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专访圣则管理国际机构创办人于明捷博士:以基督文化建立新兴商界伦理(二)
发布时间: 2010/12/9日    【字体:
作者:于明捷
关键词:  基督 商业  
 

                                        于明捷
 
    核心提示:“如果中国的企业精英不能带出一种真正有灵魂尊严、有灵魂内涵、有灵魂追求、有灵魂品质和归属的生命,我们就无法把中国从颓势中扭转过来,中国的崛起也不可能为世界带来高贵的内容。所以,只有跟真理结合才能有出路,才能带出新的境界。”圣则管理国际机构创办人兼哈该讲师于明捷博士如是说。
 
    (福音时报) 编者按:于明捷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中国某著名大学,并担任其经济学院助理院长。现为哈该讲师,新加坡文化更新学会副会长,并兼任国内外多家大学与教育机构顾问和代表,是圣经领导力与管理学方面的知名学者,也是“圣则管理”的提出者和“圣则管理机构”的创办人。在圣经领导力、圣经管理学、基督徒领袖人才培训、东西方文化比较等方面有着开拓性的研究和探索。
 
    福音时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选择了基督信仰,企业家团契和企业家的牧养上也显的越来越重要,但目前中国的职场事工存在着异象不明、模式不定、关系不顺、连接不畅、培训不够、人才不足等六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您提出“异象和使命”是非常重要的,即:“密契、装备和得胜”。您能具体谈谈这项异象和使命吗?

    于博士:这个异象和使命的提出实际上是既根据神的心意,也就是《圣经》的总原则,同时也针对现实的难题提出的,所以也应该是既涉及根本,又非常务实的。“密契”是基于神对祂的儿女最重要的、也是最美好的心意与应许——以马内利:就是不需要任何人为的中介,诸如领袖,教皇,历代的圣徒,外在的礼仪,辉煌的建筑等等,这些都不是必须的,基督徒可以直接到上帝的施恩宝座前向祂求怜悯,求恩惠,是面对面地去求,而且是坦然无惧,笃信不疑地去求,这就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所成就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与神和好,这一点非常重要,是新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明白我们现实的处境,那就是我们的身体还没有得赎,新天新地还没有降临,我们对天国的实际还是雾里看花,模糊不清,所以处于一个“天国已经降临,但还没有完全实现”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信主以后虽然有圣灵的同在,但是他的新生命还很弱小,他们耳闻目睹的还都是世俗的东西,还会被世俗的东西所影响、所熏染。所以需要每天每日地与神相交通,并要学会与神密契的方法,就像婴儿需要喝奶一样。所以,所谓“密契”就是要帮助神的儿女跟神建立起一个亲密的关系,让他们直接从神那里获得属灵的给养,从而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密契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与神密契,就是学会每天与神交通,从真理中直接得滋润、得力量,就好像一个胎儿的脐带与母体相连,从母亲的生命中直接领受营养,他就会慢慢地、甚至是不自觉地成长;二是跟神的家、主耶稣的身体——就是教会——相密契。现在很多企业家归主后没有稳定的教会生活,而神许多的供给都是通过教会提供的,所以这些企业家在灵命上就容易营养不良。对此,教会也有一定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在神学观念和神学教育中忽视这方面的需求,传道人缺少这方面的装备,企业家无法从教会的日常讲道中得到满足,牧养也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我们现在的神学教育和教会牧养急待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总之,帮助这些新信主的企业家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是职场事工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最重大、最根本、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艰巨任务。

    但是只是“与神密契”还不够,就像孩子不能总是厮守在父母身边,他需要长大,需要明白父母的心意,按照讨父母喜悦的方式做事,最后完成父母的心愿,让父母高兴。所以这就需要特别地去装备自己,因此需要有专门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来提供给他们。基督徒企业家当然需要基于《圣经》根本原则的管理学与领导力的理论来装备自己,尤其是在许多似是而非的谬见泛滥的当今,更需要这样的理论体系,所谓圣则事工的“装备”,就是要开发出这样的理论体系,来系统地装备基督徒的企业家。

    第三个是“得胜”。只有装备还不够,所学的东西在日常的经营中需要转化为成果。得胜不是说让这些企业家都变卖产业,金盆洗手,去念神学,最后成为传道人;而是帮助、鼓励他们把神交给他们的产业做强、做大、做实,成为真正按照神的原则和心意经营的企业,我把它称为“圣则企业”;这样的企业就会不断地领受神的祝福和恩典,同时也成为与社会分享神祝福与恩典的管道,我把它称为 “恩典企业”,这样,基督徒的企业才能真正在商场为神做盐做光,成为“山上之城”,是为“得胜”。可见这种“得胜”不是在教会里的得胜,而是在社会中的得胜。

