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重新认识伊斯兰文明
发布时间: 2021/10/29日    【字体:
作者:陈浩武
关键词:  伊斯兰文明 阿拉伯世界  
 
 
我今天想说的话题叫伊斯兰文明,我看讲座的广告显示“重新认识伊斯兰文明”,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我对整个阿拉伯世界、对伊斯兰有一点小小的关注。因为我研究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所以必然要涉及伊斯兰文明。我今天就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古代人类文明的分期
 
我们知道,人类的文明就像剧场里的演员一样,是依次登场的。最古老的人类文明是两河流域的文明,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些地方的文明,接下来是埃及文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称为文明的摇篮。
 
第二个阶段叫轴心文明。古中国、古印度、古犹太和古希腊的文明,我们称为轴心文明。轴心文明是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600多年来形成的。这当然是人类文明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表示着人的觉醒和人的精神化。为什么我把它称为轴心文明?因为它是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带有一种驱动的意义,就像轮子的轴驱动这个轮子的滚动。把它说成是轴心文明,就意味着它有一种提携性、驱动性,是最核心的文明的状态,因为在几千年前那个时代所形成的文明一直到今天还真实地影响着我们。
 
再接下来我们可以称为古典文明。古典文明主要是指地中海文明,就是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再接下来就是中世纪文明。中世纪文明包括两个大块,一个叫拜占庭,一个就是阿拉伯。
 
伊斯兰文明出现之前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地理背景
 
我们从文明的登场来看,阿拉伯文明是登场比较晚的一种文明,晚于古老的两河文明、埃及文明,也晚于轴心文明、古典文明。阿拉伯文明出来得很晚。一直到大体上公元7世纪中叶的时候,这个文明才开始出现,其曙光照耀在阿拉伯半岛。所以我们要来了解这段历史,就把眼光回到公元7世纪左右。回到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当时这个地方是非常广袤的蛮荒的阿拉伯半岛。即使今天来看阿拉伯半岛,也可以看到这个半岛大部分都是沙漠覆盖的,很少有植被、草场,只有一部分绿洲,水源是极其匮乏的。你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被沙漠覆盖、水源稀缺、植被稀少的半岛,上面生活的人们,生活一定是非常艰难的。而且,我们如果把眼光回看6世纪、7世纪,会发现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唯一的出路在它的北面,就是从阿拉伯半岛向叙利亚、地中海方向前进。
 
但是,在它的北面有两个大的帝国死死地封住了出口:一个帝国就是波斯的萨珊王朝;一个帝国就是拜占庭王朝,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东罗马帝国。我们知道,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就是首都在君士坦丁堡的帝国,一直持续到1453年。所以,东罗马帝国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还坚挺了一千年。当时拜占庭帝国的主要敌人就是萨珊王朝——波斯的第二王朝。波斯第一王朝是阿契美尼德王朝,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的王朝。第二个王朝就是萨珊王朝。
 
萨珊王朝和拜占庭王朝一直处在尖锐的对立状态,所谓的尖锐对立就是他们之间长达四百年的征战。这两个帝国的征战,虽然互相消耗了实力,但同时死死封住了阿拉伯半岛的出口,所以阿拉伯要发展经济,要对外,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想,本来它的环境就极为恶劣,净是荒漠,没有水源,加上它又没有出口、没有经商通道,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状态。
 
在这个半岛上,每年新增人口怎么消化呢?既不能外出经商,也不能外面打工,本身土地对人口的容纳又很少,所以在当时的阿拉伯世界,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对于新增人口,是通过互相仇杀而使人口增长和恶劣环境达到平衡。半岛当时有一种非常流行的风俗叫血亲复仇,就是在半岛生活的每个人要紧紧依托一个家庭,这个家庭要依靠一个氏族,这个氏族要依靠一个部落。这是一个同心圆,就是个人=家庭=氏族=部落。每个人必须紧紧依靠这个同心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如果发生了个人受到伤害的事情,这个家庭甚至氏族和部落有责任为这个人复仇,所以,他们的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氏族社会、部落社会,个人命运和家族命运、氏族命运、部落命运息息相关。在伊斯兰文明出现之前,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前,阿拉伯世界就是这么一个状态——在阿拉伯语里叫“贾希利叶”,意思就是蛮荒。
 
在蛮荒时代、整个贾希利叶时代,信仰是多神教。在整个地中海区域当中最早出现的宗教是琐罗亚斯德教,虽然不是一神教,是二元宗教,但是出现得很早,出现在公元前800多年的时候。相距1500多年之后,到了公元7世纪,在阿拉伯世界,人们的生活还是那么一个状态。阿拉伯世界的多神教崇拜,除了崇拜那些动物、植物、石头、树以外,还崇拜欧萨、默那、拉特这三个女神——人们称之为阿拉伯三女神,所以阿拉伯人当时是多神教的崇拜。
 
伊斯兰文明的出现
 
首先出现了一个人物,叫做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是在公元570年出生的,他出生在麦加,麦加是整个阿拉伯半岛的核心,相当于它的都城。在麦加这个城镇里有一个哈希姆氏族,属于古莱什部落,这个古莱什部落是属于阿拉伯半岛的贵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穆罕默德的祖父阿卜杜勒·穆塔里布掌管着整个麦加的唯一水源。在沙漠上,谁掌握了水源,谁就掌握了财富,谁就掌握了生命。麦加有一口唯一的泉水叫圣神泉,他的祖父阿卜杜勒就掌握这个泉水,由此可以想象阿卜杜勒在整个麦加的地位是极高的。
 
