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古代丝路上的佛教假面艺术交流
发布时间: 2019/7/4日    【字体:
作者:师若予
关键词:  丝路上 佛教假面艺术  
 
 
《隋书·音乐上》关于梁三朝元会记载,在撤食之后演出散乐百戏,其中有“第四十四,设寺子导安息孔雀、凤凰、文鹿胡舞登连上云乐歌舞伎。”
 
此伎乐可概括为“上云乐歌舞伎”,与其关系密切的文献有梁武帝的《上云乐》七曲、周捨的《上云乐》(又称《老胡文康词》)和李白拟周捨旧作而成的《上云乐》等。
 
相关学者据宋人陈旸《乐书》中此伎乐演出顺序,考证出它是由一倡优戴假面、扮演西方老胡名曰文康者,导弄瑞兽及带领胡、汉乐舞表演。此伎乐分三场演出,先是老胡文康念周捨的《上云乐》俳歌词,为戏前致语,调笑戏谑介绍整个伎乐,并伴随老胡导弄狮子、凤凰等瑞兽。
 
之后是老胡指挥倡优假扮的胡儿表演《踏节》《胡望》《散花》《单交路》《复交路》和《脚掷》六胡曲;最后乐人以清商乐的形式咏唱梁武帝的《上云乐》七曲。
 
梁武帝于天监十一年(512 年)冬,依《西曲》改制《上云乐》七曲,整个“上云乐歌舞伎”也应是在相近时间于都城建康完成,并于宫廷元会上表演。此伎乐中倡优多戴受西域因素影响的假面表演。本文结合与此伎乐相关的文物与历史文献,来探讨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假面艺术交流。
 
与南朝荆楚风俗的渊源
 
1957 年,河南邓县学庄发掘一座大型南朝画像砖墓,其中出土两方乐舞题材画像砖,即舞蹈画像砖(图一:上)与乐舞画像砖(图一:下)。舞蹈画像砖上的乐队成员共计五人,前一老人,左手持麈尾,右手上举一带流苏棍状物;第二人左手上举胸前,右手持翟上举;第三人斜挎腰鼓于胸前,双手做拍击状;第四人双手击铙钹;第五人双手持排箫吹奏。
 
领头持麈尾者高鼻深目,留有长髯,头戴尖顶帽,帽后垂飘带两条,身穿广袖袍服,脚蹬尖角靴,右腿高抬,左腿微曲,作腾蹋状 , 为胡人形象。其他四人头戴平巾帻,上身穿宽袖衫,下身着大口袴,足蹬勾履。乐舞画像砖,人物组合与舞蹈画像砖相似但画面方向相反,只是胡人由两舞伎替代。
 
该墓东西两壁相似题材画像砖存在对应关系,可知两砖画面内容为对应题材。笔者曾论证,邓县南朝舞蹈画像砖表现的是《荆楚岁时记》中村人戴胡头驱傩的队伍。戴胡头者替代方相氏,在墓中驱邪。
 
受此类南朝荆楚风俗影响,在东魏、北齐大型砖砌单室壁画墓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胡人俑(图二)。
 
《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隋杜公赡按语引《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
 
《吕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小说》云:“孙兴公常着戏头,与逐除人共至桓宣武家,宣武觉其应对不凡,推问乃验也。” 可知南朝荆楚地区傩人于腊日头戴胡头假面逐除,而傩人所戴假面也称戏头。
 
胡头不仅用于傩礼也可用于戏弄,这与傩近于戏有关。南北朝时以襄阳和荆州为代表的荆楚地区多有胡人特别是粟特人流寓。又江陵及附近,襄阳及其北连嵩洛交通线上,佛教发达。
 
故《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腊日村人逐疫的风俗,与南朝荆楚地区佛教发达及胡人众多有关。
 
与佛教有关的胡人假面戏弄,见唐时罽宾僧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一记载:“又如苏莫遮帽覆人面首。令诸有情见即戏弄。老苏莫遮亦复如是。从一城邑至一城邑。一切众生被衰老帽见皆戏弄。以是因缘老为大苦。”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一曰:“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麿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羂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啗人民之灾也。”
 
又《续一切经音义》卷一曰:“苏莫遮,胡语也,本云飒麽遮。此云戏也,出龟兹国。至今由有此曲,即大面、拨头之类是也。” 苏莫遮也作苏幕遮,“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羂索搭钩,捉人为戏” ,故又称泼胡乞寒戏,其作用为驱邪压胜。
 
