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什叶派纪念阿舒拉日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 2016/4/29日    【字体:
作者:侯赛因译
关键词:  什叶派 阿舒拉日  
 
 
译者按:西方一家电影公司制作一部名为《伊斯兰之剑》的纪录片,以表现穆斯林喜好暴力和嗜血的一面,而这家电影公司所找到的最好素材就是什叶派庆祝阿舒拉节的流血场面,从而坐实了穆斯林喜好血腥的指控。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宗教典礼,让什叶派穆斯林在每年伊历一月的阿舒拉日如此重视呢?这些据他们声称是为了表现对阿里之子侯赛因的悔过和哀伤的典礼,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这些行为,在非穆斯林眼中是否造成了对伊斯兰形象歪曲和误解呢?
 
阿舒拉日本是纪念真主之日。在历史上这一天,真主拯救了穆萨和他的民族,脱离法老及其民众对犹太人的迫害。穆罕默德先知通过真主的启示获知这一历史事件后,为感谢真主赏赐的恩惠而在这一天封斋,并命令穆斯林也封阿舒拉日的斋,且告诉穆斯林说:封持阿舒拉日的斋戒能够消除一年中所犯的过错。因此,逊尼派在阿舒拉日,遵循穆圣的圣行而在该日斋戒,以效法穆圣的逊奈,期盼罪过得以消除。这就是逊尼大众派在阿舒拉日所一直传承的伊斯兰传统。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你们不知道在阿舒拉日侯赛因被害吗?
 
我们说:不错,历史上有很多先贤和英明的哈里发,以及众多知行合一伊斯兰的学者都曾经在某一天遇害,欧麦尔・本・罕塔布、奥斯曼、阿里这三位哈里发都是被歹人所害,但是逊尼大众派并为以他们的死难日为哀号和悼亡之日,更没有以该日为祭奠和纪念之日。逊尼大众派的指导方针仅仅遵循穆圣先知所规定的“逊奈”,遵循穆圣在阿舒拉日以及每周一所规定的崇拜方式,从不标新立异,更无丝毫增减,无论遭遇怎样的灾难和悲剧。
 
事实上,当代什叶派人所举办的“血祭”方式,对于早期的什叶派来说也是完全陌生。
 
正如伊本・凯西尔等人所记录的那样,这种哀号、悼亡的“血祭”方式最早由统治伊朗和伊拉克的布韦希人所创,随后在强制推行什叶派的萨法维人手中,这种纪念的方式在伊朗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大。
 
伊斯兰历史上,纪念侯赛因的活动最早起源于一些支持先知家族的人到卡尔巴拉,聚集在伊玛目侯赛因的坟墓前的集会活动,这种集会在每年伊历一月的阿舒拉日人数最多,以显示在卡尔巴拉事件中,因为他们的拖延行为而让反对叶基德的伊玛目侯赛因,遭致杀害的愧疚感和负罪感,希望能够获得伊玛目侯赛因的宽恕。
据历史资料显示,穆赫塔尔・本・赛格非是这些忏悔者运动的带头人,他打出的口号是“为侯赛因报仇”,在阿舒拉日这一天,他是库法人在自己的家中举办纪念侯赛因被害活动的第一人。在这一天,他让一些女人们走上库法街头,撕胸顿足,拍打脸颊,以表现对侯赛因的愧疚感。
 
而在古太拜・戴鲁尼记录的历史书中,则指出这些在阿舒拉日举办的纪念活动,其目的是表现对伊玛目阿里之子侯赛因及其后人被害的不满和愤恨之情。早期的什叶派都是聚集在伊玛目阿里后裔的坟墓前,举办这样的纪念活动的。
 
而撕胸顿足,击打自身迷信行为,在这些人看来则是一种接近真主的方式。在巴基斯坦,他们用手拍击自己的胸部;在黎巴嫩,他们则用刀剑击打自身,让血流出,全身伤痕累累。而在有些地区,则是用铁链击打自身。所有这些活动都伴随着吟诵悼念先知家人的诗词和对伍麦叶族人及一些圣门弟子的咒骂之词。男男女女都哭泣哀号不止,并声称他们的伊玛目说了:“谁为侯赛因哭泣和哀号,他必然得享天堂的回报。”凡是追求天堂者,都当为侯赛因哭泣和哀号。因此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大声哭泣哀号,以显示心中的忧伤,想借以获得真主的喜悦?!
 
