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德国本地人教会与华人教会的区别
发布时间: 2018/12/20日    【字体:
作者:S.I.
关键词:  德国 教会 华人教会  
 
 
作为在德国生活了7年多的留学生,自然对德国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我至今还记得大学图书馆、萨克森小瑞士,以及法兰克福柏林慕尼黑的机场。原本作为美好的回忆,这些都是我值得珍藏的宝贝,而返回中国之后求职的种种碰壁,更是美化了我对德国的记忆。这里就不提这些不愉快的事情,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而作为外国留学生,一定会遇到当地的传教士,这似乎已经成为留学生团体中不能不提的经历了。我在德国7年多的岁月里,对教会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我初期无助的时候,它帮助了我很多,我对此记忆犹新;也在我离开德国的时候,它的所作所为,我也印象深刻。
 
本文中所记述的,都是我对德国所接触到的教会的直接真实感受,没有任何企图美化或攻击的想法。也为了避免争议(华人世界是非特别多),文中所指的机构均使用字母代称。
 
可能有人存在着对教会的幻想,但我要说的是,教会中也是存在所谓“核心成员”,“非核心成员“和“边缘人士”,他们都会根据自身在教会中的远近亲疏来描述教会。比如我就是一位自认长期游走在教会边缘的“边缘人士”,虽然我尽可能以中间立场来表述事实,但人性中不可克服的弱点势必会影响了我的表述。所以我将这篇文章定位为“旅游笔记”,仅供对德国教会不熟悉的人士参考。
 
一德国宗教情况概述
 
作为基督教的传统重镇,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都在德国保持了很高的人口比例,这一数字直到今天还一直保持着。但不可避免的是,德国基督教也在衰落,今天无宗教立场群体是德国社会的主流人群。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和新宗教也在德国蓬勃发展,但目前除前者对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之外,还没有其他新宗教具备社会影响力。
 
二战后,随着战后重建工作展开,德国从中东和土耳其引入大批劳工,这些劳工将伊斯兰教引入了德国,并成为德国的第三大宗教。而东西德的分裂,导致在东德地区无神论者的大量增加,而且直到目前为止,原东德地区无宗教信仰的比例,还是高于原西德地区。
 
德国政府依法保证每个公民,包括外国人,在德国的宗教信仰自由。
 
在2011年,根据欧盟法律,每个身处欧盟国家的公民,包括外国人,都必须参与所在国的人口普查工作(英语:Census;德语:Zensus)。如果拒绝参与此次普查,则政府有权处以当事人一定金额的罚款和拘留。德国政府很早就对2011人口普查做了公众宣传,各个社区的居民都按照预定的时间接受调查并填写表格。
 
德国的调查表附有德语和英语,以方便不熟悉德语的外国人识别。如果有特别需要,也可以申请其他欧盟国家语言或者阿拉伯语版的表格。
 
德国2011年人口普查的官方统计数据于2015年公布。其中宗教方面,德国三大宗教分别为: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伊斯兰教。而仅仅就基督教而论,德国西北部,为基督新教人口的集中地;天主教则以德国东南部为聚集地;无宗教信仰人士则多集中于东部和东北一带,即原东德地区;德国西部和西南部则呈现各种杂糅局面。
 
基督新教人口比例最高的州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47,8 %)和下萨克森(45,7 %);
 
天主教人口比例最高的州为萨尔(59,8 %)和巴伐利亚(51,2 %);
 
新联邦州中,无宗教信仰人口绝对优势,如萨克森安哈尔特(83,8 %),勃兰登堡(81,0 %)和萨克森(77,4 %);
 
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人口总数位居诸州之冠,其新教人口,天主教人口和无宗教人口依次为28,5%,39,3%,35,4%。
 
位于西南部的巴登符登堡,人口数量为德国第三,其新教人口,天主教人口和无宗教人口依次为30,1%,34,5%,35,4%。
 
除了官方统计,更为灵活的则是民间组织所做的年度统计报告,比如REMID(德语:Religionswissenschaftlicher Medien- und Informationsdienst,宗教媒体与信息机构),其最新宗教相关数据为2016年的。
 
无宗教信仰的人口约2800万至2990万,占总人口的34%~36.2%。
 
三大宗教依次为:
 
