的整合

到了南宋时期,早期从中原来的移民已经基本上本地化了。他们与当地土著融合以后,受到土著居民巫教的影响,也推崇从巫到神的神灵。而从唐末五代以来兴盛的佛教也与巫教相互融合渗透。泉州妈祖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妈祖生前是莆田湄洲海边的一个林姓女巫,职业是给人算命,死后被当地百姓奉为通天神女。据南宋进士廖鹏飞在绍兴二十年(1150)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载:“女神人壮者而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立庙于本屿。”[2]

海边的女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有海上救助的功能,于是故事就产生了。据《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宋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由于湄洲神女在海上“显灵”相助,路允迪一行才得以获救。出使归来,路允迪回朝复旨奏禀此事。徽宗皇帝御赐“顺济”匾额,挂于圣墩庙。“顺济”者,即顺风以济之意,妈祖自此成为朝廷认可的海上女神。

借助海边女神的优势,从莆田传来的妈祖信仰得到泉州人的认可,弥补了泉州民间海神信仰的不足,使泉州的海神信仰重新整合。泉州城南晋江畔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庆元二年(1196),在此地建妈祖庙,祀海神莆田湄洲林氏女默娘,供那些往来于海上的商贾、船员来此进香祈祷。

传说当年妈祖托梦给当地一个名叫觉全的和尚,命他建置庙宇:“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笋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自是,水旱盗贼,有祷辄应。”当时建的这座顺济宫规模已经很大,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称为顺济宫。庙址处于具有地理区位优势的风水宝地。在这块地北边不远处,就是南宋市舶司旧址。是商人们进出办事的必经之路,那时候商人们进庙上香礼拜,奉献供品,卜算吉凶运程,然后出南门启碇扬帆,因此信仰者迅速发展。泉州顺济宫建后十五年,郡守邹应龙于笋江下流造石桥,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桥”。石桥位于顺济宫前,横跨晋江。中外商船泊于岸边江中,首先看见的就是顺济宫和顺济桥,这就加强妈祖信仰的传播。起先到顺济宫祭拜的主要是百姓,到了南宋末年,官方把祭海地点从法石真武庙移到泉州顺济宫,使妈祖在海神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到了元代,通远王海上主神的地位逐渐被妈祖所取代,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政治需要。南宋官方大力喧染的海神通远王,因元朝入主中国而衰落。元朝歧视“南人”,而通远王就是属于南人。相传通远王叫李元溥,四川人,是唐朝末年进士,避祸隐居福建南安。后来,人闻空中有乐声,李元溥白日升天,所居山命名为乐山。如果元朝仍然信奉通远王,就与民族歧视政策相矛盾。因此元朝便 大力抑制海神通远王,抬出海神妈祖取代其位。至元十五年(1278)八月,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元朝政府规定不许破费政府银两祈风雨祭祀海神通远王,将妈祖封号从宋代的“圣妃”升格为“天妃”,赐给天妃庙专有封号“灵慈”,取代宋朝时的“顺济”。元世祖称妈祖为泉州神女,把妈祖的地位上升到与王同等的位置,而且功能从以风顺济发展到显灵救助,可见他对泉州妈祖信仰的重视,泉州顺济宫也因此改称泉州天妃宫。第二、群众基础。元朝时,大陆沿海船民渔民对妈祖的信仰已很广泛,在各省沿海建造了许多妈祖庙宇。而通远王的庙宇只局限于泉州一隅,未见他州有奉祀者。元朝既要通过内河航运把南方粮食运往北方,又要利用泉州港与外国通商,因此在泉州乃至全国有群众信仰基础的妈祖就比通远王有明显的优势,通远王的功能自然就被妈祖取代。第三、女性因素。元朝统治者最担心的就是汉人的反抗,对男性汉人尤其压制。因此抬出女神保护元朝,于情于理更为有利。而且根据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水属阴,女也属阴,很容易取得信奉者的信仰。元世祖派信伊斯兰教的背宋降元的蒲寿庚之子蒲师文任封天妃的钦差大臣,其含义不言而喻。

