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大学校园中的基督教聚会点——来自北京某高校的调查
发布时间: 2010/1/27日    【字体:
作者:左鹏
关键词:  大学生 基督教  
 
 
                                         左鹏

 
[内容摘要] 文章以北京某大学校园中的基督教聚会点为例,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发现校园聚会点是大学生基督徒过宗教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基督教在大学传播的重要基地,建议有关部门在尊重信教大学生信仰自由的基础上,依法加强对高校宗教事务的管理,满足大学生在文化层面上对宗教的了解,增设相关课程,帮助他们明了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大学生;基督教;聚会点
 
  
    一、调查的背景和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群众中的宗教热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表现为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在增长,更重要的是宗教涉及的社会层面也在扩展,开始对于知识阶层,包括大学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在大学校园中,不仅出现了大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而且已有个别大学生皈依了宗教,成为了信徒。以北京地区为例,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占13.4%,其中信仰基督教的最多,占5.2%;【1】(p108)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李志英副教授对北京地区10所高校2820名大学生调查现,信奉各种宗教的占9.2%。圈同年,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对本校16个院系的大学生调查发现,明确表示信仰基督教的大约占3.6%,同时还有大约61.5%的学生表示“不信仰基督教、但对基督教有兴趣”。【3】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甚至皈依?皈依之后,他们参加了哪些宗教活动?心理、行为发生了何种变化?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试图对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不愿意把这种个人信仰方面的事情向学校和社会公开,这就使得调查者不可能直接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现场,而是选择了北京Y大学中的某基督教聚会点为重点调查对象,以慕道者的身份深入其中,参与那里的活动,感受那里的场景和氛围,与那里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于大学生宗教心理、宗教活动和宗教组织的基本认识。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聚会点的基本情况
 
    基督教聚会点在大学校园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事情。据一位经常在大学聚会点证道的北京某大学教师介绍,聚会点几乎遍布北京的各所大学,只不过有的多些,有的少些,多的可达十个左右,少的也有两三个。不同聚会点经常会聚的人数不尽相同,大的30人左右,小的七八人,一般都是十几人。按照这位教师的说法,一个聚会点会聚的人数不可能太多,太多了起不到交流作用,而且大部分聚会点都在某个基督徒家中,人数过多往往容纳不下,显得很乱。所以,一个大的聚会点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分成两个或多个小的聚会点,由此保证聚会的人数不致过多。在我们重点调查的Y大学,共有两个规模稍大的聚会点,每次聚会都有十几人,另外还有四个规模稍小的聚会点,每次聚会都不超过十人,而且这四个小的聚会点都是由那两个大的聚会点分化出来的。各个聚会点之间并非相互隔绝,除了带领者之间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合作外,每逢重大节日,它们还会联合到一起组织较大的活动。
 
    (二)聚会点的带领者
 
    每个聚会点都有一个或两个相对固定的带领者,由他组织协调聚会点的各项活动,包括吸纳慕道者和信徒参加聚会,确定聚会时间,安排传道人或信徒讲道、作见证,带领聚会者查经、唱诗,为聚会者提供茶水、甜点等。一般而言,带领者即为聚会场所的提供者,多数聚会点就是带领者的家。调查发现,能够在大学校园中辟出专门场所,组织并带领基督徒聚会的,多数为租住在校园的留学生或在华工作的外国人。比如在Y大学两个规模稍大的聚会点,一个是由两名H国留学生带领的,一个是由一名在华工作的D国工程师和一名中国人带领的。
 
    为什么这些留学生或在华工作的外国人能够在大学校园中组织起聚会点?调查发现,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近年来来华留学或工作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其中不少都是基督徒。作为基督徒,除了自己要参加聚会活动、与上帝沟通外,还要听从上帝的旨意去传播福音,以结出更多的“果子”,拯救更多的人。但是根据中国现行的宗教法规,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这就使得他们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去传教,而家庭聚会既是基督徒过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又相对隐秘,不太招人耳目。所以,利用家庭聚会传播福音,就成为了一些外籍基督徒践履上帝使命、求得个人荣耀的主要形式。其二,这些外籍基督徒,尤其是其中的留学生,大多居住在大学校园内或其周边,最有机会接触在校大学生。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有激情和活力的一部分,一方面对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充满好奇,另一方面对学外语、交朋友等与外国人的直面互动真情渴望。所以,当一些有基督教信仰的留学生或其他外国人邀请中国大学生作语言辅导、朋友交往或家庭派对时,他们不少人都能欣然接受。先是在不知底细中进入聚会点,继而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参加那里的活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福音,相信了基督。
 
