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东
今年 2月7日英文版《中国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宗教信仰者三倍于估计”的文章,披露自2005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童世骏教授和刘仲宇教授领导了一项有关宗教信仰的首次大型调查,被调查人数达4500人,发现16岁以上的中国人中有31.4%,依次推算,也就是大约3亿人是信教者。其中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5种主要的宗教,占信仰者的67.4%。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宗教徒的数量就一直被模糊地称作上亿。半个世纪过去,中国人口总数由4亿增加为13亿,但政府发布的宗教徒数量还一直是1亿多。或许有鉴于此,《中国日报》发表此文后,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雅虎网站上的“中国宗教社会科学”小组还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专家的参与。
宗教社会科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是所谓的“过程”而非结果,他们特别想知道调查的程序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性。而在笔者看来,这样一项科学性很可能还不够理想的调查,政府媒体如何要公开发表,并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和评论?特别是首先发表英文版的手法,是否意味着这个数据有可能“出口转内销”,成为新版的中国宗教徒的官方数据。
倘若1亿宗教徒这个数据是准确的,那么中国宗教实际就处在急速的衰亡之中。宗教徒总数不变,人口的成倍增长,意味着其在人口中的比重大大降低,宗教正在中国快速消亡。这种说法潜在地支持了宗教是旧社会的残余,宗教将随着现代化和科技的发展而衰微等等观点,影响了社会对宗教的正确认知。
1亿宗教徒的判断也许接近政府登记在册的宗教场所的信徒数量。在此之外,重要的数据至少还有:(1)未在政府登记的信仰五大教的人数;(2)五大教之外的宗教信仰者,包括其他大宗教、新兴宗教、民间信仰等;(3)疑似宗教。就与社会的关联而言,最容易成为社会问题的,恰恰是我们统计之外的部分。
在社会发展进入理性化的时代,数据是社会决策的基础。有关中国宗教基本数据的缺失,对于社会对宗教的认知,对于宗教事务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对于宗教自身的发展,以及宗教学术的开展,都有明显的**作用,值得高度重视。有鉴于此,笔者最为渴望的,是以华东师大的研究为开端,政界、教界和学界通力合作,将中国当代宗教的研究推进到量化阶段,不断与时俱进,形成中国宗教的动态数据库。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