穆罕默德的父亲是穆塔里布的第十个儿子。穆塔里布曾经在克尔白做过一个许愿,他说如果我有十个儿子,我一定拿第十个儿子去给献祭。克尔白是一块石头,阿拉伯人称其为悬石,其实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块陨石。今天的麦加是一个朝圣之地,朝圣之地有一个天房,天房里就放了克尔白。这是阿拉伯人很早时候的崇拜。当穆罕默德在公元570年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到他6岁的时候,他母亲也去世了。所以他就过继给他的伯父塔里布,由伯父来抚养。公元590年的时候,当时穆罕默德已经20岁,他就受雇于古莱什部落的一个富孀。就是富孀的丈夫已经死了,留下一个遗孀,但是这个遗孀有很多财产,她叫赫蒂彻。赫蒂彻比穆罕默德大很多,她就把穆罕默德雇来,做什么呢?就是经商。因为当时麦加这个地方所出的特产香料,是由驼队运到叙利亚大马士革这个地方去销售,所以穆罕默德有这么一个经历,就是说他曾经赶着驼队往返于麦加和叙利亚之间,跟着驼队经商。到了公元595年的时候,穆罕默德25岁,他就和这个富孀结婚了,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
 
在麦加这个地方,古莱什部落是一个贵族部落。“古莱什”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就是聚敛财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穆罕默德出身的家世是比较好的家世,但是因为他的父亲母亲很早过世,所以家道中落,他就成为为别人经商的人。他整天跟着驼队往返于麦加和大马士革之间,这个经历对他来讲非常重要。路途当中有很多信仰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村落和随行的人;所以,可以想到,他作为20岁左右的一个年轻的成年男子,可能经常会听到关于犹太教和基督教方面的很多知识。这种经历对他产生了影响。
 
在整个《古兰经》的记录当中,记录了麦加启示,就是神安拉对穆罕默德的第一次启示,称为“盖德尔之夜”。“盖德尔”在阿拉伯语当中是高贵的意思,这个盖德尔之夜也可以翻译成高贵之夜。为什么是高贵之夜呢?因为在公元610年的一个晚上,安拉突然降临,派祂的使者哲布勒伊来,来对穆罕默德宣读。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你应当奉你的创造者的名义而宣读,祂曾经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祂曾教导人用笔写字,祂曾教导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中,把盖德尔之夜看成是伊斯兰教传播的一个起点。因为在这之前,穆罕默德经常在一个山洞里去冥想;据说有一段时间,他持续发高烧,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不断地听到一种声音,后来他就认为这个就是神对他的启示。所以,盖德尔之夜是先知穆罕默德开始传播伊斯兰教的一个起点。
 
从公元610年一直到622年这12年中,先知穆罕默德就按照安拉的启示,在麦加以安拉的名义来传播神的启示,核心就是阐述要笃尊安拉的宗教信条,强调安拉是万物的本源,是唯一的、真实的、永恒的存在。所以《古兰经》第112章中这样说的:“你说:祂是真主,是独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祂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祂的匹敌。”所以,盖德尔之夜在整个伊斯兰创教过程当中是一个起点,非常重要,也被阿拉伯人称为“大能之夜”。所谓的大能之夜,就是称呼天使带着安拉的启示来告诉穆罕默德先知。
 
非常有意思的就是,在公元610年到622年,穆罕默德在创立这个教的过程当中,一直不承认他在创立新教;他强调自己是恢复易卜拉欣宗教。我们知道,阿拉伯语当中的易卜拉欣就是基督教中的亚伯拉罕。因为根据阿拉伯半岛的一个古老的传说,所谓的伊斯玛仪是易卜拉欣的儿子,这个传说和犹太教的传说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如果读《旧约》圣经,就可以非常清楚这一段故事。亚伯拉罕到了很大年纪的时候,还没有生孩子,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正妻撒拉不能生孩子。没有办法,撒来就给亚伯拉罕出了一个主意,“就把我的使女夏甲跟你同房,你要想办法留一个后人”。亚伯拉罕就同意了。于是他就和夏甲同房,夏甲就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叫以实玛利(即“伊斯玛仪”)。
 
当以实玛利出生之后,夏甲就显得很骄傲。为什么?因为主母没有孩子,而她生了孩子。她有时候就有点轻慢主母的态度,撒拉很生气。很巧的是,过了不久,撒拉突然怀孕了。撒拉怀孕之后就生了一个孩子,叫以撒,就是亚伯拉罕的正室儿子。这样一来,亚伯拉罕就有两个孩子,一个是他和他正妻撒拉所生的,叫以撒;一个是和他的女仆夏甲所生的,叫以实玛利。当以撒生出来之后,撒拉就很趾高气扬了,就坚定地让亚伯拉罕把使女夏甲和她的儿子赶走,不能容忍她。没办法,亚伯拉罕就把他的孩子赶走了。夏甲就带着以实玛利到旷野上去流浪。以实玛利就成为阿拉伯人的祖先,以撒就成为犹太人的祖先。
 
所以,犹太圣经里记录的这个故事是完全被阿拉伯人所接受的,只是他们把名字改了,把亚伯拉罕改成易卜拉欣,把以实玛利改成伊斯玛仪,发音上比较接近。这是一个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承认的故事,这点就决定了以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所以,穆罕默德在一开始不承认自己在创教,他说“我只是在恢复亚伯拉罕宗教”,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他在开始时,非常鲜明地承认他所传播的这个宗教和犹太教、基督教有非常清晰的源流关系。他承认25位先知,而且这些先知大部分来自犹太教和基督教。比方说易卜拉欣就是亚伯拉罕,穆萨就是摩西,尔撒就是耶稣,苏莱曼就是所罗门,所指都是一样的。所以,《古兰经》里有这么一段话说:“我们崇拜的和你们崇拜的,是同一个神明,我们是归顺祂的”。这个很重要。
 
