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黔西北彝族“祭花神”仪式的宗教内涵与象征意义
发布时间: 2018/1/25日    【字体:
作者:高翔
关键词:  黔西北 彝族 祭花神仪式 宗教内涵 象征意义  
 
 
  摘要
 
黔西北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以“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观”为核心,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信仰系统,对杜鹃花的自然崇拜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杜鹃花崇拜的“祭花神”仪式,尽管因历史原因停止了几十年,但是近年来又得到了复苏。本文以“祭花神”仪式田野调查为分析文本,通过对仪式的神话传说、法器、祭祀群体、仪式准备过程及展演过程的描述,运用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仪式的起源、结构、变迁、象征及功能进行分析,以挖掘“祭花神”仪式的宗教内涵及象征意义。
 
  “百里杜鹃” 位于黔西北彝区,因杜鹃花品种丰富、面积广阔而得名,历史上曾是水西彝族阿哲政权的统治范围。这里活态传承了原始的彝族传统文化,保存了浓厚的以“祖先崇拜” 和“万物有灵观”为核心的多神崇拜信仰。每到农历二月杜鹃花盛开之时,当地彝族人会在宗教仪式执行者— — 布摩的组织、带领下,举行隆重的“祭花神”仪式,祈求得到神灵的保佑。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祭花神”仪式在一段时期内被禁止。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七条“民族文化保护” 中提到:“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抢救濒危文化遗产。” 以此为据,当地政府结合“百里杜鹃” 的优势自然资源,积极抢救“祭花神”仪式等一系列传统宗教文化。笔者于2016年3月17日一21日全程参与了黔西北彝区“祭花神”仪式的实地调查,特撰文对仪式的起源、结构、变迁、象征及功能进行分析,挖掘“祭花神”仪式宗教内涵及象征意义。
 
  一、“祭花神” 仪式描图
 
  ()有关杜鹃花的概述及神话传说
 
  1 杜鹃花概述
 
  “杜鹃花”彝语称为“咩能咪”,又名“索玛花”、“映山红”、“马缨花”。“蓝天上最美丽的是金色的太阳,夜空上最美丽的是圆圆的月亮,春天里最美丽的是盛开的索玛花。” 千百年来,黔西北的彝族一直这样歌唱着杜鹃花。杜鹃花通常生于海拔500~2500米的山地中,生长较缓慢,春季开花,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花色繁茂艳丽。生长在“百里杜鹃” 的杜鹃花,树龄都是数十年、甚至几百年。
 
  2.关于杜鹃花的神话传说
 
  彝族人传说:上古时,在慕魁白扎宫,洪水淹没了大地,天君策耿纪派遣彝族神王支格阿鲁想办法开沟引水流,奋力补天排洪以解救天下彝族百姓。神王支格阿鲁采取移开山排洪的办法,移走位于慕魁白扎宫东边的高山百那山。①这座山山顶常年烟雾缭绕,雾气腾腾。支格阿鲁移走百那山后,淹没大地的洪水终于泄流,人们生活的陆地逐渐现出,人们得到了解救。但是百姓生活不好,庄稼长不好,牲口也经常死亡。于是,天君策耿纪又派遣支格阿鲁上天宫查看原因。支格阿鲁看见天宫的杜鹃花开得异常漂亮,于是就偷偷抓了一把杜鹃花花种,撒在了百那山山顶,从此杜鹃花就在百那山一带生长。当杜鹃花繁茂盛开的年成,庄稼就丰收。反之,如杜鹃花凋零,庄稼就会减产,甚至会遇到大灾害。彝族先民认为这一切都是由花神在操控, 花神能左右周围百姓的生产生活。因此,杜鹃花成为彝族崇拜的圣花,杜鹃花神也成为彝家人崇拜的对象。②
 
  在四川凉山和云南楚雄彝区也有杜鹃花的神话传说,从不同侧面反映彝族先民对杜鹃花的崇拜,在此不一一例举。
 
      (二)仪式类别
 
  “祭花神”仪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祭祀当天早上8点在金坡乡百花坪举行的传统古老仪式,目的是彝族社会成员为祈求风调雨顺、六畜繁衍、人丁兴旺,仪式基本延续了彝族古时“祭花神”的传统。另一个祭祀是当天下午3点在普底乡杜鹃景区“2016年百里杜鹃花节开幕式” 上的表演性仪式, 目的是为了向外界展示彝族传统文化,因此,仪式的过程与早上的传统祭花神仪式比较。做了精简和改动。
 
  (三)祭花神仪式祭祀团的组成
 
  1. 一位总管。总管在彝语中称为“麻谢”,在整个仪式过程中,总管高举一簇红色杜鹃花,站在仪式队伍最前方,负责仪式相关人员安排,为彝族中比较有威望的男子担任。
 
  2.6位布摩。因“祭花神” 是比较大型、隆重的祭祀活动,所以需要6个布摩共同主坛。6位布摩平均年龄约5O岁。黔西北彝族布摩有着悠久的传承。清道光《大定府志》之《旧事志五》称: “夷语谓巫为布,最尊贵,丧祭用之,父子相继。” 又称“其术惟祈禳、占卜,而无果报鬼怪之说。饮食、起居务洁净,以感神明。”④布摩在彝族宗教活动中主要主持“慕米格” (祭天地)、“普格”(祭祖)、“以陡” (超度)、“载接格木” (做斋)等不同类别的大小型祭祀活动。布摩平时是普通的村民,但在祭祀活动中是与神灵沟通的法师。
 
  3.4位实习布摩。⑤年龄大约都在20岁左右,主要是学习仪式过程,辅助布摩行法。
 
  4.9位彝族姑娘。祭祀之前,要在当地选9位未婚彝族姑娘。仪式过程中,姑娘们手捧杜鹃花,根据仪式要求分站在布摩的身后或两侧。
 
  5. 多名乐师。包含数名鼓师、数名喇叭师、数名唢呐师。
 
  6.90位举祭祀旗、图腾牌的仪式成员。
 
  7. 数名执事。负责伙食、准备及保管仪式使用的相关物品、点烟饼、放炮等。
 
  8. 当天观看仪式的游客、信众,约有七八百人。
 
转自社会科学网
http://reli.cssn.cn/zjx/zjx_zjyj/mjzjxyyj/201801/t20180123_3825051_1.s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村名称谓与民间宗教信仰
       下一篇文章:《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