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天人之间的三元节
发布时间: 2019/9/5日    【字体:
作者:李淑
关键词:  三元节 上元节 中元节  
 
 
三元日中,上元节是人们最为熟知和喜爱的一个节日,也称元宵节。宵者,夜也,从节日名称就能看出,这是一个主要活动集中在夜间的节日,由此,古时元宵最典型的活动,就是观灯。
 
时至今日,正月十五闹元宵,全国各地仍有观花灯、猜灯谜的活动。古人所观之灯,有的是今天我们熟悉的灯笼形制,如花灯、影灯、彩灯;也有我们不常见的明火,类似于火把、火堆,故而也叫烧灯。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认为唐朝已发展得国富民强,就举行过大型的烧灯活动, 《太平广记》记载,他“盛饰宫掖,明设灯烛,壮奏乐歌” ,并邀请了前朝隋炀帝的皇后萧氏一同观赏。这样的烧灯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资财,太宗此举,本欲夸耀国力日强,胜过前朝。谁知萧后看过,不以为意,还向太宗描述了隋炀帝时期烧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逢除夕之夜,就会在宫殿前院燃起数十座火堆,火堆所烧皆是沉香木,而炀帝尤嫌火焰暗淡,要在木材之上浇以甲煎助燃,这种油脂类香料可以使火堆光焰达到数丈之高,且香闻十里。这样的烧灯活动,一夜之间,要耗费沉香木二百余车,甲煎二百余石。太宗听完萧后的描述,虽然嘴上说着隋炀帝奢侈,心里也不得不佩服隋朝财力雄厚。
 
对京城的百姓而言,上元节最大的乐趣,应该就是不用受到宵禁制度的限制,可以在夜间自由穿行于热闹的坊里之间。古时的城市管理中,夜禁行是一条重要规定,到了夜间,城中里坊之间的门、分隔道路的关卡都要关闭,普通人不允许上街随意走动。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比如上元节,才会破例。唐朝的规定就是“上元后三夜不止行,不阖里门” 。影视剧作品中,人们穿行于灯火阑珊的闹市情节,如《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与薛绍的相遇,也只有在上元节这样的节日背景下才可能实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元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从《岁时广记》等宋人笔记史料来看,元宵食“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当时出现了“糖元”“圆子”这一食品,常在元宵节中食用,后来元宵节必吃糖圆子,这种食物也就被命名为“元宵” 。时至今日,除了观灯、赏月、吃元宵,不少地方还根据民俗,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丰富的表演,为最后的新年庆祝日增添热闹气氛。许多地方政府规定正月十五以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也能体现出这一节日传统的分界意义。
 
屡屡“出界”的中元节
 
如今说起七月十五,大家都习惯性地想到“鬼节”与“盂兰盆会” 。鬼节概念最终成型依托于佛教的盂兰盆节,然其起源,与中国传统的四季阴阳理论相关。
 
《礼记》中有天子诸侯并三公九卿在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注《礼记》 ,解释秋为白帝,白帝主杀伐,为鬼神。同时,古代王朝官方祭祀中十分重要的春秋二社,有追思纪念祖先的重要寓意,其中也就包含了“事死”这一内容。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土,佛弟子目犍连入地狱救母的故事,恰合儒家孝道思想,广为流传。这个源自《佛说盂兰盆经》的故事,明确提出了要在七月十五日举行供养仪式,于是,自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起,中原地区也开始举行盂兰盆斋会。
 
盂兰盆会自梁武帝萧衍始,并非偶然。这是一位典型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帝王,年轻时军功卓著,可以说是南朝梁国真正的建国者,而晚年却怠于政事,沉迷佛教,四次出家,致使天下三次捐资为他“赎身”还俗。萧衍笃信佛教的献身行为并没有为他带来福报,最终被叛臣囚禁,饿死在宫中。这位兼通经史与佛典的皇帝,做出了很多佛教中国化的规定。譬如,原始佛教中不食荤腥的戒律,指的是不吃葱、姜、蒜等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和带血的生肉。如今我们看到中原地区寺院吃素的戒律,是禁食所有肉类,这一规定便来自梁武帝。
 