我们知道,人类世界到现在一共有三大一神教,就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当然,基督教后来又分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而天主教后来又分出了基督新教。不管怎么说,它们这些统统都属于一系的。这三大一神教统称为亚伯拉罕宗教。三大一神教在全世界现在有40亿信众,就是犹太教加上各种基督教,再加上伊斯兰教,总共的信众。而且,这三个宗教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别看现在打得一塌糊涂。基督教和犹太教打,打了多少年;现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打了多少年,但是它们有同一个源泉,它们就是有一个共同的父亲——亚伯拉罕。
 
穆罕默德在创立一神教的时候,虽然承认有25位先知,而且承认这些先知很多都是犹太教的先知和基督教的先知,但是他提出一个概念叫“封印的先知”。为什么叫封印的先知呢?他说,因为他负有教化全人类的神圣使命,所以他带来的是神的最新的启示。好比说,他认为犹太教的耶和华带来的是那个时代的启示,祂启示了犹太教。耶稣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他带来的是神在那个时候的启示,所以他创立了基督教。穆罕默德认为,他带来的是安拉最新的启示,所以他把自己封为“封印的先知”。
 
从公元610年开始,穆罕默德受到安拉的启示以后就公开传教,但是这种强调安拉的一神教崇拜和原来阿拉伯世界的多神崇拜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特别是伊斯兰教当中强调灵魂复活,强调末日审判这些内容,成为麦加的古莱什人抵制它的重要原因。这些麦加的古莱什人,特别是这些贵族根本无法接受穆罕默德是一个什么封印的先知,认为他就是一个骗子。因为他从小是一个孤儿,长大了跟别人去经商,后来“嫁给”了一个寡妇,“他怎么会成为一个封印的先知呢?他就是一个伪先知,他就是借安拉的名义在编造谎言”。
 
所以,从传播伊斯兰教开始,穆罕默德就受到麦加贵族的残酷迫害。特别是在公元619年,先知最重要的两位亲人去世:一位是他的妻子赫蒂彻,是第一个皈依了伊斯兰教的人,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穆斯林,因为穆罕默德是先知,她是作为第一个信封伊斯兰教的人;另一位是穆罕默德的伯父,就是他所寄养家庭的那位伯父也去世了。新产生的首领叫阿布·拉哈布,这个人虽然是穆罕默德的叔父,但是由于他对穆罕默德传播的伊斯兰教怀有敌意,所以他公开宣布不保护穆罕默德个人的生命安全。
 
徙志
 
我在前面讲过,阿拉伯世界的核心是血亲复仇,就是每个个人的生命安全都由其家族、氏族和部落来负责保护;如果宣布这个人不被家族所保护,等于这个人随时都处在生命危险之中,就是任意一个人都可以把其杀死,而且是没有人复仇的。显然,在这么一个状态下,穆罕默德先知如果继续待在麦加,他的生命随时都可能受到威胁,他的传教事业也是无法进行下去的,于是就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伊斯兰世界被称为“徙志”。
 
什么叫徙志?徙志就意味着从麦加到麦地那。我们来看地图的话,就可以看到:在阿拉伯半岛上靠近波斯湾这一边有两个绿洲城市,一个叫麦加,一个叫麦地那。麦地那原来的名字叫叶斯里卜,也是一个绿洲。这个地方也有一部分人皈依到伊斯兰教,但是当时绿洲一共有五个部落,他们也处在严重的血亲复仇的状态之下。这些部落之间在进行激烈的仇杀,人人自危,损失惨重,非常血腥。在这种状态之下,叶斯里卜迫切需要有一个能够超越血缘群体、能够仲裁社会纠纷和能够制止自相残杀的公正人物出现,当时叶斯里卜的部落领袖就选择了穆罕默德。他们来到麦加,见到了穆罕默德,希望穆罕默德能够从麦加去叶斯里卜(麦地那),帮他们仲裁部落间的社会纠纷,同时要制止他们正在进行的血腥杀戮。
 
公元622年9月的一个晚上,穆罕默德就带着他最好的朋友艾布·伯克尔——后面我们会讲到这个人——和在麦加皈依的100多伊斯兰教徒同行之下前往叶斯里卜,踏上了他们的征程。这个征程被称为徙志,徙志在阿拉伯语里叫希吉拉。这次行动非常重要,其实是在麦加遭到困境的穆罕默德的一个转机。阿拉伯世界为了纪念这一神圣的徙志,在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执政的时候,在公元639年颁布了一个法令,将徙志之年作为伊斯兰教的纪元元年。我们今天用的公元年历是以耶稣降生的圣诞之年为纪元元年的;伊斯兰教用的历法是另外一套历法,是伊斯兰教历法,他们以徙志的这一年,就是622年为纪元元年。我们今天来比较公元历和伊斯兰教历,除了元年纪年差别,还有重要的一点,公元历是太阳历(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伊斯兰历是纯粹阴历(以月相为准,每当新月出现时定为每月的第一日,12个月为一年)。
 
夜行登霄
 
在徙志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被称为“夜行”,是一次非常神奇的旅行。在一个漆黑的晚上,先知穆罕默德由天使哲布勒伊来带领,骑着一匹长着翅膀的白马离开麦加,途经西奈山和伯利恒,来到了耶路撒冷。然后在岩石圆顶上升到七重天,见到了阿丹(就是亚当)、易卜拉欣(就是亚伯拉罕)、穆萨(就是摩西)、尔撒(耶稣)这些古代先知,目睹了天堂和火狱,直至黎明时返回麦加。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记录。
 
在《古兰经》第十七章,把这件事情记录为夜游(夜行),这样说:“赞美真主,超绝万物,他在一夜之间,使他的仆人,从禁寺行到远寺,他在远寺的四周降福,以便我昭示他我的一部分迹象。”这里所谓的禁寺是指的麦加的克尔白,就是天房。所谓的远寺是指的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我们今天去以色列旅行的话,我们在耶路撒冷一定会看到那个清真寺。阿克萨在阿拉伯语当中是远的意思。一个禁寺一个远寺。岩石圆顶和阿克萨清真寺这个地方有一个神奇,有一块很大的石头叫登霄石。
 