在某些海湾国家中,什叶派击打自身的活动是男女分开的,而在像伊朗、阿联酋和科威特,什叶派拍打自身的活动则是男女完全混杂在一起进行,他们中有人说:一个小伙子如在拍打自身的活动中认识一位姑娘,如果双方结婚后,那这个女人必定是最好的妻子,真主会因为她对侯赛的热爱而赐福于她。
最早,什叶派的这些聚会和庆祝活动都仅仅是一种习惯使然,还不是明确的宗教典礼。以前,仅仅是初期的什叶派中较为虔诚者,相互集会,给侯赛因诵读古兰经的开端章,祈求真主的慈悯。或者让一名诗人,念诵悼念侯赛因的诗歌,表达对先知家人的慰问和哀悼之情。
 
在伊历七世纪间,为侯赛因的死难而诵读悼亡诗,已然成为阿舒拉日的固有传统。而到了伊历五世纪中叶,据伊本・焦兹的记载:阿舒拉日这一天,有人拍打自己的脸颊。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记录说,有人在伊拉克阿舒拉纪念日拍打自己的脸部。
 
伊历353年(公历963年)的阿舒拉日,历史上第一次记录了巴格达特有的纪念活动――市场关闭、撕胸顿足的女人走在巴格达的各大街道上,面带愁苦,披头散发,她们撕扯自己的衣服,双手拍打自己的脸颊,口中反复唱着哀悼的诗句。有些历史学家指出,什叶派们还穿上黑色的衣服,到卡尔巴拉参观侯赛因的坟墓。在卡尔巴拉,女人夜晚出来活动,男人则蓬头跣足地在白天出来,以纪念伊玛目侯赛因。
 
据伊本・焦兹说:布韦希王朝的穆阿兹・道莱曾经命令关闭市场,让贩卖果浆的人停工,让饭店关门,把蓄水塔的水放干,然后在大街和道口上放置饮水设施,给参加纪念活动的口渴之人提供饮水。妇女们披头散发,脸色愁苦,衣服撕破,双手拍打脸颊,吟唱悼亡侯赛因烈士的歌词走在大街上。
 
从历史学家所记载的这些事件来看,布韦希王朝对伊拉克的统治时期是纪念侯赛因典礼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至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阿舒拉日纪念侯赛因的方式――在什叶派的纪念会上讲述侯赛因生平历史――则要追溯到伊历十世纪(公历十六世纪),当萨法维人成为伊朗的统治者,并以什叶派的信仰成为萨法维王朝的官方信仰。当时的萨法维人为什叶派进入印度、阿塞拜疆、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和西伯利亚地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纪念侯赛因的方式发展成为我们当下所熟知的形式,即在什叶派的集会活动中讲述侯赛因的生平事迹,举行游行活动。到了十八世纪,在伊朗则产生了把上述两种纪念方式整合成为一种叫悼亡表演的纪念形式。
 
很快这种悼亡表演从伊拉克和伊朗蔓延到其他国家。穆格里兹在他的《历史随笔》中记录了伊荷西迪人的悼亡诗歌,以及后来法蒂玛王朝时期,在埃及愈演愈烈的悼亡活动。当时,法蒂玛人停止买卖,关闭市场,当地居民汇集到各个胡同和市场,在乌姆・库尔苏太太和莱菲丝太太的坟墓哀号哭泣。
 
埃及的欧拜德亚执政时期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法蒂玛王朝时期,穆阿兹国王重视在公共场所举办悼亡侯赛因的活动。当时的女人们在晚上出门,参加悼亡活动,而男人们则在白天参加悼亡活动。
 
这些在埃及的悼亡活动都以官方组织的形式出现,法蒂玛王朝于是把阿舒拉日的纪念活动定为法定节日。但是这个节日不同其他喜庆的节日,而是一个哀伤和哭泣的节日。在法蒂玛王朝时期,每当阿舒拉日来临,市场和商店便关闭,人们和那些吟诵诗歌的歌手们汇集到艾资哈尔清真寺,高声呼喊,哀号哭泣,吟诵哀诗。到了法蒂玛王朝晚期,侯赛因清真寺建成后,人们就汇集到侯赛因清真寺,而不再到艾资哈尔清真寺。
 
到了二十世界初,很多伊朗商人在阿拉伯和波斯地区之间从事商业,这些伊朗商人在阿舒拉日按照他们的特有方式举办纪念活动,并用波斯语表演和讲述卡尔巴拉事件中侯赛因的被害过程,随着奥斯曼土耳其人撤出对黎巴嫩的统治后,一名自1917年就在黎巴嫩从医的伊朗人易卜拉欣・米尔扎大夫编写了第一部以阿语表演的阿舒拉悼亡剧,该剧在日后成为阿拉伯地区阿舒拉日悼亡的经典剧目。
 
这就是当代什叶派在阿舒拉日哀号哭泣,击打自身,拍击脸颊的历史渊源,我们不知道他们如此“血祭”是为侯赛因作为烈士得享天堂而哭泣呢?还是因为侯赛因成为乐园中青年人的楷模而哭泣?抑或是因为侯赛因获得真主的悦纳而哭泣?
 
(侯赛因编译自伊斯兰故事网)
 
感谢浏览伊斯兰之光(norislam.com)资讯,欢迎转载并注明出处。
http://www.norislam.com/e15/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32&id=211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古代寺院的传戒与受戒
       下一篇文章:对当代中国大陆佛教院校4种教育模式的思考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