盂兰盆会在南北朝以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得到了皇帝的重视。武则天时期,逢七月十五,会从宫中送出盂兰盆至各个寺院供养,这个过程还要让百官一起在城楼上观礼。皇宫中送出的盂兰盆,并非普通的瓜果贡品,而是金玉打造,宝石镶嵌,饰以彩色锦帛的工艺品,价值不菲。以致后来到玄宗时期,专门下令去除佛事法会上的奢华之风, 《册府元龟》明确记载了这一诏命,“每年盂兰盆,宜用真实饼果装饰,不须用金宝缯采,浮假之物” 。
 
随着佛教信仰在民间的普遍化、世俗化,七月法会的影响力在乡里间竟胜过了传统的春秋祭祀活动。敦煌地区的出土文书显示,在民间社邑推动和官方认可下,春秋二社逐渐转化为乡邻们局席宴饮的契机,而“攒局”的名目正是“设斋” ,地方机构也随之设置了春秋官斋。这样的转变引起了国家的注意,唐高宗、唐玄宗都曾下诏禁止以斋会形式侵夺春秋祭祀原本的仪式和功能。尽管如此,佛事斋会中祈雨、度亡的内容,与传统祭祀中注重农时、追思先人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仍旧不断发展。至今日,中元节的风俗内容同样丰富起来,祭祖、放河灯、烧包、挂锄等等,形式多样,但思想核心仍旧是最传统的慎终追远。
 
健康环保的三元节
 
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源于中国道教的世界观。这一系统的建立时间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志·张鲁传》注中引《典略》一书,提到了道教祛除疾病的祈祷方法,写三份告罪祈祷的文书,分别“上于天、埋于地、沉于水” ,向天官、地官、水官祷告。约北周时期成书的道教典籍《无上秘要·三元斋品》中则进一步论述,俗世之人的罪恶会被三官记录判罪,需要在三元大吉庆日设斋祷告,“三元日”自此成为一个与三官匹配的系统。
 
后来的道教典籍,将三官与三元日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附会,传东汉年间一位鸬鹚转世的年轻人陈子祷,与东汉龙女结合,分别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生下三子,就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元日自此成为了三官的诞辰,故而,南北朝以后,三元日都是道教的大庆日子。唐朝皇帝自称老子的后人,道教在唐朝的地位十分超然,故三元节得到朝廷的重视。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就有敕令,下元斋日停宰杀渔猎,不准吃肉。并从敕令颁布后,每年的正月、七月、十月元日,都禁止屠钓。
 
现代人每逢节庆,都要准备丰盛的食物,有些传统习俗中的祭祀,也多用牺牲,唯恐不够甘美。其实,古时很多节日都有断绝杀戮、爱护生灵、忏悔罪过的意义。根据《说郛》一书的记载,时人无论是佛教信众参加盂兰盆会,还是道教信众参加三元日的斋醮,抑或普通百姓在元日祭祀先祖,供奉的祭品乃为新米、新酱、时令水果,且茹素之人十之七八,屠门为之罢市。宋明以后,逢三元日节庆,有三官信仰的人都禁荤食素,可以说非常健康环保。
 
下元节本是道教神仙系统中的水官解厄之期,与上元、中元并举,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却已经不太被提及。一些地区仍会在十月中旬进行祭祖活动,但已不再将这一活动与下元节相联系,只有道教还在三元日的系统中,继续保持着下元节的斋醮活动。
 
本文原载:《中国艺术报》2017年9月15日 8版 学苑
 
民俗学论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清教与哈佛:“美国教育的独立宣言”
       下一篇文章:唐都长安上元节的真实模样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