我记得我1994年的时候去以色列访问,随当时中国青年企业家代表团作为对以色列总理拉宾来华访问的回访而到以色列。我记得当地的官方有接待,带我们到了岩石圆顶里。我的印象很深,下面黑咕隆咚的,那个人告诉我们说:这里有一块石头特别重要。因为当时我不懂历史,我们进去瞄了一眼,也不知所以然就上来了。其实现在想起来,真是痛悔不已,因为那块石头就是登霄石。为什么这个石头重要?因为伊斯兰教说当年穆罕默德就是从这个石头升上天空,升上了七重天,见到了那些先知。这个登霄石当然是他最重要的圣物。穆罕默德从这块石头上升到天上去的,后来在这个地方盖岩石圆顶(伊斯兰教的圣殿)、盖阿克萨清真寺,都是为了纪念这么一件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叫“升霄”(登霄),升到云霄去的意思。
 
这个地方特别重要。为什么耶路撒冷会成为三大宗教的圣地?对犹太教来讲,因为这个升霄之地就是所罗门第一圣殿所兴建的地方,毫无疑问这是最重要的圣地。而因为升霄,它也成为伊斯兰教的神圣之地。同时,耶稣也是在这附近受难的,它也成为基督教的圣地。这个岩石圆顶,旁边就是阿克萨清真寺,它周围有我们所看到的哭墙(犹太第二圣殿的西墙)。所以,整个耶路撒冷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城市,是三大宗教的圣地。我在这里重点讲为什么它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就是因为先知穆罕默德在这个地方升霄。其实,升霄有一种很深的语义,就是意味着伊斯兰教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从受迫害到大规模的形成和传播,夜行升霄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组建乌玛和对异教的排斥
 
我下面讲一讲乌玛(ummah)的形成。阿拉伯语所称的乌玛,含有民族、族群的意思。
 
穆罕默德带着这些在麦加受洗的穆斯林来到了叶斯里卜。后来,因为穆罕默德的到来,人们把叶斯里卜改称麦地那。麦地那在阿拉伯语的意思就是先知的城市。穆罕默德来到麦地那就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组建乌玛。为什么要组建乌玛?先知来到了麦地那,这个地方的部落仇杀就被制止了,这些地方部落的民众大部分都皈依了伊斯兰教。在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两个群体:一个是从麦加过来皈依了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他们被称为迁士;还有一部分是在麦地那这个地方皈依的穆斯林,他们被称为辅士。这个时候在麦地那由迁士和辅士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社会。
 
为什么他们要组成新的社会呢?理由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从麦加来的迁士们没有土地,没有房屋,没有生产资料,没有经营的资本,而他们的生活着落必须要靠辅士来提供支持,于是迁士和辅士就来组成一个共同的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迁士帮助辅士家里种田、种地、放牧、打工,住在他们家里,由辅士为迁士提供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所以,乌玛是一个超越族群、超越血缘、超越氏族部落家庭的这么一个新的概念。乌玛的出现就意味着一个共同信仰的新的社会群体的形成。在先知的主持下,迁士和辅士签订了一个协议,这个协议被称为麦地那宪章。这就意味着乌玛的诞生,而乌玛的诞生就意味着在阿拉伯半岛上一种超越血缘、超越家庭、超越氏族、超越部落的信仰共同体的形成。这时,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之光,开始出现在阿拉伯半岛。
 
乌玛如何生活?组成乌玛社会的,有五根支柱,这五根支柱被称为穆斯林五功。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念礼斋课朝”。
 
“念”,就是要念一句话“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这句话在整个伊斯兰世界特别重要;如果一个普通人去皈依伊斯兰教,只要念这一句话就够了,没有什么其他仪式,就念这句话。他们的神学框架体系就是这个。
 
“礼”就是礼拜,每天五次礼拜。在那个时候是以耶路撒冷为礼拜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创教初期,先知穆罕默德和犹太教的关系是非常好的。第一,他的夜行是走到了耶路撒冷。第二,他的升霄是从耶路撒冷的岩石圆顶升到天空去的。所以在当时,穆斯林是以耶路撒冷为礼拜方向。
 
“斋”就是每年有一个斋月。
 
“课”就是缴纳天课,这个天课带有国家财政赋税的意义。
 
“朝”就是到麦加朝觐。伊斯兰教规定,每个人一生当中至少应该有一次去麦加朝觐,去麦加就是去刚才讲的天房。
 
从这个地方,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来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关系的一些变化。这个变化的核心就是从联合到排斥。开始的时候,伊斯兰教是联合犹太教的。徙志到麦地那以后,当地五个部落当中有三个是信奉犹太教的,那些犹太民族对穆罕默德非常友好。但是我们知道,犹太教徒是非常相信选民宗教,他们认为犹太民族才是上帝的选民,是和上帝立有契约的民族,所以其他民族是无法跟犹太教比较的。后来,在穆罕默德的麦地那后期,他们就开始鄙视穆罕默德,他们认为“穆罕默德连字都不认识,算什么先知”,甚至来诋毁他的启示。
 
在后来,麦地那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主要是消灭犹太人,对犹太人开战,把三个犹太人部落都赶走了。所以,从公元624年开始,整个穆斯林朝拜的方向就以麦加的克尔白替代了耶路撒冷,穆斯林朝拜的方向就发生了变化。
 
如果在信伊斯兰教国家的地方旅行,要留意一个现象,就是晚上你躺在床上的时候,看到天花板上会有一个绿色的箭头。开始我们不明白什么意思,以为就是逃生的指向;再一看,这个房间的房门背后还有一个逃生通道示意图。后来才知道,绿色的箭头就是礼拜的方向。你在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国家里,一定会发现:在房间的天花板上指明一个朝拜的方向,就是指明麦加在哪个地方。穆斯林每天五次朝拜,音乐声一响起来,他们马上就趴在地上要进行朝拜。有时候我们在机场托运行李,把行李搬到传送带上,真的很紧张。音乐一下响起来了,他们就什么都不顾,趴在地毯上开始礼拜。念、礼、斋、课、朝就构成了整个伊斯兰教的五功,其实也是整个乌玛生活的核心。
 
