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国内福音戒毒机构的现状调查
发布时间: 2019/5/30日    【字体:
作者:卓辉立
关键词:  福音戒毒 宗教戒毒 基督教戒毒  
 
 
摘要
基督教作为强调“爱人如己”的宗教,一向有关注弱势群体的传统,而深受毒品困扰的戒毒人员,自然成为他们的重点关怀对象。近50年来,国内创办了30多所基督教背景的福音戒毒机构参与戒毒服务。不同于一般戒毒所,福音戒毒机构视毒瘾为一种心灵疾病,坚持“不靠药物,只靠耶稣”的原则,以信仰“根治”毒瘾,带有较强的宗教性、零散性与民间性。大多大陆福音戒毒机构创办时间晚于港台,其动机往往出于人道主义与信仰关怀,日常生活以信仰活动为主,而疗效好于传统戒毒所,对禁毒工作做出应有贡献。遗憾的是,学界较少涉及宗教戒毒机构研究,忽略了其对解决毒品问题可能存在的思维创新。文章对国内福音戒毒机构做一梳理,并对两岸三地的福音禁毒工作做一横向比较,或有助于外界了解这一戒毒新模式。
 
毒瘾作为最难根治的疾病之一,成为困扰中国乃至世界的难题,并且呈快速上升和低龄化趋势。仅2016年,中国有吸毒行为人员超过100万人次,其中新发现的吸毒人员达44.5万人,累计吸毒人数超过1400万。2017年全国新发现吸毒人员53.1万名,同比分别上升20%和14.6%。其中吸毒人员低龄化现象尤为突出,35岁以下的吸毒人员占总吸毒数量的60%以上。作为世界三大毒品市场之一的“金三角”地区年均可产600多吨毒品,而毗邻金三角的云南省首当其冲。毒品违法活动在云南受理的治安案件中位居榜首。1982年至2005年,云南每年缴获海洛因占全国的70%以上。
 
吸毒不仅给吸食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也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吸食者大多有禁戒意识,但传统治疗效果仍差强人意。据研究,95%以上的吸毒者都意识到毒品危害,也有意愿戒除毒品。然而在毒瘾发作时他们往往身不由己,在戒断、复吸之间循环,总体上吸毒患者戒毒的复吸率高于90%以上。传统药物治疗与强制隔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对毒品的生理依赖,但患者对于毒品的“心理依赖”往往难以根除。
 
近年来,禁毒作为热点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官方和民间的关注,两岸三地许多社会团体参与到戒毒服务中,其中包括不少基督教的福音戒毒机构。这些机构在创办理念、治疗方式、宣传与治疗效果方面,与传统戒毒所均有所区别。现以云南戒毒机构为中心,试图对两岸三地福音戒毒机构做一横向比较,希冀对当前的禁毒工作有所助益。
 
从数量上来看,两岸三地共有35所基督教背景的福音戒毒机构,其中香港17所,大陆16所,台湾2所。而一些机构如昆明福音戒毒中心在云南共有8个福音戒毒辅导站,台湾基督教晨曦会在台岛也有13处工作据点,晨曦会在香港有4个据点。考虑到人口与面积因素,香港的福音戒毒机构最为丰富,台湾次之,大陆又次之。
从地理分布来看,大陆的福音戒毒机构大多处在滇粤地区,其中云南地区的福音戒毒机构几乎占大陆福音戒毒机构的半壁江山。很大原因是由于滇粤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因素:
 
首先,云南与“金三角”有着漫长的边界线,云南西部的保山、德宏自治州,南部的西双版纳与普洱,则成为毒品泛滥的重灾区,并且呈上升趋势。
 
其次,云南又是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聚居区,有2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超过1500万。各个民族的族群意识与散居特点造成了管理上的不便。
 
第三,云南山区较多,尤其在云南西部,崇山峻岭,交通较为困难。在偏远的农村地带,医疗较为匮乏,娱乐生活相对较少,较多的闲暇时间使他们更容易受毒品引诱。
 
综上原因,造成当前云南禁毒之严峻形势。
 
从创办时间的角度来看,大陆福音戒毒机构成立的时间较为迟缓,最早创办的呈贡陶城福音戒毒辅导站至今尚未满20年。反观港台地区,香港创办至今满20年以上的福音戒毒机构占总数的80%,台湾的2家福音戒毒机构创办至今也已近30周年。其中香港的信义会戒毒所和晨曦会创办至今已逾50周年,是中国乃至亚洲最为老牌的福音戒毒机构。但值得一提的是,大陆近10年来的福音戒毒机构的发展呈上升趋势,而港台的福音戒毒机构发展已趋于缓和,其中台湾呈现一家独大的垄断形势。
 