虽然妈祖信仰在元代海神中占主导地位,但通远王在泉州部分群众中千年还是照常信奉的。惠安洛阳桥北之昭惠庙,至今尚存,香火不衰,近又重新修复。而玄天上帝信仰到明代时,地位还远在妈祖之上。总体看来,由于统治者的偏好,泉州的水神信仰有过此起彼伏的现象,但在民间是和谐发展的。

三、从泉州天妃宫到泉州天后宫

明朝建立以后,实行海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严格控制民间淫祀,妈祖庙基本没有建立,甚至有一些被毁或改造。朱元璋对元朝异族捧起来的天妃妈祖反感,不承认天妃的称号。后来由于百姓的信仰及水师和漕运的需要,朱元璋不得不在洪武五年(1372)承认妈祖信仰,但只封妈祖为“圣妃”,重回宋代的封号。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妈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朝廷又恢复妈祖天妃的称号。嘉靖间,给事中陈侃使琉球还,为请春秋祀典。明代,官方修建泉州天妃宫仅有二次:永乐五年(1407),三保太监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时途经泉州,特奏请令福建守镇宫重新其庙。永乐十三年(1415),郑和部属少监张谦使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岛)得乎州,发自浯江(泉州),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到嘉靖时,泉州天后宫已十分破败,但官方不再修建。嘉靖十九年(1540),郡人徐毓集资大修,先修正殿五间,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两厢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才落成。

总体上看,妈祖信仰在明代是受到官方冷落,其根本原因在于明代把玄天上帝作为最重要水神。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交兵落败遁入武当山,藏身真武庙内躲避追兵。被朱元璋扯破的蜘蛛网,在他进入藏身后,竟又自行愈合如旧,得以骗过追兵耳目,平安脱险。因此,朱元璋登基后,立即下旨改建庙宇,重塑神像,献上“北极殿”匾额,开封真武大帝为玄天上帝。明成祖朱棣宣称靖难起兵得胜乃真武相佑,更自诩为真武化身,御用的监、司、局、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此后,玄天上帝成为明朝皇室的保护神。

明末清初,泉州南安人郑森深受南明隆武帝器重,赐姓朱,改名成功。后郑成功反清复明,率水师驰骋海上,收复台湾,就是把玄天上帝尊为保护神。郑成功所部船上都插着玄天上帝的黑色七星旗,以北斗七星作为海上航行的保护神,祈求得到玄天上帝的保佑。这种水神信仰因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对振奋士气起了一定的作用。只是由于玄天上帝神通广大,水陆天地无所不能,而且天妃妈祖在民间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明代,妈祖水神的地位虽然不如元代高,但在民间仍是影响最大的水神。

清朝取得明朝江山以后,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心态与元朝取代宋朝时一样,抬出妈祖压制玄天上帝。康熙四年(1665),清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师进攻台湾,因在清水洋遇风,无功而返。这次失败以后,为了增强清兵在海上的自信心,施琅在福建沿海大力推崇妈祖信仰,祈求妈祖的保佑。施琅把妈祖作为清军的水上保护神,编造在平海候风时妈祖赐泉的神话,为统一台湾做舆论准备。康熙十九年正月,清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率舟师进攻明郑政权在大陆的据点金门、厦门。清军攻占金门、厦门后,万正色上报大捷是因为妈祖转风助战。闽浙总督姚启圣奏请加封,并与巡抚吴兴祚在福州闽安镇建天妃宫奉祀。康熙封妈祖为天上圣母,遣官致祭。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统一台湾。施琅称在澎湖攻打明郑水师时艰难取胜,是受妈祖神明显灵保佑,将经过奏报朝廷,得到朝廷认可。此后,妈祖的地位不断上升,封号也升为天后。雍正十一年(1733),总督郝玉麟、巡抚赵国麟倡导省、州、县官府祭祀天后,并在福建各地整修与重建天后宫。泉州天妃宫也从雍正年间升为泉州天后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官方对泉州天后宫进行重修和扩建;清乾隆年间和清嘉庆年间,泉州天后宫进行了两次重修与扩建,清道光年间再修。在清代,官方对泉州天后宫先后进行五次修建。