天主教(28.5% ,2358万余),
 
基督新教(26.5%,2192万余),
 
伊斯兰逊尼派(3.21%,264万,为2006年数据),
 
其余宗教人口都低于0.7%以下,如排名第四为的东正教(0.7%,56万。2017年数据)。
 
二与德国华人教会的第一次接触
 
2006年11月,我来到了德国东部地区的L城,我还记得抵达当地居住点是在晚上11点多。第二天的天气不错,按照计划这天我应该办理相关必要手续。
 
那天的中午,大约是下午13、14点左右,我去大学食堂吃午饭。当时风很大,在食堂大门口外,我遇到了一个发传单的亚洲面孔,我没有搭理他,但他主动问我一句:“你是中国人吗?给,拿一张吧。”我也没有接过他递过来的传单,倒是同行的几位拿了。有一位还好心给我看,可我二话没说就把传单撕烂,然后上楼吃饭去了。之后忙着办理手续,无暇这类小事情。
 
当时,我留心看了这位发传单的人,其貌不扬,穿的也不多(当时已经变天,风很大),说话时白气一阵一阵的。毫不客气地说,我觉得他长得尖嘴猴腮的,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位正是L城华人教会的核心成员之一。与他的这次接触,也是我与德国华人教会的第一次接触。
 
12月,有位考过DSH(德语能力测试,入读德国大学必须凭证之一)的W某,对我说:“你想不想见见当地华人基督教的几个人?本周三晚上他们查经,有兴趣你们可以过来看看。”当然,我对基督教还是感觉很神秘的,既然她说他们很欢迎新人,还有好吃的招待,那么去了解一下也是好的,至少不亏。于是我就去了。
 
查经的地点在一位学生的家里,而他家在一栋外观破旧的老式居民楼里,而且周围环境并不好,实话说,我反而很惧怕周围环境。走到他家门口就听到里面人声嘈杂,还没等我开口,我就发现那天在食堂门外发传单的那位,他热情地向我打招呼,并邀请我进来。
 
当日参加查经的共有近30多人,都挤在客厅里,我记不得当时是谁带查经。他们讨论的气氛很热烈,也很活泼,还很热心地递给我一本和合本圣经(这本圣经我一直保留到今天)并告诉我相关章节。他们的举动完全打破了我的想象,我还以为他们都是一群非常刻板的人。查经途中,牧师来了,年纪很大,约60多岁了,一口的台湾国语腔,但面容很和蔼英俊。他们介绍说,牧师是台湾人,姓H,正在带领他们,别的我也记得不了。
 
原本打算看看就走的我,就这么一直陪着他们到查经结束,其实我当时也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所说的更像是某种道理或者道德观,还不住地偷偷打哈欠。一散会,他们还打算跟我多谈谈的,我借口明天早上还有课,马上就走了,L城晚上10点的公车不好搭,而且晚上该地方很黑,我觉得不安全,也不想多待。
 
这次的查经聚会,是我第一次正式与L城当地华人教会的接触。
 
三与德国本地人教会的接触
 
在德国,要参加德国教会的聚会,需要很高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或者说,你至少应该是个外向型的人。对于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连德语都说不好,也听不懂牧师所说的话,不需要太长时间你就自然打退堂鼓了。我见到L城华人教会中那些参加德国人主日敬拜的人,都是来德国很多年,会说一口流利德语的。我也是在华人教会中待了很多年,才有幸可以参加与德国人联合的主日敬拜的。
 
我在德国时,所接触到的德国教会,共有三个:
 
在与L城华人教会接触后不久,我对基督教产生了兴趣,之后陆续以慕道友身份参加过他们数次查经和主日敬拜,结识教会中更多的人,得知有人和其外籍女友正在参与当地一家德国教会的聚会(他们的聚会在周六)。本着好奇的态度,我就请人带领我前去。
 
这家教会位于城市南部一栋大楼中,大楼看上去挺旧的。当日,爬到该教会所在楼层,就可以看到很多德国人正在走道中忙碌,每一个看到我们的德国人,都向我们致以微笑,而打闹的孩子们则叽叽喳喳闹个不停,完全无视我们这些突如其来的外国人。带领人直接拉我们去见该教会的牧师,可惜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了。这位牧师留有胡须,头发蓬松,眼神很干练,穿着便服,乍看上去就像一名普通工人。他很热情地跟我们一一握手,还询问我们的情况,可惜我当时听不懂他的话,需要带领人做翻译,我想他应该是有些失望了吧。
 
