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简析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政策
发布时间: 2017/3/9日    【字体:
作者:黄赓
内容提示:伊丽莎白一世,1558年继承王位,统治英国长达四十四年。她最初是以被质疑、不被承认的身份即位的,但是凭借柔中带刚的领导艺术以及各项改革的推行,她成功的改写了英国作为欧洲二流国家的身份,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赞誉。在伊丽莎白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中,宗教宽容政策是一抹十分抢眼的色彩,它使英国免遭宗教战争之危,保障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并成为解决宗教矛盾的一种新途径。本为将对此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伊丽莎白一世 宗教政策 政教关系 宗教宽容 天主教 新教  
 
 
    宗教宽容政策的形成
 
     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不仅仅是个人的信仰问题,同时也牵扯到经济利益和社会秩序,宗教上的分歧往往就是政治分裂的导火线。宗教问题的焦点是新旧教的矛盾,在16世纪,英国也兴起了王权与教权之争。英国原是一个天主教国家,但亨利八世因离婚问题与罗马教廷发生冲突,开始了宗教改革,并最终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了独立的英国国教。爱德华六世时期,真正的宗教改革运动兴起,英国国教会的新教倾向更明显了。但是在“血腥玛丽”时代,新教徒遭到残酷迫害,罗马天主教在英国重新确立起权威。
 
    英国的宗教改革经历了停滞、前进、天主教复辟的曲折而又艰难的历程,以致到伊丽莎白即位后,最紧迫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英国已持续25年之久的宗教冲突问题,实现宗教和解。女王的辅臣中以倾向新教者居多,而她本人对于罗马教廷也有种种可以抱怨的理由,因为罗马教廷视她为私生女,不具备合法的王位继承权。但作为一位明智的君主,女王从未将宗教政策仅视为是个人的信仰问题,相反,她更多考虑的是国家利益,以致把教会当作了一个政治武器,把宗教这种超然的力量看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工具。所以,在看到欧陆天主教世界的威胁、强大的国内天主教贵族的势力、部分普通英国民众对天主教的依恋以及议会的压力后,她为自己塑造了一个中立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新教徒,也不是一个天主教徒,并实施了温和折中大的宗教改革路线,试图运用政府的力量来化解一个国家的宗教矛盾的。
 
    此外,英国能较顺利的走向宗教宽容还和其自身的民族特性有关。英国是个务实、开放的民族,一直将宗教事务看成是政治问题,而缺少基督徒那种特有的神秘感和虔诚心。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英国人可以做到教义和宗教崇拜的仪式变化不大,但英国教会必须独立,英国的君主应该成为国教的管理者这一事实。
 
    因为伊丽莎白的期待是让英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而当时国内天主教徒的势力也还强大,所以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宽容政策的主要做法是坚持英国教会的独立和不让新教改革走向极端,大致分为三步实行。
 
    首先,伊丽莎白既不立即明显地恢复新教也不取缔旧教,以便争得时间来稳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等到政治权利日益稳固后,她便着手进行恢复国教。从信仰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中挑选出可以改信新教的人,并挑选新教徒人员来补上空缺的12个主教的位置。
 
    其次,1559年伊丽莎白召开议会,正式宣布废除前玛丽女王的反动法案,恢复玛丽所废除的《至尊法案》规定和《统一法令》。
 
    《至尊法案》规定:“女王陛下乃是本国唯一的最高统治者,无论在宗教及宗教事务上,均如此,在本王国国境之内,任何外国君主、个人、主教、国家或统治者在教会或宗教上均不得享有、也不应当享有管理权、统治权、领导权或权威……”。这个法令重申了王权在世俗和宗教事务上的至尊地位,否定了外国对于英国宗教的干涉。伊丽莎白也被称为英国国教的“最高管理人”,而不再是“最高首脑”。
 
    《统一法令》则重申爱德华六世时期颁布的宗教法规,声明人们应当按照1552年颁布的第二版的《公祷书》来举行宗教仪式,强烈攻击教皇的词句也被巧妙地删除了,以不激怒天主教徒。所有的僧侣必须服从这个法令,并按这个法令所规定的仪式来进行崇拜和布道。通过这两个法令,伊丽莎白女王期望把所有的基督徒都统一在英国国教之内。
 
    此外,为了实现温和的新教原则,女王又对爱德华时代所颁布的《四十二条信纲》进行修改,颁布了新角钢《三十九条信纲》。这是一个折中、温和的文件,它用一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宗教仪式,企图消除各种教派之争。
 
    可以说,伊丽莎白的宗教宽容政策就既有斗争的一面 也有妥协的一面,其主要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政府管理宗教的模式,同时又保证在自己的国家中 各种信仰不同宗教的人都能够存在,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国家服务。
 
    总之,伊丽莎白在新教与旧教、国内与国际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了宗教宽容这条中庸之道,并且竭力推行,使这一政策成功地得到了大多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支持,进而使英国避免了因宗教矛盾而导致的分裂危机、捍卫了国家利益,成为英国史上不得不提的亮丽一笔。
 
   【参考文献】
 
   [1] 威利斯顿·沃尔克. 基督教会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2] 吴于廑, 齐世荣. 世界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 晏绍祥. 古代中世纪史卷[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转自778论文在线
http://www.qiqi8.cn/article/24/28/2014/20140116148166.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美国总统的宗教信仰自由是怎样规定的
       下一篇文章:从基督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看政教关系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