在公元632年,先知到麦地那做了一次朝觐,但是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朝觐,所以在《古兰经》当中称为“辞朝”。他朝觐以后不久,回到麦地那,在632年就去世了,在伊斯兰教当中称为“归真”,“真”就是指真主。归于真主的怀抱,叫做归真。穆罕默德就葬在麦地那一个非常有名的清真寺,叫“先知寺”,是非常壮观的。
 
很显然,从公元610年到公元632年先知去世这段时间,在阿拉伯半岛上,伊斯兰文明就初步确立,实现了从野蛮向文明的过渡。伊斯兰教的建立是阿拉伯世界从蛮荒状态向文明状态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以伊斯兰教信仰所构建的核心组织乌玛是阿拉伯世界国家形式的雏形,标志着伊斯兰文明的光芒已经开始照耀阿拉伯半岛。乌玛是一个超越族群、超越部落、超越血亲复仇的组织。在麦地那时期,穆斯林世界的主要任务是两条:一是在乌玛内部构建文明的社会秩序;二是处理乌玛和周边群体的关系,而后者的核心就是圣战。
 
伊斯兰政体从神权共和制到家族世袭制的转变
 
从阿拉伯的历史来看,先知离世以后,经过了三十年的四大哈里发时期,这就是公元632年到公元661年的时期。先知离世以后,肯定就留下了一个巨大问题,就是接班人的难题。为什么呢?因为他离世的时候没有指定谁来接班,这就带来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已经封自己为封印的先知,在他之后,谁是他的接班人,这个接班人用什么来称呼,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这个接班人难题首先就表现在究竟是由迁士来产生接班人,还是由辅士来产生接班人?先知一归真,产生的第一个冲突就是谁才有资格来担任先知的接班人。
 
迁士认为:当然应该由迁士来担任接班人,因为我们是率先皈依伊斯兰教,我们和先知同出一族,我们和先知患难与共,由我们来继承先知的神圣事业,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辅士不这样认为,辅士认为:先知在麦加传教是屡遭迫害,只有徙志以后,来到我们麦地那,才得以发展,如果不是我们辅士接纳了先知,不是我们辅士接纳了迁士,伊斯兰教肯定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所以毫无疑问应该由我们辅士来继承。这就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经过辩论,迁士和辅士一致同意由艾布·伯克尔来担任先知的接班人。
 
用什么名号来命名这个接班人呢?最后他们想了一个名字叫“哈里发”。我们知道,今天的迪拜,有一个最高的楼就叫哈里发大楼。哈里发就是伊斯兰世界的领袖。当然,艾布·伯克尔这个人有资格来担任接替先知的第一个继承人,因为他是在古莱什家族以外第一个皈依的。所有穆斯林中第一个皈依的是穆罕默德的太太赫里彻,那是先知家族以内的;在古莱什家族以外第一个皈依的是艾布·伯克尔,是先知的亲密战友。而且,艾布·伯克尔在先知活着的时候就承担了大部分工作,是坚定的信徒,同时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先知。他的女儿7岁的时候就许配给了先知,9岁就和先知结婚,是先知非常喜欢的一个妻子。
 
但是,在艾布·伯克尔接班的这一过程中,就为将来伊斯兰世界的分裂留下了一个伏笔。留下一个什么伏笔呢?就是当大家一致推举艾布·伯克尔担任第一任哈里发的时候,其实有一个人是没有向他效忠的。这个人是谁?就是阿里。阿里的身份非常重要,他是古莱什家族的成员。先知穆罕默德生下来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了,6岁时妈妈去世,所以一直是由伯父来抚养的。阿里就是先知伯父的儿子,其实是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又是先知唯一的女儿法蒂玛的丈夫,也就是先知的女婿。同时,阿里虽然年纪很轻,但是非常聪慧,帮助穆罕默德做了很多事情。
 
当时,其实是有一部分人认为,先知的接班人应该由先知家族的人来承担。我们知道,在阿拉伯世界,家族和血缘的观念是非常浓的,血亲复仇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所以很多人就推举阿里成为第一任哈里发。但是,最后推选艾布·伯克尔的人多,压倒了推选阿里的人,所以阿里就非常有想法。在伯克尔担任第一任哈里发的时候,阿里就没有向他效忠。这就埋下了一个伏笔。阿里在第一届没选上,第二届也没选上,第三届还没选上,到第四届才选上,他是第四任哈里发;同时,他也是被人刺杀死的。阿里这一族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我后面还会涉及这一点,就是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分裂成逊尼派和什叶派,根源其实在这个地方。
 
四大哈里发时期,其实就是有四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是第一任,欧麦尔(Umar ibn al-Khaṭṭāb)是第二任,奥斯曼是第三任,阿里是第四任。这四任持续了三十年时间。这在阿拉伯世界历史上被称为“正统哈里发”时期。为什么冠以“正统”两个字呢?就是因为从先知去世以后到阿里最后被刺杀,在这三十年,所有的哈里发都是由元老来推举的,其实是元老共和政治的模式——由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的这些政治元老共同推举新的接班人。但是,在公元661年阿里于库法遭到杀害以后,就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元老推举的共和政治模式遭到了破坏。
 
