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中国道教与日本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19/3/14日    【字体:
作者:龚鹏程
关键词:  道教 日本  
 
 
(说明:道教正式出现教团、教义、经典,虽在东汉,渊源却甚久远。战国时燕齐一代的神仙思想、方士活动、海上神山信仰,就已经很热闹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迫不及待地大规模派人入海求仙,而此一活动一直延续于汉代,汉武帝尤为热衷,流传故事甚多。后来山东沿海一代遂又孕育出天师道、太平道,出现黄巾起事。那时,道教,无论黄巾、天师道或太平道,都是政教合一的组织。
 
我认为日本天皇及神道,都是秦汉道教东传之遗。一直到现在,其思想、礼仪、教团组织、都还有浓厚的中国古道教痕迹。
 
只是天皇被视为神,其家族、事迹、神道内容都笼罩在神秘的光晕中,一般人难以窥知其秘密。后来佛教在日本社会上的影响又远大于道教,所以予人以日本是佛教国家之感,日本古代与道教的关系就更被隐蔽了。
 
详细的说明,我将来再写文章分析,兹先迻译福永光司《中国道教与日本古代史》一文以供讨论。)
 
中国道教与日本古代史的关系,可以从底下几个角度切入来谈:
 
一、 天皇。
 
日本古代史中,天皇一语,初见于公元前607年推古女帝丁卯年所造法隆寺全堂药师佛像上所刻“池边大宫治天下天皇”。
 
自此以后,天皇一语在日本古文献中颇常出现,也陆续发展了天皇思想与信仰。
 
而与天皇一词关系最密切的“真人”一词,也在七世纪后半的日本古文献中屡屡现身。例如《日本书纪》就记载天武帝的谥号为“天渟中原瀛真人”。
 
同时天武帝十三年(六八四)对于豪族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的组成方式也规定了所谓八色姓:一真人、二朝臣、三宿弥、四忌才、五道师、六臣、七连、八稻置。这八种家格称号中,真人地位最高,属于皇族,与天皇的概念也是相结合的。八色姓中地位居第五的道师,则本来就源于道教,指教团中的指导者,指导道民过其宗教生活。
 
二、 天皇地位之象征,最早唯镜与剑两种神器。
 
这在《日本书记》《养老令》《神祗令》《古语拾遗》中均有记载。皇位要传承时,需将玺与镜、剑一并传给继位者。在这两种神器之外,后来又加上了玉(八尺琼勾玉),成为三种神器,被现在的日本皇室视为最大之宝物。可是古时只以镜剑为天皇地位之象征,则《日本书记》中继体纪元年二月、宣化纪之即位前纪、持统纪四年正月条都记得十分明确。
 
三、 日本皇室最重视紫色。
 
自古皇室就重视紫色,视为与天皇神圣性密切关连的高贵颜色,十分尊重。例如《日本书记》孝德帝条记载天皇宫殿之门称为紫门;推古女帝即位十一年(六零三),圣德太子制定六色十二阶冠位;孝德帝大化三年(六四七)制定七色十三阶冠位,最上位官吏都规定要穿紫。本来中国儒教古老经典《论语》是不喜欢紫色的,说“恶紫之夺朱也”,视紫色为贱色。可是日本天皇与皇室却视紫色为最尊贵之色。
 
四、皇室祖先由天上神界降临,天皇为现人身之神。
 
《古事记》和《日本书记.神代卷》都记载了天神降临的事,说皇室祖先从天上世界(高天原)敕降人间,成为地上的统治者。《万叶集》对天皇神之赞歌也如此说。一时之间,“天皇是神在人间的示现”这种思想乃深入人心。直到一九四五年二次世界大战后,天皇是神这种想法才算结束。但透过《古事记》《日本书记》等记载,可以确定“天皇是现人神”这种思想至迟在八世纪初就已经成立了。
 
五、天皇长寿祈愿祝词中的东王公西王母。
 
天皇是日本古代宫廷最高的统治者,而其最重要的仪式,是六月和十二月举行的大祓。在大祓时,天皇要诵念祝愿长寿的祈愿文。
 
根据《延熹式》卷八记载的祝词,即忌寸部横刀献东文的那篇祝词,文曰:“谨请皇天上帝、三极大君、日月星辰、八方诸神、司命司籍、左东王父、右西王母、五方五帝、四时四气,捧银人,除灾祸,捧金刀,延帝祚。祝曰:东至扶桑、西至虞渊、南至炎光、北至弱水,千城百国、均能精治,万岁、万岁、万岁”。
 
