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法律
 
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
发布时间: 2016/5/19日    【字体:
作者:中国佛教协会
关键词:  汉传佛教 寺院 住持 任职办法  
 
 
200958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10110日公布)
 
  第一条 为了规范汉传佛教教务管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的相关要求和《中国佛教协会章程》等有关规定及佛教教义教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汉传佛教寺院住持对外代表常住,对内统理大众。担任住持需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二)信仰坚定,戒行清净,有较深的佛学造诣,品德服众,有较高威望;
  (三)年龄30岁以上,戒腊10年以上;
  (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毕业于中等以上佛教院校或具有同等佛学水平;
  (五)能够讲经说法、主持法务活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第三条 住持的产生必须贯彻民主协商、选贤任能的原则,按照以下程序产生:
  (一)由该寺前任住持或该寺院民主管理组织提出人选;
  (二)当地佛教协会按照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条件对住持人选进行审查后,提交该寺院两序大众民主评议;
  (三)住持人选经两序大众民主评议获半数以上赞成,由寺院民主管理组织报当地佛教协会;
  (四)当地佛教协会审核同意后,由该寺院民主管理组织按照《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的规定报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完成备案后礼请之。
  第四条 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住持人选,在履行任职备案手续之前,应由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提出审核意见并报中国佛教协会同意。
  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名单,由中国佛教协会提出。
  第五条 住持每届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连任一般不超过三届。
  第六条 75岁以上的教职人员,原则上不新担任寺院住持。
  第七条 寺院住持原则上不得兼任其他寺院住持。有特殊需要兼任其他寺院住持的,按照《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相关规定办理。
  第八条 住持必须以身作则,领众熏修,维护常住,摄受大众,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第九条 住持接受寺院民主管理组织、两序大众、佛教协会的监督。住持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佛教协会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劝诫、撤销职务的惩处: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二)违犯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
  (三)散布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言论的;
  (四)未按《宗教事务条例》有关规定履行职责的;
  (五)重大寺务不按民主程序办事,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违反财务管理制度,侵吞或者挥霍寺院财产的。
  劝诫的决定,由该住持所在地佛教协会的会长办公会集体讨论作出,并以书面形式告知本人。
  撤销职务的决定,由该住持所在地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会集体讨论作出,报该住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同意,并由原任职备案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注销其备案后实施。
  对全国重点寺院住持作出撤销职务的决定,需报中国佛教协会同意,并由原任职备案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注销其备案后实施。
  第十条 住持本人提出辞职的,应当经寺院民主管理组织审核同意后,报原备案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注销备案。
  第十一条 佛教协会对住持人选作出任免或者对住持作出惩处决定前,应征求相应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意见。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中国佛教协会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转自 中国佛教协会
http://www.chinabuddhism.com.cn/fg/zd/2012-03-16/602.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教牧初探 \楼天雄
摘要:1957年2月22日,德国政府同德国福音派教会签署了有关军队宗教服务的“国家协议”…
 
双赢的分离:试析智利天主教会的去特权化——19世纪中期至1925年 \张佳蓉
摘要:智利建国初期,以天主教国教地位为核心的教会诸多特权得以确立。19世纪中期始,…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先知圣训中所描述和警告的哈瓦利吉派
       下一篇文章: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