为什么呢?当时大马士革的总督叫穆阿维叶,穆阿维叶是倭马亚家族的一个成员,因为军功而担任了大马士革地区的总督。等阿里死了以后,穆阿维叶就自己把自己封为哈里发,同时把他儿子也任命为哈里发接班人,就像立太子一样。所以,公元661年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这个重大转折就是阿拉伯世界的元老共和政治模式被打破,而形成了一种家族传承的政治模式。这个政治模式的形成,就始自穆阿维叶自封为哈里发,以及他去世以后,由他的儿子耶齐德承袭了父亲的哈里发职位。
 
这就说明,在伊斯兰世界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这个变化意味着阿拉伯世界的政体从共和制转变为家族的世袭制。所以,从先知所倡导的伊斯兰教的普世主义来讲,这应该是一次失败。这个失败意味着政权重新回到酋长传统的手中,就是元老和酋长来重新掌握权力,这又回到了麦加时代。
 
伊斯兰教分立为逊尼派和什叶派
 
我这里要讲一个故事叫卡尔巴拉惨案,是整个阿拉伯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特别是,由此发端,伊斯兰教就公开分成了两大派别。
 
穆阿维叶将他的权力交给儿子耶齐德,由耶齐德在公元680年接任了哈里发,引起了穆斯林世界的一片混乱,导致了内战的兴起。许多人拒绝承认耶齐德的哈里发地位,试图再次来拥戴阿里的后人成为新的哈里发。说到阿里这一族,他在公元661年已经被人刺杀,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哈桑,是长子;一个叫侯赛因,是次子。680年时,哈桑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大家都把目光转移到阿里的次子侯赛因身上,他们迎请侯赛因前往库法(这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座城市),出任新的哈里发。其实这个时候,阿拉伯世界已经分裂了,迎请侯赛因担任新的哈里发的这些人就是坚决反对倭马亚王朝的人。侯赛因当时就应召带着他的家眷、追随者大概总共73个人,离开了麦加前往库法。
 
但是,伊拉克的总督得到了消息以后,就命令欧麦尔·本·萨德(Umar ibn Sa‘ad)率4000骑兵拦截侯赛因。侯赛因一行被欧麦尔的骑兵围困在离库法大概还有40公里的地方卡尔巴拉,因为侯赛因拒绝投降,所以双方展开激战。这个激战完全不成比例,一方有精兵良将四千人,一方只有家人、孩子、卫兵不到一百人,怎么打?所以发生了卡尔巴拉惨案。为什么叫卡尔巴拉惨案呢?就是欧麦尔斩杀了侯赛因,并且割下了侯赛因的头颅,连同他的妹妹和儿子一同送往大马士革。想想看,这个侯赛因是什么人?侯赛因是阿里的儿子,是先知的亲外孙,但是倭马亚王朝竟然把他的头砍下来了。
 
所以,卡尔巴拉惨案在伊斯兰世界具有一种分水岭的意义。所谓分水岭的意思,就是说因为这个卡尔巴拉惨案,所以伊斯兰世界正式分成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派别。而伊斯兰历每年1月10日的阿舒拉节,什叶派为了纪念卡尔巴拉惨案,会**游行以示哀悼。并且,什叶派将卡尔巴拉封为一个圣城。
 
我们简单说什么叫逊尼派、什么叫什叶派。逊尼派的“逊尼”就是顺从的意思,跟着哈里发体制的这一派称为逊尼派。另外一派称为什叶派。什叶派在阿拉伯语的意思就是阿里党人,承认阿里的神性,承认阿里和穆罕默德先知是同一个家族,承认先知和哈里发的神性是来自先知的血缘,这一派被称为阿里党人(什叶派)。逊尼就是跟随正统的意思,什叶就是阿里党人。阿里党人他们信奉的是权力应该归于圣门,圣门就是先知的家族。以传统哈里发为正统的这一派就是逊尼派,而认为所有哈里发的神圣性、正当性应该来自穆罕默德先知的血缘的这一派就是什叶派。
 
我先后五次去伊朗,遇到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有一年我们到伊朗参加藏红花节,是伊朗一个省的政府邀请我们去的,那个地方出藏红花。那个地方在呼罗珊。看过《一千零一夜》的人肯定知道呼罗珊,就在伊朗东部和阿富汗接壤的地方,是一个高原地带,盛产藏红花,所以他们也搞一些类似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东西,搞藏红花节。但是我们没有想到,正好那个时候碰到阿舒拉节。我们就搞懵了,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只看到街上游行的行为,非常震撼。那些男人除了一方面悲痛地唱着歌——我们也听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内容,都是阿拉伯语,顿脚捶胸,扼腕长叹——甚至用皮鞭抽打自己,把上衣脱下来,用铁丝做成的细细皮鞭抽打,身上满是血痕。更有甚者,在铁丝的头上加一个锋利的小刀片,用那种带有锋利的小刀片的铁丝抽打自己的身体,浑身鲜血淋淋,惨不忍睹。
 
我们才知道,他们在过一个节,叫阿舒拉节。这个阿舒拉节时间很长,要过七天。于是,我们有了机会长时间、近距离观察他们过阿舒拉节。因为伊朗是一个以什叶派为国教的国家,所以阿舒拉节在伊朗非常重要。他们这个节日的核心就是纪念卡尔巴拉惨案。他们的顿脚捶胸、抽打自己,其实是表达一种忏悔。他们忏悔什么呢?他们就忏悔当倭马亚王朝的骑兵去屠杀阿里的小儿子的时候,他们没有站起来,没有和他一起战斗,以至于倭马亚王朝把侯赛因的头颅都砍下来了。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巨大悲哀,以及为自己没有亲自去参与这么一场战斗而表示忏悔。这是一个传统。所以他们就用这种长达七天的阿舒拉节表达他们的情感,非常震撼人心。广场上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起哭泣,清真寺里面也都是。
 