这其中,皇天上帝、三极太君等源于《尚书》《易经》之神名,和道教中的神祗,如西王母和东王公等,合在一起说。捧银人等仪式也与道教关系密切。读这种祝文,目的是祝天皇长寿、皇位长保,祝文本身就已十分明确了这一点。
 
《延喜式》是十世纪初平安朝写成的文献。更早,八世纪初写成的《善者令》神祗令、《续日本纪》文武帝大宝二年(七〇二)条,其实也有同样的祝词:东西文部祝词。
 
六、天皇在宫廷中行四方拜仪式。
 
十二世纪平安时代的学者大江匡方(1041——1111)所写的《江家次第》中记载了宫中举行四方拜仪式,其具体内容与上述东西文部祝词一样,极具道教色彩。
 
以圆融天皇天禄四年(九七三)一月元旦的四方拜为例。天皇北向拜北斗七星,因北斗是自己生年的属星,也就是本命星。其次祝唱:“贼寇中,我身过度;毒魔中,我身过度;厌魅中,我身过度;万病除愈,随心所欲,急急如律令。”文中过度一词就是道教术语,指无事通过、安全可保。急急如律令,更是道教中常见的套语。这种日本平安朝宫廷形式的宗教仪式祝文,显然就透露了不少信息。
 
七、天皇与日本之神道。
 
神道是中国语词,日本最早使用是在十八世纪初(720)成立的《日本书纪》《古事纪》。例如孝德纪说:“身为神,信神道”,用明纪说:“天皇信佛法,尊神道。”依文章词例看,神道是与佛法对置而说的。在佛教未传来以前的古代咒术、宗教信仰、民俗形式被总合起来,称为神道。
 
到了江户时代,以本居宣长为代表的国学家非常重视神道这一称呼,一方面用以指称古代最纯粹、最理想的国家,及它显示给个人的理想方向。另一方面,则对平安时期、江户时期天皇家族由始祖天照大神以来所具有国家神格信仰,和伊势神宫为代表的绝对性神学,予以论证,而形成为“神道学”这一思想流派。流派底下更有两部神道学、伊势神道学、垂加神道学、吉田神道学、平田神道学等分支。他们之间虽有分异,强调日本是神国、天皇是天神的子孙、天皇是现人神,则都是相同的。
 
以上这七项,是由日本古文献中可以扒梳到的一些切入点,对于想了解中国古代道教思想与日本关连的人,可以由此具体理解其间之关系。
一、中国思想中,具有宇宙间最高神意味的天皇一词,出现于纪元前一世纪,西汉末年。比日本用“天皇”指涉最高统治者要早七百多年。
中国的天皇概念,是由天文学中作为天体观测基准的北极星神格化而来。既指宇宙最高神,在很多场合也被迳称为天皇大帝禅 。二世纪后,也就是东汉时,神仙被认为都住在天上紫宫这个神仙世界中,紫宫中之真人便是仙道的体得者,天皇或天皇大帝则为仙界官僚组织之管理者。这些,从东汉著名思想家张衡的《思玄赋》、魏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大人先生传》,或当时铜镜背面刻铸的神仙图上都可以找到相关佐证。
 
二、三,真人是天山神仙世界的高级官僚,紫宫是天上神仙的住所;天皇地位的权威象征镜与剑,这些记述,在中国六世纪道教天师陶弘景的著作中都可看到。七八世纪,唐代道教天师司马承祯《含象剑鉴图》也有详细的记录。
 
早期的文献,如二世纪时西汉的谶纬书中,就已经可以看到把镜与剑看作帝王神器的信仰了。神器一语,本身也是道教用语。到三至四世纪,此种思想业已十分成熟流行,随后乃传入日本。
 
因此日本对天皇、真人等词语的使用,天皇与皇宫对紫色的重视,镜剑作为天皇权位的象征等,都显示了他与道教间深厚的关连。
 
四、与上述体系的、构造的关连相衔接的,是日本古代对天神子孙(天孙)由高天原下降到人间的信仰来源。
 
中国上古《诗经·大雅·崧高》事实上就是它的原型:“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峰降神,生甫及申。”
 
