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太平鼓:祭祖驱疫的歌舞
发布时间: 2020/5/28日    【字体:
作者:杨育
关键词:  太平鼓;单鼓;烧香;满族旗香;汉军民香;楚地巫风;瑶族跳香火;祭祖驱疫  
 
 
摘要
 
太平鼓(单鼓)并非满族独有,它源远流长,涉及面很广。本文拟对太平鼓的渊源、类别及艺术价值作出说明。
 
一、太平鼓(单鼓)溯源
 
太平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许多别名,最常见的是“单鼓”或“烧香”。
 
有人说,因一人打鼓一人唱,所以叫单鼓;也有人说,过去的单鼓,是由巫婆的演唱发展起来的,所以叫“单姑”;还有人说,单鼓是从蒙古的“跳鬼”进化的。后两种说法颇有些道理。
 
单鼓的功能是驱疫,用其祭祀祖先,本质上也是驱疫。
 
单鼓,在我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楚地巫风”。“昔楚国南郢之邑,阮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荒淫之杂。”《祭歌·书经》云:“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单鼓,秦时称为“腊鼓”,其目的是“驱疫”。吕不韦命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季冬纪》:“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高诱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有人说,单鼓始于唐代。传说,贞观十八年(644),唐二主李世民东征得胜还朝,路过尚未结冻的三岔河,人马无法过渡,惊动了四海龙王,命鱼鳖虾蟹搭桥,并在桥上造了“许过不许回头看,回头看要有灾星”的对联。还朝后,太子生病,李世民请巫婆医治时说:“这是死去的亡魂给打的灾。”当时李世民亲口许愿,等太子病愈便请目连僧(释迦十大弟子之一)超度亡魂。只因亡魂们走到山海关被关隔住,于是李世民便封他们在“红门”寺院修行。结果亡魂听错了,逢门就进,打起灾星来,所以,目连僧只好把小徒弟五岳留在关外。
 
单鼓在宋朝时叫“打断”。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京城内外街市,有鼓笛拍板歌唱,称为“打断”。政和初年,官令禁止,民间才改名为“太平鼓”。
 
明清时期,民间新春及元宵节,用铁圈蒙羊皮、驴皮为鼓,形如蒲扇,鼓柄上套铁环,长柄。单鼓手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击鼓摇环,边打鼓边舞边唱,也叫“太平鼓”。
 
有人说:“单鼓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曲艺,俗称‘铛鼓’‘唱家戏’‘卖家堂’,是昔日农民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在当时缺乏文艺活动的情况下深为群众喜闻乐见。”(上海民研会《孟姜女资料选集》)还有人说,“本来是舞鼓,经过长期的封建统治,逐渐被利用,成为一种宣传迷信的工具”,这些说法都是不切合文艺发展的历史实际的。人类都是先娱神后娱人的,或者说娱神的同时又娱人。
 
太平鼓即单鼓,又叫“烧香”。巫的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歌舞。巫、舞一体,以舞娱神、降神、通神、事神。烧香的全过程,即请神、降神、娱神、送神,或曰请鬼、娱鬼、送鬼的全过程。换言之,烧香是祈祷神灵、消除灾难、求安求福、驱邪免灾的迷信活动。事神的太平鼓称呼颇多、或曰“答祖宗”、或曰“跳家神”“跳堂神”,或曰“跳单鼓神”,或曰“跳当当鼓”。由于各地的习俗不同,称谓不同。本质是一回事——娱神驱疫。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说“太平鼓”是满族独有的了。
 
笔者身居吉林长白山地区,又经过多方调查,比较熟知本地习俗。长白县称单鼓为“铛鼓”,称单鼓手为“烧香的”。单鼓手,担任的是人与神或人与鬼的媒介和桥梁。几个单鼓手组合一起,去给人家“烧香”叫“香班”。一个香班3~5人,或6~8人。请香班烧香还愿的人家叫“香主”。有的地方志称烧香为“挞祖宗”是不妥的,应该称为“答祖宗”,因为烧香先是“许愿”届时“还愿”的活动,答谢祖宗保佑老人安康。
 