    (三)聚会点的参加者
 
    经常在校园聚会点过宗教生活的大多是已经受洗的基督徒。他们以本校学生为主,也有个别教师或其家属,以及其他学校学生、公司职员、外国人等。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基督徒更愿意在校园聚会点过宗教生活,而不愿到距离未必遥远的基督教堂。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参加校园聚会点的基督徒不少就是经由聚会点而最初接触基督教,并逐步认识教义,受洗入教的,他们对聚会点以外的宗教活动有着天然的不接受。第二,聚会点就在校园里边,而且活动大多安排在晚上,这同去教堂相比,自然便捷很多。第三,聚会点的参加者大多是年龄、文化层次、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相对一致的同校大学生,他们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加之每个聚会点的人数都不是很多,相互之间更容易熟悉,更便于沟通和学习。第四,聚会点的带领者非常善于组织灵活多样的宗教活动,营造特别温馨的聚会氛围,满足每个聚会者个性化的情感需求,这是在校园以外的基督教堂很难做到的。
 
    除了已经受洗的基督徒,聚会点的参加者还经常包括一些初次观瞻的望教者和参加了几次聚会,对基督教感兴趣但尚未完全接受的慕道者。他们大多是由该聚会点的带领者或其他基督徒邀请而至的,或是出于好奇,或是盛情难却,参加了聚会点的活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福音传播的对象。这样,每个聚会点实际上就是一个辐射点。一个基督徒或慕道者参加以后,往往会非常热情地把这个聚会点介绍给自己的同学、朋友。所以,在同一聚会点经常可以看到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同学。在调查中,我们就曾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最先是一个同学因参加聚会点的活动而信教,最后整个宿舍的同学都参加该聚会点的活动并全部信教。正是这样由点到面地传播,近年来基督教在大学校园的发展既是悄然的,更是惊人的。
 
    (四)聚会点的活动
 
    因带领者不同,各个聚会点活动的具体形式不尽相同,但本质内容是一样的,无外乎祷告、唱诗、证道、查经、见证、交通等几个环节。
 
    祷告是基督徒独自与心爱的神对话,同神保持亲密关系的基本途径。聚会点的活动,一般以祷告为开端。到了约定时间,带领者会提醒所有参加聚会的人先做个祷告,于是大家紧闭双目,紧握双手,带领者口诵祷告词,其他基督徒不断地口念“阿门”。直至带领者的祷告词诵读完毕,大家集体说“阿门”,第一阶段的祷告结束。而至聚会行将结束时,带领者会让每个聚会者说出自己在未来一周内的主要心愿,然后大家一起为他祷告,或者相约回去以后为他“代祷”。正是这种针对每个基督徒的个性化的祷告,强烈地吸引着参加聚会活动的每个大学生。
 
    唱诗也是聚会点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安排在第一阶段的祷告之后。每个参加聚会的人都能领到一本“赞美诗集”,带领者从中选择三到五首,多数情况下是大家齐唱,有时也变换形式,采用不同声部的合唱或二重唱。唱诗时,一般都有伴奏,多数是电子琴,有时个别聚会者也会带来吉他、手风琴等。诗的内容大多是赞颂主耶稣的,曲调虽然简单但又不失优美,听上一节就能跟下来。每个基督徒都会忘情地吟唱,那幅陶醉的样子,既是在抒发自己对主耶稣的感激之情,也是在营造聚会点温馨、纯洁的氛围,每个望教者、慕道者都会为之深深感染。每唱完一首诗,带领者都要说一段祷告词,既是对所唱之诗的有感而发,又是对下一首诗的引导铺垫,使人感觉整个聚会活动的安排主题鲜明,井然有序。
 
    接下来的活动便是每次聚会的核心——证道、查经或作见证。由于这三者都需要对《圣经》和教义有着较深理解的人作专门讲解,而且占用的时间也较长,所以一般不会被安排在同一次聚会中,而是分别被安排在不同次的聚会中。我们在调查期间,就多次聆听过这样的证道。比如,某大学教授在讲授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先拿出一个奇妙的晶体,问它是怎么产生的,是主观设计的还是自然形成的,然后用电脑打出一幅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类进化图,问人是从哪儿来的,是上帝创造的还是古猿进化的。当有人回答人是古猿进化的时,他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进一步说,在人类考古发现中,只有猿和人的骨头化石,从未发现过像猿又不像猿、像人又不像人的骨头化石,这说明猿和人中间没有过渡阶段。接着,他从最简单的原生生物——草履虫讲起,说即使这么原始的东西也具有复杂的细胞结构,这不可能是进化而来的,只可能是被设计出来的。再接着,他讲到地球的形成,说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就在于地球的质量不大不小,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不偏不正,这样的巧合同样是不可能进化而来的。诸如此类,他列举了许多的让人感到奇妙的例子,最后得出结论:科学与神绝不是背道而驰的,神创造了一切,科学只是将神的创造加以发现和利用,现代科学越发达,就越能证明神的智慧和奇妙。证道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在座的没有不认真听讲的。就连作为观察者的我们,也常常受到很大的震撼,不能不佩服证道者的魅力,不能不承认聚会点的诱惑。
 
