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荆河戏“扫台”仪式的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 2021/9/2日    【字体:
作者:谢圣心 桑俊
关键词:  荆河戏;“扫台”仪式;民俗文化  
 
 
荆河戏“扫台”仪式是清道光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成熟的戏曲表演形式,为过去戏曲班社的重要习俗之一,又称“踩台”“镇台”“破台”等。现存荆河戏“扫台”仪式是在历史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形成的,具有自己的独特形态,呈现出碎片化、简易化、模糊化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既是戏台所在地民众的一种信仰体现,也是凸显地方特色的一个重要标识。
 
关键词:荆河戏;“扫台”仪式;民俗文化
 
一、荆河戏“扫台”仪式的具体形态
 
荆河戏“扫台”仪式不是具体剧目的展现,也非传统例戏,而是驱邪禳灾的简短仪式。2017年11月,笔者于荆州市群众艺术馆观看了荆河戏“扫台”仪式的全部过程。通过与表演者徐方贵师傅的多次访谈交流,了解了荆河戏“扫台”仪式的具体形态。
 
(一)荆河戏“扫台”仪式的步骤
 
“扫台”仪式是荆河戏在新场地表演的一种重要习俗,戏台老板要亲自携带双数的烟、酒或其他礼物提前登门拜访“扫台”的花脸师傅,约定“扫台”的时间和地点。主家会提前准备好礼器、祭品,剧团也会为花脸师傅准备好服装、道具等。因“扫台”仪式后必须唱一出完整的斩杀类大戏才能表演其他剧目,因此,“扫台”仪式最晚不过下午2时举行。仪式的步骤包括:演奏[花闹台]——王灵官下凡——表明来意——焚香点蜡——拜三方——杀鸡抹血除煞——点朱笔送福——封言。据徐方贵师傅介绍,“扫台”仪式一般没有时令限制,逢新台搭建,主家便可为剧场除煞、祈福。荆河戏剧团在兴盛时期逢下乡搭台唱戏或到新剧场演戏,都会表演“扫台”仪式,以农闲时节最盛。
 
(二)荆河戏“扫台”仪式的祭品
 
戏台是仪式展演的主要场地,将鲜鲤鱼和2斤4两生猪肉用盘子装好,放在由红布四面围起的方桌上。另备雄鸡一只,绑腿后放在桌底。桌上放笔筒一只,内倒放白笔,正放朱笔。此外,还要在戏台前方地面上一字排放两根白蜡、三张黄表纸、香炉及三根点燃的香。
 
(三)荆河戏“扫台”仪式的表演者
 
“扫台”仪式的表演者多为剧团的“台柱子”或当家花脸,“扫台”前必先净身、净手,化妆前后均要洗手,保持干净。花脸头戴冠札,身穿赤衣,帽翅镶嵌圆形方孔财币,脸谱为黑白两色,扮演王灵官一角。祭品和法器准备齐全后,文武场要先吹拉十首荆河戏曲牌[花闹台],之后,仪式开始。表演者从舞台的“进马门”上台,背对观众出场,前探手,后勾腿,左右交替着向后退步,以展示王灵官驾云下凡时的逍遥自在与俯视凡间时的神仙姿态。三步到达舞台中央后,快速转身亮相,移步侧身,然后于舞台左侧亮相,跑一个大圆场后,又于舞台右侧亮相。在此过程中,双手五指并拢,手掌展开。回到舞台中央后,左右拂袖,站定后开始道白。临近结束,若是主家提前有言,在王灵官离开前还可以为小孩“点朱笔”祈福,表演者也能得到些礼钱。“扫台”仪式结束后,祭品可归表演者或剧团。
 
