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清真的精神
发布时间: 2015/12/30日    【字体:
作者:天方
关键词:  伊斯兰教 清真 中国文化 共同命运  
 
 
伊斯兰教最早在唐代传入我国,一千多年来,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和平发展,并在我国形成了回回民族,回回民族和伊斯兰教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共生存同命运,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早在四五百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精通伊斯兰教和儒学两家学问、“学贯回儒”的回民先贤们,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诠释伊斯兰教,总结出 “清真”这个概念,即“清净纯真”之意,精确概括了伊斯兰教的精义,既是穆斯林所信仰的真主的特性,也是穆斯林所信仰和追求的精神。从那时起伊斯兰教也被称为“清真教门”,宗教场所被称为“清真寺”,回民也被称为“清真回回”,当然,回民饭馆也标识为“清真”。
 
清末至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风兴起,从天子脚下的京城到西南一隅的云南,从巴山蜀水的四川到东北之角黑龙江,从富庶发达的江南到贫瘠落后的西北,全国各地的回民们在自己的清真寺里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清真小学”、“清真中学”。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马骏,民国时期与巴金、茅盾和鲁迅等著名作家齐名的文学家马宗融,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坚、纳忠等一批著名学者教授以及中国著名的音乐指挥家李德伦等,童年时期都是在清真寺的清真小学接受的启蒙教育,都是从这里走出来,走向全国的。
 
1907年,在日本留学的36位回民留学生发起成立了“留东清真教育会”,其中大部分人都加入了同盟会,以后在国内各界都卓有贡献;1911年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辛亥革命的前导四川保路运动中,四川成都回民成立“省垣清真保路同志协会”,四川回民帮会组织还组成“清真支队”,积极投身辛亥革命运动之中;抗战时期,安徽江苏一带的回民参加中共领导的新四军,组成“清真营…。
 
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回民还创办了大批文化刊物和社团组织,《清真铎报》、《清真导报》、《清真世界》、“清真学社”…。
 
原来,“清真”不仅是“吃”。
 
自从回民的伊斯兰教习俗被从伊斯兰教中剥离开来,被认定为少数民族生活习俗,“清真”就蜕变为单纯的“吃”。
 
其实,清真的真谛乃是一种清净纯真的精神。
 
新疆维吾尔人无论居家还是在外,饭后都会捧起双掌,做个“杜瓦”,抹把双脸,意为感赞真主的恩典。这是穆斯林的“逊乃”---圣行(先知穆罕默德的行为),是穆斯林的一项优良的传统,如今在同是穆斯林的回民中已少见遵行。
 
在新疆,常常能看到维吾尔人无论是步行或坐着毛驴车或者在长途班车上,每当路过一片“玛杂”(坟地)都会捧起双手做个“杜瓦”,这是对亡灵的祈祷和祝福,也是对已逝去的生命的敬重,无论这“玛杂”里是否埋有自己的亲人。这也是穆斯林的“逊乃”---圣行,也是穆斯林的一项优良传统。在回民当中,自小的形成的印象是似乎回民只在埋有自家亲人亡灵的坟园里为自己的亲人上坟做“杜瓦”,后来维吾尔人的做“杜瓦”见到的多了,始知穆斯林遇见坟园都要做“杜瓦”,不仅是只对自家亲人。
 
一次偶然的经历让我铭记至今。
 
那是多年前的一次考察。在吐鲁番,考察完事之后顺便去游览一下著名的交河故城遗址,曾在北京念经的维吾尔学生伊斯拉菲陪同着我。
 
这是已经废弃了六百多年的古城遗址,当时是因为缺水而废弃,不是因为战乱,所以古城遗址保留得相当完整,官署、民居、佛庙、街道、城墙、城门…整个古城布局俨然可见。这座古城的主人是六百多年前还信仰着佛教的维吾尔人。新疆东部吐鲁番、哈密地区是皈信伊斯兰教最晚的地区,那时吐鲁番哈密地区的维吾尔人还部分信仰着佛教。十五世纪中叶,统治中亚的察合台汗国皈信了伊斯兰教的蒙古君王图霍鲁·帖木儿征服了吐鲁番、哈密的维吾尔公国,新疆的维吾尔人才最终全体皈信了伊斯兰教。
 
