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天主教社会服务机构进德公益:宗教慈善事业仍需“脱敏”
发布时间: 2016/3/31日    【字体:
作者:郑欣荣
关键词:  宗教 慈善  
 
 
3月16日上午,《慈善法》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之后由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了主席令,正式公布,并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执行。
 
日前,一位来自天主教公益组织的员工就慈善法与宗教慈善发表了他的看法。河北的“进德公益”的的张广来一篇题为《宗教慈善事业仍需“脱敏”》发表在《中国民族报》上。
 
进德公益,原名北方进德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1997年5月在石家庄创办,为中国首家天主教非营利机构(NGO/NPO)。1998年8月获得政府批准。2006年4月正式注册为“进德公益”Jinde Charities(河北进德公益事业服务中心)。
 
作者对于《慈善法》的通过,首先表示:“这部新法必将有益于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也是中国走向法治社会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他接着谈到宗教慈善。“从历史和现实经验看,世界各国宗教慈善一直都是社会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慈善法》并没有关于宗教慈善的专门条款,没有直接表述促进发挥宗教界在公益慈善方面优势作用的内容。显然,虽然有了《慈善法》,但是仍然需要营造宗教界积极参与、广泛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氛围,为宗教公益慈善事业‘脱敏’。”
 
张广来回顾了现代慈善事业离不开宗教:“现代意义上的公益慈善事业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么起源于宗教,要么深受宗教的影响。宗教的信仰理念和相关的社会训导及其服务实践奠定了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基础。”

接着,他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几十年来宗教界在慈善方面的参与与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宗教界也是较早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些有宗教信仰背景的基层社会服务机构,如孤残弃婴院、麻风病院和慈善组织,即使没有合法身份、无法享受政府的福利待遇,仍然无怨无悔地坚持服务于基层。在中国天主教界,多年来,一批批修女现身偏僻的麻风病康复机构,任劳任怨地悉心照顾着病患。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是正能量,值得称赞。同时,近年来,我国宗教界在赈灾救灾、心理疏导、救死扶伤、助学建校、农村扶贫、安老养老、医疗卫生以及社会发展项目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深远影响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关注,其潜力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带动作用不可低估。”
 
之所以宗教信徒“长期照顾孤残弃婴、孤寡老人、麻风病患的爱心人士,他们之所以不嫌脏、不嫌累,甚至也不计报酬坚持服务,就是因为他们的信仰追求”,作者说,“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原动力,宗教信仰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及慈悲爱心,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大力支持宗教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慈善法》的框架下,如何鼓励、保护、规范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发挥宗教界在公益慈善事业上不可替代的传统优势作用,仍是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作者点出,“目前,我国社会由于对宗教的理解存在偏见,造成了对宗教公益慈善事业认识上的‘瓶颈’问题。因此,解放思想,为宗教及宗教公益慈善事业‘脱敏’,才能推动包括宗教慈善在内的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才能更好地落实《慈善法》。”

接着,作者以“进德公益”的实例谈到了在宗教慈善棕枝在申请“公募资格证书”以及向社会大众展开公募时,都最需要“脱敏”:

1.长期以来,像天主教河北进德公益基金会这样的民间“非公募组织”,一直没有机会向社会公开募捐。我们喜见《慈善法》规定:“依法登记满二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这一平等对待的新法,势必有力促进包括宗教界在内的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不过,问题是政府部门在向合格的宗教慈善组织发放“公开募捐资格证书”时,是否会以“宗教敏感”的名义而使发证工作“难产”,尚有待观察。

2.《慈善法》规定,公开募捐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但同时,“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进行验证。”然而,现实困难是,一些有宗教信仰背景的公益慈善组织,在开展减灾宣传、公益晚会、爱心捐助等社会活动时,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一旦获知其有宗教背景后,问题马上就变敏感了——轻则婉拒,即使勉强报道也是轻描淡写;重则立即中断,不参与、不报道、不合作。这意味着,虽然有了《慈善法》,但有宗教信仰背景的慈善组织仍然迫切需要“脱敏”,否则其公开募捐还是难以成功。
 
最后,作者说:“法讲的是公平,期待《慈善法》能让宗教慈善组织获得与其他社会慈善组织一样平等的身份地位,可以享受到同样的公平权利和义务及社会支持,有平等的机会通过慈善事业服务社会人群。”
 
 转自基督时报
http://www.christiantimes.cn/news/20600/天主教社会服务机构“进德公益”:宗教慈善事业仍需“脱敏”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基督徒社会慈善家卞秉彬(下):跟随耶稣舍命,关爱艾滋病患者
       下一篇文章: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报告(上)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