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佛耶对历史文化影响之比较:以公元100-1800年的中西历史为例
发布时间: 2017/10/19日    【字体:
作者:陈书亚
关键词:  佛教 基督教 文化比较  
 
 
提要:佛教之于中国,基督教之于西方,原本都是外来宗教,本文以公元100-1800年间中西历史为例,分析比较两种宗教对历史文化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一阶段中西历史不同演变的分析,认为基督教在西方从愚昧落后走向文明强盛的过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佛教没能阻挡中国这一历史阶段的停滞衰落趋向。相较而言,基督教对历史文化具有更强大的正面塑造力量。
 
佛教与基督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前者源于印度,后者源于亚洲犹太民族,对于西方国家与中国来说,它们都是外来宗教。现在,基督宗教已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成为它们文化不可或缺的成分,佛教经本土化后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宗教在中西国家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极大地影响了各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本文尝试就两种宗教对中西民族的影响作一比较。
 
比较的时间确定为公元100-1800年,时间跨度1700年。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西民族双方基本上是在单独的环境下发展的,各自都有比较稳定的社会发展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彼此之间偶尔有经济文化交流,但对塑造各自的文化面貌基本上没有影响,所以,这样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这里的“西方”,比政治上的“西方国家”范围要小,主要指英法德意等欧洲发达国家,文中有时仅以西欧指称。
 
一、佛耶初传时中西社会情况
 
中西社会情况从生产生活水平、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国际影响三个维度进行比较:
 
生产生活水平。佛教传入中国在公元前后,即在西汉末年,及至公元100年,佛教传入中国已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此时是东汉时期。
 
东汉时的中国科技水平处世界前列:造纸术发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类似仪器早1700年;水排冶铁技术比欧洲早一千多年。铁制工具普遍应用生产生活各方面,如铁钉、铁刀、铁剪、铁犁、锄、钩镰等,此时中国的生产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
 
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东汉时的社会构成主要是官僚、地主、农民及奴婢,最底层之奴婢,为主人私人财产,但其人身安全受保障,不可随便伤害。
 
国际影响。此时的中国为东亚最文明国家,朝鲜学习中国体制,日本时为汉藩臣,此时的越南也深受汉文化影响。
 
公元100年左右时西方民族发展情况。此时西方为罗马帝国时期,领士版图最大为图拉真统治时(98-117):东起幼发拉底河,西迄不列颠岛,北至达西亚(越多瑙河),南达北非,地跨欧、亚、非三洲,其中意大利与希腊为帝国统治的中心地带。现今的英法德部分领土在帝国的统治之下,居住的日耳曼民族还处在部落社会时期。社会的基本构成为奴隶与奴隶主,还有隶农、贫苦农民等。罗马社会实行奴隶制,广泛使用奴隶劳动,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有权杀死奴隶。隶农与奴隶有所不同,他们独立经营,占有部分收获物,有少量工具,但没有人身自由,主人在出卖土地时,可连同录农一起出卖,隶农没有财产权,无权出卖农具和收获物;录农不得与自由民结婚。有一例子颇能说明当时罗马帝国文明程度仍处较低水平:公元61年,罗马市政官谢恭都斯被家里的奴隶杀死。统治阶级根据一奴弑主全家问斩的律令,竟将死者家中的四百名奴隶全部处死。(《世界史.古代史》,崔连仲主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79页。)帝国初期,有青铜、银器、铁器、陶器、砖瓦、灯玻璃制造业,有麻和羊毛纺织业,榨油和酿酒业等。(《世界史.古代史》,崔连仲主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85页。)
 
对照公元二世纪左右的中西社会,可知当时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总体上要优于西方。
 
二、佛耶传入后中西历史的不同演变
 
佛教传入中国,虽曾受到儒道本土文化的抵制,但不久即走向融合,南北朝时期得到弘扬,唐后本土化加深,并产生了适应中国传统的诸多宗派,至此,佛教经中国化后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获得了与儒、道并行不悖的三教之一。
 