(四)荆河戏“扫台”仪式的唱词
 
“今逢玉旨下天堂,飘飘彩云发红光。一脚踏在云头上,去到某家喜孤家,吾乃王灵官是也。”表演者一边念白,一边表演不同的动作。念到“脚”字时,一脚下蹬,另一脚抬起弯曲,脚底与地面平行。与此同时,一手反举,手掌与头平齐。圆场后,演员站定于舞台左侧,双指指向舞台右侧,作遥望状。“此是莲花台,踩台去也。”表演者表现腾云驾雾,继续往舞台中后方移动,转身亮相,抬脚向前走一步,顺势前倾,用香炉中的燃香点燃白蜡,动作轻快凌厉。接着,表演者用右手食指、中指夹起一张点燃的黄表纸,起身后朝右侧,作眺望状,左右脚交换轻跳三下,待黄表纸快燃尽时向下抛去。该动作重复三次,分别朝右方(鼓师所在方向)、左方、后方(后台衣箱所在方向),荆河戏称为“拜三方”。第三次焚纸结束时,表演者面向后台,弯腰起身的同时,右手举起事先放在桌下的雄鸡,向前走到中央,用腕力将雄鸡在面前甩一个轮回后抓住鸡脖子两手揪断,再一个转身,左手顺势将鸡头从右手袖子下方甩向后台。鸡脖处鲜血直流,这便是除煞的最灵祭品。表演者先将鸡血抹在戏台的左侧墙面,转而抹在右侧墙面,接着抹在同侧“打鼓佬”的鼓上,然后为后台的衣箱除煞。最后,表演者穿过后台,右手举着雄鸡,左手架起,边亮雄鸡,边从“进马门”回到舞台中央。“扫台已毕”,表演者一边念,一边将雄鸡扔向后台,转身定住后面向观众。“俺去也”,话音落,表演者转身,举起手臂,摇动脑袋,甩动屁股,动作憨态可掬,又透出仙侠之气,表现了王灵官除煞后的欢愉及其不羁的个性,动作与例戏中的“跳加官”类似。
 
二、荆河戏“扫台”仪式的特点
 
(一)现代荆河戏“扫台”仪式与传统荆河戏“扫台”仪式的比较
 
其一,荆河戏“扫台”仪式中的“神戏”表演均由花脸承担。“戏班子,每到一处唱戏需要请神戏‘踩台’,会有一净角扮演‘戏神’出场。”这里的净角俗称“花脸”。荆河戏花脸分大花、二花(二毛头)、霸霸花脸三种,“扫台”仪式中的花脸为大花。“扫台”仪式结束后,花脸师傅也会参与后面的演出。
 
其二,传统“扫台”仪式的表演场地多在祠堂、茶楼及其他乡村露天舞台,现代“扫台”仪式则多在群众艺术馆、地方文化馆等处表演,演出频次也大为减少。场地的缺失不仅使“扫台”仪式失去受众,更让某些环节发生了改变。例如,早期在祠堂举行的“扫台”仪式结束后,祭品被整桌抬下舞台,供当地民众祭拜所用,现在则多由剧团收走。
 
其三,表演时发声仍坚持头腔共鸣。表演者发声多用本嗓带动头腔共鸣,这样可在嘈杂的环境里提高声音的亮度,使其传播得更远。荆河戏多用本地方言演唱,但部分字也会因发声需要而不用方言。如常德荆河戏“扫台”仪式开场的第一句念白“忽听山河水响,目露日月星光”,“忽”字在常德方言中发“FU”音,但此音不能形成洪亮的传声,于是,表演者就将“FU”改成“HU”音,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荆河戏“扫台”仪式与其他剧种“扫台”仪式的比较
 
其一,剧目内容不同。湘剧戏班的“镇台”仪式是结合演出《城隍拿韩》共同完成的。扈剧的“破台”戏叫《破台登殿》,演某处新建“万年花台一座”,玉皇令黄令官和马令官下凡“破台”,这与荆河戏“扫台”仪式中玉皇大帝让王灵官扫“莲花台”类似。河南新安县的“破台”仪式虽为《敬德打虎》中的一折,但与粤剧《祭白虎》一样,均是对简单的规定情节的模拟表演。京剧的“破台”仪式也是从《祭白虎》中演变而来,但表演过程较为复杂。
 
其二,仪式不同,繁简不一。“破台”仪式有“文破”“暗破”之说。密县的“文破”与荆河戏“扫台”仪式类似,即人在戏台上表演神烧纸、念咒语即可。“暗破”则指戏班到某地演出时,在演出前的夜间,提前由掌班找人在戏台后面的砖里放一些辟邪的法器,如朱砂、七条剑等。
 
其三,荆河戏“扫台”仪式结束后必须要演一出完整的斩杀类大戏。据荆河戏老艺人介绍,凡修建一座戏楼,必请戏班进行“扫台”演出。凡“扫台”,剧团必须随后演一出完整的斩杀类大戏。究其原因,荆河戏以花脸为“台柱子”,结合除煞、祈福的习俗,自然会选择以花脸为主角的戏作为新地演出的第一场大戏。并且,大戏情节复杂,角色齐全,能吸引观众。在剧目的选择上,名称中最好带有“斩”“杀”字样,如《斩于吉》《斩雄信》《斩三妖》等,或剧情中有判杀恶邪等情节。
 
