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晋江草庵:世界摩尼教的重要史迹
发布时间: 2016/9/18日    【字体:
作者:孙灿芬
 
在晋江华表山麓,有一座简朴无华的石构寺庙——“草庵”。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寺宇,以其富有特色的摩尼教信仰和相关文物吸引世人的眼光,被誉为“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早在1987年,寺内的摩尼光佛就成了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研讨会的会徽。
 
在晋江华表山麓,有一座简朴无华的石构寺庙——“草庵”。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寺宇,以其富有特色的摩尼教信仰和相关文物吸引世人的眼光,被誉为“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早在1987年,寺内的摩尼光佛就成了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研讨会的会徽。
 
而探寻草庵的历史和现实,人们还会发现,这里不仅是泉州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案例,其存在本身更是包容开放城市精神的最好说明。
 

 

 
输入路线成谜的 泉州摩尼教
 
摩尼教发源于古波斯,在中国有个更让人耳熟的名字——“明教”,也就是华化的摩尼教。
 
史载,大约公元六至七世纪,摩尼教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外来宗教中,势力一度仅次于佛教。但到了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发起废佛,摩尼教同时遭到严禁,由公开传教转入民间秘密流传。
 
“泉州的摩尼教,是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还是从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一直存在争议。”晋江博物馆退休馆员粘良图,长期开展关于晋江草庵研究的田野调查,出版有《晋江草庵研究》一书,是草庵研究领域的专家。
 
据他介绍,民国时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近现代的海交史专家庄为玑都持摩尼教由海路传入泉州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波斯入唐之途,原有海陆二线,而泉州位于东南沿海,在唐时就已成为海外交通贸易港口。摩尼教自海上来的可能性很大。
 
而最早提及晋江摩尼教的明代历史学家何乔远,则在其所著的《闽书》中写道:“……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阐述了摩尼教走陆路从西域传入中原,从中原传到东南沿海的路线。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摩尼教学术研究专家、中山大学林悟殊教授。而粘良图本人,也倾向于从陆上传入的说法,并认为这进一步说明了泉州不仅是海丝起点,更是海陆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汇点。
 
道貌佛身的摩尼光佛
 
唐会昌后,因政府压制,摩尼教活动谨慎。但到了北宋初年,政府颇加优礼,还收集摩尼教经文编入道藏。粘良图介绍说,在这种开放的气候下,明教徒在晋江华表山麓“结草为庵”,故名“草庵”,在此传教。受地方崇信明教风气的感染,彼时尚在同安县任主簿的理学家朱熹,还曾与同僚结伴拜谒清源山呼禄法师墓,并“牲酒致虔”、作诗留念。
 
到了元代,元政府对各种宗教兼容并蓄,著名的草庵石刻也是元代泉州摩尼教活动兴盛的见证。“元至五年(1339年),明教徒将草庵改为石构建筑。”1954年,泉州海丝学者吴文良曾在泉州津头埔村发现一方刻有汉字和古叙利亚文的墓碑。据解读,墓碑的主人是住在泉州的僧官,管理江南诸路的明教和秦教(基督教)。“这表明,元政府把明教纳入管理,允许其公开活动,而且管理明教的机构就设立在泉州,反映出泉州的明教活动更盛于他地。”粘良图表示。
 
不仅如此,明教还融入佛道等多元文化。粘良图从近年来于草庵收集的墙面石雕发现,图案有卐字、飞天、狮子等,这既证实了当时建筑的精美,也可看出当时这座寺宇带有浓重的佛道教色彩。
 
最为典型的当然是寺宇内的摩尼光佛石造像——佛像长发披肩,身着宽袖对襟道袍,结带为扣,趺坐于莲座,双掌对叠平置腹前,佛像背后刻18道毫光做四射状。因为兼具佛教和道教造像的特征,这尊像被很多学者概述为“道貌佛身”。
 
书写特殊的摩尼教归宿
 
明朝初年,摩尼教又一次迎来了命运转折——“太祖有天下,以其教上逼国号,禁除之”,泉州的摩尼教也遭受严重打击,传承数百年的明教活动中心草庵日渐衰败。
 
学界曾普遍认为,到公元18世纪至19世纪,摩尼教已在世界上灭绝。“但草庵附近一带新发现的摩尼教遗存,让学界重新审视摩尼教消亡的时间问题。”粘良图在田野调查中发现,草庵附近苏内村的境主宫,供奉的5位主神中,包括摩尼光佛、都天灵相、秦皎明使在内,有三位与摩尼教有关。不仅如此,苏内村时至今日仍每年为这三位主神做神诞。
 
草庵摩尼光佛还像其他民间信仰尊神一样分灵外地。早在百年前,晋江东石玉井蔡氏商行就到草庵请得分灵,现仍安置于玉井夫子宫,为蔡氏族人所共同敬奉。
 
“草庵附近苏内村近代明教活动踪迹的发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粘良图说,很多学术专家认为,摩尼教在泉州转化为民间信仰存在,为世界摩尼教归宿问题研究提出新的理论依据。
 
转自中国妈祖网
http://www.chinamazu.cn/xsdg/xspc20151119/29682.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G20各国宗教情资(一)
       下一篇文章:牧师眼中的佛教VS法师眼中的基督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