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简析小亚细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
发布时间: 2021/7/16日    【字体:
作者:陈 前
关键词:  小亚细亚 突厥化 伊斯兰化  
 
 
摘 要:突厥化一般指中亚、高加索、小亚细亚、东欧等地非突厥语民族从语言、人种、文化等多方面向突厥语居民转变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在地理上则是自东向西渐进发展。伊斯兰化一般指非伊斯兰信仰的地区或群体“被伊斯兰征服”的过程,其在历史上是一个以阿拉伯和波斯向四周扩散的过程。突厥化与伊斯兰化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突厥化常常伴随伊斯兰化。地处欧亚大陆桥、历史悠久、文化兼容的小亚细亚(又称安纳托利亚),就是突厥人在11世纪和13世纪发起的两次大迁徙浪潮同步完成了突厥化与伊斯兰化。
 
“突厥”最初是指九姓乌古斯部落联盟,生活在贝加尔湖南面、戈壁沙滩以北的今外蒙古一带。公元6世纪中叶,此类草原游牧部落和部落联盟逐渐建立突厥汗国,但在隋朝的打击下分裂为东、西突厥。公元7世纪,唐朝先后灭东、西突厥,部分西突厥部落西迁,并于10世纪时居中亚地区[1](P4)。在此后的11世纪和13世纪,突厥人分两次向小亚细亚发动了大迁徙浪潮,使小亚细亚逐渐突厥化和伊斯兰化。
 
一、第一次大迁徙
 
造成小亚细亚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第一次突厥大迁徙发生在11世纪,突厥塞尔柱人对拜占庭帝国的曼齐卡特战役之后。早在公元7世纪时,随着阿拉伯人征服伊朗,伊斯兰教也传播到中亚西突厥住地边缘地区。部分土耳其人在“到处流浪的教士和神秘主义者”[2](P19)和往返通商贸易商人等影响下[3](P26),逐渐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传承了哈里发帝国边疆战士和居民尚武、简朴、好战、自由的特点。“他们的信仰仍然是一种充满着第一代穆斯林原有的火热、率直和战斗性的信仰,是一种把信条当作战争的呐喊、把教义当作动员号令的武士宗教。”[2](P20)随着一些突厥人成为哈里发国家的臣民,并被招募进入军队讨伐异教徒,突厥人开始展现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甚至在9世纪中期以后成为了帝国的主人[4](P106)。然而,绝大部分突厥人此时仍然居住在咸海以东的中、西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同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商人从事一些商贸活动,并且一直到公元10世纪才完全接受伊斯兰教。突厥人改宗伊斯兰教后,在10世纪后期崛起的乌古斯部塞尔柱人的带领下,渡过锡尔河向南扩张。11世纪初,首领图格里勒·贝格率领乌古斯大军南征波斯,1055年进入巴格达建立了塞尔柱帝国(1055年—1194年),其本人也被授予素丹称号。此时,突厥人不但完全接受了伊斯兰教,而且成为古老伊斯兰世界主要地区的统治者。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要为随之而来的可靠同盟者,即大批突厥游牧部落寻找良好的生存之地。因此,突厥塞尔柱人开始带领大批拥有“加齐精神”的突厥游牧部落横扫当时正处于混乱统治中的拜占庭帝国管辖下的小亚细亚,“开启了突厥征服安纳托利亚的征程”[5](P119)。1071年,在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曼齐卡特战役中,塞尔柱帝国大败拜占庭军队,然后占领小亚细亚东部和亚美尼亚,自此第一批突厥人大量涌入,并完全按照伊斯兰教和突厥游牧部落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定居小亚细亚。当安纳托利亚成为塞尔柱帝国的一个省,穆斯林的政客和文人、法学家和神学家、商人和工匠都迁进这块新土地,一并带来了古典伊斯兰旧有的高度都市文明,使这块土地逐渐打上了伊斯兰传统生活方式的烙印[2](P20)。此外,突厥塞尔柱人在曼齐卡特战役后对当地居民进行屠杀,或强迫他们集体皈依伊斯兰教,使小亚细亚在人种、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裂变。从此,这一地区开始了一个漫长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历史发展过程[3](P42)。
 