三、荆河戏“扫台”仪式的民俗解读
 
(一)祭品的民俗内涵
 
荆河戏“扫台”仪式中的民俗元素排列有序,鸡、鱼、猪构成祭品序列,黄表纸、白蜡、香炉、笔构成法器序列,“乘云驾雾”“拜三方”“抹鸡血”“点朱笔”构成动作序列,念白构成语言序列。这里主要解读祭品序列。
 
其一,雄鸡。雄鸡是民间象征吉祥、辟邪的常见元素。据传说,古有尺郭,头戴大鸡冠,四处寻找鬼怪为食,白天吞三千,夜晚吞八百,鬼怪见到大红的锦鸡形象,便会立刻逃之夭夭。在民间,鸡血又称“鸡红”,为除煞利器。
 
其二,2斤4两猪肉。猪一胎多崽,随遇而安,脾气好,象征家庭或集体的富贵、和气与吉祥。用猪肉作为祭品是惯例,由此,各路神仙才会保佑剧团生意红火、关系和睦。对重量为何一定是2斤4两,观点有三:一是喜双情结。中国民俗喜欢成双成对、双喜临门,另外,偶数看上去不像单数那样有棱有角,符合中庸之道。二是北斗崇拜。明清沿袭宋制,一直沿用1斤16两的计量方法,1949年后才改为1斤十两制。因此,随前制的2斤4两并非24两,而是36两。道教认为北斗丛星有36颗天罡星,每颗天罡星各有一神,称“三十六天罡”。“天罡”与“斤两”也有关联。民众挑选“三十六天罡”中的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福、禄、寿三星作为“十六两秤”的秤星,所以“十六两秤”又称为“十六金星秤”。因此,2斤4两猪肉就有了福星双双临门的寓意。三是符合实际。猪肉不能太少,若是16两,就稍显少,不成敬意,也不能过多,因为只有在“扫台”仪式结束后才能对祭品进行再次切割,否则会冒犯神灵。24两或36两能让盛肉的碗盘显得富足,符合民众对祭品外形、尺寸的实际需求。
 
其三,红鲤。中国大部分自然生长的红鲤都在黄河流域东部,南方少有鲤鱼,且闷热潮湿,视鲤鱼为“发物”。荆河戏以鲤鱼作为“扫台”仪式的祭品,可能是“扫台”仪式诞生时红鲤已到达南方。其实,早在先秦时期,红鲤就已成为馈赠之礼。李白诗也记载了鱼跃龙门未成功,在鱼头上摔出了黑点的故事。明清时期,鲤鱼的养殖范围逐渐扩大,荆楚地区已有人工养殖的红鲤。
 
(二)仪式的民俗价值
 
荆河戏“扫台”仪式体现了祭祀神话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同时又通过民间戏曲艺术附加了其他功能,如为表演所在地的民众除煞、辟邪,为戏班、组织演戏的主家以及看戏的观众祈福等。
 
其一,团结。“扫台”仪式有助于维系剧团的和谐,保持积极向上的风气。荆河戏“扫台”之俗是剧团在新台开场时必有的环节,将“扫台”放在最首,除赢得一个好彩头外,更能祈求清除剧团中的不和谐因素,减少摩擦,树立礼让、宽容之风。
 
其二,除煞。“扫台”是民众除煞辟邪、祈求安康的仪式之一。“扫台”仪式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多来源于民间宗教,宗教的首要目的就是许诺民众安定的生活,给予其心灵的慰藉。荆河戏“扫台”仪式对“王灵官扫莲花台”这一宗教神话的保留就反映了民众祈愿生活和谐美满、安稳顺利的心理。
 
其三,祈福。为当地民众尤其是孩子们祈福,具体方式就是王灵官为孩子们“点朱笔”,主家的孩子或现场观众都会得到灵官的祝福。
 
 
文章来源:《四川戏剧》2019年第8期
 
民俗学论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祭祀是居,神明是处”: 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图像配置与叙事
       下一篇文章:岁时节令习俗中避瘟叙事及其价值研究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