当日的敬拜,赞美歌唱牧师证道,程序与华人教会是一样,至于我们这些新人,则是在一开始就由牧师介绍给在座诸位的。因为我当时很怕生,只敢坐在最后一排,而当牧师介绍我们时,前方一双双蓝眼睛黄眼睛转过来,我真的很羞愧,好在他们都以微笑致意。
 
很惭愧,以我当时的德语理解力,牧师所讲述的内容,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散会之后,他们会聚餐,这确实令我吃惊,因为我从来没在L城华人教会中被如此招待,而且他们吃的内容非常丰富,对我这个穷学生确实很有吸引力。
 
后来我才知道,这家教会是属于灵恩派的。他们的聚餐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时有时无。我对它感到惊奇的地方还有,他们领圣餐是一大块掰开面包和一大杯酒,依次轮下去的;而L城华人教会则是为每个人各准备一小杯酒和一小块饼。另外,他们每次在证道前,都会将一个篮子依次传下去,说是收奉献,我因为穷,一直都舍不得给;而在L城华人教会,没有这项活动。
 
这个教会我待得时间并不长,只有2个月,因为我完全听不懂牧师的话,也不好意思去蹭吃蹭喝,2月个之后我就没有再去了。
 
我去的第二家德国教会,或许应该叫聚会点更合适。这里没有牧师,只有一位加拿大裔德国人在带领,而且人数不定。没有主日,只有周四晚上固定查经。我在这里断断续续待了1年半,因为这位带领人很亲切,也很愿意与人一对一交流。也许出于同是外国人,他很愿意放慢语速,使用很简单的词汇,好使得我可以听得懂。
 
我想,他应该是属于当地某个教会,因为在与他接触的时间内,我观察了一下这个聚会点,很明显是某家教会或者宗教团体,但带领人从来没有向我们说起过,也没有带牧师或其他人员与我们见面。每次聚会多为来自各个国家的新人慕道友和初信徒。后来我推测,这位带领人应该是主要想向我们这些新人普及耶稣信仰,至于他属于哪个教派,我不知道,也没有人说过。
 
后来,我入读大学,也固定参与L城华人教会的聚会,就不再参加他所主持的聚会了。只是他的聚会点靠近市中心,我回宿舍时都会有意无意经过,后来很长时间都没看到他了。最后一次听到他的消息是在回国前,据说他得了很严重的病。作为当初曾经待自己友好的人,我很替他悲伤。
 
第三家则是愿意与L城华人教会所共享教堂的当地一家德国教会。据说,当初L城华人教会在寻找教堂多次无果时,就是第二家那位加拿大裔德国人帮助他们找到这家愿意共享教会的德国教会。他们的主日敬拜在上午,华人教会则在下午。
 
坦诚说,从我参加L城华人教会的大大小小活动开始算起,我有近3年没有机会与这家德国教会正面接触过。可能当时这家德国人教会有考虑,认为应该先让这群中国基督徒自行独立聚会比较好,他们愿意开放教堂的一切给L城华人教会使用,也没有让他们承担任何义务,至于是否存在教堂使用的租金,则不是我应该知道的。
 
大概在2010-2011年期间,按照L城华人教会相关人员的说法,在经过他们多次请求之后,这家德国人教会开始愿意让他们承担一季度一次的教堂打扫工作,而这一工作之前都是由这家德国教会自行承担的。再后来则是这两家教会每半年就有一次联合主日敬拜。这样我才有了观察这家德国人教会的机会。
 
在我看来,这家德国人教会是颇为友善的。先不说他们愿意与这群外国人共享教会这一善举,而且早在两者达成联合敬拜的意愿之前,甚至在愿意让华人教会承担教堂的清洁工作之前,就曾经向这群中国人提供了一些了解德国、了解耶稣、了解这家教会的生活课程。比如,我曾经在2007年参加过他们举办了了解这所教堂的历史课,主讲人是这家德国人教会的干事长,他将这家教堂何时建立,又是怎样熬过二战的战火,以及东德政府如何对其监控,以及两德合并之后这家教堂如何“重生”,都一一举图说明,非常细致。因为我对历史很有兴趣,后来读大学又是研究相关,只是可惜当时与会的中国人很少。
 