从创办者的角度来看,1/3的大陆的福音戒毒所的创办者有吸毒史。不少创办者在戒毒成功后,再回头帮助那些同受毒品之苦的人。
 
如非拉铁非福音戒毒团契的创办者孙先生,曾和妻子吸毒十几年,在成功戒毒后,建立了非拉铁非福音戒毒所,以福音和“过来人”的经历帮助吸毒者。在谈及创办戒毒所的原因时,孙先生说:“经历过的人才能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因为‘过来人’更能认识那种世界。”
 
揭阳市新种园福音戒毒团契的创办者潘颂皿先生深陷毒品之苦,多次自杀未遂,成功戒毒后创办福音戒毒团契。
 
陶城福音戒毒辅导站、昆明福音戒毒中心以及广州信望爱之家的福音戒毒机构创办者的经历也颇为相似,在信仰福音又成功戒毒后,再回头帮助那些仍在吸毒的人,这成为大陆福音戒毒所创办者的主要动机。
 
事实上,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助戒毒者颇能赢得戒毒者的好感,也更能同情体会戒毒的艰辛。在保山“重生园”成功戒毒的赵连斌回顾以往吸毒经历说,“多次反反复复的自戒、强戒没能让我脱离毒品,我在‘这是最后一次,以后坚决不吸’的保证中屡戒屡吸,徘徊在戒断与复吸的怪圈中21年,无法脱离。”在保山福音戒毒所成功戒毒后,赵氏又留所参与戒毒服侍。而这种“反哺”现象并非个例,云南保山福音戒毒所的教师,几乎一半有过吸毒史,靠福音戒毒成功后,再回来帮助其他的吸毒者戒毒。他们创办戒毒所或参与戒毒服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福音戒毒的感恩回报。
 
除了部分福音戒毒所由成功戒毒的“过来人”创办,另一些的福音戒毒所由教会创办。
 
创办原因至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 出于传教的实际需要。在谈及创办初衷,徐牧师同事任先生说:“传福音是教会最关心的事,而保山地处边疆,民族复杂,观念保守,大多民众对‘福音’的态度漠然,甚至排斥,传教工作面临不少障碍,难以突破。而福音戒毒工作的成功创办,能够显示‘上帝的大能’,挽回人心,推动传教工作。”表明保山福音戒毒所的创办是出于现实宣教的需要。
 
第二, 不少福音戒毒所的创办是出于对吸毒者的社会关爱。香港晨曦会的创办者陈保罗牧师回忆创办经历时说:“60年代的香港毒品问题十分严重,每日早晨路经九龙时,常常看见许多骨瘦嶙峋的身躯蹲卧着,屋内乌烟瘴气、恶臭不堪。偶尔看见几个麻布袋从公厕拖出,用麻包袋一袋袋地抛在垃圾车上,而里面是死去的吸毒者。此情此境叫我心酸难过,心想人命何价!”这种恻隐之心成为他创办戒毒所的一大动因。
 
第三, 在政府支持下与世俗戒毒所合作。如广州市基督教青年会在广州市戒毒局的支持下,14年来与各强制戒毒所合作,并于2016年在广州潭岗设立戒毒帮教社工站,打造一个以家庭、戒毒所和社会力量为依托的平台,帮助吸毒人士戒毒之后重新融入社会,回归家庭。
 
福音戒毒所的福音性、服务对象、日常活动的比较
 
福音戒毒所的福音性是福音戒毒所与一般戒毒所最重要的区别,许多教会引用《圣经》,以《圣经》为福音戒毒事工的理论依据,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会内部对于福音戒毒的分歧和争议。香柏木教会的胡先生说,“福音是抵制毒品,戒除毒瘾的最有效方法,他不靠药物、不靠自己,是靠信仰和真理。”他引用圣经的话说: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表明福音戒毒是神所“喜悦”的。而陈保罗也以“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作为他创办晨曦会的依据和动力,这句话日后也成为台湾沐恩之家福音戒毒所的理论依据。
 
在这种独特的理论下,绝大多数福音戒毒所将毒品视为一种“心灵疾病”,而非一种生理疾病,这一点在福音戒毒所的对外宣传中尤为瞩目。香港晨曦会的戒毒原则是“不用药物,不凭己力,只靠耶稣”。保山福音戒毒所在其《戒毒手册》中则将这种解读更为清晰。戒毒不是“毒”的问题,而是“罪”的问题;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心灵”的问题;不是“病”的问题,而是“瘾”的问题,将福音戒毒的神圣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保山福音戒毒所在对外宣传册中亦声称福音戒毒宗旨是:“不靠麻药戒麻药、不靠己力、单靠耶稣基督”。戒:就是:“远离”“除掉”,毒”就是:“罪性的产物”,“戒毒”就是:远离罪恶,心中的“罪性”被除掉,心灵的需要被“义”所替代。显然,从他们的角度看,吸毒是一种“灵里”的疾病,需要借助福音的力量,才能完全医治。这种“属灵性”的诠释,为戒毒这一医疗工作披上宗教的神圣外衣,也为戒毒工作的治疗方式立定了原则。
 