依道教之教理,皇天上帝命令神仙世界的真人,由天上下降人间。由于人间道德破坏、君王恶政、人民受苦无所救济,故真人降世,要带给人间大和与太平。
 
这种思想在古代宗教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例如东汉顺帝时,山东琅琊道士宫崇,经由仙师干吉授予神秘的经典:《太平经》(太平清领书),就体现了这种思想。晋朝葛洪《神仙侍记》载宫崇同时代的张道陵传记、《道藏》续编所收,《汉天师世家》所载张道陵传记、《魏书·释老志》记录道教神仙太上老君由天上降临人间(降临一语,大约是在四世纪左右成立的,《灵宝五符续》中已可看到),也都是这样。天皇大帝命张道陵出来救世,给予他天师的称号以及正一盟威之道。地上的神仙则有神人真人真君等称号,见《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
 
其中“神人”早在《庄子》中已出现,是真人的同义语。人与神同时存在,正表现为一种现人神的型态。日本天皇现人神信仰与中国道教的神人显然就有明确的影响关系。
 
五、再看日本古代宫廷大祓祈寿的东西部祝词。祝文中皇天上帝、三极太君、东王父、西王母这些神名,明确是采自中国道教,绝无可疑。
中国长寿祝愿文词之原型是《尚书·金滕篇》,记录的是周公为武王长寿而祈福之文字。文中“皇天上帝”东汉大儒郑玄曾在《周礼·大宗伯》注解中考证,与天皇大帝为同一神格。三极太君则是《易经》中三极天地人之神格化,东王父西王母,在汉魏青铜铭文长寿祈愿辞语中亦甚常见。
 
由此可知,大祓的祝词替日本古代天皇思想源自中国道教提供了非常坚强的证据。
 
六、每年一月元旦,天皇在宫中举行四方拜的仪式,也明显有中国道教的痕迹。拜斗,也就是拜北斗七星,将它与自己的生年结合起来,例如丑年生的人,以北斗第三星巨门为本命星,对之祈愿以护持身命。
这种方式,在道教经典《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北斗二十八章经》《七星移度经》等都有详细具体之记载。平安时代,宫廷举行四方拜仪式,唱北斗咒之后,天皇还要座拜天地,北向拜天,再西北向拜地。
 
为何北向拜天呢?大江匡房解释说是因皇天上帝在北之故。这个皇天上帝与前述大祓祝词中的皇天上帝是同一神格。
 
七、最后,谈谈日本“神道”和“中国道教”的关系。神道一语,最早见于《日本书纪》,用以指与天皇是现人神有关的思想与信仰,以与外来的“佛法”相对称。中国古代用神道一词,意义则不同,是指人可以依循,以避免大过的原理原则。
 
中国思想史中,神道一词见于《易经》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十不忒。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有宗教真理之一般意味。其后,二世纪时东汉《太平经》又多次提出神道的概念来,指称神明之道或说清明之神道,是佛教传来以前中国固有的、土俗的宗教信仰思想、教理、仪式之总称。接着,继承了《太平经》思想的二三世纪之张角、张鲁,五世纪之寇谦之、陆修静、六世纪之陶弘景,“神道之教”与“佛道之教”对举益形普遍。
 
惟神之道,见于《晋书·隐逸传序》,也有说:“惟神之常道”的。强调的都是《诗经》《尚书》以来由传统的上帝信仰所流衍的一系列思想。
 
实际上,汉魏南北朝道教虽曾受到佛教教理教义乃至仪式方面许多影响,可是主观意识上强调中国传统之固有性,仍是十分明显的。
 
《日本书纪》最初使用神道一语时,与中国相似,指佛教传入日本以前土著的、传统的、咒术的宗教信仰及思想。江户以后,天皇思想、伊势神宫思想逐渐发展,日本神道教理学逐渐理论化,神道才变成具有日本特色的专称,并有伊势神道、垂加神道、吉田神道、平田神道等具体教理教派之发展。
 
对于这些发展我们应该加强研究,但其始来之经纬,以及它与古道教之渊源却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转自龚鹏程微博
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348733373447396&sudaref=mail.qq.com&display=0&retcode=6102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论康德道德宗教中的自由理念
       下一篇文章:解构靖国神社的政治话语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