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穿越千年的微笑,天龙山佛首即将“归山”
发布时间: 2021/3/12日    【字体:
作者:曙祥法师
 
 
 

 

 
 
211日晚,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现身,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这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到祖国的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雕。
 
212日,“咸同斯福——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展。展览同时呈现天龙山石窟基本情况、第8窟概貌和艺术风格、石雕佛首介绍、天龙山石窟文物流失与数字复原成果等内容,特展将延续至314日(图源:国家文物局  摄影:李瑞)
 
212日至314日,回到祖国的这件佛首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国家文物局表示,会践行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国际共识,在具备安全条件下,将佛首送回天龙山石窟。优秀文化遗产天龙山石窟一时进入大众视野。
 
国家文物局特在官网放出高清图像,供大众欣赏来自“千年前的微笑。”
 
佛教石窟起源于印度。我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既有佛教石窟,也有道教石窟。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融儒、释、道等文化元素于一身,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佛教石窟是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形象体现。
 
山西的石窟资源遍布全省各地,从北魏到唐代,再到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开凿,不但分布广泛,而且体系完整、内涵深厚。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山西现有石窟寺达到244处,摩崖造像254处,近年来文物部门通过野外调查又新发现了多处。
 
在山西的石窟寺里,影响力最大的,就数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等“明星”石窟。
 
人们将太原西边一带的山泛称为西山,悬瓮山、龙山、天龙山、方山、蒙山、太山、庙前山都在西山范围内。西山的石窟文化遗产,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开化寺大佛及石窟、龙山童子寺大佛及石窟等知名的成规模石窟,以及龙山姑姑洞石窟、石门寺石窟、悬瓮山瓦窑村石窟、悬瓮寺石窟等鲜为人知的小型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处的天龙山。天龙山主要由东峰、西峰、香炉峰和柳跖沟组成。天龙山石窟岩石为砾粗、中粒石英砂岩,属于坚硬岩石,易雕凿,但抗冻性差,抗风化能力中等,易风化。东魏时期(534-550年),丞相高欢在这里建避暑宫并开凿石窟,拉开了天龙山人文历史的序幕。
 
此后,历经北齐、隋、唐、明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天龙山石窟形成了现有规模。天龙山石窟群排列有序,大小不一,结构各异,共有30个石窟,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即南坡半山腰的洞窟主区和南坡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
 
南坡洞窟主区石窟开凿于东峰和西峰的山腰间,东西绵延500余米,现存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飞天、藻井、壁画1144尊(幅)。南坡柳跖沟滩地千佛洞区现存5个洞窟,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
 
半山腰洞窟主区东峰和西峰的洞窟沿崖面自东而西排列,其中东峰分上下两层,上层4个窟(单独编号上层1-4窟),下层8个窟(编号1-8窟);西峰13个窟(编号9-21窟)。日本学者田中俊逸1921年对天龙山石窟进行了较详细的记录、拍照和编号,其编号一直沿用至今。
 
天龙山石窟的造像
 
天龙山石窟开凿年代史籍缺载,除了第8窟的前廊存有隋开皇四年(584年)开窟造像碑文,其余洞窟碑文因人为凿毁、风雨浸蚀,文字已经漫漶不清,给研究者带来不少困难。
 
今人用考古学的方法,根据洞窟形制、题材内容和造像特点等方面考古类型学的排比,可以推测出石窟始凿于北魏末至东魏时期,历经北齐、隋和唐诸朝。半山腰洞窟主区的开凿活动前后延续了200年左右,大体上分为东魏、北齐、隋、唐4个时期。
 
天龙山最早的石窟是东峰第2和第3窟,开凿于北魏末东魏时期。这是一组双窟,东西毗邻,紧密相连,洞窟大小相同,形制一致,两窟间雕凿造像功德碑铭(已失),沿袭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双窟形制。洞窟呈方形,顶呈覆斗状。
 
遍布窟内的红色颜料很有视觉冲击力。造像组合形式为三壁三佛,单铺一佛二胁侍菩萨,造像具有清秀飘逸的风格。佛像面相清瘦,身材修长,着褒衣博带式大衣。窟顶有一朵大莲花,莲花四周各雕有一飞天。
 
继东魏石窟之后是北齐(550-577年)石窟,有东峰第1窟,西峰第1016窟,共3个石窟。窟形为前后室。造像组合为三壁三佛,第1窟为倚坐佛,第10窟以释迦多宝为主尊,第16窟为三坐佛,单铺一佛二立菩萨和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浑圆,着褒衣博带式或袒右式袈裟。菩萨头戴花冠。天王、力士均着菩萨装。
 