四与外城华人教会的接触
 
当时应该是2008年,我父母的一位友人的女儿也在L城念大学,当年的圣诞假期,她去了S城。因为我听她说过L城华人教会种种不利传闻,并表示她更喜欢S城当地华人教会的氛围,于是我就打算也去见识一下S城的华人教会,求她是否可以为我领路,她答应了。于是我就有幸领略到这家华人教会不一样的地方。
 
S城华人教会位于一栋三层楼大楼的第二层,据称是租用的。大厅非常大,足以容纳三百人同时就坐,也是我所接触教会中敬拜场所最大的。据称,这家教会的人员来自S城各个阶层,不仅仅限于留学生,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当地就业的工作者以及移民的第二代。这些移民第二代最大的已经准备Abitur(德国高中的毕业考试,成绩可以直接申请大学,有人称其为德国高考,我觉得是不够准确的,至少它没有中国高考那么紧张的气氛和全国性重视程度),年纪小的已经上幼儿园了。二代因在德国出生长大,都能说所一口流利的德语,互相交谈也是用德语而非中文,据他们的父母称,他们已经把德国当做祖国了,中国对他们而言只是外国,是父母的国家而非自己的。
 
我还记得我问过一小孩中国如何,他非常认真的告诉我:中国很脏,但东西很好吃。
 
当时是圣诞假期,很多人都选择回中国度假,但我看到人还是很多,约100多人吧。带领人将我带到他们的接待人员处,对方是一位年长的德国女性,我很吃惊的是,她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简单介绍之后,牧师就准备主持本次的圣诞特别聚会了。
 
歌唱赞美并简单的证道之后就是我曾经在第一家德国人教会中看到的传递奉献的篮子的环节,因为很长时间没看到,所以有些不知所措。之后精彩的表演就按下不表了。散会后,有自由时间,有人听说我是来自L城的,过来询问我相关情况,还问带领的牧师是哪位,我如实回答是H牧师,对方笑笑,表示对H牧师非常熟悉。之后师母也过来问候我,我才知道原来现任S城华人教会的牧师,来自香港,是应S城教会的邀请才来的,他与S城教会有一份7年的牧养协议。
 
我在S城的时间也仅仅限于圣诞假期,期间就一直借宿于他们的学生宿舍中,也是冒风险的,因为德国各大高校都有不可带人留宿的规定。如遇到不方便,他们也替我安排了备用住址。几乎每天都有活动,比如几天后一位毕业的学生开了个毕业party,我才觉得基督徒原来也可以如此疯狂。总之,S城华人教会人员的热情和友善的帮助,我一直记在心里。
 
五华人教会的特点
 
在与这些教会打过交道之后,虽然在时间上还显得不足够,但我还是可以以它们为样本,来简单说明一下华人教会与德国教会的差异点。
 
华人教会中,留学生是一大主力团体
 
在发达国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德国大学的授课以德语为绝对主力,少有以英语授课的课程,这使得留学生需要重新学习并通过德语能力水平考试,显然让中国学生学习多年的英语在德国大学中还没太大的帮助。但德国还是凭借其高精尖工业的国际形象与低廉的学费,甚至在中国流传已久的“德国神话”,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留学生。
 
这些平均年龄20~24之间的留学生,很多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对中国以外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其中也包括对基督教。也因为他们会认为西欧之所以能有如此先进,跟基督教势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使你不向他们说明,他们也会主动打听并寻找所在地的教堂去参观。也可能因为初到当地,语言不通,作为使用中文的当地华人基督教会,自然会成为他们满足好奇心的首选目标。
 
而当地华人基督教会,也大部分是由先前的留学生们所创建起来,起先是查经班,再后来是团契,直到现在的教会。这些人很清楚自己所走过的路,面对后来者,自然很愿意向他们展开传教工作。两者一拍即合,接触起来是非常顺利的。比如我上文提到的L城华人教会与S城华人教会,其成员有很多都是留学生,前者留学生所占比例一度达到90%。而且据有人反映,“留学生是华人教会一大主力”这一现象,在柏林汉堡慕尼黑之类大城市的华人教会中,也是存在的
 
而成员多为留学生,也会给教会带来诸多问题:
 
1). 留学生们性格多样,讲究多样性,非常强调自我,不喜欢受约束
 
这在年轻的留学生中非常普遍。因为这些人受教育程度虽然各不一样,但多数出身于富裕之家,基本不会为钱而操心。而教会中有不少成员出身于一般家庭,有些成员还是难民或者偷渡者,经济拮据,两者仅在金钱问题上就非常难以合拍,甚至出现有钱人与没钱人互相敌视的地步,但至少没有公开。
 
