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国家最高道德权威 缅甸僧侣挑战军人政权
发布时间: 2007/9/28日    【字体:
作者:佚名
关键词:  缅甸 镇压示威  
 
 
 
    上周末,当两万个僧侣、尼姑和其他示威者游行穿过仰光街道时,一名50岁的家庭主妇赶到人行道上为他们喝采,还感动得流泪。
  
    她说自己是喜极而泣,因为她和其他许多同胞一样,视僧侣们为缅甸的最高道德权威,而他们正为人民挺身而出。
  
    妇女不敢告诉记者她的名字,深怕军人政府会秋后算账。她说:“我们相信他们会成功,因为他们是受真正的善心所驱使。我们左邻右舍都在为他们祈祷,但只敢在屋里祈祷。大家都在谈论僧侣们,但我们还是太害怕,不敢加入他们的游行队伍或在外面祈祷。”
  
    妇女反映了许多缅甸人民的心声。
  
    在这个近90%人口是佛教徒的国家,僧侣在人们心灵扮演重要的角色;青少年一生至少要出家一小段时期,这是他们的宗教义务,也是他们答谢父母为他们做出牺牲的方式。
  
    在泰国的缅甸分析家温明说,许多青少年会在16岁以前进入寺庙见习,20岁左右再度出家。也就是说,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成员当过和尚,这造就了一大群有组织的青年,在反政府示威中打先锋。
  
    缅甸全国在任何时候都有至少40万个僧侣,其中约八成住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
  
    僧侣和民众在许多方面唇齿相依:僧侣依靠人们的布施,布施者则相信这么做能为来世积福积德。僧侣拒绝领受军人的布施,这一来,如英国《经济学家》指出,就可能导致后者来世不能有更好的出身。
  
    另一缅甸分析家昂奈乌指出,由于军人政府的忽略,缅甸国内的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制度都崩溃了,僧侣在填补这方面的空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他说:“寺庙开放园地,充当孤儿院和学校。他们也开始参与爱之病服务,以及许多社会及基层工作。”
  
    除了带领缅甸近20年来的最大规模示威,一些僧侣也拒绝接受军人的布施或为他们的家人提供宗教服务。这是异常严厉的抵制行动。
  
    人权组织“亚细安另类缅甸网络”的协调员斯托瑟德说:“这有如教宗告诉信徒,他们不再是天主教徒……是公开的耻辱,是受社会孤立。”
  
    “佛教僧侣连谋杀犯和强奸犯都不能拒绝给予服务,只有对那些攻击或威胁佛教体制的人,他们才能拒绝服务和帮助。”
  
    从当年抵抗英国殖民统治到1988年的民主起义行动,僧侣一直都有参与缅甸的政治斗争。1988年起义行动被军人政权镇压之后,为了控制僧侣群体,统治将领重新设立一个包括各宗派高僧为成员的理事会。
  
    现在,愤怒的社区领袖呼吁僧侣每天举行集会,这是军人政府竭力制止的。昂奈乌警告:“军人动武的话,只会引发更多示威。”
 
    (法新社特稿)
 
   
 
    缅甸年轻博客 网上传送示威图像
  
    (曼谷法新电)缅甸军人政权向来对有关缅甸的新闻或资讯实施严格监控,也禁止人民使用网络电邮,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要控制资讯流通谈何容易。
  
    随着缅甸最近爆发连串反政府示威,当地一群年轻网民就巧妙地突破了政府的审查,把示威照片和录像画面放上博客网站。他们的做法是不分昼夜,只要一发生示威活动,就赶快把照片和录像画面贴在博客网站上。
被多个主流新闻媒体采用
  
    由于这群博客所捕捉到的画面独一无二,因此,许多画面过后都被主流新闻媒体所采用。
  
    当遭软禁的缅甸民主领袖翁山淑枝周六踏出家门同示威僧侣会面时,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的照片就是贴在博客网站上。
  
    由缅甸流亡异议分子创办的印度Mizzima新闻集团使用了其中一张照片,据称一天内就吸引超过5万人上去浏览。
  
    Mizzima主编森温说,这些博客主要是年轻的大学生,自反政府示威于上个月19日爆发以来,他们就把上载讯息和照片视为己任。
 
          陈慧霞(整理)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美国的多元宗教概述及成因分析 \贺相铸
摘要:美国是个多元宗教并存发展的社会,整个宗教种类繁多、宗派林立。但就其源流,多…
 
“完全的天主教”在拉美社会中的影响 ——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智利为中心 \张琨
摘要:自欧洲殖民者进入拉丁美洲以来,天主教就持续影响着拉美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
 
民法典背景下宗教活动场所监督管理研究 \蒋子翘
摘要:<正>《民法典》第92条第2款规定,依法设立的、具备法人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自愿申…
 
宗教政治化: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再次兴起及其对印度外交的影响 \许娟
摘要:自2014年莫迪当选印度总理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政治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宪法中契约观念的始源与演变 \揭梅
摘要: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论源于早期日耳曼的部落社会契约。中世纪以后,一…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分析家:还会有更多流血事件
       下一篇文章:僧侣:准备为人民牺牲 民众组人链:我们必须勇敢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