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云冈石窟
发布时间: 2019/3/28日    【字体:
作者:中国佛教报道网
 

 

 

 
 
导读它与敦煌莫高窟齐名,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 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有千年历史; 它正是北魏昙曜开创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开凿
 
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南麓,这里有着中国的一颗千年遗珠——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起建于北魏文成帝时期,大致开凿了六十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目前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
 
太武帝当政期间,寺院内被发现私藏兵器,太武帝便认为教徒们暗中联合,一气之下“土木宫塔 ,声教所及,莫不毕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坑沙门,毁诸佛像”的灭佛事件。直至公元452年,太武帝儿子文成帝即位,下诏令重振佛教,佛教才因此得以恢复发展,这便促使了云冈石窟的开凿。
 
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建筑杰作,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佛教造像也各有特色。
 
云冈石窟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主持,开凿石窟五所,即 “昙矅五窟”。《魏书·释老志》中这样记载: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於一世。
 
昙曜主持开凿的“昙曜五窟”佛山结合,宣扬“皇帝即当今如来”、“拜天子即礼佛”的理念,甚至将“昙曜五窟”内的五尊大佛全部按照五位皇帝的模样来雕刻,旨在避免灭佛事件的再次发生,因此云冈石窟第一期明显地体现出北魏佛教依靠世俗王权的特点。
 
昙曜五窟的题材大多是依据小乘经,多以佛为中心,再配以菩萨像、弟子等人的组合。当时佛教进入中原时间并不长,所以早期的佛教造像仍保留着较多的印度艺术风格。佛像高大雄壮,肩宽体壮,外穿袒露右肩的袈裟,面相浑圆,细眉长目,深眼高鼻,嘴角露出淡然微笑,两肩齐挺,胸部厚实,菩萨像大多圆脸短身,头戴宝冠,胸佩项圈、短璎珞、蛇形装饰物,臂戴金钏,腕套手镯,一副印度贵族的装束。
 
另外,从雕刻技巧上讲,昙曜五窟雕刻继承了汉画像石的传统技法,往往在造像浑圆的身体上,用阴线刻划衣纹,许多大像继承利用大面积,保持完整统一效果的手法,给人以鲜明雄伟的印象。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小佛簇拥着大佛,他们是群臣的象征,甚至还有类似侏儒的矮小人像,这象征着民众和奴隶。昙曜石窟的顶部是巨型浮雕,刻有手执乐器、凌空舞蹈的飞天,将大佛衬托的更加雄伟庄严,突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早期的昙曜五窟,俨然是一幅封建统治的图像。
 
昙曜五窟所对应的历代皇帝
第16窟:道武帝拓跋珪
第17窑:明元帝拓跋嗣
第18窑:太武帝拓跋焘
第19窑:景穆帝(南安王)拓跋余
第20窑:文成帝拓跋溶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成的第3窟。
 
中期石窟始于孝文帝时期,这是北魏最繁华、最稳定的时期。这个时候的佛教在统治者阶级的推崇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和民众性,此时,云冈石窟的开凿也达到了顶峰。
 
中期洞窟内佛教色彩浓厚,精雕细刻的佛教故事占洞窟的大部分。此时石窟最显著的特点是出现了“成组合的双窟和模拟汉式传统建筑样式的洞窟”。双窑,很可能和当时尊奉孝文帝、太皇太后冯氏为“二圣”或者“二皇”有关。
 
与云冈一期造像相比,二期造像壮硕依旧。佛像面向丰圆适中,但部分佛像开始变得清秀,出现了“瘦骨清像”的形象。
 
佛衣除了袒右肩式、通肩式袈裟之外,出现了“褒衣博带”样式。菩萨的衣饰也发生了变化,除头戴宝冠外,又流行起花蔓冠;身佩璎珞,斜披络腋,转变为身披帔帛;裙衣贴腿,转变为裙裾张扬。
 
中期雕刻衣纹的技法,采用雕刻较深的直平阶梯式手法。这种衣纹就造型艺术来说,增强了造像的立体感和现实感。此外,早期雕刻是鲜卑装束的夹领小袖式游牧民族的服装,中期则穿上了宽博的南朝汉式服装。这些变化都与汉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总体来说,中期的主要特点:汉化趋势发展迅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
 
晚期:多而不杂,大小各异
 
晚期石窟:第20窟以西,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
 
这个时期北魏的政治中心发生了转移,云冈石窟也由一般官吏和一众善信自发进行开凿,因此这个时期的洞窟以单独个体出现,为中小型,多不成组。
 
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延续了中期的“秀骨清像”。衣服下部的褶纹重叠紧复,龛楣、帐饰也日益复杂,着褒衣博带式服装,清秀飘逸。飞天上身着对襟衫,下身着长裙。
 
虽然这是石窟造像的尾声,题材较为单一,但石窟中菩萨、鼓乐、乐舞和杂技等雕刻都颇具民间生活气息,因而可以说,云冈石窟至此已完成了印度佛教艺术中移植、吸收、融合的全过程。
 
总体说来,晚期石窟的整体布局多但不乱,大小各异,错落有致,仍然给人以壮观、辉煌的气势。但从观赏性、艺术性上来看,都大大逊色于前期和中期石窟。
 
现今:中国石窟的艺术宝库
 
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
 
云冈石窟的雄壮奇伟让冰心惊叹,但如今面对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造成“古洞荒凉,荆榛满目,断瓦颓垣,日即湮灭”的惨状,也令人扼腕叹息。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着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既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代表。这座建于北魏的千年遗珠,经历了朝代更替,见证了佛教的衰败兴荣,亟需更多的人去珍惜呵护。
 
参考文献;
兰艳风、张兵.《大同云冈石窟》——《文史月刊》.2017年第九期,
范鸿武.《云冈石窟建筑与佛教雕塑研究》,
王珂.《浅谈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传承》.2019年第七期,
 
转自佛教报道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上海唯一幸存的妈祖庙遗迹
       下一篇文章:武当山古建筑群亟待维修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