唱家戏,跳堂神,是一种祭祀祖先的巫术活动。因此,我们称单鼓手为巫师或巫士,他们在给香主烧香还愿“答祖宗”的过程中,“在于调节死者的灵魂与世间的活人之间的关系。只要人间没有疾患,巫术绝不轻易惊扰鬼灵。只有久病不愈或占卜后认为家鬼野鬼有可能为祟,或人们的行为冲怒鬼灵而招致祸患时才运用巫术手段。”(张紫晨,1990)“唱家戏”或叫“唱阴阳戏”,这种娱神娱人的文艺活动,贫困之家无经济实力进行,“中产以上之家,每于秋成,农事毕后”进行这些活动。他们出于两种原因:一种是老人患病久治不愈,在跳大神的巫婆神汉面前许愿烧香;一种是无病无灾是祖先冥冥中保佑的结果,又加上经济条件允许,请香班到家“烧太平香”以示感谢。一般地讲,从冬至月(农历十一月)开始,一直唱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止,打了春就不唱了。说打春后烧香,有一股“青草芽子味”。据悉,一个香班,从庄稼上场开始,最多能烧50多台香。
 
各地烧香的形式不尽相同。《海龙县志》:“于神前备具香斗,贮以高粱,中树白色纸幡,四隅缀以杂色纸花,并以秤一钱一,插置其中,此外供以饽饽、纸箔、香烛等类。”农安县“于神前备具香斗,贮以高粱、中树白色纸幡,四隅缀以杂色纸花,并以秤一钱一,摆置其中。此外供以饽饽、纸箔、香烛等类”。香主家在准备烧香时,如同过大年一般,摆上供桌,悬起宗谱,摆上供品。与过年不同的是必须供“火龙鱼”;另外在供桌下边,还要供土地,摆有两摞小馒头。
 
烧香即“唱家戏”,一般为时半天加一夜。从下午开始,看的人较少,一到晚上看的人就多起来,几乎全村人都拥进香主家。人在地上站满了,就在锅台上边站着看。长白山区的农家,多数是三间房,中间是厨房,有两个锅灶相对。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好,香主就把两口铁锅拔下来,铺上厚厚的木板,让人们站在上面观看。门口外也有人站在凳子上看,一直看到大天亮。
 
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滚小鼓。凡是滚小鼓的,都有点功夫。他一手持小鼓,一手持鞭,左边敲敲,右边敲敲,前敲敲,后敲敲,抬右腿敲敲,再抬左腿敲敲。较难的动作,是前滚翻敲敲、后滚翻敲敲,以及后弯腰敲敲,让看者觉得十分精彩。(见图1)
 
二、太平鼓(即单鼓)的类别
 
单鼓可分“旗香”与“民香”两大类,各类于各地又有不同。
 
一满族旗香
 
旗香十分复杂,香班人多,烧香的时间长,鼓数唱词也多,笔者从文字记载中见到的有5种:
 