佛教传入至清时(1800年)的中国历史发展。自东汉至清,中国历史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过程。自汉至唐宋,可作上升阶段,经济技术上不断进步,在世界上保持先进水平,文化上也比较繁荣,唐时中国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宋后,中国历史进入下降轨道,之所以说历史进入下降轨道,原因如下:其一,技术进步的步伐明显减慢,至明中叶后开始落后西方。经济形态上仍保持以农为主的自然经济状态。其二,君主集权的体制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政治控制与思想压制一朝甚于一朝,满清时的文字狱政策更是空前绝后。其三,不断恶化的专制统治,使中国文化逐步失去昔日的光辉,精神文化上的生气与活力不断削弱,民族性格在统治者的强力压抑下变得日益怯懦与奴性,造成民族精神道德即国民性劣化(参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张宏杰著,201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其四,随着民族精神道德的劣化,民族竞争力不断削弱,以致唐宋后屡次不能抵挡落后民族的进攻。明后,作为文化主体的汉民族竟在人口占少数且又落后的满族统治下达几百年之久。而且,满清政权相较于历史上的王朝社会,就其统治目的来说劣于以前任何一个朝代,因满清政权是充满民族偏见的政权,制度设计上保持满族的优越地位,严格防范汉民族,直到近代遭受外来侵略时仍视汉人为异己(故辛亥革命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主张)。满清政权不是一般的王朝社会,而是追逐部族利益的狭隘政权(关于满清政权的部族性质,钱穆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有详细阐述。)。但这样的政权在中华大地上能延续几百年之久,足见民族活力与生机在历史的演绎下被压抑到何等程度。其五,这一阶段的中国历史仍未走出王朝社会循环更替的“兴亡周期律”,一个王朝建立后持续一段时间,然后因统治腐败衰落,经动荡战乱后产生新的王朝,如此循环往复,没有改变。这样的循环总是避免不了社会遭受建设、破坏、重建、再破坏的轮回。是故,中国历史虽经1700多年的实践,社会体制仍保持大致相同的模式,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集权倾向更加明显;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仍旧维持,未产生近代工业化的趋向;思想文化上,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态势稳定维持,但统治者对社会的思想控制一朝胜过一朝,压抑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社会结构上,士农工商的基本构成没有改变,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与汉时基本保持一致的状态。可见,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历史处在停滞的状态,在某些重要方面(如精神文化方面)呈恶化劣化趋向。
 
至清时(1800年)中国虽在东亚仍旧维持大国地位,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表面上慑于清帝国的威势,但已不再具唐宋时的推崇之情,不再认同清帝国为文明中心(以致1894年中日签马关条约时,日本反对清政府使用“中国”一词,因“中国”一词有文明之意)。清时中国取闭关锁国政策,拒绝与世界交往,不知外面情势。而此时的西方国家正经历政治上的革新,经济上向迈向工业化,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成为世界最文明发达之地区。因而进入近代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与西方诸国的交往碰撞中不再具有优势。
 
结合佛教传入后中国1700年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使几千年来挣扎于生存的中国人得到某种精神上的安慰。但佛教并没有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状态,即跳出王朝更替的兴亡周期律;也没有阻挡中国人民民族性格的劣化倾向。
 
下面分析基督教传入欧洲后,西方历史的发展演变(100-1800年)。
总体而言,公元100年后西欧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其取得的历史成就简要叙述如下:
 
1、奴隶制的解体。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1世纪至5世纪)仍存在奴隶制,随着帝国的衰亡,奴隶制也解体,代之以封建农奴制。
 
2、西欧农奴制度的瓦解。10世纪后,兴起以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欧洲城市经近百年斗争,获得独立,有了自治权,市民由原来的农奴变成自由人(世界通史》,朱立春主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出版,188页。)。英国,14世纪已不复存在农奴制,法国15世纪废除该制度,比较晚的是西班牙、德意志等地一直延续到近代民主革命前夕。1066年诺曼征服不列颠,封建制度移植到英国。
 
3、议会政治的产生。西欧各国大多自中世纪中期逐步形成了制约王权的议会政治,如1215年英国通过《自由大宪章》,其中规定,国王如果违背宪章,贵族有权对国王使用武力;1302年,法国开启三级会议时代。会议由高级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组成,每个等级各有一票表决权,三级会议的职能是国王要征收新税,事先必须要经过三级会议同意,监督赋税的开支及国家有关和战等重大问题,都要交由三级会议讨论。西班牙等都有类似的限制王权的代议机构(《世界通史》,朱立春主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出版,226页。)。
 
4、地理大发现与商业的发展。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达.伽马沿非洲东海岸首航亚洲成功,16世纪初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也引发了商业革命,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根本改变了东西半球及其局部地区彼此隔绝、不相往来的状况,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使世界逐步连为一体,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东西两半球多种文明的汇合与全球一体化的新进程。
 
5、政治上的巨变。16世纪70年代爆发尼德兰革命,1581年成立荷兰共和国,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17世纪英国经“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议会取得控制政府的权力,王权下降,到18世纪末,国王变成有名无实的虚君。1789年法国发生革命,发布《人权宣言》,提出人生来是平等的主张,否定君权神授,每个公民都享有人身、言论、信仰等自由,法国革命动摇了欧洲社会的封建秩序;《人权宣言》对于推动人类的进步至今仍有指引意义。
 
6、思想文化的进步。中世纪的早期,欧洲的文化教育落后,不光老百姓都是文盲,很多贵族斗大的字也不识几个,甚至有些国王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11世纪末,意大利出现了欧洲第一所大学,此后欧洲相继出现了很多大学(《世界通史》,朱立春主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出版,206页。)。13世纪起,意、德、法、英等国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的复兴运动,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得到挖掘与发扬,传统观念不断被突破,科学也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人文主义作家、思想家、科学家,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发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扩展了人们对人类自身及世界的认识,推动社会变革的到来。
7、工业革命。18世纪60-80年代,西欧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发生了产业革命,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传统手工业,工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之后,英法等国成为领先全球的世界强国,开始了西方世界主导人类历史的时代。
 
