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学者魏德东谈李光耀在宗教方面的态度与政策赞其“可圈可点”
发布时间: 2016/12/29日    【字体:
作者:王新毅
关键词:  宗教 政策 李光耀 新加坡  
 
 
3月23日,新加坡总理公布发布公告表示李光耀已于当天凌晨离世,享年91岁。因其与中国数十年的亲密关系、以及同时华人社会的成员,中国对于这位新加坡开国总理、新加坡国父的逝去也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媒体与各界人士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一生进行总结和评述,并且也思考对于中国的启发。

今天,宗教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魏德东在媒体上发表一篇文章《李光耀:宗教学的纪念》,以国内少有的宗教学的角度来纪念这位备受瞩目的政治人物。“作为一位世界级的政治家,李光耀先生个人的宗教背景、对宗教的看法,以及他对新加坡宗教政策的影响,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关注。”魏教授如此说到。
 
魏教授对此进行了一一评点。首先,李光耀本身因为成长于三世同堂的华人家庭,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儒家的哲学观念甚至直接影响了他的政治观。“李光耀认为,如果想要一个社会良性运作,就必须要考虑到大部分人的利益,社会利益必须优先于个人利益。新加坡因此建构了与美国式个人主义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成为新加坡引人瞩目也颇多争议之处。”

另外,对于宗教的宽容态度也是李光耀的鲜明特色。“与所有的华人孩子一样,每逢清明节,李光耀都会跟着父亲到爷爷的坟前扫墓、献祭品、烧纸钱,跪拜叩头。祭拜祖先,这或许是全球华人最重要的宗教性体验。受华人传统的信仰方式影响,成年后的李光耀并没有建立独一的宗教信仰,但他并不排斥宗教,而是乐于学习各种宗教,博采众长,改善身心,指导人生。”

魏德东还引用了曾经《纽约时报》在2010年对于李光耀的报道,其中介绍说,李光耀曾经向朋友学习静坐,另外李光耀不是基督徒,但不妨碍他吸取基督教的婚姻与家庭思想,特别是对于婚姻誓言的持守。
 
而作为一名政治家,李光耀面对的是新加坡这样一个种族、宗教、文化非常多元化的国家。如何看待国民的宗教信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李光耀秉持了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哲学,主张信比不信好。他说:‘与其什么都不信,不如有个宗教信仰。政府希望人民有个宗教信仰,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或印度教徒,总比一个无所不为的无神论者可靠...我鼓励人们要有信仰,因为不管是信神或是信仰别的宗教,都有助于抗拒不良风气和使人产生回归惑。”
 
另外,在国家层面,理念重要的同时需要把理念落实到制度、体系之中才是最根本之处,这也是李光耀一生最大的原则之一,就是他比起人性更详细制度。在国家层面的宗教政策,新加坡则采取了在政教分离的原则,实行宗教自由政策。魏教授介绍说,在这个700多平方公里、500多万人口的国家,佛教、道教、孔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犹太教、拜火教等等宗教,都得到自由发展,各尽其能为信众与社会服务。政府的底线是“宗教团体不应该卷入政治”,比如在服兵役、堕胎等问题上,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看法,但宗教团体必须服务国家法律。1989年,新加坡发布了《维持宗教和谐白皮书》,系统阐述了新加坡的宗教政策与实践。另外,新加坡非常强调不同宗教彼此尊重与谅解,避免分歧和争论,以促进发挥多元宗教在新加坡社会的积极作用,并且促进不同族群间的团结。
 
事实上,宗教政策是李光耀执政过程中谨慎对待的敏感部分之一,因为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多种民族杂居、多种宗教共存、面积很小的地区来说宗教政策影响也十分巨大,否则将很容易陷入到民族与宗教双重冲突、政治与宗教混杂的危机之中。基督时报同工查阅了新加坡文献馆的《试论李光耀的宗教政策》,其中介绍说,在宗教政策方面,李光耀政府执行宗教信仰自由、多元一体的宗教政策、以及严格执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转自基督时报
http://www.christiantimes.cn/news/17160/学者魏德东谈李光耀在宗教方面的态度与政策赞其“可圈可点”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政教关系:基督教对儒教建构的启示
       下一篇文章:如何认识和看待新疆宗教与极端主义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