(1)大八旗香,是24铺子鼓,可唱七天七夜。曲调和汉三旗香、民香唱的内容根本不同。
 
(2)汉三旗香,是“随旗人”即汉军八旗烧的香,也是24铺子鼓,但唱词比大八旗香少。据说,不请灯光娘娘、关老爷、王君司、五道子等神,大约可唱三天三夜。
 
(3)据《奉天通志》所记:汉军供祖用木龛长可六七尺,宽二尺许,高三尺有奇,后为平板,前辟多门,刻以龙凤,油饰华美,龛置堂屋中间,高与梁齐,入户则见之,朔望送香,有专梯,名曰“家堂”。然所祀祖先之外,复有眼光、关帝、玄坛、五道诸神。以纸画像糊木框上,名曰“案”。其祭名曰“烧香”,亦曰“跳堂神”。以两夕为节,每因有病许愿,始举行。或婚娶,事先一日亦行之。晨起火焚旧像,易以新者,置之净室。洁扫木龛,内置二锡壶,中贮妇女耳缀,名曰“宝瓶”,下设供桌,陈列供品,猪头尤要。午后有名“神将者”数人来(俗称单鼓子)取粱秸二本,长五六尺,剪采为网狷之属,层树供桌后,名“花红竿”。既夕,院铺净席,神将击单面鼓,并摇腰铃,且击且唱,余众和之,意谓迎神也。唱毕,令主人捧案就龛,跪听神将祝辞。烧纸奠酒,名曰“安座”。既书先人名氏于纸,袋内贮冥镪,名曰“包袱”,诣街焚之。焚毕,旋就堂前群歌击鼓以侑神,鸡鸣始已。次晨复击鼓歌唱,为主人祈福。及久,又有放虎、放鬼、排张郎、放钱粮诸剧。神将复取案上猪头、腭骨进酒,邀戚友饮。既复斟酒半盅,劝主人。又取龛上宝瓶,脱其银缀,令主人张襟跪接,意谓“受祭”。复解衣裸臂作神附体状,取粱秸臂之,以铡刀就臂断之,粱秸折而臂不伤,名曰“打刀”。稍息,群相击鼓收场,唱送神歌,取花红竿抛置院中。神将息鼓,家人老幼悉面门跪拜,焚纸帛,燃爆竹,而祭礼毕。
 
(4)《吉林乡土志》:永吉县昔日旗族有佛满洲(旧满族)、义气满洲(新满族)之别。前者有“跳家神”之特俗。佛满洲旗人,每当冬季农暇,多杀牲以祭远代祖先,藉以祈福禳灾,保佑举家安宁,是曰“跳家神”。其举动之大小,视家资之贫富而各有不同,富者三日始竣,贫者一日即止。其行事顺序,系于择定日期后,先扎谷草一束,用红绳缠之,挂于大门外,以戒孝服及穿戴狗皮者入户,恐妨害神祖也。村人司空见惯,一见门前悬草把,则均相戒不前。至期,由主家约请单鼓子(熟于跳家神之礼节、而更能鸣鼓作祈祷之语者之族人)4名至家,由家人将各项供品陈列于祖龛前(祖先龛均在卧室外间,与义气满人之供在西卧室之西墙上者不同),然后燃烛焚香,老幼全体跪拜。是时单鼓子各持大小鼓,按次敲动,催该家先代祖宗、护宅灵仙(胡仙、黄仙)、散死鬼魂等来此飨食。礼毕,乃约同族将祭品共食之。
 
(5)九台县舍岭村烧香还愿。
 
舍岭村西尤屯附近一带居民,多属镶黄、镶蓝两旗。常因小儿染病烧太平香,以祈祷家中平安,向祖宗及神前许愿,于某日某时祭祖烧香。举办之前,先须预备猪酒果供,用车请巫者来。巫者通称之曰“单鼓子”,亦曰“萨玛”。凡许此愿者,事前向神言明。届时请巫者数人,但至多不过8人,至少亦须6人。第一日,杀猪宰羊,招待来宾。晚间于院内摆长案,神位供设祖宗。巫者一人手持皮鼓,一面击鼓,一面念神歌,余者乱击皮鼓,作响声以助之。众巫列于神前念歌毕,将神案请于家堂之上。次日(即中间一日,俗称为正日子)除亲友赠送礼仪、主人设宴招待外,晚间更为热闹。天将暮时,院内屋中,悬灯结彩,明亮如昼。巫者各穿神衣,戴神帽,腰系吊铃,击鼓鸣锣,以请神主,名曰“请大位”。待神来时,巫者乱跳乱叫,自报神名,用针刺两腮,以显其神灵之威。些许退神,再请金花大神、牛神、马神、虎神、狼神、豹神,继续请其他各神,直至天亮而后已(狼神来时为狼叫,虎神来时为虎叫)。第三日白昼,照常招待远近宾客。晚间同样燃烛明灯,巫者共同击鼓,请神送鬼。事前先备六七人为鬼。届时扮鬼者,穿鬼衣,戴鬼脸,形若真鬼,在屋中跳闹,由巫者以鼓捧击之出,直至半夜而后已。
 
二汉军民香
 
一般为9铺子鼓,称“内路鼓”。其次序:①开坛,②山东鼓,③过天河,④闯门点将,⑤接天神,⑥闯亡魂圈子,⑦安神,⑧勾灶,⑨五道子下山送神。民香也有12或14铺子鼓,各地有所不同。
 