    异象和使命要合神的心意,同时又要针对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所以圣则事工以这三点事工异象与使命的核心,如果“密契、装备、得胜”这三方面都做好的话,就会大大地改善现存的基督徒企业家没有稳定的教会生活、走失严重的问题;就会扭转基督徒企业家只能从世俗的管理学中获得管理知识与技能的被动局面;最终帮助基督徒的企业家解决信仰与日常经营相统一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很多企业家虽然信主,甚至信主以后很火热,也有稳定的教会生活,也有奉献,但是他的企业依然是一个按照世俗观念经营的世俗化企业,所以他们还没有“得胜”,因为他们依然是用世俗化的方法在商场上打拼,甚至是尔虞我诈来赚钱,然后供养教会。这并非合神心意,相反是对神的原则和心意的重大妥协。因此,帮助他们在日常经营当中活出信仰,遵守神的原则,同时享受神的原则,是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此外,如果能够实现“密契、装备、得胜”这一异象,职场事工中所面临的六大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比如说为“异象不明”的问题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对于“模式不定”的问题,在装备过程当中就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模式,装备当中也会解决理论体系的问题;“关系不顺”的问题也是可以在装备当中得到缓解;“连接不畅”的难题也可以在团契方面的辅导上和连接上给出答案;因为圣则事工本身重在培训,所以“培训不够”的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经过培训后的企业家或传道人将会缓解“人才不足”的问题。所以,这里面蕴含着对六个症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谓纲举目张,一通百通。

    福音时报:您能谈谈如何在企业内开展教牧工作以及如何培养新一代职场教牧同工吗?

    于博士:在企业内部开展教牧工作,我的看法是可以尝试的。有的人看法是完全不应这么做,认为企业是企业、教会是教会,不应混杂。但是我的看法是应该尝试,这其中有挑战、有诱惑、有失败的可能,但是也有胜利的可能,毕竟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中国的福音工作也有阶段性,所以是值得尝试的。历史上也有成功的案例可资借鉴,比如英国的一些企业,美国现在的一些企业也有这样类似属灵的聚会、祷告会、查经班,比如乔治ž吉百利——英国吉百利公司的主要创办人,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巧克力生产商之一,在他半个多世纪的企业管理生涯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他的企业里搞查经班、讲经聚会和祷告会,并且他本人还是主要的讲员和带领者。现在美国还有这样的企业,美国的教育机构中也有这样的机构,通常被称为“企牧”与“校牧”。在教会创办的学校里,这种属灵的聚会和从事属灵工作的专职人员更是司空见惯了。

    那么,这种企业内的牧养行为是不是具有普遍性?我认为也是不要先下结论,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看神的带领与心意。企业现在既然大谈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信仰,所以把信仰更具体、更实在地注入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度化的日常活动反映出来,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们现在的企业文化多是空壳而缺少实质,认为有了一些标识系统、一些口号就有了企业文化,这可能把原先仅有的一点淳朴和亲情也丢了,这其实就是“买椟还珠”。一个人长得漂亮,打扮得漂亮,不一定有文化、有内涵,企业文化也如此。当我们把信仰实在化、具体化的时候,企业文化实际上就已经有了最宝贵的东西——内涵,所以不应该对这种尝试持完全否定和怀疑的态度。

    也有一些好的例子,比如温州、东北企业的例子,有一家企业因老板信主,遂有上百名企业员工受洗归主,企业还请了神学毕业生带领在企业内部建立教会,每周有聚会、有讲道、有牧养。我最近去台州,台州也有这样的企业,厂房中有聚会场所,而且相当正规,企业老板也经常分享、讲道,也聘请牧者为企业的高级顾问。这样看来,在企业内开展教牧工作实际上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对已经产生的新生事物如何正视、如何研究、如何引导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内部教牧工作的健康发展取决于是否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新一代职场教牧人员,特别是质量问题。但是教会目前没有这样的栽培训练,神学院也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即使有也较弱,加上我们传统的教会观对此也不太支持、不太理解。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需要更新我们的观念,使教会和牧者都能接受和认同(至少不反对)这样的主张,就是帮助基督徒的企业家在商场上“得胜”。这需要一批懂职场、懂管理,同时还要懂国情、懂中国传统文化的教牧人员,神学方面也应加添这些课程,教会方面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栽培,鼓励一些传道人提升开展职场教牧工作的能力,现有的神学体系和神学院也应加紧这方面的努力,但其前提是观念要更新,不能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第二点,要有本土化课程的开发。不能随便的看一些杂书、外来的东西,这些外来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在其它文化环境下的产物,不大适合中国或者说不全适合中国国情。第三,需要系统的培训。但是培训需要时间,既要努力去做又不能急。现在可喜的是有一些神学院、教牧同工和传道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在大力地倡导和如饥似渴地学习。总之,这项工作实际上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可行性也很高。
圣则原来有打算做教牧方面的培训,包括去考察;现在在网络上我们的培训有教牧同工参加,他们非常愿意多听多学。
 
(未完待续......)
 
      (本文转载自:“基督日报”http://www.gospeltimes.cn/news/2010_09_27/15020.htm)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专访圣则管理国际机构创办人于明捷博士:以基督文化建立新兴商界伦理(一)
       下一篇文章:专访圣则管理国际机构创办人于明捷博士:以基督文化建立新兴商界伦理(三)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