    证道尽管很精彩,但在一个聚会点每月四到五次的聚会中,一般只能安排一到两次,另外的聚会通常以查经或作见证为主要内容。查经就是参加聚会的人在带领者或某一资深信徒的引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共同查阅《圣经》的有关章节,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力图达到对《圣经》的深刻理解。一般而言,查经的引导者事先必须作充分的准备,既要明确有关经文的出处,又要形成自己的看法,以便随时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参加查经的人一般都有很高的热情,认为这是学习《圣经》的极好机会,他们不仅会自告奋勇地诵读经文,而且能推心置腹地交流心得。查经的过程,同样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吸引着诸多基督徒和慕道者参与其中。
 
    作见证就是基督徒向他人讲述自己信主的心路历程、神的奇迹在自己身上的显现、神对自己的恩典和宠爱等,以此证明神的全能与伟大,感召更多的人亲近神、相信神。我们在调查期间,就曾聆听过一位博士研究生的信主见证。他针对多数慕道者常有的已经为信仰所吸引,但又很难从思想上接受有神存在的困惑和矛盾,结合自己信主的心路历程,告诉大家:对于神不可能在完全理解之后才相信,因为神的真理太奇妙了,凭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只有先作决志祷告,相信有神存在之后,才能在神的指引下,一点点地去理解和接受。其实,正是这些以身说法的见证,以一种更直接的效果强化着每一个基督徒的信仰认同,改变着每一个慕道者的世界观基础。
 
    至此,一场聚会基本结束。但并不是所有参加者都马上离去,愿意走的可以先走,不愿走的留下来,三五成群地开始“交通”,即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时,带领者通常会拿出水果、饼干等,让大家边吃边“交通”。“交通”的内容可以与信仰有关,也可以是无关。大家无拘无束地聊,聚会点内人声鼎沸,聚会活动达到最后的高潮。
 
    除了上述这些已成定规的活动外,聚会点还会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安排其他一些活动。比如,一场聚会开始了,带领者发现有新来的陌生面孔,通常会要求大家都作自我介绍,然后对新来者鼓掌欢迎,并齐唱赞美诗《欢迎你》。融洽的气氛使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好像聚会点就是自己的家,家里又添了新成员。
 
    再比如,一个慕道者连续多次参加聚会点的活动,确信已经接受基督并决定皈依时,聚会点会为他举行专门的祈祷仪式。这是聚会点活动中最为严肃的一项。按照惯例,皈依者要同带领者和其他基督徒围跪在一起,带领者问:“你是否真的想好了决定让主进入你的生命里。这不是加入某个团体的仪式,而是你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你确定想好了吗?”皈依者答:“想好了。”然后,某个基督徒为他祷告,带领者也为他祷告。最后,带领者起身,左手端一杯“圣水”,右手指微蘸一下,点洒到皈依者头上,算是受洗。整个过程中,大家都很肃穆。直至仪式结束,皈依者高兴地站起来,与大家握手、拥抱。大家一齐唱诗祝贺,正式接纳新的弟兄姊妹。
 
    三、结论和建议
 
    综合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认为,近年来基督教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之所以会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产生兴趣甚至皈依,既有大学生寻求心灵抚慰、把握人生意义、拓展交往空间的内在需要,也有境内外传教者诱导、校园中聚会点辐射的外在影响。相比较而言,大学生基督徒更乐于参加聚会点的活动,并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同学、朋友引荐进来。因为在他们看来,聚会点既能营造温馨宽松的聚会氛围,又能满足每个聚会者个性化的需要,更有助于他们信心的交流、灵命的成长。也正是因为此,聚会点已经成为大学生基督徒过宗教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基督教在大学校园传播的重要基地。
 
    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承认并接受这个现实,既不要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要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对于极个别的信教大学生,应报以尊重的态度,确保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高校得到贯彻执行。因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4】(p150) 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但同时他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大学生皈依了宗教,成为了信徒,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能因为他们信仰特殊就对他们“另眼相看”,无端地把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更不能站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高度,采用硬性灌输或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信仰。
 
    但是,尊重信教大学生的信仰自由并不等于放弃国家对高校宗教事务的管理。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探索新型政教关系,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引导信教大学生到经过合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过宗教生活,鼓励他们对宗教教义作出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阐释,并且身体力行,成为大学生中敬业好学、克己奉献的典范;另一方面,宗教事务等有关部门也应与高校协同行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采取有效措施,取缔校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对于绝大多数不信教的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事实上已经成为境内外各种宗教势力努力争取的对象,应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一些宗教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使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认识到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同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相互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信仰行为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互适应;另一方面满足他们在文化层面上对宗教的浓厚兴趣,帮助他们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科学家信教、宗教教义“惩恶扬善”等现实谜团。只有把这些相关课程开设到位并取得实效,认真补上宗教文化这一课,才能使大学生真正认清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自觉站在科学和理性的一边。
 
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 “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 李志英.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前沿。2004(8).
[3] 杨慧林.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特征.http://www.xiei.net/b569013/d32248595.htm.
[4]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本文转载自:《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月第25卷第1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基督教传播的“技术化”机制与实践——以甘肃省榆中县农村的实证研究为例
       下一篇文章: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