《海龙县志》:“凡十三铺(每一段落,谓之一铺)。起鼓祝词,斯曰香赞,次曰过河、曰搭棚、曰天皮子,亦曰天门圈子、曰接天神、曰亡魂圈子、曰安座挂扁、曰勾灶王、曰排蟑螂、曰请武大郎,最后曰打刀送神。”该县志作者对“烧香”习俗抱有偏见,不是客观的记录,科学的评价,因此谬误较多。“排蟑螂”应为“排张郎”或“休丁香”。
 
笔者在吉林省白山市太平乡天照应沟采录王贵德所述为12铺子鼓:
 
①开坛鼓(又叫开堂鼓)。②搭棚鼓。③山东鼓。请九郎。④过河鼓。九郎过天河,请天神。⑤开光鼓。给老祖宗开光。3人出场,一手拿铜盆,一手拿笔砚、官粉、香皂、手巾、镜子、木梳。给老祖宗开心光、眼光、耳光、鼻光、舌光。⑥跑天门圈子。4人演唱,先打小鼓,后打霸王鞭。先闯五门,回来到南天门点将,叫天兵天将下界赴宴。⑦接天神。要在院子里摆上一桌供,香主一家人及其亲戚朋友要一齐跪香。两个单鼓手,坐在板凳上唱。⑧跑亡魂圈子。到后半夜,接老家君。先为2人,后为4人,串着“走剪子股”,把老亡魂接来。⑨安座挂匾。4人下去2人。人坐唱不打鼓,不拉腔唱,实际是一反一正地在叨咕,王贵德说,叫“割口剧”。内容丰富,段子较多。诸如:《孟姜女哭长城》《李翠莲盘道》《包文正错断阎查散》《隋炀帝旱地拉船》《白猿偷桃》《劝石佛》等。这些段子由香主点唱,一般的香主都点前3个段子。⑩休丁香。这是必唱的段子。妇女们最喜欢听,百听不厌,一边听一边流泪,十分动情。 ⑪ 辞灶王(又叫勾灶王)。1人打鼓。⑫打刀送神。送天神、地神、老亡魂。祭毕送神时,掌坛者冠神冠,扎神裙,腰系铜铃,左右摇摆,读送神歌,请保佑太平。
 
单鼓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昔日的农民幻想通过烧香把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亡魂都请到家里来赴宴席,祈求他们保佑自家人丁兴旺,以后不要再回家打灾。这是昔日因为缺少科学知识的农民们消极求安的思想反映。最后由五道子神打刀(舞铡刀),赶走那些恋坛不走的闹灾的鬼怪。
 
三、太平鼓(单鼓)唱词《休丁香》《孟姜女》等的艺术价值。
 
文艺起源本来是多元的,鲁迅说:“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单鼓唱词中,确实含有许多有文学价值的唱段。
 
第十铺鼓是《休丁香》(《排张郎》),是必唱的“苦戏”。这是农村妇女百听不厌的段子。单鼓手们每唱一回,妇女们一齐哭一回。特别在唱丁香离家前嘱咐两个孩子金哥、金姐的那一段唱词是“扎心段”,很动情,很打心、碰心:
 
你后娘做饭你要去架火,你后娘坐下来你把烟装上。你后娘吃东西你别看嘴,你要领着兄弟去躲藏。你给你兄弟盛饭要盛八分碗,十个小孩吃饭九个好泡汤。尊玉姐你要把你兄弟拉扯成人,久后他是你的扶帮。衣服破了要自己补,别去叨叨你的后娘。叨叨你后娘来了气,拿起大棍打在你身上。你兄弟睡觉有个猫冷病,领着兄弟去看看星星和月亮。白天你领着兄弟上大街玩耍,千万别和人家孩子去打仗。人家打你别动手,人家骂你别还腔。
 
这里,字字句句都充满着母爱,即使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深深感动。
 
单鼓词,同民间故事一样,绝大多数是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创作的,既有“超现实的夸张”,又有“天马行空式”的幻想,如《孟姜女送寒衫》一段唱:
 
