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新疆民间公益的“心”力量:向善之行,绽放芬芳
发布时间: 2019/3/7日    【字体:
作者:高晗 周晔
关键词:  新疆民间公益 善行  
 
 
他们是几十年如一日帮助各族困难群众的“阿同汗”,是致力于服务妇女儿童的爱心妈妈“楚阿克”,是生活在居家养老新模式“幸福互助院”里相互帮助的老人们……近年来,在新疆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的这些志愿者,用感人的付出在西部边陲的小城和乡村传递爱心,诠释着公益的力量。
 
小城大爱:百姓心中的“阿同汗”
 
15分兑换一盒牙膏,25分兑换一提卫生纸,35分兑换一桶食用油,40分兑换一袋大米……在“爱心超市”里,货架上各类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每种物品下方都有一个纸牌“明码标分”。
 
2016年底以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践行孝老敬亲等方式获得数值不等的积分,在爱心超市里,兑换积分换取相应的商品。爱心超市里不使用人民币,积分就是“钱”。贫困户可以拿着积分表,挑选自己想要的商品。
 
这间占地200多平方米的“爱心超市”,是由王桂珍和“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组织创立的,是倡导志愿服务的一种新探索。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王桂珍,多年来帮助身边各族困难群众及孤寡老人,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阿同汗”。“阿同汗”维吾尔语意为“金子般的心”。
 
2月19日,王桂珍和“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的6名姐妹,相约看望阿依提拉汗·巴阿洪。这位81岁的老人,孩子都不在身边,行动不便,日子过得艰辛。王桂珍经常抽出时间帮她收拾房间、洗晒被褥、购买粮油。
 
“经常看到王桂珍四处捡瓶子和纸箱,她把捡废品卖的钱积攒到一起,用来买慰问品看望身处困境中的人。”志愿队成员海尼沙说。
 
王桂珍发起的“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注册人数达到2.3万人,如今,在呼图壁县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到“阿同汗”志愿服务队的身影。
 
守望曙光:关爱妇女儿童的“楚阿克”
 
2月20日一大早,古丽娜·加合帕尔就和“楚阿克”的爱心妈妈们,来到阜康市三工河乡拜斯胡木中心村,看望阿合提·居马汗。他身患重病,高昂的医疗费让这个拥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濒临困境。
 
自从得知阿合提·居马汗身患重病后,“爱心妈妈”志愿者团队经常来帮助这个家庭,捐钱捐物、照顾小孩、打扫院落卫生……对阿合提·居马汗来说,帮助他的人各不相同,但她们有个共同的称呼“楚阿克”。“楚阿克”哈萨克语意为“光芒四射”。
 
爱心妈妈古丽娜·加合帕尔说:“以前好多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入学,家里有人生病无法就医,看到这样的情况,村民们就自发成立了这个组织。”
 
2015年5月,“爱心妈妈”志愿者团队成立,后来,发展为“楚阿克”爱心联盟。
 
3年多来,“楚阿克”爱心联盟的志愿者从最初13个人,发展到现在包含多个民族的108人。团队成员越来越多,帮扶的对象也越来越广,从关心孩子们的生活扩展到去帮助留守儿童、孤寡老人。
 
爱心互助:幸福的“抱团式养老”
 
78岁的朱玉玲住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幸福互助院”。这家新型农村养老机构,有冬暖夏凉的现代化房屋、器材齐备的文化活动室,院里有菜园,还有诊所、超市,生活便利。楼梯是为老人们特意“订做”的,处处充满温馨。
 
一年前,朱玉玲搬进了“幸福互助院”,告别了烧柴、架炉子的日子,衣食无忧,还和院里的老太太成了好姐妹。“大家一起做饭聊天,感觉像是掉进了福窝里。现在院子都住满了,想进来的人都排着队呢。”朱玉玲说,“每年开销才3000元,日子过得很知足。”
 
在这里生活的百余位农村老人抱团式互助养老,年轻的帮助年老的,体强的帮助体弱的。老人们表示,这里养老成本不高,适合农村养老,每个人既是受益者也是志愿者。
 
转自公益慈善论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希望政府对公益组织更多支持
       下一篇文章:中国古代的慈善组织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