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传说
崂山民间故事,流行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的民间文学,是崂山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崂山民间故事最早发生于远古年代,明清时代,受崂山民间传说的启发,蒲松龄创作出了短篇小说《香玉》和《崂山道士》。崂山民间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语言朴素、诙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历史起源
崂山民间故事主要指流行于青岛市崂山区(原崂山县)及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部分地区的民间传说故事,俗称“拉呱儿”,是崂山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是崂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以崂山耐冬、牡丹和崂山道士为题材写成的短篇小说《香玉》和《劳山道士》就是受当地民间传说故事的影响创作而成的。
自1980年3月至1992年5月,崂山县(区)的文化部门,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共搜集到17个门类(神话、风物、人物等)5000余个民间传说故事,先后编印出版了《崂山民间故事全集》等21个崂山民间故事专集,许多民间故事在国内30余家报刊选载,其中根据《劳山道士》改编的动画片享誉国内外。
崂山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名篇,如《崂山的传说》《石老人的故事》《枣核儿》等等。
人们通过这些故事来赞美崂山人的智慧和力量,褒扬崂山人的勤劳善良,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主要内容
崂山传说是山东崂山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讲述者包括农民、渔民、道士、僧人、读书人和手工业者等。
崂山传说包括自然变化神话、英雄神话、历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仙道传说、山川传说、特产传说、风俗传说、动物传说、植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典故等多种类型和题材的民间口传作品五千六百余个。受自然、地理环境和道教文化的影响,最具特色的崂山传说当推风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和海洋故事。
崂山地区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围绕着崂山人和崂山的万物仙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仙与仙之间的爱恋。
主要有《鳝鱼女和团鱼郎》《梅花仙》《双花仙》等。以《梅花仙》为例:故事讲述了崂山十位梅花仙中的梅娘和鲤:鱼精李郎结缘相识的故事。他们相识于洞庭,成婚后回到崂山与家人团聚,育有一子。后来他们的孩子以梅花为书,考取了功名,御赐他的母亲、姨娘为“十梅仙”。
2、人与仙之间的爱恋。
主要有《人参姑娘》《鲤鱼精》《参姑和巴哥》《莲花媳妇》等。在《人参姑娘》中,苦娃受尽主人家的欺凌,却遇到了善良的人参精山妹,两人情投意合,但是财主贾仁想要吃掉山妹。最终贾仁丧了命,苦娃和山妹成了亲,在山上到处撒下人参种子,过着安乐的日子。
3、人与人之间的爱恋。
主要有《牛媳妇》《鬼媳妇》等。在《牛媳妇》里,梨花家把十八岁的梨花许给了六十八岁的老女婿,梨花的心上人王祥巧施妙计,让老女婿娶了一头牛回家,自己终是抱美人归。
崂山民间故事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传承保护
崂山民间故事具有乡土大众文化与山海文化交汇相融的特征,并在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中不断演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2006年10月,崂山民间故事入选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入选首批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入选首批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崂山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是Ⅰ-55。
非遗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