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案例选编
 
嵩山少林寺的维权与抢注商标
发布时间: 2020/10/30日    【字体:
作者:张雪松
关键词:  嵩山少林寺 维权 商标  
 
 
这几天,嵩山少林寺又有热点。因销售含有“少林功夫”元素的服装,服饰品牌森马被嵩山少林寺发函斥责侵权。森马回应称此事有些误会,但随后在多个平台下架涉事服装。维权成功。
 
澎湃新闻报道:作为宗教机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嵩山少林寺广泛布局商标,截至2020913日,23年间一共申请注册666个商标,八九成带有“少林”字样。而引人争议的是,在2004年福建南少林寺注册“南少林”商标后几年,嵩山少林寺也注册了“南少林”商标,并将“东少林”“西少林”“北少林”全部注册成功。湖南闻胜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与娱乐法律师刘凯也认为,其他少林寺与嵩山少林寺在历史沿革、文化渊源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嵩山少林寺申请“东少林”“西少林”“南少林”商标确实存在抢注的嫌疑。
       
关于佛教的商标注册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白马寺方丈印乐法师曾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佛教寺院名称及佛教名称和名号被作为商标注册的问题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国家商标局要杜绝对佛教名寺的各种类型的商标注册。
 
印乐法师在提案中表示,近年来,佛教名称、名号、知名寺院名称,不断被人作为商品的商标进行注册,这不但侵犯了佛教的知识产权,而且有些商标对佛教声誉造成亵渎和不敬,损坏了佛教的庄严、神圣与清净,有关方面应尽快予以高度关注。
 
印乐法师在提案中反映的问题,在中国宗教界是比较普遍的。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少林寺,来自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司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少林”商标产品一度涉及五金、汽车、家具、食品、医品等。在注册商标名册里,居然还有“少林酒”和“少林烟”。
 
这种抢注,不仅是宗教界面临的难题,其实也是我们社会普遍面临的难题,比如社会上一度十分关注的“鲁迅”商标抢注问题,现在不仅“鲁迅”这一商标,而且“咸亨酒店”、“闰土”、“孔乙己”等也都成了众多商家的抢注目标,甚至有媒体报道,“祥林嫂”竟成了洗浴中心的招牌。种种状况,让我们扼腕叹息。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商标抢注呢?
 
面对这种抢注,通常的办法就是诉讼或者自己提前抢注,如 1993121日,少林寺向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状告生产“少林火腿”的食品厂。1996517日,法院终审判决:被告停止、生产、销售“少林”火腿肠并公开道歉。同时,少林寺也陆续申请获得了数十项以“少林”注册的商标证书。但是,寺庙或像鲁迅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的家属后代,直接去起诉或在各领域注册商标,自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并不是大多数寺庙或个人能够承担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简称《商标法》)第 10条对各种不得作为商标的情形进行了规定,如“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等等。尤其还提出了“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也不能作为商标使用。
 
这样看来,由宗教界的政协委员提出的有关“商标注册的问题的建议”,可以具体化为对《商标法》的修改动议,或对什么是“不良影响”进行比较详细的司法解释,这样不仅有利于宗教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同时对于其他社会团体、民众的公共利益的保护也是非常有益的,更加体现宗教界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广泛意义。
 
担心别人抢注,那自己先下手为强?对于嵩山少林寺的抢注问题,916日,福清南少林寺主持释广智明确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都是寺庙,佛家讲‘不争’。也算是很大度了。
 
原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教牧初探 \楼天雄
摘要:1957年2月22日,德国政府同德国福音派教会签署了有关军队宗教服务的“国家协议”…
 
双赢的分离:试析智利天主教会的去特权化——19世纪中期至1925年 \张佳蓉
摘要:智利建国初期,以天主教国教地位为核心的教会诸多特权得以确立。19世纪中期始,…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温州市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基督教堂、沈东红与郑国栋、罗来友等二审民事判决书
       下一篇文章:余乃光与中山市基督教会隆都堂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