为了配合尊崇天后妈祖,清朝对玄天上帝进行诋毁。如在台湾的传说中,玄天上帝原是一个屠夫,以杀猪为业,直到晚年始悔悟自已的行业杀生太多,难积阴德,遂毅然放下屠刀,遁入深山修行。潜心修行多年后,忽得神意暗示,欲除杀生之罪,须刀割己腹,取出脏腑洗清罪过。于是屠夫即赴河边剖腹,任令肠胃流入河中,他改过修行的至诚终于感动上苍,准其升天成仙,是为玄天上帝。但得道之后,其弃置河中的肠胃,胃变作龟妖、肠变作蛇妖,龟蛇两妖四处作祟为祸人间。这种清朝为了抵制明朝国神玄天上帝所编的谣言,泉州人根本不信,也没有人去传,对玄天上帝的信仰基本没有影响。

清朝对妈祖的尊崇使福建与台湾的妈祖信仰迅速发展,成为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在水神信仰中名列首位。在客观上,妈祖信仰也使汉族信众加强了对清朝的认同,有利于缓和清朝初期满汉之间深刻的民族矛盾,树立大中华的民族意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妈祖信仰与其他水神信仰的和谐发展,是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

明清时期,大量闽南人民移居台湾,把泉州的妈祖信仰也带到了台湾,并在那里建庙奉祀,使妈祖成为台湾地区最主要的民间神祗。建于明朝后期的澎湖妈祖庙、是台湾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妈祖庙,从庙宇的建设沿革看,其渊源与泉州移民关系密切,因此泉州天后宫是众多台湾妈祖庙的香源总庙。从正式名称上,自称为“温陵妈祖庙”的有台南温陵妈祖庙、台南鹿耳门圣母庙、鹿港天后宫、靖海侯施琅倡建的台南天后宫、云林县刺桐乡的福天宫、泉州人吴洛开发台中所建的朝天宫,泉州人许友仪开发新港所建的奏天宫,以及淡水的福祐宫、台西的安海宫等。

泉州商人和移民还把妈祖信仰传播到国内外各地。在清末民初,泉州商人每到一处,必当建造会馆,并从家乡请来妈祖祀奉,许多会馆与天后宫融为一体,妈祖信仰也由此传播。泉州天后宫内也设有苏、宁、福、寮郊等许多商郊,天后宫每次修建,各大商郊会馆都倾力资助,以表虔诚。如今,每年到天后宫谒祖朝圣的妈祖信徒多达11万人。

四、泉州天后宫与配祀神祗

泉州天后宫位于中山南路南段东侧天后路,面对已废的镇南门,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以后进行七次修建,包括重修山门、东西凉亭、寝殿、梳妆楼及重建西厢房等,其中大部分是由台湾信徒捐资修建的。

山门面阔五开间,牌楼式造型,宽23.23米,深3.93米,高9.42米,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紧接山门两侧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

进门为新建戏台,宽6.40米,深5.15米,高8.00米,面向正殿,木藻井结构。天后正殿为明清木构建筑,宽24.6米,深25.6米,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内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知府徐汝澜撰联:“德配坤维鲸波永息;恩涵海甸鳌殿常新”。正殿后墙一幅湄洲妈祖庙园风光的大型壁画,乃清道光年间作品。四周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头浮雕仰莲连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

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东西两廊及两轩和寝殿。寝殿后为梳妆楼,七开间35.10米,五进深19.80米,高8米许。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部位设为翼享,左右斋馆。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楔,面阔七间,35.1米,进深19.8米,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是明代翻修时称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后德配天”的横匾。

泉州天后宫主祀天后妈祖,清朝咸丰帝给予最长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可以说,清代的妈祖已是无所不能的神灵,广受民众祭拜。而其他众多神灵作为配祀,供奉在东西两廊。

东西两廊置配神二十四司,包括北斗星君、雷声普化天尊、水德星君、四海龙王、五显灵官大帝、文昌帝君、哪吒太子、七娘夫人、临水夫人、文武尊王、福德正神、纪王府、朱王府、池王府、温王府、吴王府、田元帅、邢元帅、李元帅、范元帅、康王府、陈武王。从这些配祀的神祗中,可以看出泉州天后宫已经兼容了许多民间宗教信仰,形成民间宗教信仰和谐发展的局面。