信步游览着走到一片稍显凹凸不平状的空地,我不明白地问着伊斯拉菲,这里是什么地方?他回答:这是玛杂。走近仔细一看,确有一处塌陷的洞窟,露出一具很小卷曲状的尸骨,伊斯拉菲说这是个小孩。伊斯拉菲这时捧起双手做起“杜瓦”,我有所纳闷,也捧起双手跟着做了“杜瓦”,“杜瓦”毕我不解地问到:这里埋的不是穆斯林,怎么也可以为他们做“杜瓦”?伊斯拉菲回答:都是安拉造化的生命,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杜瓦”。
 
  这就是一种清真的精神。
  清朝前期,一些官僚们认为回民信仰、礼拜真主是“不敬天地”、“不祀神祗”、“另立宗主”,回民以伊斯兰教历法纪年、节日是“不遵正朔”,早晚礼拜及封斋开斋是“夜聚晓散”“图谋逆反”,头戴白帽是“不遵服制” …,屡屡上奏诬告回民,奏请皇上颁旨禁绝伊斯兰教。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都曾微服私访清真寺,查明实情。都曾颁发过圣旨,认为:回民也是国家的编民赤子,朝廷应一视同仁,回民的伊斯兰教习俗“乃其先代遗俗”。朝廷“因俗而治”,国之编民应“各安其俗”,“天下回民,各守清真”。汉民文武臣官,上朝奏事,均享受朝廷俸禄,而回民每日五时礼拜真主,并不享受俸禄,亦存敬畏报本之心,这一点汉官就不如回民。妄奏回民谋反者,实为祸乱国政,屡次妄奏者革职查办,违旨再犯者斩。
数百年前,康熙、雍正、乾隆这些个封建帝王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清真”。
 
其实,清真的精神不仅是穆斯林所独有。
 
在藏区,常常能见到磕长头的藏民,或三五成行或一家老少,他们一步一匍匐,一步一叩首,一路风尘与艰辛用身体丈量着脚下的道路,从四川、青海、甘肃藏区几千里路上一路磕到心中的圣域拉萨,变卖牛羊财产把一生积蓄的钱财奉献给寺院。一趟磕长头的朝圣之旅往往需耗费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把毕生的钱财和宝贵的时间奉献给自己的信仰,虽一身沧桑却一脸满足而祥和的微笑,他们对信仰无欲无求,只有奉献。
 
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清真的精神。
 
听说过没见过的天葬,是藏传佛教丧葬方式的一种,就是由专门的天葬师按照一定的宗教仪式将亡者尸身切割成小块喂食鹰鹫。
 
藏传佛教认为肉身不过是承载生命的一条船,生命结束了,船也就没用了,何不把肉身当作这一世最后一次布施和供养。鹰鹫也是有情众生,将肉身布施给鹰鹫等于布施给了六道众生。汉传佛教典籍中也有“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记载,用身体布施的行为不是为了死后升天,不是为了灵魂进入天堂,而是一种布施与供养,一种更高的功德。这也是佛教悲悯众生的慈悲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信仰者的虔诚是没有信仰的无神论者和现实主义者无法理解的,他们在精神上完全不在一个世界。在无神论和现实主义者看来,磕长头是一种精神愚昧,天葬则就更为残忍、野蛮。如此说来,现在普遍实行的火葬,将逝者尸身焚烧成灰就不残忍吗?这要看不同的宗教信仰赋予其什么精神寓意。
 
任何民族或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权利和自由,你可以不信仰,但不能不尊重他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其实,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并不影响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和睦共存。
 
四川藏区一些藏回杂居地方,数百年来藏民和回民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友好和睦相处。你转你的经,我礼我的拜;你晒你的大佛,我过我的圣纪;我修清真寺你搭份礼,你修寺庙我捐份物;回民过圣纪清真寺会备几桌宴席招待藏民,藏民雪顿节晒大佛回民也会去凑份热闹。藏民们去印度拜见达赖喇嘛,从印度带回一本珍贵的《古兰经》赠送给清真寺,这弥足珍贵的礼物和情谊,值得回藏民族永远珍惜与传承。
 
