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穆斯林对待其它文明的态度———写在巴黎惨案之后
发布时间: 2015/11/26日    【字体:
作者:丁士仁
关键词:  穆斯林 文明 巴黎 惨案  
 
 伊斯兰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它超越了种族和地域。这一属性决定了由信奉这个宗教的穆斯林群体所创造的文明是开放的、包容的和多元的。伊斯兰文明是由许多隶属于它的文化丰富起来的庞大的文明体系,它包含了信奉伊斯兰的诸多民族所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南亚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伊斯兰文化,所以,伊斯兰文明中蕴含着多元文化的成分。伊斯兰文明的多元性根源于穆斯林对异文化的包容、尊重、吸收和接纳的态度中,中世纪伊斯兰文明的辉煌灿烂无不与这种开放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所谓“文明”,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与“文化”既有重迭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地方,一般而言“文明”指文化中优秀的、进步的、积极的成分,而泛泛的“文化”可能包含着一些腐朽的、落后的、低俗的东西。基于此,“文明”无论出现在哪里,它应当是招人喜欢的。同样,具有这种属性的“文明”,也会受到穆斯林的青睐和推崇,因为伊斯兰对优秀、进步的东西从来不设防线。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说过:“智慧是穆斯林的遗失物,无论哪里发现就应当拾取”,这种“智慧”涵盖了各种高尚的价值观念和先进的物质财富。先知曾经表扬过一批道德高尚的皈依者,说他们在皈依之前就已经像皈依后那样优秀了。他说:“你们中在蒙昧时期(伊斯兰之前)优秀的人,在伊斯兰时期仍然优秀”,先知肯定了他们在非伊斯兰环境中的人品,也认同了他们在皈依之前的伦理价值观;来自中国的丝绸和来自罗马的货币,是先知穆罕默德和他身边的人常用的东西,没有人因为它是“舶来品”而抵制过。后来,希腊的医学、逻辑学、天文学,印度的数学,波斯的文学,中国的造纸术,都被转化成了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而且经穆斯林的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从先知到早期的穆斯林,对外来的文明(优秀、积极、进步的文化成分)始终抱着包容、尊重、吸收和接纳的态度。
 
文明之间是否会发生冲突呢,换句话说,伊斯兰文明是否必然要和其它文明起冲突呢?如果我们把“文明”理解为文化中积极、高尚、进步的东西,那么,文明之间是不会发生冲突的,因为“冲突”本身是不文明的表现,是“文明”的概念所不能容纳的东西。自古以来一直存在文明的差异,以及在相互尊重中的并存,不存在真正基于“文明”的冲突。所以,伊斯兰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存在差异是一个事实,而他们之间必然出现冲突是一个假想。
 
那么,如何理解当今西方世界与穆斯林的冲突,这些冲突被许多人表述为“文明的冲突”,而且用成套的理论验证这一观点?
 
以笔者之间,这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利益的冲突,只是冲突双方有意无意地给矛盾披上了宗教或文明的外衣。据悉,目前的阿拉伯人,绝大多数对美国和西方世界非常反感,但无数人却希望移民到美国和西方,“叙利亚难民”的动向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这说明他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中积极、进步和高尚的东西(文明),他们反对的是美国和西方世界对中东的干预,以及对中东资源的掠夺和对阿拉伯人利益的侵害。再说最近的巴黎枪击事件,令人痛心,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法国穆斯林的利益遭遇了挑战,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还有与他们血肉相连的中东阿拉伯人的利益惨遭了破坏,最终引发了惨案,这与“文明冲突”几乎不搭边。
 
巴黎惨案值得深思,应该反思的不仅仅是穆斯林世界,可否用和平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利益,能不能以智慧争取自己的权利,更应该反思的西方世界,自己是否做到了社会公平,是否给其它的文化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丁士仁(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 】
 
转自伊斯兰之光, 2015-11-19 。
http://www.norislam.com/e15/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26&id=5889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从超越世俗到走向神圣 \曾润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公开国家发言中所涉及的宗教和神秘元素,选择了能够…
 
阶级投票、宗教投票与德国两大“人民党”的选举表现——基于北威州与巴伐利亚州的比较分析 \张孝芳 李祉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两大"人民党"中,联盟党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而社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杨卫华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
 
试析新教参与韩国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郑继永
摘要:宗教对韩国政治有着重要作用。解放之后,新教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政治和组织…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周伟驰
内容提要:在基督新教向全球传教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优先传文明还是传福音”的讨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后的伦理前景思考
       下一篇文章:该如何理解极端主义?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