简要回顾西方的历史发展,可知这一阶段的西方历史,基本上是呈上升趋势。西方(主要指西欧)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从一个由落后蛮族统治的地方经过一千七百年的积累,一跃成为全球最进步最文明的世界。
 
这里,西方历史的上升趋势是否与基督教的传播呈正相关关系呢?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可能的答案:一是起阻碍作用,二是没有作用,三是促进作用。若是起阻碍作用,很难想象,西方原在落后中国的情况下,怎么能在近代超越中国,领先世界?或许有人会说,西方文明的优势是注定的事情,基督教其实是延缓了这个过程,换言之,若没有基督教在西方的影响,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方的兴盛是一个更为迅速的过程。这一论点忽视了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形。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当时的西欧社会一片黑暗,被野蛮、混乱充斥着,不是政府或者其它力量而是教会、修道院在承担起文明教化的重任,是他们向这些落后蛮族播撒了文明之光,因而论点一不成立。明白了答案一不成立,也容易明白答案二不成立,基督教不是西方历史上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强烈影响西方历史文化的深刻因素。撇开了基督教,西方历史无法书写。剩下只有答案三成立,基督教的传入,在西方文明走向兴盛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基督教促进了西方的复兴,有如下几点理由:
 
第一,前已提到,基督教初传时,原先繁荣的罗马帝国走向衰亡,曾一度辉煌的古罗马文明遭受极大毁灭,此时的西方没多少文明基础,而经一千多年后兴盛起来的西方文明并不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复活,显而易见,西方民族从愚昧野蛮走向文明除了基督教的教化别无他途。
 
第二,基督教的传播,促进了对文明的保存与发展,如中世纪的修道院,保存了大量的古典文籍,对圣经的教育研究提高了西欧民族的文化素养,后来从修道院发展出大学,如此等等,基督教信仰在深刻地影响西方文明的发展。
 
第三,西人对西方文明的自我认知。至今,西方对于自身文明的认知,常冠之以基督教文明,对于本区域初始的宗教信仰早已弃之不存。而且自该区域的民族接受基督教信仰以来,积极向外传播此种信仰这一事实,表明他们对基督教超越了单单接受的层次,而是作为文化优越性的一部分。
 
第四,基督教在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影响深度。在这段时间,基督教主导西欧的历史进程。中世纪下半期是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时期,西欧的社会生活、政治变动都受天主教的影响;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只是动摇了天主教的一统地位,但没有抛弃基督教信仰。那些富强起来的西欧诸国在近代向外扩张的过程中,总是要传播基督教信仰,即是明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基督教在西方历史进程中的积极推动作用,是宏观层面而言,并不排除,宗教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如中世纪十字军的非理性行为,天主教会曾存在的腐败等,但这不影响总体评价。
 
三、结论
 
通过中西佛耶传
 
入对各自历史进程影响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西对所传宗教的接纳程度,西方要深于中国。在所讨论的历史时期内,西方对基督宗教是持完全接受态度,他们抛弃了原始宗教,并且深深融入西方的历史文化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他们不是对基督教取民族化的改造,而是整个民族被基督化了,以至他们自称是基督文明的国家。而中国,对外来佛教,最终所作的是中国化改造,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信仰相融合,因而脱离了印度佛教的本来面目。佛教传入悠久,但中国从来没宣称自己是佛教国家,一直称自己为儒家文明之国。可见,中国对佛教的接受程度远未达到西方对基督教的接受深度。
 
第二,对历史文化的影响深度,基督教对西方的影响要深于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西方在所讨论的整个阶段,从黑暗蒙昧到复兴繁荣,从落后混乱到秩序文明,都有基督教的影子,教会自身也曾受困扰与挑战,但在社会历史的变革中屹立不倒,使基督教从原来小亚细亚半岛受迫害的少数人信仰,变成欧洲普遍接受的宗教。近代之后,更是实现了全球传布。我们至少可以说,基督教塑造了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化。而佛教之于中国,虽影响广大,但始终只作为思想文化的补充,从未动摇本土儒家的主导地位。
 
第三,对历史进程的正面意义。从整个历史趋势来说,基督宗教之于西方,发挥了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在本文所讨论的历史时期,整个西方社会历史的进步,基督教具不可抹煞之功。而佛教之于中国,它无法阻挡中国历史的衰落进程,无力改变中国精神文化的劣化恶化趋向。
 
因而,通过佛耶对中西方历史文化之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基督教对历史文化具有更强大的正面塑造力量。在当前基督宗教进入中国正经历本土化之际,国人当如何对待?我们应有一个客观的理性的态度,而不当以简单的“洋教”恣意论断,拒之千里。
 
转自复兴的号角T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弘扬传统”应避免排外主义和儒学宗教化
       下一篇文章:存在一个中国北方宗教吗?一篇述评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