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今日在京揭幕
发布时间: 2022/9/15日    【字体:
作者:敦煌研究院
 

8月29日下午,由敦煌研究院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共同主办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揭幕。
 
展览从“经典敦煌艺术”“藏经洞专题”“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手法与精神”三大主题出发,共展出复制洞窟8座,文物、临本、现当代艺术家创作等280余组(件),再现了石窟艺术的不朽神韵,展示了敦煌学的博大宏阔,展现了敦煌艺术的现代活力,为公众呈现了一个结构多元、内容丰富、古今集合的敦煌艺术展览。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展出的莫高窟第285窟、第220窟、第45窟等8座复制洞窟,跨越了北朝、隋唐、五代和元等历史时期,全景原大展示了洞窟全貌,为公众提供了又一“亲近”敦煌文化艺术的平台。展览还第一次系统呈现了常书鸿、董希文、孙宗慰等37位艺术家的70余件作品。
 
此外,展览不仅让公众在当代美术馆近距离欣赏宏壮瑰丽的敦煌艺术之美,而且在展览的布局和设计上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元感知于一体,打造丰富体验,力图为敦煌学研究、传承和弘扬打开新的空间,为当代文化艺术创作者提供创作灵感。展览期间,还将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展丰富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包括主题论坛、学术讲座、儿童美育等。
 
中国民生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郑万春在展览开幕词中说,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携手敦煌研究院推出此次展览,正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敦煌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呈现敦煌艺术历史传承与古今流变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为敦煌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出中国民生银行的微薄之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持续贡献出中国民生银行的公益力量。
 
“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与互鉴,还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相信此次敦煌艺术大展一定会激发公众和艺术作品乃至艺术家的互动,将艺术与公众融为一体。”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我们也想借此次展览向守护敦煌、守护中国文化的人们致敬,期待有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敦煌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敦煌研究院建院七十多年来坚持“保护、研究、弘扬”的工作方针,致力于发掘敦煌文化多元价值、创新传播方式,助力敦煌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先后策划举办了敦煌艺术展览百余次,组织开展了研学游和公益活动300余场次,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余万游客提供了接待服务,超6700万人次通过“云游敦煌”和“数字敦煌”线上探索敦煌文化艺术,让古老的敦煌文化与现代文明艺术相接轨,为推动敦煌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丰沃的“活”化土壤。
 
中国民生银行长期以来积极投身于国家文化公益事业,先后举办150余场各类型展览、1500余场公共教育活动,服务超过1600余名艺术家、600余万观众,也为此次的展览提供了重要支持。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是中国民生银行捐资运营的公益美术机构,致力于从中国出发,坚定文化自信,以国际化的视野展开艺术交流,推动学术研究,讲好中国故事等。
 
基于敦煌研究院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在传播敦煌文化方面的共同价值理念,策划推出了此次展览。
 
展览还得到了甘肃省文物局、天津博物馆、敦煌博物馆、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民生艺术基金会等多家单位机构的鼎力支持。展览将于8月3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将持续至2023年2月28日,疫情期间需预约参观。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从超越世俗到走向神圣 \曾润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公开国家发言中所涉及的宗教和神秘元素,选择了能够…
 
阶级投票、宗教投票与德国两大“人民党”的选举表现——基于北威州与巴伐利亚州的比较分析 \张孝芳 李祉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两大"人民党"中,联盟党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而社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杨卫华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
 
试析新教参与韩国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郑继永
摘要:宗教对韩国政治有着重要作用。解放之后,新教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政治和组织…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周伟驰
内容提要:在基督新教向全球传教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优先传文明还是传福音”的讨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云南景洪遭洪涝之灾,西双版纳佛教界迅速驰援
       下一篇文章:台湾花莲发生6.9级地震,慈济基金会迅速启动援助机制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