东峰第8窟的窟形为前后室中心柱窟。这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的隋代石窟,也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的中心柱式石窟,开凿于隋开皇四年(584年)。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评价说:“隋代石窟之最富于建筑趣味者为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造像组合为:外围有三壁三佛、中间有四壁四佛,单铺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造像面相方圆,继承了北齐风格。
 
唐代开凿的石窟数量最多,共有19个:东峰第4567窟和上层单独编号的4个窟,西峰第911121314151718192021窟。除第9窟为摩崖大龛外,其余分为平面方形前后室、平面圆形前后室和平面圆形单室三种。造像组合三壁三佛,一般为倚坐佛,单铺以一铺三尊、五尊为主。佛头多水波或旋涡纹发髻,面相浑圆丰满,宽肩细腰,着僧祗支(僧服的一种,属衬衣类),外着袒右式偏衫,或双领下垂式袈裟,个别着通肩式袈裟。
 
开凿于唐代的第9窟为天龙山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外建有宏伟的木构阁楼以保护石刻造像,称为“漫山阁”。阁内佛龛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雕大型倚坐弥勒佛像,通高7.55米。下层雕三尊菩萨像,正中为十一面观音立像,通高5.5米。左为骑象普贤菩萨,通高3.95米。右为骑狮文殊菩萨,通高4.3米。
 
天龙山石窟:反映了外来石窟艺术转变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历程
 
天龙山石窟是外来石窟艺术向中国石窟艺术转变时期的代表作,包含了东魏、北齐、隋、唐的四朝作品。东魏造像清瘦的体态,以及法衣、衣褶、覆莲台座,仍可见北魏末期的艺术风格特点,但人体结构更趋于适度,较前代圆润。佛和菩萨的造型与衣饰脱离了北魏造像高鼻深目、褒衣博带等特征,向北齐健壮丰满的造型发展。
 
北齐的造像一改东魏“秀骨清像”的飘逸风格,注重和追求展现人物健壮肌体的写实手法。佛像发式开始采用螺发样式,袈裟衣饰用袒右式替代褒衣博带式;菩萨则头戴花冠,衣饰华丽。隋代造像处于转变时期,上承北朝造像端庄慈祥的风格,下启唐代造像丰满自如的先声。
 
 
唐代是天龙山开凿石窟的鼎盛时期,开凿年代大致在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天龙山石窟唐代造像雕刻水平很高,表现手法细腻,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以西峰第9窟的摩崖大佛最具代表性。天龙山石窟的唐代菩萨形象富有活力,充分表现出唐代雍荣华贵的风格,成为后来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
 
从东魏到唐代200年间,天龙山石窟造像虽然在风格上有很大变化,但有相承的关系。东魏北齐造像,刻画出稳定和静止的形象,在雕刻技法上却能使静止的形象产生动感。隋代造像,在雕刻技法上较多继承了北魏造像沉稳质朴的风格。唐代造像,菩萨造像姿态各异,优美而充满动感,雕刻技法具备盛唐造像特点,以璎珞和天衣加强了豪华气质,精湛的艺术水平为中原地区同时期雕刻作品所罕见。
 
天龙山石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例,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北齐和隋唐石窟窟檐两侧柱额枋上为人字拱和一斗三升拱,反映了北齐和隋代木结构建筑的形制,展现出北朝时期中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趋向,是唐代以前木构建筑结构的重要补充案例。
 
天龙山唐代石窟的窟檐两壁各开凿有舍利塔一座,塔中部被凿出龛,内有佛像一铺,体现了唐代洞窟前廊结构形式的多样化。这些都是研究中国早期建筑形式的珍贵实物资料。
 
天龙山石窟反映了外来石窟艺术转变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历程,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石窟艺术乃至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天龙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代以来,天龙山石窟屡次遭受磨难。1908年,德国建筑学家E·伯尔施曼首次调查天龙山石窟。此后,美国、日本、瑞典等国相继有人前来考察。
 
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的策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几乎所有造像头部、部分造像的全身被盗运境外,破坏程度在我国石窟寺中最为惨烈。目前已知137余件天龙山石窟文物流失于日本和欧美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及私人手中。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流失海外文物的追讨力度。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了2021年工作要点。
 
在稳步提升文物基础和重点工作管理效能方面,提出将加大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力度。加强国际文物市场监测,推进海外中国文物调查和数据资源整理,重点开展敦煌流失文物数字化回归,科学布设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研究基地,争取追索更多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我们期待着更多石窟寺文物的回归!
 
菩萨在线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天主教上海教区杨浦和平之后圣母堂
       下一篇文章:四旬期喜乐主日的黄金玫瑰传统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