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话说益阳宗教(二)——伊斯兰教
发布时间: 2007/11/14日    【字体:
作者:老子汉
关键词:  宗教 调查  
 

                                                老子汉

  
  说起益阳的伊斯兰教,可能大多数益阳人不太清楚。但说起清真寺,上了五十多岁的人可能有印象,因在解放初期在东门口还有一座被日本飞机炸毁一角的清真寺,但如果再说起老益阳的回民饮食店,那只要上了三十五岁的本地益阳人就都清楚了,不就是河北汽车路那个地方的一个饮食店么?对!就是那个回民饮食店。
  
  其实,回民饮食店,清真寺,都是伊斯兰教在益阳体现出来的两种形式,益阳有伊斯兰教,并且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益阳县志载;伊斯兰教,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明成化年间(1465--1487)开始传入县境,县内信伊斯兰教者皆回民。清乾隆年间,又宝庆迁入一批回教徒。......。
  
   从这一段文字来看,益阳的伊斯兰教应该与益阳人没有什么联系,因清真寺不接纳非回民入教,而益阳人对伊斯兰教又毫无了解,虽同处一城,可说形同陌路,因此,这也是多数人不知益阳有伊斯兰教的缘故。
  
  然而,益阳人虽不信伊斯兰教,却非常好客,与回民同处一城,起码的好客待人之道,决定了益阳人是能够和任何无敌意的外来人处理好关系的,和回民500多年的和睦相处就能说明这一点。
  
  回民大量入住湖南,应该是从明朝初期开始的,回民原本西北的少数游牧民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阿拉伯、波斯等传统的伊斯兰文化影响,由于生存的原因,历史上曾与周边许多个民族发生矛盾纠纷,自然,与汉人的历史矛盾也很深,历史上所记载的“回教起义”,“回民造反”,“回纥叛乱”等,虽然贬多褒少,但都说明了回民一直处在被压迫统治的地位。其实,回民是一个很不好战,并且希望和热爱和平的民族,这从伊斯兰《古兰经》的教义、还是回民的生活习惯中都可以感觉出来。还是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国时,许多回民就被蒙古人征用挟持南下,按理说,回民南下后的地位是很高的,因蒙古人政治上实行“四等人”制,地位明显的高于汉人和“南蛮”,对于汉人来说,也应该属于“外来侵略统治者”,但天性善良的回民并不为虎作伥,在对待汉人的统治管理上,明显的流露出同情和体现人性,因此,汉人对回人并不反感仇视,并还有同病相怜的感觉。
  
  十三世纪中期,汉人各地暴动起义时,在汉人土地上的回民明显的表现出了中立的姿态,尤其是在元朝后期败落时,许多元朝投降明朝的军队,更是用留在明朝军队里表明了归顺汉人的立场,湖南,包括南方诸省的回民也都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留下来的,由于留下来“驻地屯垦居业”的主要是军队,在朱元璋平定统一天下后,其女人和家属也陆陆续续迁来定居,于是,内地的回民人数近一步扩大。然而,回民人数虽然在内地扩大,当时的益阳却没有回民定居,湖南的回民主要集中在邵阳、常德两地区,益阳的回民是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常德过来的,过来的原因主要是因那期间沅水流域常发大水,回民比当地居民更不适应水淹的生活,于是,以群居和家族为单位的东南迁到益阳来,主要居住在益阳的东门口、马迹塘和三堂街,以后,由于益阳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很不错,在明成化年后期,又由宝庆(邵阳)迁入一批,这样,益阳回民的人数也就上了近5000人的规模,自然,回民是离不开伊斯兰教的,于是,在益阳境内也就出现了三所清真寺,分别坐落在东门口、马迹塘和三堂街。
  
  前面说了,益阳本地人对伊斯兰教是既不了解,也不介入。但由于益阳人厚道,对回民的生活习惯却是相当尊重、并认为是先进的地方还学习的,比如,回民特讲究卫生,所谓清真寺,就是清洁真实的意思,回民常年都是鲜亮的衣服,戴白帽子,家中盛水用一个汤瓶(又名洗壶),饭前便后都要从汤瓶放水冲洗,就象今天的自来水一样,益阳人虽没用汤瓶,但对于这种清洁习惯却还是很欣赏的,衣服常年洗得鲜亮,益阳人更是学到了家,这也是益阳人比外地人讲究穿着的原因。当然,回民也是不食猪肉和狗肉的,原因还是回民讲究清洁,而猪狗,尤其是猪则是动物中最不讲卫生的,所以,回民连猪看都不看,即使碰上,也要转过身去回避。益阳人这一点做不到,但却尽量避免吃狗肉,以至今天都还有狗肉是厌物的说法。
  
