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修女与王妃,同道偕行的友谊
发布时间: 2023/4/6日    【字体:
作者:深圳天主教
关键词:  德兰修女 戴安娜王妃 慈善  
 

德兰修女与戴安娜王妃是当今世界非常有名的两位女性,一个是修女,默默无闻,甘与贫穷为伍,服务印度最贫困的人群;一个是英国王妃,生活优渥,养尊处优,被世界关注。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她们却成就了一段同道偕行的友谊佳话。

 

值此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特别分享这两位勇敢、坚毅,以各自的方式给世界带来爱的女性的故事,也祝福各位女性朋友节日快乐!

 

同道偕行的友谊

 

德兰修女和戴安娜1992年相识于罗马的一个修道院。据当时与她们一起出席慈善会议的Mary C. Johnson回忆,那天,德兰修女带着戴安娜来到她的房间,在那里她们私下交谈了近半个小时。之后,她们又一起来到教堂。

 

“德兰修女告诉我,她要和戴安娜一起在教堂里与祂待会儿。”Mary C. Johnson说,她们俩在进教堂之前都脱了鞋,“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幕:戴安娜闪亮的黑色高跟鞋放在德兰修女简朴的凉鞋一旁……看起来好像她在这样的场合一直都会穿着精致的高跟鞋,而十多年来,德兰修女每天也会穿着同一双凉鞋。”

 

戴安娜曾说,这次的会面是为了实现一个长期以来的梦想。但也是这次见面,令她感到非常惭愧,因为德兰修女正赤着脚,但她自己还穿着高跟鞋。

 

19976月,戴安娜与德兰修女在纽约再次相遇。据报道,这次,戴安娜和德兰修女“手牵手穿过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街道,在40分钟的访问中,她们相拥、交谈,并一起祈 祷。”这也是她们生前最后一次见面。

 

两个月后的831日,戴安娜遭遇车祸。德兰修女很关切她的情况,她说:“她非常关心穷人,非常急切地想为他们做些什么,这真的太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彼此感到很亲近。”在去世前,她一直带着德兰修女送给她的念珠。

 

这是一段真正的同道偕行的友谊,两人有着相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并且超越了外表、财富和社会地位,她们以各自的方式给世界带来爱。正如德兰修女所说:“怀着大爱去做一些小事。”

 

勇敢而坚韧的女性

 

这两位女性怀有同样的理想,且对贫困和垂死之人都极有爱心。

 

众所周知,德兰修女经常在垂死之人中工作并拥抱安慰他(她)们,她毫不犹豫地亲吻麻风病人的手,从躺在街上的人们的伤口中取出蛆虫。

 

戴安娜也勇敢地向被遗弃之人伸出援手,特别是艾滋病人。在参观哈莱姆医院时,她看到一个患有艾滋病的孩子,便立即停下脚步抱起她。

 

关于这件事在英国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因为英国王室与人民握手时都会戴手套,而且当时艾滋病也很受歧视,很多人觉得光是触碰他们都是一件危险的事。

 

此外,据知情人透露,戴安娜甚至在华盛顿为德兰修女的慈善事业提供了一处温馨的处所,德兰修女及同会修女们一直把这里作为未婚妈妈的避风港。

 

她们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两位女性,财富和社会地位截然不同,但她们都渴望把爱带给世界。

 

德兰修女曾说:“当今西方最大的疾病……是不受欢迎,不被爱,不被照顾。我们可以用药物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但治愈孤独和绝望的唯一方法只有爱。世界上有很多人渴望得到一块面包,但还有更多的人渴望得到一点爱。”

 

戴安娜与德兰修女心有灵犀,1995年她对BBC的记者马丁·巴希尔说了同样的话:“我认为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最大的疾病就是仍然有人感受不到爱,我知道我可以将爱给予他(她)们,我愿意且非常乐于这样去做。”

 

深圳天主教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从超越世俗到走向神圣 \曾润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公开国家发言中所涉及的宗教和神秘元素,选择了能够…
 
阶级投票、宗教投票与德国两大“人民党”的选举表现——基于北威州与巴伐利亚州的比较分析 \张孝芳 李祉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两大"人民党"中,联盟党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而社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杨卫华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
 
试析新教参与韩国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郑继永
摘要:宗教对韩国政治有着重要作用。解放之后,新教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政治和组织…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周伟驰
内容提要:在基督新教向全球传教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优先传文明还是传福音”的讨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104岁修女被称为“实验室的天使”,二战期间曾挽救众多生命
       下一篇文章:世界孤独症日|抱“星”者,不能使其黯淡于星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