我们来看这两者,逊尼派和什叶派有什么差别?首先,从外在差别来看,逊尼派的领袖叫哈里发,哈里发当然也是世俗的权力,因为他们是政教合一的。但是,什叶派的宗教领袖叫伊玛目,伊玛目在阿拉伯语当中是老师的意思,我们知道霍梅尼就是伊玛目。当年,霍梅尼是流放在法国;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后,他就从法国坐飞机返回德黑兰,当时德黑兰万人空巷去欢迎,像欢迎民族英雄一样地欢迎他。后来,伊朗政府在德黑兰附近新建了一个机场,把这个新机场命名为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在霍梅尼前面加一个“伊玛目”,伊玛目就是什叶派领袖的意思。他们有一个传说,认为阿里是第一代伊玛目,哈桑是第二代伊玛目,侯赛因是第三代伊玛目……一直到第十二代伊玛目。第十二代伊玛目这个人不是离世了,是隐遁了。所以第十二代伊玛目是一个隐遁的伊玛目,这个隐遁的伊玛目在人间有危难的时候成为一个救世者,能够重返人间。
 
这样一个学说恰恰就是在伊斯兰革命的时候被霍梅尼所利用,霍梅尼其实是在暗示自己就是那个第十二代伊玛目。霍梅尼他们认为巴列维王朝是一个腐朽落后的王朝,为了要推翻巴列维王朝,霍梅尼暗示自己就是第十二伊玛目,用这个思想来动员伊朗人民,推翻了巴列维政府;他自己回到了德黑兰,成为新的伊玛目。
 
这个地方我们稍微评价一下。我们知道,伊朗这个国家,巴列维时期是一个开放、亲西方的、市场经济的社会,到现在则成为一个专制、封闭的社会。你今天去德黑兰或者伊朗的其他地方,能够值得去参观的现代景观,基本都是在巴列维时代建设的项目。1979年伊斯兰革命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但是伊朗的人均GDP还没有达到巴列维时代的水平。今天的伊朗经济民生真的是非常糟糕,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我记得我第一次到伊朗去的时候,每个人换3.7万个里亚尔,现在是差不多30万个里亚尔,严重通货膨胀。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我最近一次去伊朗是在2016年,那次我是带着中国青年企业家代表团一起去的。当时伊核协定已经签了有半年时间,我有一个感觉,伊朗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伊核协定签了,意味着西方对伊朗的制裁就开始放弃了,那么伊朗是不是会开始发生转折?我认为在这个国家投资的机会很多,因为它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电信不行,高速公路不行,没有一寸高速公路,没有像样的酒店……我以为伊朗签了伊核协定以后,可能意味着它恢复进入到国际社会,应该有一个新的投资高潮。当时欧洲很多大的投资家,包括我看到香港的银行的报告,都认为伊朗经济会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结果不是这样的,我们去了以后非常失望。
 
阿拔斯王朝时期伊斯兰文明的发展
 
在公元750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阿拔斯的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在什叶派的支持下推翻了倭马亚王朝,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倭马亚王朝长期定都大马士革,而阿拔斯王朝于762年定都巴格达,也就从一个近乎欧洲的国家改变成为一个亚洲国家。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后的一年,公元751年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阿拔斯王朝和中国唐朝的军队在中亚的一场战争,叫做怛逻斯之战。
 
我在我的《人类文明史》里专门讲了怛罗斯之战,为什么讲这场战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种说法:因为这场战争唐军大败,所以中国随军的匠人,特别是种桑的匠人、养蚕的匠人、缫丝的匠人、织绸的匠人和造纸的匠人,这些人全部成为俘虏,1700多人被俘到了阿拉伯世界,就把中国的养蚕、种桑、缫丝、织绸技术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同时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了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在这之前是没有造纸技术的,整个西方也没有造纸技术。如果说西方地中海区域古代有纸的话,最早就是埃及的莎草纸。我也去参观过埃及制造莎草纸的工厂。纸莎草是一种草,把草的管子采下来以后压碎然后粘在一起成为莎草纸,它的保存、书写都是非常困难的。
 
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古法造纸所造的纸质量很好,而且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我们现在很多古书都是宋代和元代的,也保存下来了;有一千年的历史,这些纸都可以保存下来。造纸技术传到阿拉伯世界,对阿拉伯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这是文明间的推动,虽然是通过战争的行为,但是也实现了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今天在乌兹别克斯坦有一个很古老的历史城市叫撒马尔罕,撒马尔罕的郊区到今天为止还保存着一个古法造纸厂,模仿中国的造纸技术——当然它现在是一个旅游项目,但是通过这个旅游项目可以看到中国造纸技术传到伊斯兰世界后,对他们文明的推动和影响。
 
我们知道,在阿拔斯王朝发生了一场很重要的运动,大概在9-10世纪左右。这场翻译运动叫阿拉伯世界百年翻译运动,我将来在其他地方会专门讲一场这个话题。对整个阿拉伯世界,我准备了三场演讲,第一场演讲是今天的“伊斯兰文明”,第二场演讲就讲阿拉伯世界百年翻译运动,第三场就讲伊斯兰世界大征服运动。
 
百年翻译运动,我这里简单说一下,就是在阿拔斯王朝鼎盛时期,阿拉伯世界的文明从阿拉伯文明转向了波斯文明。什么意思呢?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有三个背景。在开端时期,在阿拉伯半岛的时候,以及一开始向外征服的时候,这个文明肯定是阿拉伯文明的背景。后来,他们征服了波斯,征服了埃及,征服了叙利亚,这些地方是文明的摇篮,关联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他们也接近了地中海文明。所以,他们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这种影响和原来的阿拉伯文明相交融,产生了新的成果。特别是他们征服了波斯以后,波斯的文明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宗教上、学术思想上、治国理政上,文化文明上,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到阿拔斯王朝时期,波斯文明开始在阿拉伯世界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文明之下,阿拉伯世界广泛地向全世界学习先进技术,特别是他们在那个时候掀起了一股热潮,叫阿拉伯世界亚里士多德学派。他们非常崇尚亚里士多德学派,为什么呢?因为《古兰经》和《古兰经》的诠释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很多挑战,他们需要借助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他们的神学做诠释,所以他们非常崇拜亚里士多德。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就派很多人去拜占庭寻找亚里士多德学派那些书籍,以与书籍等重的黄金来收购那些书籍,比如那些重要的经典。他们派出溯书使到全世界去搜集那些孤本书籍,凡是那些重要的书,全部都按照等重黄金收购进来。
 