二、第二次大迁徙
 
造成小亚细亚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第二次突厥大迁徙发生于13世纪末。在1100年前后,由于突厥人源源流入从外部诱发十字军东征,小亚细亚的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突厥塞尔柱人要么被屠杀,要么被迫大规模向东迁移,突厥人的第一次渗透浪潮已化为一股涓涓细流[6](P23)。然而,到12世纪末,突厥人经过与拜占庭长达一百多年的反复较量与争夺,特别是在1176年迈里奥法克垄之战后,彻底使拜占庭接受了突厥人统治小亚细亚的现实。在此之后,流离失所的突厥游牧部落又开始大量涌入小亚细亚安家落户,永久定居,加速了小亚细亚的突厥化进程。1243年,蒙古大军在西征过程中的柯塞达格战役中,击败了罗姆国突厥塞尔柱人,将小亚细亚分割为两部分,并要求其称臣纳贡,结果却造成小亚细亚进一步突厥化。其中一个原因是:在13世纪末,或是受到蒙古人武力驱赶,或是紧随蒙古人西征大军而来,突厥人再次掀起向安纳托利亚迁徙的新浪潮。同时,罗姆素丹国中央权力的削弱,导致十多个埃米尔小公国产生,其中就包括后来发展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突厥小公国②。十多个突厥小公国的“加齐”领袖们从此没有了突厥塞尔柱人的约束,在与拜占庭相邻的边境上,恢复了对非伊斯兰信徒的猛烈袭击和财产掠夺。数年之后,拜占庭所统治的小亚细亚除西北角一小块土地外,其余全被突厥小公国和“加齐”领袖们所攻占。为此,小亚细亚愈发向突厥化方向发展。
 
当时,从整体上来说,塞尔柱素丹统治下的臣民人种是比较混杂的:在城镇里,武士、行政官员和手艺人是突厥人;在草原上,游牧民也是突厥人;但全国贸易商往往是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一部分农民是突厥人,但大部分仍为信仰基督教的希腊人,并在小亚细亚由东向西更显希腊化和基督化;还有从古罗马帝国和拜占庭时期就沿存下来、持民间信仰的赫梯人和佛里几亚人。但是,东方的老百姓认为,穆斯林征服者们反而可以使他们摆脱信仰希腊东正教义的拜占庭正统僧侣们的苛捐杂税。13世纪后期和14世纪,突厥人实施的、有利于穆斯林的没收财产措施和税收制度,加速了作为社会制度的希腊基督东正教在小亚细亚的瓦解;梅弗莱纬修道会的布道也使更多老百姓,甚至包括希腊教士、僧侣、犹太教士纷纷改宗伊斯兰教。因此,在小亚细亚这块土地上,随着突厥化的逐步深入,伊斯兰化也彻底展开。伊斯兰化和突厥化,只不过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6](P23)。
 
14世纪初开始,随着以索胡特(埃斯基谢希尔)为中心的奥斯曼酋长国对外扩张,素丹们所统治的地区已逐渐成为一个多语种帝国,其宗教五花八门,人种四方杂居。基督徒出身的各民族奴隶,在“代弗希尔梅”,即少年征役制下[2](P21),青少年时期便皈依伊斯兰教,接受训练,然后离开家乡进入帝国政治和军事上层为素丹忠心效力;突厥人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农民和游牧民,也在“许尔京”(将一地人口移向另一地的殖民和移民的办法)政策下迁移到别的省份、城镇,并定居扎根、屯垦戍边[2](P17);甚至新征服的巴尔干半岛各族人民,包括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也进入到突厥人的种族混合体中,特别是奥斯曼统治阶层。至此,小亚细亚不仅逐渐完成了伊斯兰化,该地区民族融合也由于种族间联姻进一步发展。因此,历史的发展表明,是奥斯曼土耳其人最终完成了小亚细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
 
文化消息
 
注释
 
①罗姆素丹国(1077—1308),是塞尔柱帝国素丹马利克沙的弟弟、军队统帅苏莱曼·伊本·库特卢米什1077年在小亚细亚建立的长期依附于大塞尔柱帝国的国家。1194年塞尔柱帝国灭亡后,罗姆塞尔柱人成为塞尔柱王朝唯一的统治者。文中所述1176年的迈里奥法克垄之战,也是罗姆苏丹国对阵拜占庭帝国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②13世纪为躲避蒙古人西征,乌古斯部另一支卡伊部族400多帐在首领埃尔图格鲁的率领下,从里海附近、波斯北部和东部辗转迁至小亚细亚。因为在一次关键战役中帮助了罗姆国塞尔柱人,获罗姆素丹国阿拉丁二世国王封赐马尔马拉海北部、与拜占庭紧密相连的小亚细亚西北边境地区,自此依附于罗姆素丹国。1299年,早先从其父埃尔图格鲁手中接过权力的奥斯曼趁罗姆素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奥斯曼帝国的雏形。
 
参考文献
 
[1]黄维民.奥斯曼帝国[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2]伯纳德·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M].范中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黄维民.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王铁铮,黄民兴.中东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萨义德·侯赛因·纳速尔.伊斯兰教[M].王建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M].张增健,刘同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罗马2022:一次“多点而分散”的世界家庭大会
       下一篇文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建构与宗教文化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