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发布时间: 2018/6/21日    【字体:
作者:刘澎
关键词:  教育 信仰 伯格里  
 
刘澎所长2018年6月10日在第四届伯格里精神研讨会上的演讲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初,伯格里在石门坎这样一个非常偏僻落后的贵州山村,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没有巨额投资,不靠行政权力,硬是把文明带进了石门坎,为当地民众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把石门坎变成了了西南苗疆的文化圣地,创造了民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作为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伯格里的教育成就说明了什么?2015年我在“伯格理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上谈了我的观点,今天我想在这里再次重申我的看法。
 
首先,教育要有正确的目的
 
今天,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大,甚至很失败,对此大家都有感觉。为什么大家对中国的教育不满意?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恐怕很值得考虑。无论官方对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们从现实中可以明确地知道,驱动中国教育的是功利主义。对教育的管理者、提供者来说,教育是实现政治目的、为政治服务、巩固政权的工具。各级各类教育中充斥着太多的政治。另一方面,对受教育的人来说,教育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为了提升个人在社会上竞争的实力。媒体上一直宣传“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命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各种励志的书籍、成功学,铺天盖地。
 
在这种强烈的功利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无数的家长,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培养孩子,不惜代价,让孩子参加各种教育培训项目。可怜中国的少年儿童,不知多少人,为了能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考上研究生、博士,自打上学起,就起早贪黑、天天拼搏、忙于应付作业和考试,从周一到周日,无休无止。对于相信这种教育理念的家长与学生来说,教育就是一场战争。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每个家庭都必须动员起来,进入战时体制,买教辅教参、上辅导班、买学区房,都是打赢战争要付的代价,无数孩子美丽的年华,都被教育战残酷无情地吞噬掉了。无数人拼命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当了博士,但结果又怎样了呢?
 
我们看到,许多受过多年所谓“良好教育”的青年,最终并没有成为所谓“人才”,而是变成了无信仰、无理想、无道德、无底线、无社会责任感、只关心个人利益的人;有些人虽然掌握了许多知识,但却极端自私,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有人为了个人利益甚至不惜残害生命,例如杀害自己导师的、给自己同屋同学投毒的;还有人从小学上到大学,读完了博士,却失去了生活目标,在悲观绝望中走向了自杀的,等等……。凡此种种,无不让人感叹今天的中国,虽然拥有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但社会的腐败、道德的沦丧、人性的邪恶,却无处不在。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
 
相比之下,伯格里是一位牧师,他到石门坎的主要目的是传福音,不是办教育。但伯格里的教育却非常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伯格里掌握了教育的精髓,有一个正确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提升人性,减少兽性,去恶向善、启发灵性。一句话,让人文明,让人生有意义,让人有别于任何其他生物。也可以说,教育就是培育人的信仰、完善人的品格、启发人的心智,发展人的良知。而这一切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确立人的信仰。
 
伯格里非常清楚,摆脱愚昧落后,走向文明,需要文化知识,但“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信仰为基础,没有信仰,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伯格里到了石门坎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教堂。他筹了5英镑,建了一座非常简陋的教堂——五磅房。五磅房既是教堂,又是学校,伯格理就是在这所房子里,把基督教带到了石门坎,把现代文明带到了石门坎。   
 
这个例子说明,要改变愚昧、落后、不文明,要让人有知识,必须从信仰入手。伯格理在石门坎办教育,首先是育人、传播信仰、改变人的文明观念,在这个基础上才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没有人的改变,没有信仰的确立,没有良知的确立,单纯依靠知识灌输,要改变愚昧、落后是不可能的。人才、人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才。教育要培养人才,首先是要把人变成一个文明的人,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道德、有良知的人,这样的人学习了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才可以说是“人才”。
 
在这方面,许多贤哲都有深刻的认识。孟德斯鸠说过,毁灭人类的有十件事,其中之一就是没有良知的知识。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康德说,“要推拒知识以便为信仰留下余地。”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世时主要的工作是鼓吹克己复礼,传播儒家思想。朱自清说过:“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莱文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在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将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真正的教育,是拥有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真正的教育是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真教育的标准。
 
我想,这就是伯格里在石门坎办教育成功的原因与意义,今天有些人在谈到伯格里时,故意回避伯格里在石门坎兴办教育的目的。他们最常用的例子就是伯格里创制了苗文,以此提高了苗族的文化水准,但却避而不谈伯格里创制苗文、翻译圣经的初衷,完全是为了传播基督教的信仰,为了让苗族有自己语言的圣经。当苗人有了圣经,有了信仰,石门坎地区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自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开启了石门坎文明进步的进程。
 
其次,教育是一种使命
 
伯格里教育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伯格里把自己的信仰、理念、追求与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把教育看成是自己毕生要追求的使命。传播信仰、传授知识、播散文明、奉献爱心,既是伯格里的宗教使命,也是伯格里的教育使命。
 
伯格里在当时极为落后贫困的石门坎扫盲、搞双语教学、实行男女同校、创制苗文、修建游泳池、足球场、设立西医医院、办实验农场、推广良种。把石门坎变成了苗疆的文明中心,为此付出了无数心血、努力,为了什么?不是为了简单地向当地人传授知识,而是要完成在他看来非常伟大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他的宗教信仰,就是传福音。伯格理办教育后面的动力是他的真诚的信仰、他从上帝而来的爱心、他要宣教的大使命。没有这样一种伟大的使命感,伯格里不要说在石门坎办教育要取得成绩,恐怕就是维持生存都很困难。
 
今天,很多管理教育、从事教育的人,把教育、教师看成是一种挣钱谋生的工具。他们虽然从事着教育工作,但却对培养人、改变人、提高人毫无兴趣,因为他们本身没有信仰、没有爱心、没有使命感。因此,他们对学生的未来,对社会的进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关注,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把教育作为自己为之毕生追求与献身的使命。在这些人眼里,教育是什么?是混饭,是赚钱!让这样一批缺乏信仰、缺少爱心,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热情、激情、没有责任感、使命感、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伟大事业的人,掌握教育资源、行使教育权力,怎么可能能够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接班人”?
 
这样的状况一天不改变,中国教育的成功,就一天没有希望。
 
下面本来还有教育的体制与教育的方式两个问题,但由于时间已经到了,今天我就讲到这里。我愿以此与大家分享我对教育的理解,也作为对伯格里先生的纪念。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世俗化,源于科学与宗教的合意互动
       下一篇文章:基督徒该怎样在公共领域作见证?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