原来,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完全可以睦地共存。相互包容与尊重,和而不同,这才是不同民族与文化和睦共存的生存之道。
 
宗教原初的精神都是敬畏、崇拜与奉献,都是引人向善止人作恶,都是对真善美的追求。然而,宗教的政治化和世俗化,往往使得宗教偏离了其原初的精神。佛教传入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融入太多的世俗功利因素,我们常常见到的是内地汉传佛教庸常信众对佛的信仰多有所求,求升官、求发财、求保佑、求嫁个如意郎君、求来年生个胖小子…。
 
信仰缺失的当今社会,许多富裕了的商界文艺界有钱有闲的名人大腕成功人士们,腻味了声色犬马低级的物质享受,热衷于向宗教中寻求精神慰藉,精神上也要“富起来”,借以冲刷酒足饭饱之后的油腻。世俗化的经济社会里,内地的寺院庙宇所早已蜕变成为旅游景点、市场乃至娱乐场,不再能承载他们的精神寄托,于是把目光投向心目中仅存的净土---西藏,以藉从藏传佛教中寻求寄托。然而,脱离了信仰原本的精神,净土也是俗世。信仰乃是一种与生俱来、自幼耳濡目染、深入骨髓、融入生活之中、伴随一生成长的精神,不是体制下的教育能教给他们的。对信仰的无知和世俗的功利心态,使得他们对藏传佛教的追求仍充满着对名利、对财富、对享乐的欲望。
 
于是,假大师伪高僧大行其道,假活佛伪仁波切成为追求的时尚,他们怀揣“信仰”,一手钱一手货地售卖。那些个心怀世俗功利目的且急于得道成仙想操捷径一步登天的星们腕们纷纷拜倒在其脚下,求财、求运、求平安,甚至与大师双宿双修、床上开光,最终钱色两失。所得到的“信仰”如同手腕上大师开过光的紫檀手串沦为向人炫耀的饰品,明星摇身一变也能变身为活佛。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世俗化的经济社会里,没有不可以拿来卖的,与官位学位一样,信仰也可售卖。寺院可以承包经营,也可运作上市,方丈可变身为CEO,和尚也可有处级厅局级之级别,甚至还可娶妻生子,活佛也是要宗教局发证的。当然,这些也都花钱可以买到。
 
一些高官们也“不信马列信鬼神,不问苍天问大师”,拜倒在假大师们的脚下,看风水、修祖坟、算官运,指点仕途,结果高官们连同假大师们自己都被指点进了监狱。
 
在政治化世俗化的大环境下,伊斯兰教界也再难守“清真”,也“与时俱进”“和谐发展”了,也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了。薄熙来在重庆唱红打黑,穆斯林的学者阿訇们在兰州讲红“瓦尔兹”(伊斯兰教的讲演)唱红歌,大谈“伊斯兰教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电视镜头前大做“穆斯林的中国梦”。
 
伊斯兰教协会的会长副会长可不是选出来的,那得主管部门指定。当然,花钱也可以买到。西北某城市一个小小的伊斯兰教协会竟能弄出十几个副会长。 西北许多地方一些清真寺阿訇开学也是要花钱的。
 
在食品安全的大环境下,清真食品监制也形同虚设,挂羊头卖猪肉的伪清真食品大行其道,令穆斯林群众防不胜防,愤怒而无奈。历史上清真食品的“清真”可从来无需监管,也从来不存在问题, 如今还真成了问题。
 
宗教的政治化世俗化演绎出一出出荒唐闹剧,宗教的真实形象遭受亵渎和玷污。
 
信仰的精神本是敬畏、崇拜与奉献,是引人向善止人作恶,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清净纯真,是和平与安宁,就是“清真”的精神。让信仰回归信仰,远离政治和市场,还原其“清真”的精神。
 
如果不同民族不同宗教都能像四川藏区的藏回民族一样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何愁这个世界还会有纷争、仇恨和杀戮,何愁人类不能和睦共存。
 
转自共识网,2015-12-25 。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china/gqmq/20151225131806_all.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明末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佛教戒律复兴—以莲池袾宏为中心
       下一篇文章:证件大国办证难,宗教办证难上加难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