关于苏幕遮,史籍中的早期明确记载见《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579 年)十二月,“甲子,还宫。御正武殿,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妇,大列妓乐,又纵胡人乞寒,用水浇沃为戏乐。” 可知北周时人们就已在腊月演出苏幕遮即泼胡乞寒戏。
 
据开元元年(713 年)苏颋《禁断腊月乞寒敕》记载:“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渍成俗,因循已久。” 可知腊月举行苏幕遮为外蕃习俗。据《旧唐书·西戎传》“康国”条记载:“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人多嗜酒,好歌舞于道路……以十二月为岁首。有婆罗门为之占星候气,以定吉凶。颇有佛法。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
 
《新唐书·西域传》“康国”条:“人嗜酒,好歌舞于道……以十二月为岁首,尚浮图法,祠祆神,出机巧技。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浇泼为乐。” 由此可知《禁断腊月乞寒敕》中记载于腊月乞寒的外蕃为康国等中亚粟特国家。
 
上文考证了腊月演苏幕遮为康国等粟特地区的习俗。苏幕遮帽覆人面首,为浑脱、大面、拨头之类的西域假面,可假作兽面、鬼神等种种形状,腊月演苏幕遮兼具厌胜与戏弄功能。其特征、功能与《荆楚岁时记》中腊月村人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的风俗近似。
 
而南朝荆楚地区多有胡人特别是粟特人流寓,且此地区佛教兴盛。故笔者推测《荆楚岁时记》中腊月村人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逐疫的习俗,受到流寓南朝荆楚地区的粟特康国人腊月演苏幕遮习俗的影响。而邓县南朝舞蹈画像砖表现的场景,正是这一风俗在出土文物上的体现。
 
结合日本伎乐面探讨“上云乐歌舞伎”中隐含的南朝荆楚风俗
 
史料表明, “上云乐歌舞伎”与南朝荆楚地区的乐舞、民俗关系密切。《古今乐录》记载:“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上云乐各七曲。” 可知《上云乐》七曲为梁武帝萧衍依《西曲》改制。
 
相关学者考证梁武帝依据僧人法云改制的《三洲歌》韵和,制成《江南弄》《上云乐》及其和声。《三洲歌》一类歌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地区和汉水两岸,因其产生地区在南朝都城建康之西,故称《西曲歌》。荆楚地区的《西曲》与建康周边的《吴声》以及梁武帝所作《江南弄》《上云乐》都属于清商乐。
 
关于《三洲歌》,严耕望先生考证,襄阳东北十里东乡津有三洲,当白水入汉水处,《三洲歌》产生于此地。由襄阳到江陵的荆襄道,为南北朝双方交通之主要路线。襄阳南约百里有宜城又名大堤城,为南下水陆两道之分途处,自汉以来,中原有乱,为北人流寓聚居之地。其中有以康绚家族为代表的大量西域胡人自北方流寓此地。此地商业发达,胡人众多,南朝时襄阳及周边地区多声色歌舞与此有关。
 
萧衍曾在雍州经营多年,南朝雍州治所为襄阳,当时此地多胡人,特别是粟特人流寓。被萧衍用来改制《上云乐》的《三洲歌》就产生于此。萧衍熟悉雍州的民谣、民俗,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多有表现。
 
例如,西曲《襄阳踏铜蹄》就是萧衍即位后,仿其镇守襄阳时当地传唱的民谣而作成。“上云乐歌舞伎”与南朝荆楚风俗有关者似不止《上云乐》七曲,其中的西胡因素,主要表现在周捨《上云乐》中,或许与受当地胡人影响的南朝荆楚风俗有关,现试考证如下。
 
周捨《上云乐》中老胡文康导弄狮子,类似唐代白居易、元稹的《西凉伎》中所写。这两首《西凉伎》虽作于唐代,但其中仍然保留了西域原有的特征,而周捨《上云乐》中描写的老胡导弄狮子,是其较早传入中国的形态。元稹《西凉伎》云:“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
 
可知此伎由舞狮子和胡腾舞构成。据刘言史《王中承宅夜观舞胡腾》中“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可知胡腾以石国最有名。相关研究表明,整个中亚粟特地区多行胡腾舞。而《西凉伎》中安息都护所进献的舞狮,也源自古代中亚粟特地区。白居易《西凉伎》中有“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的描写。
 
