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陈十四信俗在温州
发布时间: 2016/9/18日    【字体:
作者:朱继亮
关键词:  陈十四 信俗 温州  
 
 
在浙江、福建、台湾,陈十四信俗是流传久远、区域广泛的民间信俗。2009年,温州市的陈十四信俗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遗。
 
在浙江、福建、台湾,陈十四信俗是流传久远、区域广泛的民间信俗。2009年,温州市的陈十四信俗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遗。日前,温州市文史研究者朱继亮所著的《香烟袅袅》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在龙湾区政府举行首发式,作者通过田野考察与调研、文献梳理与研究,讲述大罗山有较大影响的寺院和信俗,是一本反映大罗山佛道文化的探究式散文体书籍,很大篇幅讲述了大罗山范围内兴盛的陈十四信俗。
 
“妇婴保护神”陈十四
 
陈十四,原名陈靖姑,唐时福建古田人。因她生于正月十四静夜时,故小名为十四。有传说她是其母梦吞红云怀孕而产,也有传说她原是观音手指上的三滴血,后化为红雨降世为民女。
 
相传她生长在捉妖世家,父亲和两位哥哥都是捉妖能手。陈十四从小离别家乡,直上庐山学法,三年完满后,下山返回原籍。经过道府州县收妖灭怪,一路为民除害。涉及温州地方的,就有白鹿城猫狸精毙命、平阳城怒迁玄坛庙等故事。唐时敕封为“护国夫人”,宋加封为“平天圣母娘娘”,后世称之为“三封九敕护国佑民顺天圣母”。
 
温州的陈十四信俗普遍、强盛,本身是功利性目的支持的结果。陈十四最原初的神职是“保胎助产”,百姓因此把她视为妇婴保护神,凡是有关妇女和儿童的都有求于她。未孕女子求子,已孕妇女求顺产。孩子降生后求健康,孩子生病求康复。总之,有关妇婴的,无事不求于陈十四。
 
福建传入,从南宋信仰至今
 
历史上,温州与福建早有海运沟通,往来频繁,两地毗连,历代闽民徙温络绎不绝。闽人迁徙温州始于唐代,以宋代为最多。随着唐宋时闽人的迁徙,把陈十四信俗传入温州。陈十四信俗产生于福建古田县一带,随着人口的迁移,文化的交流,对于她的信仰波及福建省、温州、江西、台湾、东南亚等地。这些地方广建娘娘宫、太阴宫、临水宫等。
 
南宋时,温州已有陈十四信俗,明清陈十四信俗趋兴盛。据《温州道教通览》载,鹿城、瓯海、龙湾、瑞安、平阳五地记载在册的太阴宫或娘娘宫有73座,供奉的主神是陈十四。这73座中,始建于明朝的有23座,清朝的有33座,其他的为民国和近代修建。可见,明清是陈十四信俗的繁盛时期。
 
明代陈十四信俗的文字记录甚少。清中后期,对陈十四信俗达到鼎盛时期。乾隆年间,温州祭祀陈十四的庙宇已具相当规模,达到了“各乡村俱建成立,祀曰圣母娘娘”的程度。清同治年间来温任司马的郭钟岳《瓯江竹枝词》载有:“山下都营花粉宫,香闺祈祷意懵懵。不知谁定神仙传,十四娘娘三令公。”清孙衣言《瓯海轶闻》也有:“栖霞宫祀陈夫人,盖闽夫人也,谓之临水夫人。”如实写出了当时社会和百姓对于陈十四的虔诚信仰和顶礼膜拜。
 
民国时期,陈十四的信仰程度并未衰减,继续增建太阴宫,还进行各种信俗活动。如“社庙或立太阴宫,神称圣母,妇女示未有子者祈嗣于神,有脱神鞋而去者。得子则制鞋为酬。或生子后祈神佑护,名长生愿”。百姓赴太阴宫不仅求子、还愿、祈佑,甚至于摆宴庆寿。《张棡日记》记载“民国十三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十五),内子六十寿在太阴宫做寿供:是日为内子周甲诞辰,就本地庙宇中设‘天地供’作伊蒲馔,为各处善女士来拜经者结延生之福。闻本日男女到会拜供诵佛者不下千余人。午刻设席吃斋计有七八十席。”可见当时太阴宫盛况。
 
位居民间道教神灵之首
 
温州民间神庙众多,民间神灵信俗广泛。其中,太阴宫供奉陈十四,数量众多。据统计,温州市道教协会道观宫观1600多座,太阴宫有300多座,约占道教宫观的1/5。另据统计,陈十四娘娘香火遍布龙湾全境,全区有太阴宫30座,占神庙总数212所的15%。可见,温州陈十四信俗居于所有民间道教神灵之首。
 
在大罗山及周边供奉陈十四的庙宇,以太阴宫最为典型。温州市道教协会成立后,大部分供奉陈十四的庙宇改造为太阴宫。为什么供奉陈十四的宫观称为太阴宫?传说陈十四娘娘因救民护国有功,被皇帝封为“太阴圣母娘娘”。又说中国传统文化男阳女阴,陈十四是女神,又极具母亲的情怀,因此称为太阴圣母娘娘。太阴宫和太阴圣母娘娘已经成为温州区别于其他地方陈十四信俗的重要标志。如龙湾区罗山道观,原名茅竹桥太阴宫,始建于明朝,原址位于今茅竹岭江边,民国十八年(1929)被毁,后重建,又于三十一年(1942)被日军烧毁,再重建,才移建于今址。1992年开始扩建,占地面积5900余平方米。
 
娘娘词、唱龙船儿、正月出巡
 
陈十四信俗之所以能在温州民间如此兴盛,与它的多种传布手段有关。在民间,对于陈十四的传布手段主要有曲艺、故事、戏曲等。其中娘娘词的传布最为重要,晚清时极具规模,至今活跃于温州乡间宫观中。时间往往是选在农历初一、十五或陈十四诞辰、庙宇做法事期间。
 
鼓词艺人为了迎合当地百姓的乡土情感,掺入温州风土人情,创造了陈十四在温州各地斩妖的故事,以延揽信众,强化信俗。正是这些生动丰富的内容和鼓词艺人绘声绘色的演唱,赢得了百姓。可以说,陈十四信俗刺激了娘娘词的繁荣,而娘娘词的繁荣强化了陈十四信俗。此外,木偶戏、道情、唱龙船儿等对陈十四的宣传也起着重要作用。
 
唱龙船儿是温州民间的一种地方曲艺,一般是两人,一人背龙船儿并演唱,另一人挑担收纳香金。“龙船儿”长约米余,头尾仿龙船,木板制,中间为宫殿状,内设陈十四神座香炉,船下设4只脚,似凳,下挂单皮鼓板、铜锣,可背着走,是一座小型的移动太阴宫。艺人在常唱的祝福词外,有时加唱陈十四的词文。
 
每年正月初五、初六,是龙湾罗山道观陈十四出巡的日子。当天,由人打扮成陈十四娘娘,祈保地方平安、人口太平。活动声势浩大,既有传统的舞龙、狮子舞、踩高跷等,又有现代风格的印度舞、健美舞、采茶舞等表演。这些文艺活动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和好评。(朱继亮)
 
转自中国妈祖网
http://www.chinamazu.cn/xsdg/xspc20160113/30088.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处处有神明:复杂多样的乡村民间信仰是如何形成的?
       下一篇文章:《水浒传》的宗教记忆:白莲教的叙述与想象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