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践
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据政治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基督教是强组织型宗教,这与其源头犹太教有密切关系。犹太教是犹太民族全民信仰的民族宗教,在犹太人流离失所的年代里,犹太教是其民族得以维系的唯一保障。如犹太学者布拉恩所说:“他们情愿舍弃一切东西,他们的财产,他们的家族,他们的田地,甚至他们的生命——但是不情愿舍弃他们的上帝。”上帝一定会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来解救他们的意识,鼓励犹太人自强不息。所以他们一直疏远那些歧视他们的政府,亲近那些给他们精神力量的教会组织。正是由于犹太教在犹太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所以犹太教组织、犹太教神职人员在全民族中都具有极高的社会威望,使犹太教成为一种强组织型宗教。
在基督教创立之初的300多年中,基督教不断受到罗马政府的限制和打击。随着罗马人跨民族大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内众多被奴役的诸民族成员都成为了基督教传播的对象。到了公元1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圣徒保罗等人的传教活动,基督教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基督教传播的初期,由于其一神信仰与罗马古代宗教多神教的传统不符,更由于基督教反对放高利贷,提倡解放奴隶,宣传平均主义的宗教理想等,所以早期皈依基督教的多是一些下层平民。基督教教会组织的系统严密,保证了教徒行动的一致性。圣经中说,教会是基督教的精神核心,“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摩太前书》3章15节)这就赋予了教会极高的威望。
在基督教教会形成初期,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也感到了某种潜在的威胁。基督教教会是一个独立于国家政权的“封闭”组织,且成员多为异族的下层民众,统治者担心他们会以宗教的形式组织起义。所以在公元4世纪以前,基督教受到统治者的多次打击,被视为一种具有潜在威胁的民间组织。但是用行政的力量压制宗教组织,最终只能使教徒更加团结在宗教组织的周围。随着基督徒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在一些行省超过了其人口总数的一半,其中包括一些罗马贵族,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最终转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对其的宗教政策从控制和镇压转向了支持和利用。当基督教获得了罗马帝国国教的地位以后,在各地教区的基础上产生的教皇,成为罗马帝国皇帝以外的另一个权力中心。到了法兰克帝国时代,以法令形式确定的什一税,使教会有了可靠的经济基础,使其组织能力更为强大。
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教权与欧洲各国政权,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利用、相互争夺的状态中。由于当时各封建国家都将基督教作为政治合法性的主要依据,所以基督教宗教组织、宗教观念影响巨大,国家政治出现了“国教统治”的特征。但宗教组织与政权机构又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两者之间的利益争夺时有发生。基督教是一种独立于世俗国家机构、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收入的强组织型的宗教,教皇必然会与世俗国家的皇帝发生利益冲突。特别是在为丕平、查理曼和奥托3位实力强大的皇帝加冕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社会舆论,即教皇有权为皇帝加冕,也就有权剥夺他们的皇位。但是在封建帝王的内心深处,其实并没有把教皇看得很神圣。因此当罗马教皇的权力大到顶峰的时候,他与世俗皇帝的权力争夺也就开始走向了高潮。
欧洲中世纪的政教冲突首先围绕着主教续任权问题展开,即究竟是教皇还是世俗的皇帝有权任命地方的主教或修道院院长。1061年,亚历山大二世出任教皇,由于他干涉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的婚姻,还不准他任命米兰地区大主教,并将他的一些亲信开除教籍,双方长期积累的矛盾开始爆发。1073年,格列高利七世就任教皇,并发布了《教皇敕令》27条,宣称:“惟有教皇一人有权制定新的法律,决定划分教区、设立新教区的权力”,“教皇有权废除皇帝”等。这些言论,把政教关系的冲突推到了顶峰。亨利四世回击说,格列高利七世“不是教皇而是假僧侣”,应当被废除。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则在1075年2月召开会议,利用德意志其他贵族的支持,宣布对亨利四世进行“绝罚”,革除其教籍,并废黜其帝位。这给亨利四世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迫使他在1077年亲自跑到罗马城外的卡诺莎城堡,赤足披毡在雪地里跪了3天,乞求教皇的宽恕。最后教皇撤销了绝罚令,亨利四世才得以保住皇位。但在他回到德国逐步打败对手,积聚了力量后,就于1081年进攻意大利,报复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无奈只得向诺曼人求援,诺曼大军迟迟未到,教皇只好逃亡诺曼军中。亨利四世于1084年攻克了罗马城。
此后的100多年中,罗马教皇与号称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皇帝之间的冲突一直不断。1152年,红胡子腓特烈二世登上了德意志皇帝的宝座,他先后对意大利发动了6次进攻,意在控制罗马教廷,但最终败给了教皇组织的伦巴底同盟,为了保住王位,他不得不向教皇求和。他亲自到威尼斯拜谒教皇,亲吻其靴子,表示自己的臣服。从此以后,世俗皇帝的权力处于劣势,欧洲的教权开始走上顶峰。1198年,英诺森三世就任教皇。他利用欧洲各国封建割据的形势,纵横捭阖,把教皇的权力推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宣布教皇“是上帝真正的代理人”,应当是“世界之王”,主宰人间一切事务。利用德国内部的分裂以及德国与英、法等国的矛盾,英诺森三世操纵了欧洲各国的政局,几乎成为整个欧洲的统治者。
然而,政权与教权的斗争并没有因此止息,腓特烈二世加冕后,与英诺森三世的继任者格列高利九世(1227-1241年在位)和英诺森四世(1243-1254年在位)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243年英诺森四世讨伐腓特烈二世失败,逃亡法国,在法国皇帝的支持下重建教廷,从此教廷的控制权转入法国手中。而腓特烈二世也被意大利联军击败,德意志被分裂成许多各自为政的封建诸侯领地,封建帝国从此开始走向衰落。中世纪政教冲突的结果,是封建帝国和罗马教廷共同走向衰落。
本文转载于《中国民族报》201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