而关于老胡文康,《颜氏家训》云 : “或问:‘俗名傀儡子为郭秃,有故事乎?’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秃,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戏调,故后人为其象,呼郭秃,犹文康象庾亮耳。’”刘盼遂解曰:“庾亮字文康,胡俳虽名文康,然其实非原规,犹傀儡子名郭秃,而实非郭秃也。”
 
又《隋书·音乐志》记载:“礼毕者,本出自晋太尉庾亮家。亮卒,其伎追思亮,因假为其面,执翳以舞,象其容,取其谥以号之,谓之为文康乐。” 老胡文康按刘盼遂先生的解释就是老胡假面,而以庾亮故事附会老胡文康者,并非其本来面目。故周捨《上云乐》中的老胡文康导弄狮子,为源自古代中亚粟特地区的假面胡人假狮子之类的戏弄。
 
据《梁书·康绚传》所载,康绚祖上为汉代寓居河西的粟特康国人,晋时陇右乱,康氏迁蓝田,刘宋时举族三千余家迁入襄阳,刘宋特设华山郡来安置他们,康氏世代为此地粟特人首领。萧衍起事,康绚举郡应之,后成为其倚重的大臣。上文论证萧衍及其近臣周捨等人参与创作“上云乐歌舞伎”与他们熟悉襄阳地区的乐舞及民俗关系密切。
 
故笔者推测,周捨《上云乐》中的老胡文康受到了《荆楚岁时记》中腊日村人逐除时所戴胡头假面的影响。此风俗与粟特康国人腊月演苏幕遮驱邪相近,而以襄阳为代表的南朝荆楚地区当时有大量粟特人流寓,萧衍近臣康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史书中关于苏幕遮现存早期明确记载虽为北周,但由以上考证可知中古时期随着粟特人大量入华,南朝荆楚地区的假面傩舞也受其影响。而“上云乐歌舞伎”中老胡导弄狮子以及带领胡儿跳胡舞等西胡因素,也应与萧衍在襄阳接触到的粟特人及其风俗有关。
 
上文引罽宾僧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慧琳《一切经音义》相关内容,可知苏幕遮帽覆人面首类西域浑脱、大面、拨头。罽宾位于葱岭以西,慧琳俗姓裴,为西域疏勒国人。故这两位僧人对此类胡俗有详细了解。浑脱者,《新唐书·五行志》有载:“太尉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 。可知浑脱为中空囊形。
 
唐吕元泰《陈时政疏》记载:“臣比见都邑坊市,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为苏莫遮。” 可知唐时人们将浑脱用于苏幕遮中。大面即兰陵王,《教坊记》:“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
 
《北齐书·兰陵武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考证:“所谓假面者,乃连于胄,即晋朱伺之遗制。谓刻木为之,乃自教坊之法。” 兰陵王将假面连于胄,全用阵上真法,乃套头方式之一,套头为四面具而全纳其首的假面,即将整个头部包裹其中。
 
拨头,《通典》云:“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 为一种西域假面戏弄,其中有人兽搏斗情节,可比之《西凉伎》中的胡人舞狮,应是由倡优戴假面扮演的。故“上云乐歌舞伎”中的老胡文康,及其原形《荆楚岁时记》中的胡头,也应该为类似苏幕遮帽的可覆人面首的大型套头假面。
 
而与“上云乐歌舞伎”相关的大型套头假面实物,有保存于日本的伎乐面。《新撰姓氏录》:在京诸蕃下的“和药使主,出自吴国主照渊系智聪也。天国排开广庭天皇御世,随使大伴佐弖比古,持内外典、医书、明堂图等百六十四卷,佛像一躯、伎乐调度一具等入朝”。
 
吉村怜先生据此认为,包括伎乐面在内的文物是在日本钦明二十三年(562 年),由大伴狭手彦援救百济,与高句丽作战凯旋归来时,从朝鲜半岛带回日本的。吴国主照渊可能是梁武帝萧衍名字的音译。可以想象,南朝王族智聪带到日本的文物,都是萧梁的东西。萧梁王族是否有流落朝鲜半岛甚至日本者,我国史籍无明确记载,或是假托待考。
 
由这则日本史料可知,在公元 6 世纪下半叶,伎乐面具已由深受南朝文化影响的百济传入日本。而伎乐演出正式传入日本,见《日本书纪》推古二十年(612 年)条记载:“又百济人味摩之归化。曰。学于吴得伎乐舞。则安置樱井而集少年令习伎乐舞。”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太行八陉与山西传统文化景观构成探析
       下一篇文章: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上海宗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