毒瘾不仅是一种生理疾病,而且是“罪的产物”,戒毒工作也转变成一种“除罪”的工作,因此,加入基督教信仰是这一治疗工作的首要前提。保山福音戒毒所认为福音戒毒是:“除掉人里面带罪性的那颗‘石心’,赐给一颗‘新心’,真正从‘心’里远离罪恶,新的生命被建造起来,就能永远抵挡外来的一切引诱和攻击。”在这种原则下,保山福音戒毒所要求来报名的学员必须愿意接受基督教信仰,这一要求成为大陆福音戒毒所的普遍要求,从这一角度来看,大陆福音戒毒的“福音性”较之港台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港台的福音戒毒机构则普遍没有要求学员加入基督教信仰的强制要求。
 
这至少有一些如下原因:
 
首先,大陆的福音戒毒所不少是自身成功通过福音戒毒的“过来人”创办,所办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大陆的戒毒所往往处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偏僻乡村,经费较为缺乏,无法顾及众多的吸毒者,因此优先考虑愿意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吸毒人员。而港台的福音戒毒所大多位于城市,资金相对充裕,不少福音戒毒所是由外籍传教士创办或受到其协助,对吸毒人员的福音性往往不会太过强调。
 
其次,大陆的基督教相对比较注重灵修生活与教会牧养,认为不应过多参与世俗事务。反之,港台的基督教大多认为教会应关心社会大众,尤其需要关心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并且历来有参与社会服务的传统。
 
第三,不少大陆教会内部对于这种福音戒毒事工观点不一,许多教会人士对于将信徒奉献集得的资金用于戒毒工作表示不解,认为是一种浪费。 
 
以云南保山福音戒毒所为例,福音戒毒机构的福音性还体现在学员的日常生活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灵修生活成为学员的主要生活内容。在同意接受基督信仰后,学员会被带到复原室,受到一名工作人员全天24小时的看护,受其照顾与祷告。从进入戒毒中心的一年半内,每天都是以祷告、读经、上课为主。
 
第二,戒毒学员参与教会互访活动。学员每个月都会到一些教会中作见证,分享自己吸毒、戒毒、“得救”经历,这些内容往往将戒毒和基督教教义联系起来,受到教会信徒的鼓励与支持,这种支持又成为学员的精神力量,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参与劳动与锻炼。戒毒中心有养殖笼舍、小规模农田和篮球场,学员一天有3小时的劳动与锻炼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福音戒毒中心的学员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以集体活动为主,少有个人时间,这种集体活动加强了群体对内部成员行为的约束力,有助于巩固戒毒的成果。而戒毒的一年半之内是复吸的高峰期,这种群体间彼此为对方祷告、唱诗、劳作和锻炼的方式,无疑增强了群体间的凝聚力与戒毒的信心。
 
从服务对象来看,大陆福音戒毒机构的服务对象较为单一,港台地区福音戒毒机构的服务对象呈现多元化发展。
 
据笔者统计,大部分大陆的福音戒毒机构以男性吸毒人员为主,16家福音戒毒机构有13家只为男性吸毒人员提供服务,占总数的81.25%;而香港地区的福音戒毒机构15家中只有7家专为男性吸毒人员服务,占总数的46.7%。
 
对于为女性吸毒人员提供服务的情况。香港地区有6家为女性吸毒人员服务的福音戒毒机构,其中巴拿巴爱心服务团和方舟行动则专为女性吸毒人员提供服务,而大陆只有广州盛恩重建生命之家一所为女性吸毒人员服务的福音戒毒机构。事实上,大陆女性吸毒人员数量高于港台地区,而女性戒毒机构少于港台,这一点尤为令人抱憾。
 
在针对青少年吸毒人员的服务方面,据笔者了解,大陆尚未有专门针对青少年吸毒人员的福音戒毒机构,而香港地区有5家为青少年吸毒人员提供服务的福音戒毒机构,其中正生书院、得生团契和新生命事工是专门只服务青少年吸毒人员的福音戒毒机构。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无论大陆或港台地区,福音戒毒机构的服务范围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所作的也超过戒毒的范围,服务对象也非仅限于华人社会。例如晨曦会这类老牌的福音戒毒机构,已发展出针对男性、女性、青少年甚至南亚裔吸毒人员的专项服务,在北美及东南亚地区都设有分支,部门之间分工也较为明确。香港得基辅康会不仅针对戒毒人员,同时增加为戒酒人员提供服务。台湾沐恩之家的服务对象不仅为戒毒、戒酒人员,同时有针对精神病患者如抑郁症患者的服务。湖北咸宁的恩福康复中心为烟、酒、赌、毒人员服务,东莞的渔夫生命辅导中心收录艾滋病感染者。这种服务范围的扩大,为福音戒毒机构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发挥了更广阔的空间。
 