  至于这三处清真寺的内情,后来通过调查了解也知道些大概;所谓清真寺,它与当地庙宇的最大区别就是;房屋是坐西朝东,外面的墙壁粉成白色,尖屋顶,窗户的玻璃成五颜六色,正堂两边是两个巨大的澡堂,走进正堂,和益阳本地的庙宇区别就更大,首先是没有神龛,自然也就没有菩萨,正堂中间挂一块大壁毯,上面写着蚯蚓回文(阿拉伯文)中间画一只白虎。壁毯的下面放一张简朴的讲台,整个空荡的大堂内却铺着地毯,据说,在阿訇主持祷告仪式时,全体信徒都站着,双手合十头向天跟着阿訇念古兰经,根本就不用下跪,但这样的隆重仪式一年只有三次,即三大节日(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这除了要戴白帽,还要穿白袍,几乎全体教徒都要到齐。但平时的周礼拜却十分随便,除白帽是回民的随身服饰之外,其穿着就和当地人无二,仪式也十分简单,即开始由阿訇主持作祷告,念;阿敏!两字表示完毕,时间不到一袋烟的功夫,结束后就开始搞其它的活动,比如主持婚礼,葬礼或其它内部纠纷(回民内部再大的矛盾纠纷都是清真寺处理,不通过官府),但通常情况都是席地而坐听故事,讲故事的人可以是任何教徒,他们中间几乎没有什么等级尊严之分,但故事的内容却紧扣两个主题,一是古兰经的成语解释和故事经过,再就是讲回人的文化历史(当时有益阳本地其他庙宇的人揶揄清真寺,说他们是说书的和洗澡的),但有一点要说明,他们的古兰经和讲的故事,都是汉字和当地语言,也就是说,形式上已经完全汉化,所区别的只是内容而已,益阳的清真寺,真正的作用不还是回民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场所。
  
  但回民对益阳人的影响,最大的只怕还是在汽车路的回民饮食店了。回民饮食店了之所以对益阳人影响大,这除了时间上离我们最近,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经营,最主要的是它表现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特色;大家都知道,计划经济时期的日子是相当艰苦的,即使是六十年代中期稍微稳定一点后,其生活物质也相当紧张,那时城市人口每个月半市斤肉的计划,为买这半斤肉要一清早去排队,还经常买不到,便只有挪到下个月再买,实际上是半斤猪肉都无法保证,这对今天的人来讲,简直是不敢想像的事情,可见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艰苦,人们是多么的想吃肉。然而,那时的民族政策却出奇的优厚,回民却有牛羊肉供应,并且,每月还有六斤的计划(当时许多人都在猜想一个问题,湖南有这么多少数民族,为什么偏对回民有这种优待?猜测的结论居然是;当时上演一部电影叫《回民支队》,表明国家优待回民的信息,防止他们跑到苏联去,故此特殊照顾),当然,最能使益阳人看到实惠的便是这家回民饮食店了,据说每天有三十斤的计划。
  
  按理说,回民饮食店应该是专卖牛、羊、马、驼肉,这是伊斯兰教千年不变的戒律,然而,当人穷凶饿急的时候,这戒律也是可以不遵守的,况那时肉食公司没有那么多牛、羊、马、驼肉供应,于是,便将牛、羊、马、驼肉的计划变换成猪的小货,所谓小货,就是除猪肉之外的肚货,头皮尾巴猪脚之类,当然,这也是按计划指标折算的,这样一来,确实使不少的益阳人在回民饮食店里解了馋,我记得回民店还是遵守不卖酒的规矩,那时许多来回民饮食店的食客都是自带红薯酒,5分钱买碗猪血,1毛钱一小碗猪肺汤,3毛钱一碗的猪下水,5毛钱一小钵猪蹄,6毛钱一钵粉蒸排骨,如果还要奢华,8毛钱再来碗红烧肉,再加上自带买来的半斤鱼皮花生,那个酒喝得香啊!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直到许多年过去了,还使许多老益阳人回忆起那家回民饮食店,那些戴着白帽子的回民服务员。
  
  不过,后来听说,那些戴白帽的并不是真正的回民,真正的回民是绝不会卖猪肉的,他们早在解放后和实行人民公社时期就陆续回宁夏去了,留下的也基本上汉化或杂种,有的也不大承认自己是回民,而老益阳市之所以还打这块回民饮食店的招牌,是因为那时的一切计划都要上报国务院,经国家计委按指标分配,以回民的名义可以为老益阳市多截下些肉指标,客观上,也等于为地方做了一件好事,看来,即使再严格的计划经济时期,虽没有贪污腐败,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
  
  炸毁一角的清真寺于解放后拆毁,回民饮食店亦于1989年因体制的原因倒闭。
 
 
 
                                    (本文转载自: 关天茶舍)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话说益阳宗教(一)——佛教
       下一篇文章: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