北斗星君、雷声普化天尊、水德星君、四海龙王为水神系统。北斗星君的信仰来源于古人对北斗七星的崇拜,其依次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大海航行中以北斗辨别方向,成为人们信仰的水神。古代又有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说法,因此北斗星君又是人死期的主宰者,这对航行海上充满死亡威胁的人来说,无疑是救命的稻草。雷声普化天尊是雷部的最高天神,掌管复杂的雷神组织,主宰天上打雷,惩治恶人。水德星君即指水神,江河海湖甚至水井水潭中都有职司不同的水神。四海龙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个神仙,弟兄四个中东海龙王敖广为大,其次是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四海龙王的职责是管理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成为海上航行者信仰的神祗。

五显灵官大帝即华光大帝,俗称灵官马元帅,又叫“三眼灵光”、“三眼灵耀”、“华光天王”、“华光大帝”、“花酒马灵官”、“马天君”等,系道教护法四圣之一。玉帝封其为“五显灵官大帝”,以千里眼,顺风耳,文昌帝君,五谷爷爷辅之,造福三界。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哪吒太子也称哪吒三太子,因为其法力高强,成为玉皇大帝手下的主要将领。以上三位都是道教中的神祗,由于能造福百姓,受人崇拜。福德正神民间俗称土地公,也有称为福德爷、伯公、大伯爷、后土或简称土地。由于人们都要在土地上生活,因此福德正神是民间信仰最广泛的神祗。

七娘夫人又称七娘妈、七星夫人,信仰盛行于福建和台湾,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神。临水夫人又称大奶夫人、顺懿夫人。福建和台湾闽东南籍民崇奉的女神。是道教中救助妇女难产之神,尤其受到妇女的信仰。

文武尊王、纪王府、朱王府、池王府、温王府、吴王府、田元帅、邢元帅、李元帅、范元帅、康王府、陈武王等都属于闽南的王爷崇拜。“王爷”又称“千岁”,人数较多,其职务主要在于“代天巡狩、燮理阴阳”,即代表天帝巡察人间善恶的神祇,并能为人民驱除一切瘟疫与邪恶,还带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故会加以敬奉,供奉王爷的庙多称为“代天府”,王爷出巡则亦称为“代天巡狩”。

妈祖和王爷,是泉州民间信仰的两大系统,都是土生土长的民间宗教。这两大系统的神祗以及道教神仙共处一个庙宇中,表现出民众对民间宗教和谐共处的愿望。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泉州民间宗教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泉州自晋代以来,中原移民与当地闽越族土著逐渐融合,形成佛教、道教、巫教融合的多神信仰,一般民众对神灵都有敬畏之心,无论何种神灵都尊而敬之,很少因尊崇某神灵而排斥其他神灵。第二,古代时泉州民众并不富裕,少建一座庙,就少了一些花销。而且民众求神的心理是多多益善,如果进一座庙,能拜多种神,得到众神的保佑,既省时又省力。于是民间宗教信仰就逐渐消除了门户之见,多种神祗比肩而座,共同接受民众敬奉。第三,众多的神灵虽然都神通广大,但主宰的领域相对有所侧重,因此这些神灵都得到民众的尊崇。譬如读书人希望考取功名,他要拜文昌帝君;为了祈求赴考途中平安,他要拜妈祖;为了避免路上染上瘟疫,他要拜王爷。这样,一个庙宇中众神和谐共处就成了普遍现象。如今东西两廊改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馆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然而,这种改变不利于保存历史的本来面目,使反映历史上众多民间信仰和谐发展的实体消失,不利于民间信仰的发展,这个问题希望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

另外,泉州自宋代以来成为开放的港口城市以后,各种宗教信仰相继传入。人们出于经济交往的需要,既欢迎来者,也出外经商。因此,泉州人对外来人带来的宗教基本上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外国人传来的宗教都能兼容,本地的宗教信仰和谐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安海志编修小组.安海志·卷二十·庙堂[Z].1983.

[2]莆田·白塘李氏族谱[Z].

[3]黄任等.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坛庙·天妃宫[Z].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转自中华妈祖网,2015-11-1。
http://www.chinamazu.cn/mzdg/wxsj/xslw20151119/29687.html9 。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民间信仰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篇文章:广东妈祖信仰及其流变初探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