孟姜女哭得酩酊大醉,只哭得上方不得安。只哭得二十八宿眼落泪,只把金花娘娘哭下西天。金花娘娘走得快,就地生风起云端。将把孟姜女度在云头上,海东来到海西边。止住云头落去尾,把孟姜女放在地平川。
 
单鼓《隋炀帝旱地拉船》的唱段,表现出极大的艺术夸张、充分的想像。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著名的浪子和暴君。《隋炀帝旱地拉船》这个段子,深刻揭露了隋炀帝荒诞无耻、鱼肉人民、视人民如犬马、随心所欲地玩弄青年男女的罪恶行径。说他出游,“旱路水路他不走,逼迫黎民挖阳沟。阳沟挖了几百里,倒上糜子和香油”,有人问:撒糜子和油为哪般,杨广说:“旱地拉船也滑溜。”下令五百个童男童女,脱下重衣带兜肚为他拉纤,哪个不脱皮鞭抽。童男拉纤往前走,女子拉纤在后头,龙舟慢慢往前走。杨广船上哈哈笑,宝剑一落红绠断,童男童女滚上球。男人压在女人身上,又是恨来又是羞,杨广船上拍手笑,文武百官不敢抬头。他还下令所过州县的居民为之献食美味佳肴,吃不完就地埋掉。广大人民咒骂他早早死掉。为此,作者又通过奇特的想像,高度的夸张:
 
隋炀帝这里晏了驾,以后转生一条牛。这牛落在庄稼人手,不是鞭打就是棍子抽。赶到老了不中用,送到回回馆里大抹头。牛皮鞔鼓常常打,万岁爷封他个定经侯。牛肉挑着长街卖,一块一块上秤钩。零碎骨头全不要,倒在门外大阳沟。那边来帮叫花子,上了阳沟拣了一大兜。兜了一大兜回家去,挑来挑去把骰子凑。凑了三个骰子一般大,四面六棱把眼抠。钻上个二来对着五,钻上个幺来对着六。钻上个三来对着四,当中对着大眼猴。要看黑点墨水抹,要看红点银珠钩。这副骰子耍钱人买了去,搞上骰子局把红抽。那个下上三元五,那个下上五元六。这个掷了个二三四,那个掷上四五六。这个把钱输了去,抓起骰子吹起杨广的血骨头。
 
作者用一系列故事情节,叙述了这个可恨的浪子和暴君的可耻下场,以解人民心头之炽烈仇恨。在这里,作者生动的形象化的描述那么富有情趣,实在让人惊奇叹绝。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一书中说:“想像,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本段唱词足以说明民间艺人高超的创造力。
 
 
解放后,祭祖驱疫的“单鼓”不再出演了,但是单鼓这个歌舞形式在不同时期曾多次被改造利用。《辽宁日报》也发过《太平鼓声响山乡》的消息。太平鼓即单鼓,虽然不是满族所独有,但媒体也总是以满族角度去宣传。在世界兴起“满学热”的今天,更应该重视研究太平鼓,使它重开文艺新花。
 
民俗学论坛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注释见原刊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教牧初探 \楼天雄
摘要:1957年2月22日,德国政府同德国福音派教会签署了有关军队宗教服务的“国家协议”…
 
双赢的分离:试析智利天主教会的去特权化——19世纪中期至1925年 \张佳蓉
摘要:智利建国初期,以天主教国教地位为核心的教会诸多特权得以确立。19世纪中期始,…
 
法治信仰:“法律信仰”之重构 \贾永健
摘要:"法律信仰"理论存在缺陷的原因是将"law"替换成了"国家制定法",并曲解了伯尔曼的…
 
欧洲市民社会的理性宗教问题——左派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德国早期浪漫派 \黄江
摘要:根据从海涅以降的传统看法,德国浪漫派的固有形象始终是作为一种反动文学的代表…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一场被低估的宪政革命 \刘吉涛
摘要:发生于16世纪亨利八世治下的宗教改革,被誉为"英格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民间的“正统”:明清时期姜太公风物传说的时空结构
       下一篇文章:从失忆到重建:《夸父逐日》 神话的族源记忆与文化修复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