相比老一辈的留学生,他们喜欢追求热闹的事情。比如遇到教会所组织的“吃喝玩乐”的事情,他们都非常愿意参加,这点在每年一度的圣诞节特别聚会时,显得特别明显:每到这个时间,教会总是会宾朋满座,我参加L城华人教会的圣诞特别聚会约有6次,每次都有300人以上,而换到平时主日,大约只有50左右,至于没来的人,很多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借口给予推脱。
 
他们也不太会理会教会的纪律,甚至我怀疑他们根本不知道教会还是存在纪律的。比如每次主日聚会,约定好的时间是周日下午三点开始,但我可以保证,L城华人教会的主日聚会,没有一次是下午三点准时开始的,每次都会拖延至3点15分或者更晚些。我推测,不守时也许是华人教会的通病。虽然牧师曾经对此严肃强调过多次,但每次都毫无作用,迟到的依然迟到。我还曾经打趣说,教会应该把主日时间改在2点半或者2点45分,这样就可以在3点准时开始了。
 
2). 理性第一
 
也因为是留学生,是以学习研究为第一要务。虽然他们并不排斥有神论和耶稣基督的信仰,但只将其视为个人经历的有益补充,如果在两者间遇到非要选择一个的麻烦,那么他们往往会将理性视为第一要务,将耶稣基督放在后面。
 
这样,就会在查经和日常生活中造成一个反差,即在论述某些经句所包含的道理时,说得头头是道,但在实际操作起来时,他们少有“言出必行”的举动。
 
或许作为初信者的留学生们,会将这些完全无法用理性解释清楚的内容,按照出于礼节或者有待日后查实的态度,按下不表。但“理性第一”这一形象,在刚来教会不久的人和慕道友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凡事都会抱着辩论的态度,也可以说他们就是准备驳倒你的,而圣经上超理性的内容,岂可凭着血气来做一时争论?!很多老信徒都是在有了多年的生活经历之后,才对圣经上的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L城华人教会中,老信徒几乎没有,很多人自己也是留学生,没有多少深刻体会,面对这类辩论,多半就会与对方陷入血气之争,于是就容易造成矛盾,L城中有部分人就是因为“对方根本说不清楚道理,根本是在迷信”而再也不来了。
 
3). 爱国主义倾向强烈
 
虽然作为主体的留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受到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即使在德国工作,踏入德国社会的信徒,也明显带着爱国主义倾向。
 
以L城华人教会为例子,有位前辈,他已经完成大学答辩,在当地与人合伙做生意,其家人也一并迁来德国,孩子们也开始在德国接受小学教育。看样子是准备留在德国了。在我刚到L城的2年内,他对我非常友善,也给我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帮助也许在他看来是微乎其微的,但对我来说,却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我一直都很尊重他。
 
有一年,达赖喇嘛来到德国,受到总理默克尔的接见。这消息对德国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但对L城华人教会却有很大影响,当周的查经聚会就讨论到了这个问题。这位前辈就号召当时在座的诸位一同前往柏林参加示威游行,还说有当地中国商会免费提供车辆。有人当时提出反对意见,因为时值学期末,很多学生需要参加期末考试。这位友善的前辈勃然大怒,怒斥不爱国。
 
之后可能过了半年还是1年,L城又来了一批留学生,其中一位上海人跟L城华人教会走的很近,但最终也没有信主。有一年的暑假,小组举办烧烤活动,这位上海人、前辈和我都有参加。期间,这位上海人表示了对中国政府强拆自家房子的不满,认为自家房子在上海中心地区,按市价是很贵的,但不仅补偿款远远低于市价,还是强拆。前辈向这位上海人表示:“你也跟他一样,不爱国”。他是指着我说这句的,我马上刚附和这位上海人的话,前辈就反驳我们说:“我认为,政府永远会对我们好。你们反对它,只是因为你们太看重自己那点小利益了。” 然后还讲述了自己很久以前在中国做生意时,遭遇山洪,如何被困,又是如何被解放军所救。
 
