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教宗方济各:共同保护儿童,全面打击侵犯罪
发布时间: 2019/2/28日    【字体:
作者:梵蒂冈中文网
关键词: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 排除妨害纠纷  
 
 
教宗方济各在2月24日的一篇重要讲话中,严厉谴责性侵的“祸患”,呼吁世界当局和每个人“全面打击未成年人遭性侵和其它侵犯的罪行”。
 
(梵蒂冈新闻网)教宗方济各2月24日主日上午为保护儿童会议主持了闭幕弥撒,并在弥撒结束后发表讲话,指出“现在是共同努力根除侵犯儿童祸患的时候了”。教宗也强调应在所有相关的价值中找到正确的平衡点,为教会提供统一的准则,避免“正义主义”和“自我防御”的两个极端。前者为过去的错误感到内疚和受到媒体的压力,后者不去面对这严重罪行的原因和后果。
 
教宗指出,教会的目的将是聆听、监督、保护和照顾被虐待,遭剥削和被遗忘的儿童,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为达到这目的,“教会必须反对意识形态争辩和新闻手段,它们出于各种利益,经常利用儿童的悲惨经历”。
 
教宗首先提到儿童遭性侵事件在全球范围的概况,指出这次会议“使我们再次认识到,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创伤的严重性在今日和昔日乃是一种所有文化和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今天很难真正了解“这现象的真实程度”,因为性侵案往往没有被举报,“尤其是在家庭中发生的许多个案”。教宗依照所得到的数据,说“第一个真相”表明,“那些实施身体暴力、性或情绪暴力行为的人,主要是父母、亲戚、早婚女童的丈夫、教练和老师”。
 
“我们因此面临著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几乎无处不在,并影响到每个人”。“然而,我们也需要明确知道,那严重伤害整个社会的现象发生在教会内部也非同小可”。事实上,“这种全球性的残酷行为发生在教会内显得更加严重和令人愤慨,因为它与教会的道德权威和道德信誉完全不相容”。
 
教宗说,教会“感到必须对抗那使其核心使命受到打击的祸患,这使命就是向小孩子宣讲福音并保护他们不受豺狼的攻击”。“如果在教会内即使发生一起侵犯案,这本身就是一种暴行,我们也将以最严厉的态度予以对待”。
 
教宗指出,如果不谈滥用“权力”问题,我们就无法理解儿童受性侵的现象,“因为它总是滥用权力的后果”。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其它形式的侵犯”,例如“儿童兵、儿童卖淫、饥饿儿童”,以及人口贩运的受害者、“受战争摧残的儿童、难民儿童、堕胎儿童和许多其他的儿童”。
 
教宗问道,“这犯罪现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然后他又答道,“考虑到其深而广的人性,它无非是恶神的现时表现。若不正视这个幅度,我们就将远离真相,缺乏真正的解决之道”。
 
“如同我们必须采用一般常理、科学和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实际措施,同时也不能忽视上主亲自教导我们的灵修方法:谦卑、自责、祈祷和忏悔。这是战胜恶神的唯一方法。”
 
谈到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引下制定的“最佳措施”,以及圣座保护儿童委员会的工作和“保护儿童会议”的贡献,教宗说,教会将特别注重在打击性侵危机上的8大方向:“保护儿童、无懈可系的严谨、真正的净化、提升培育工作、加强和检验主教团的指导方针、陪伴受到侵害的人、关注数字世界和打击性旅游”。
 
教宗特别重申了他的承诺,表示“教会将不遗余力地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将任何犯下此类罪行的人绳之以法。教会将永远不寻求以缄默或不认真的态度对待儿童遭性侵的所有个案”。
 
最后,教宗恳切呼吁所有当局和每个人全面打击儿童受到性侵和其它侵害的罪行,“因为这是必须从地球上根除的令人憎恶的罪行:这是许多隐藏在家庭和我们社会各种环境中的受害者提出的要求”。
 
转自梵蒂冈中文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论我国宗教法人制度之完善 \朱宏俊
摘要:2017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在我国首次从法律上确定了宗教活动场所…
 
印度莫迪政府的佛教外交研究 ——基于关系型公共外交的视角 \孙先正
摘要:近些年来,莫迪明确提出,印度不再做平衡性大国(BalancingPower),要当引领性大…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巴基斯坦推翻渎神罪判决
       下一篇文章:实际执行与中国关于主教任命的协议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