收来以后干吗呢?献给哈里发的宫廷。哈里发在巴格达这个地方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机构叫“智慧宫”。这个智慧宫既相当于一个图书馆,同时也相当于一个国家研究院。在这个智慧宫里面,集中了大量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琐罗亚斯德教徒帮助他们来系统地收集、整理、翻译这些经典之作。他们对这些书籍,请最好的翻译家来翻译,翻译费用也是等重黄金——如果翻译的书加起来有一公斤的话,就付给译者一公斤黄金。在这种高额报酬的影响下,大量学者趋之若鹜来到巴格达宫廷为他们做翻译。
 
在两百年当中,他们把古希腊、古罗马、古犹太的这些重要学术著作,包括古天文学(像托勒密的天文学)、医学等各种各样的科学都收集整理,翻译成阿拉伯文字。有很多人来参与这个活动。阿拉伯世界百年翻译运动,使阿拉伯世界的文明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在那个时代,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欧洲现代文明还没有兴起,所以那个时候人类文明的高峰是在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世界在那个时代其实承担了文明的火炬手或者文明传递的火炬手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后来十字军东征打到阿拉伯世界以后,他们发现了这些重要的经典著作,于是人们把这些阿拉伯文的经典和科学著作带回到欧洲。其中有一个说法就是,文艺复兴其实就是这一过程的成果。为什么文艺复兴会发生在欧洲呢?其实他们是借助了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保存的这些文明的经典,这些经典重新被带到了欧洲,反哺了欧洲,掀起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在文艺复兴当中,人们要复兴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东西,其实大量来自伊斯兰世界、来自阿拉伯世界。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问题
 
说到这里,我再简单说一下什么叫伊斯兰的原教旨主义。我们知道,伊斯兰世界这些年不受待见,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他们中的一些极端者做了反人类、反文明、暴力、血腥的事情,其实这些极端者都属于伊斯兰的原教旨主义。什么叫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呢?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宗教认同否定民族认同;二是以真主主权抗拒国家主权;三是以伊斯兰化取代世俗化。
 
伊斯兰教虽然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文明,给阿拉伯半岛带来了文明,但是有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伊斯兰教这种政教合一的体制很难产生类似于基督教的宗教改革。而一种宗教如果随着时间的发展,不能够适应形势的变迁,不能够吸纳更多更新的东西,特别是不能够完成对理性的包容、对科学的包容,这个宗教就有很大的问题。基督教之所以能够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16世纪发生了一场宗教改革。
 
任何宗教改革其实要解决的就是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关系。如果不解决好这个关系,信仰不能容纳理性,不能容纳科学,不能容纳市场经济,这个信仰本身一定要出问题,是处在一种原教旨主义状态,也就是说,这样的信仰的终极关怀和工具理性两者之间是不相容的。佛教也好,中国的儒家学说也好,伊斯兰教也好,如果没有完成一个类似宗教改革的过程,就不能很好地处理信仰和理性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处理终极关怀和工具理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就不能完成它的世俗化。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结束今天的讲座之前,我想说一个例子,就是土耳其。土耳其是一个从奥斯曼帝国演化过来的伊斯兰国家。我们前年曾经做了一次旅行,也去了伊斯坦布尔,我们确定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读懂土耳其,或者说如何读懂伊斯坦布尔,我们拟的主题就叫“在皇宫和清真寺之间”。我们知道,伊斯坦布尔有两个皇宫,一个老的皇宫托普卡帕皇宫,一个新的皇宫多玛巴切皇宫。另外还有很多清真寺,各种各样的。其实你要看土耳其这个国家,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是在皇宫和清真寺之间摇摆:皇宫可以说是世俗化,清真寺就是宗教信仰。1923年,土耳其建立新的国家,他们的国父凯末尔就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路线——世俗化。土耳其在整个伊斯兰教世界当中也是表现得比较好的,而且一直有加入欧盟的愿望,是向西方靠拢的。
 
但是即使这样一个国家,现在也在发生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向原教旨主义方向在摇摆。去年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土耳其政府把索菲亚大教堂变成了清真寺,而索菲亚大教堂在这之前本来是一个可以参观的博物馆,现在变成了清真寺,不是穆斯林的人要参观的话就受到很大限制。这就是土耳其在皇宫和清真寺之间的摇摆,在世俗化和原教旨主义之间的摇摆,它正在偏向原教旨主义的方面。又如,阿富汗现在更是重新被塔利班掌握了政权。
 
所以,我们来理解伊斯兰文明,可能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角度,但是如果我们把土耳其作为一个例子来剖析一下,或者说我们把皇宫和清真寺这两个维度来作为观察伊斯兰世界的一个窗口,可以从中受到很多启发。
 
 
本文为2020年9月29日陈浩武先生在共识国际讲坛讲座的文字整理稿。
學人Scholar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教牧初探 \楼天雄
摘要:1957年2月22日,德国政府同德国福音派教会签署了有关军队宗教服务的“国家协议”…
 
双赢的分离:试析智利天主教会的去特权化——19世纪中期至1925年 \张佳蓉
摘要:智利建国初期,以天主教国教地位为核心的教会诸多特权得以确立。19世纪中期始,…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折戟沉沙:穆斯林征服与制度形成
       下一篇文章:古尔纳文学背后的桑给巴尔:被放逐的历史与被建构的族群矛盾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