之后我不记得这话题是如何结束的了,但之后我就对L 城华人教会产生观察。从L城教会的表现来看,虽然他们尽可能想做到政治中立或者淡化部分人的强烈政治表达,但应该还是有强烈的爱国倾向,比如前文达赖喇嘛访德时,L城华人教会就公开在主日后的代祷事项中写明,让诸位向上帝祷告,“让达赖滚回去,让藏独滚回去”。
 
据一位参与反达赖示威的上海友人事后表示,当日参与示威的人确实不少,也不乏全德国各地华人教会的信徒。如果说L城华人教会还不够典型,那么至少可以说,在德国的华人教会中,确实存在持爱国主义倾向的信徒存在,L城华人教会只是其中之一。
 
六华人教会vs 德国本地人教会
 
这里恕我尽可能将我留意到的两者教会的较大差异点,论述出来。
 
1. 华人教会比德国本地人教会对待新人要热情。相比下,德国本地人教会会显得待人冷淡。
 
前文提到的L城和S城华人教会,都设有一个接待部或者迎新部,配置有专人来负责接待主日时到来的新人或者慕道友。成员以待人热情的女性以及信主多年的人居多。新人来到教会,这些人如果发现首先新人,则会上前与其打招呼并做自我介绍;如果新人被教会中其他信徒发现,也会建议或直接带领新人到接待人员处。
 
一般来说,新人接待工作的总负责人是师母,她也是新人到教会所能接触到的最高人员。牧师一般是不会与第一次来教会的新人交谈的。
 
与华人教会相反,德国教会没有专门负责在主日接待新来者的人员,导致新人第一次来时可能会无所适从。德国教会的会众,一般来说,不太会主动向新人打招呼,可能他们也不知道你是新人。只有在主日流程进行到新人介绍时,新人才会获得全场人员的关注(华人教会也有此类环节)。之后,在主日敬拜结束之后的自由时间中,德国教会才会有人会主动来与新人交谈,其中既有一般信徒,也会有干事长和牧师亲自向你问好。只有这个时候,新人才会感觉到德国人那特有的热情。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德国人一般来说都是外冷内热的个性,只要你愿意主动开口向他们求助,他们都会给予你热情友善的帮助,而且普遍都很有幽默感(这点是打破不少人对德国的刻板印象的,即认为德国人没有幽默感)。即使你问的问题他们也不知道答案,他们也会主动帮你问旁人,直到你得到满意的回答为止。只是相比中国人的而言,对第一次见面的人,他们不太爱主动接触而已,而一旦熟悉了,他们会比中国人待你更热情。
 
2. 华人教会一年中所组织的活动会很多,而德国本地人教会则很少
 
华人教会一般会举办的活动有学期开始时的迎新会,假期组团出游,夏季时烧烤活动,营会等等。德国人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聚会活动,甚至连组团出游和夏季烧烤活动都很少。至于宗教节日的复活节、耶稣升天日、圣灵降临节、圣诞节这类的,中德教会都会举办特别聚会(圣诞节要特殊些,德国教会只是会举行一个特别主日聚会,而华人教会在特别主日聚会之后都会有所谓圣诞晚会),年终,12月31日,德国教会一般没有年终感恩见证会或者提前开过了,而华人教会都会在当日举办年终感恩见证会。
 
当然,作为本土教会,德国人自有自己的风格,而且他们重视家庭,喜欢单独行动而不是抱团,很多活动无需教会组织,自己就会办理,比如带家人一同度假。而作为给异乡人提供安慰所的华人教会,自然会想办法让不习惯德国风俗习惯的华人杀时间同乐,或者说,相比德国人,华人似乎确实喜欢抱团。
 
还有,德国教会经常会有自发组织的探讨班,这不同与查经班,成员常常就时事或者身边的事情展开讨论,而在华人教会中没有,或者为查经班所涵盖。但就我看来,这种自发的探讨版,话题多变不定,气氛很活跃,也非常贴近生活,这是华人教会所办不到的。
 
3. 华人教会一般都会有来访者,德国本地人教会则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
 
华人教会一般都会有所谓短宣队来访,比如L城华人教会经常会接待来自美国加州和加拿大地区的短宣队,其成员也是多为能说中文的华裔或第一代移民,以40岁至50岁的人居多,从职业来看,多为理工科专业如能源航空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从业人员。
 
S城华人教会也有类似情况,但很少。
 
在德国,每年都会有一次华人教会交流会,几乎所有的华人教会都会派出代表与会。
 
而德国人教会真的几乎没有“短宣队”这个概念:别说国际友人来访,就算同城教会,相互之间也不会交流访问,他们更多的是“自己与自己玩”的状况。
 
我想解释的是,这比不意味着德国教会一定封闭保守、华人教会则积极开放。
 
L城华人教会成员以学生居多,奉献很少,意味着收入少;活动又很多,开销大,那么L城华人教会一定是入不敷出的,但它依然坚持到现在,不禁叫人提问:它运作的资金从哪里来?
 