福音戒毒所推广方式、毕业出路之比较
 
两岸三地福音戒毒所在推广方式上并不相同,大部分大陆福音戒毒所主要通过教会内部推广,以及在当地社区设立宣传栏等方式,较少通过网站或社交媒体在社会上推广或招生。在大陆16个福音戒毒机构中,只有盛恩重建生命之家与昆明福音戒毒中心有设立网站,其中昆明福音戒毒中心网站长期未更新,而盛恩重建生命之家网站的内容也仅限于简介与见证。大多数的宣传栏采用较为传统的黑板报的形式,由此推广的受众也较为狭隘。然而港台的福音戒毒机构大多有自己网站,网站上基本涵括戒毒所近期的活动、戒毒见证、戒毒常识、本所简介等。台湾基督教晨曦会和香港部分机构在其网站上还设立网上戒毒辅导室,为广大吸毒人员提供远程戒毒辅导,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戒毒机构的空间限制。另外,港台福音戒毒机构大多在社交媒体上有自己的主页和粉丝群,其网站和刊物风格也采用漫画或短视频等较受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其中香港的晨曦会和台湾基督教晨曦会则都有自己的刊物《晨曦会讯》、年报和一些福音戒毒书籍,相对较为丰富。
 
在戒毒学员毕业出路方面,大多数的大陆和港台地区的福音戒毒机构学员会重返社会,部分会留在教会服侍等相关工作,两岸三地呈现较为一致的情形。一般福音戒毒机构会让其学员自由选择毕业去向,有的会提供一些职业技能培训。2007年以来,保山福音戒毒所在已经重返社会的学员中,能够取得联系且没有复吸的有30余人,累计有10余人选择进修神学,之后留在教会服侍,还有10余人成为了戒毒项目同事。云南福音戒毒中心则为缺乏工作技能的学员提供职业培训。据其林牧师介绍,“我们设立了‘中途之家’,为缺乏工作经验的学员提供操练的场所。对他们来说,不仅可以得到一些工资,也能学习工作的技能。目前有修理厂、汽车美容中心、装修公司,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建立的。学员回到社会的时间可以根据他们的情况和意愿而定。”云南福音戒毒中心的这种做法,为戒毒学员重返社会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学员之后的长期生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出路。
 
对福音戒毒的评价与建议
 
回顾两岸三地福音戒毒机构的创办历程,不难发现福音戒毒机构目前呈发展态势。这种将宗教信仰与社会关怀相结合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官方组织对民间弱势群体社会关怀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是宗教社会关怀的体现。值得庆幸的是,福音戒毒机构从社会热点的边缘地带,日益受到教界、政界、学界的关注与合作,为福音戒毒机构发展提供一大动力。以保山福音戒毒所为例,作为偏远落后地区的一家戒毒所,近年屡受云南政府和宗教机构的关注和支持,而逐渐成为两岸三地福音戒毒机构中的“新星”。2017年9月,保山福音戒毒所的落成十周年之际,受到保山市政府与基督教两会的褒扬与支持。这种教界与政界的携手,必将带来更好的前景。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内地福音戒毒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提升空间。
第一, 大部分内地的福音戒毒机构规模较小,在管理的系统性和分工上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内地福音戒毒机构的可容纳在学学员人数在30人以下,其中不少机构的教师人数在5人以下,造成客观上一位老师扮演多种角色的现象,在管理上较为困难。而港台地区的戒毒所分工较为系统明确,同时对戒毒满一年以上的学员设立专门的“中途之家”,倾向于为他们重返社会做准备,这点值得大陆福音戒毒机构的借鉴。
 
第二, 大陆福音戒毒机构的服务范围还有待扩展。目前大陆福音戒毒机构主要针对成年男性吸毒人员,对女性和青少年吸毒人员的接收较少,同时服务内容也较为单一,主要是针对吸毒人员。但可喜的是,一些福音戒毒机构已结合当地情况有所拓展,如东莞的渔夫生命辅导中心同时服务艾滋病感染者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因为艾滋病与吸毒息息相关,艾滋病感染者中六成是吸毒者。
 
第三, 不少福音戒毒机构由个人创办,以家庭式为主,在法律层面处于灰色地带,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如能设立法人代表,引入专业的医疗顾问和心理医生等,将会有助于福音戒毒机构的长远发展。
 
信仰和学术 
(原载于《福音与当代中国》第四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釋僧祐《齊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錄》考論
       下一篇文章:倪柝声的无意识本土化现象——从《主工人的性格》神学思想和文学章法解构尝试(上)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