据我了解,L城牧师每年都会几次去美国和加拿大几个教会筹款,而这些教会则会提供给他所谓“差传经费”,具体金额不详,这笔钱目的就在“我给你这笔钱,而你则要用这笔钱带领多少多少人信主。”这些所谓短宣队成员,就是过来检查情况的。从对方的来处可知,多为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数家华人教会,加拿大的教会则少,但很有可能来访的短宣队都为同一个神学体系的。
 
S城华人教会据称有类似短宣队来访,但不多。这可能与S城华人教会成员已经在S城扎根,成员多以职场人士而不是留学生为主有关。不同于L城华人教会,他们能独立供养牧师和教会,而不靠外部资金支持。
 
4. 德国本地人教会更愿意行动
 
就以L城德国教会为例,我觉得他们更愿意行出耶稣基督的教导,仅举几个事例。
 
比如他们就愿意与L城华人教会分享自己的教堂。之前,L城华人教会就四处寻找过,可结果不如意。这家德国人教会位于居民区中,靠近市中心,便利,按道理来说租金是很贵的。他们愿意与一群平白无故的华人教会分享教堂,我觉得他们确实做了很大的让步。
 
然后是前文提到的打扫教堂和联合敬拜,他们是愿意与其他肢体交流和融合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分享教堂上面。
 
第三则是某次突发情况,导致两家对教堂使用的协调工作没有做好。L城华人教会在上层举办活动,而德国教会干事长突然到访,向L城华人教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己原计划也要用教堂的。在一番沟通之后,干事长笑着带人去了下层,将原地举办地点改到了楼下。事件究竟我并不清楚,按道理这是对方的教堂,对方有权力请华人教会让出位置。但他们没有这么做,选择了一个变通的方式。当时为冬天,他们必须等着楼下暖气将温度升高,这对他们来说算是小麻烦吧。
 
第四,德中两家教会举行联合活动,会后有聚餐。位置可以自选,虽然两家依然是分开就坐,但依然还有些衣装得体的德国信徒愿意坐在中国信徒身边,即使他完全听不懂中文,而且四周中国信徒都是熟人聊天,没人理会他。我想他真的很有勇气,愿意实现所谓共融。相比中国信徒,几乎没有愿意主动做到德国信徒身边的。有些学长学姐发现他的这一举动,担心他收到冷落,就餐时主动与他搭话,才算化解了这种中国人才懂的冷漠。
 
相比下,华人教会中能说道理的不少,但实际做出来人很少。
 
七结语
 
我对华人教会没有什么感情,要硬说的话,我受过它的恩惠,所以自觉是对它有亏欠的。但长时间的接触,也看到过不少无法容忍的地方,听到过不少对人的指责和攻击。作为一个我的精神寄托来说,华人教会是不够格的,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它伤害过我。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它这么做是正确的,也是符合社会一般正常法则的,只是我过于看重它了,导致自己非常失落。现在我已经抚平情绪,调整了心态,可以正常地看待它的所做所在了,至少我不在恨它了,但爱它也谈不上了。我依然还记得有几个人和几位牧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愿意伸手帮助我,即使在我万念俱灰的时候,也通过邮箱发来相关信息,这令我非常感动。
 
我曾经在日记中这么写道:“爱它也罢,恨它也罢。它依然是它,我也依然是我。我们对彼此来说,都不算太重要,只是某个时刻很合拍而已。相处太久,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导致自己陷得太深。现在回头,又说全世界都背叛了我,这对它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风平浪静了,平复下来,我愿意选择放手,不再纠结下去。继续走吧,或许今后还会有交集。”
 
载于《福音与当代中国》杂志第二期文章
 
 转自学术与信仰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俄罗斯的中国宗教观
       下一篇文章:16、17世纪天主教在日本的传播发展与衰落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